百年来中国道路的开创、探索与成功经验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2021-01-15楚向红
楚向红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 郑州 450002)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大变局中迎来了一百周年,意义重大,启示深远。百年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光辉业绩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因为她在百年大变局三声炮响中觉醒诞生、成长壮大、发展成熟,成为“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执政党;因为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斗争中选择了中国道路。只有这条道路才是为人民求解放、谋发展、谋幸福、谋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道路,主要包括中国革命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把百年大变局中的三声炮响与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道路联系起来,探索研究其内在逻辑,总结中国道路探索的成功经验,从一个侧面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对进一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的不懈探索
(一)第一声炮响:俄国十月革命的舰炮声,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开辟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探索中国道路的伟大实践
百年变局中的第一声炮响是俄国人打响的。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舰炮声震天撼地,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胜利。这声炮响,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极大地改变了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进程;这声炮响,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成生动的现实,向全世界宣告社会主义不再只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有灵魂的社会制度而存在。
十月革命的炮声,犹如一道闪电划破夜空,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展现的真理光芒,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之光。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考虑中国的问题,在艰难中摸索,在黑暗中奋斗,最终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正如毛泽东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时的发言中所总结的那样:“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1]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与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密不可分的四件大事。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开花结果
“五四运动”前后,一部分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琢磨俄国革命为什么能够成功,希望借助俄国的成功经验使中国走上民族独立、人民幸福的道路。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李达、蔡和森、瞿秋白等一大批先进分子开始在中国大地上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加快了中国人学习借鉴俄国道路的步伐,革命浪潮由此风起云涌,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遍地开花结果,共产党早期革命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从此,饱受磨难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信赖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后,以探索中国道路为使命,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为追求,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开始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3.遵义会议召开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总结第五次反“围剿”重大失利的沉痛教训,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领导,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而把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推向前进。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4.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休养生息,重建家园。但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企图继续推行一党专政统治,由此,中国进入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动统治。1949年1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会议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描绘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蓝图,并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革命胜利后,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从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建设事业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二)第二声炮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礼炮声,实现了中国革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开启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篇章
百年变局中的第二声炮,是中国共产党人打响的。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举行开国大典,鸣响了28声礼炮,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百年变局中的大事件。百年中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局势呈现“战争与革命”的时代特征,在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飞跃的基础上,世界范围内先后诞生了15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呈现出由一国到多国的历史性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就是这个历史转变的标志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礼炮声,从根本上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历史,占世界总人数1/4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真正成为新国家的主人,中国实现了真正的独立,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转变为民族独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开启了中国道路的新纪元;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军阀割据、战乱频仍的历史,形成了国家基本统一、国内各民族、各阶层空前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华民族呈现出光明前景,为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创造了前提;使领导和组织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又开始肩负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生活,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重任,揭开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篇章,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复杂形势和种种考验,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稳定物价,统一全国财经,全面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扎实推进各方面的社会改革,并根据形势的发展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道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后,党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最鲜明的特点是“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毛泽东在党的八大召开前夕曾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有过不少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但也不是没有缺点,没有片面性,这说明我们还没有完全地系统地掌握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规律,还要在今后长时期内探索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道路。开始我们模仿苏联,因为我们毫无搞社会主义的经验,只好如此,但这也束缚了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初步实践,又有了苏联的经验教训,应当更加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开动脑筋,强调创造性,在结合上下功夫,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2]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毛泽东认为,“中国可以而且应当找出一条有别于苏联、符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他积极倡导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有了良好开端。
1956年4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发表。这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开篇之作。文章提出并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些基本问题,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思想建设、处理中外关系等,始终贯穿着“以苏为鉴”和“向外国学习”的正确方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寻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解放思想、多方探索的生动景象,是中国共产党比较系统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典范。
1956年9月,党的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为此,大会提出党和国家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尽快地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大会还比较详细地描绘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展蓝图:15年建立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50年到100年建成一个富强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党的八大对中国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为后期探索中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在总结“大跃进”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由“大跃进”转入调整期,对包括经济、政治、知识分子政策和科学教育文艺政策、农业生产责任制等进行调整,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新的经验。
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目标和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4]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自此,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目标以“四个现代化”的形式清晰地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成为中国道路上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遗憾的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势头没有能够很好地保持下去,八大前后取得的积极成果在实践中很快遭到背弃,探索实践偏离正确道路。在发展生产力上急于求成,在所有制关系上盲目求纯,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1957年整风运动中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出现严重失误;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后的“左”倾错误,给政治和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后果;十年“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出现了偏差、走了弯路。
(三)第三声炮响:粉碎“四人帮”的胜利鞭炮声,推动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征程
百年变局中的第三声炮响,是举国上下庆祝粉碎“四人帮”的胜利鞭炮声。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消息传出后,举国上下沸腾起来,广大人民群众纷纷放鞭炮庆祝胜利。在揭批“四人帮”的基础上,全国上下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平反冤假错案,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错误方针,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显示了党顺应时代潮流、顺应人民的意愿、勇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坚定不移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成功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再到党的十九大的丰富和完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不断拓展,对其内在规律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早在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就曾对中国道路进行了科学概括:“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5]
这条道路来之不易,走过风风雨雨的年代,也走过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就。它有历史底蕴,也有文明传承;它有理论的指引,也有探索斗争的伟大实践。它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集中反映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顺应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是一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路。
二、中国道路探索成功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坚持党的指导思想,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不偏、道路不移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道路,并坚定不移走好这条路,确保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根本原因就在于在坚持中国道路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善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取得了理论探索的重大突破,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在党的指导思想指引下,中国道路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一条保证中国道路方向不偏、道路不移的根本经验。实践证明,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党的十七大到党的十九大,都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作为政治报告的主题,统一全党的思想。党的十七大告诫全党:“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6]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强调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7]620,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7]621。正是这种“道路自信”的力量,打破了长期以来人们对道路问题的四种错误认知,在中国道路的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四个转变”:在远大理想上,打破了共产主义“渺茫论”的错误认知,向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转变;在社会主义模式上,打破了“一条道路、一种模式”的错误认知,向多条道路、多种模式转变;在社会制度上,打破了“姓资姓社”的错误认知,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变;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上,打破了“长期对抗、你死我活”的错误认知,向学习借鉴、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战略伙伴关系转变。廓清了“举什么旗帜、走什么路”的认识问题,使经典马克思主义回归科学,使中国道路在党的指导思想指引下,道路不偏、方向不移,改革不改向,变革不变色,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阔步前进。
(二)排除错误思想干扰,保证中国道路畅通无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是,走好这条道路并不容易,并不一帆风顺,有干扰,也有考验,有危险,也有挑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次。
1.在同“两个凡是”干扰的斗争中,冲破了“本本”崇拜,排除了走老路的危险,坚定走新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党内出现了崇拜“本本”的思想,唯书、唯上,照抄照搬,这种僵化思想直接束缚着人们的认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旗帜鲜明地支持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良好氛围,冲破了“本本”对人们头脑的束缚,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放弃了书本上“一大二公三纯”不切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选择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开启了中国道路的新征程。
2.在同“全盘西化”干扰的斗争中,抵制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排除了走邪路的危险,坚定走正路
20世纪80年代,国内出现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并不断蔓延,旨在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放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在这股错误思潮的影响下,一时间,“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失败论”“社会主义终结论”等言论甚嚣尘上,什么“社会主义优而不越、共产主义远而渺茫、资产阶级腐而不朽、资本主义垂而不死”的言论弥漫社会,迷惑了不少人。这股走邪路的自由化思潮搞乱了人们的思想,扰乱了改革开放的正常秩序。邓小平严厉批判了这股错误思潮,指出:“中国要搞现代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8]123在他的领导下,党中央果断采取一系列措施,统一了全党的思想,校正了中国道路的前进方向,经受住了“全盘西化”的考验,排除了走邪路的危险,再次坚定了我们“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政治立场。
3.在同“和平演变”干扰的斗争中,冲破了西方敌对势力渗透分化的图谋,排除了走死路的危险,坚定走中国道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创,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目标东移。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贯彻落实党中央制定的一系列反和平演变的重大举措,奋力推进各项改革,粉碎了西方敌对势力针对中国的图谋,经受住了“和平演变”的挑战,排除了走死路的危险,深化了对中国道路的认识,增强了走中国道路的自信,使中国道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阔步前进,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道路问题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强大政治定力,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畅通无阻。
(三)着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中国道路的成功,其中一个亮点是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中国道路的一个显著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伟大实践中得来并检验的,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道路。改革最闪亮的地方突出表现在五个三中全会:一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实现全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打开了改革开放的大门;二是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首次确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的重点由农村向城市展开,拉开了全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三是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形式和基本框架,把中国道路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四是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任务,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五是2012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阐明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目标、新任务及新方法论等。总而言之,改革历史上的五个三中全会,一个重大成果就是使中国经济社会有了一个高质量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四)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使中国道路的时代特色更加彰显
新时代,中国道路最大的亮点就是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是中国开放道路的一大优势。因此,对外开放是决定中国道路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活力之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显著标志。40多年来,党坚持把对外开放作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形成了全方位开放格局,尤其是提出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使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格局不断提升,使中国道路的时代特色更加鲜明。
1.坚持“双向开放”创新,形成“大开放”格局,推动中国开放道路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邓小平提出“大开放”思想,实行对内对外两个开放,即“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开放。对内开放就是从封闭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开放的市场经济,对外开放要以对内开放为基础和依托,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培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推动形成国际国内相互促进的“大开放”格局。同时,邓小平还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8]379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也是推动中国开放道路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
2.以全方位多层次开放为重点,推进中国道路持续开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引领下,逐渐形成了以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重点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开放,意味着我们向全世界四面八方同时开放;多领域开放,即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安全等诸多领域开放,而且向深度广度推进;多层次开放,即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多渠道开放,即在贸易、技术、投资、旅游、教育、劳务、金融、服务等渠道全面开放。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2001年,我国加入WTO,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开放道路的格局基本形成。
3.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动中国开放道路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提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力的主动”[9],推动我国对外开放高水平运行、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讲: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快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不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步伐,实行高水平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快外贸转动力、调结构,利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卖全球”“买全球”等,鼓励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持续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不断增强开放联动效应,加快推动中国开放道路新格局的全面形成。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制定《外商投资法》,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扩大进口,进一步降低关税等。对内提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对外倡导共建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积极发展,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推动中国开放道路向高质量迈进。
4.推动开放大国向开放强国转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出彩
开放大国向开放强国转变是我国由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实现中国道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扩大改革开放,抓住共建“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结合,大力培育开放型经济主体,积极营造开放型经济环境,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在落实好“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重大战略的同时,重点推进经贸强国等战略,着力推动开放大国向开放强国转变。与此同时,党中央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积极拓展创新新时代中国道路的全方位开放,使新时代的开放成为中高端竞争的开放、创新力驱动的开放、比较优势升级的开放、汇聚全球人才的开放、经济人文互补共进的开放和中国带动世界的开放。
总之,中国道路的伟大成功来之不易。它以伟大的中国智慧赢得了严峻困局的挑战,经受住了生死危局的考验。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充分彰显了中国道路的持久活力和巨大潜力。党的十九大为处于新的历史方位的中国道路进行了新的顶层设计,为坚定不移走好中国道路制定了十四个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使中国道路在“十四五”期间更加出彩。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形成推动中国道路的强大合力,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