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蚕丝绸文化的功能探析*

2021-01-15金佩华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蚕桑桑叶丝绸

金佩华

(湖州师范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中国蚕丝绸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中国蚕丝绸文化不断吐故纳新、积淀发展,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于一体,成就了其真、善、美的独特品格。中国蚕丝绸文化的当下功能与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蚕丝绸文化的满足功能

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学家认为,文化的功能在于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蚕丝绸文化能够多方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

首先,蚕丝绸文化能满足美食功能。我们的祖先还在远古采集时期就会采集桑葚食用,还会用石刀等工具割取野桑蚕茧中的蚕蛹来吃。自从发明了火,先人就会把野蚕茧煮熟后剥出熟蚕蛹来吃,丢弃的蚕丝到了冬天捡回来,还可以盖在身上保暖。这应该就是蚕丝绸文化的滥觞。

太湖流域蚕乡有则谜语:“青叶方梗子,像个乌枣子。南货店里没卖处,乡下地方多的是。”春蚕时节,桑葚是可以随意采来吃的,并没有进入商品流通领域。丰子恺在随笔《忆儿时》中回忆童年时提到,丰家每年都要雇蒋五伯来饲养春蚕。蒋五伯去地里采桑叶,丰子恺跟随姐姐们到桑树地采桑葚吃。“蚕落地铺的时候,桑葚已很紫很甜了,比杨梅好吃得多。”[1]135

近年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种果桑,春蚕时节采桑葚已成为农家乐旅游的一项特色活动。果桑的桑葚果大肉厚、紫红油润、酸甜适口、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暮春时节,枇杷、杨梅尚未上市,当季水果只有樱桃,“采桑葚”项目可谓天时地利。桑葚可以现摘现吃,还可以榨桑葚汁、浸桑葚酒,甚至可以现场学做桑葚果浆。拿回家速冻起来,到了夏天可以当作桑葚冰淇淋来吃。

如今,嫩桑叶也已开发成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美味食材。一般是将嫩桑芽焯水后,与蒜泥、红椒炒成桑叶菜,或者做成凉拌菜,或者点缀到鱼圆汤或肉圆汤里。焯好的嫩桑芽打成粉末,和在糯米粉里,可以做成干湿茶点。此外,桑芽或嫩桑叶,可以炒成桑芽茶或桑叶茶,这是可以降“三高”的保健茶。

蚕蛹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2等。新鲜的蚕蛹是蚕农喜爱吃的美味佳肴。鲜蚕蛹洗净滤干后,与笋片和韭菜一同煸炒,味道非常鲜美。鲜蚕蛹先油炸,再与笋片和韭菜一同煸炒,更为鲜香。这两道菜是理想的下酒菜,不仅其味鲜美,而且富于营养,可以与河虾相媲美。

其次,蚕丝绸文化能满足保健需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药食同源”。桑叶和桑葚都有保健功能。桑树一身是宝,它的果实、叶、枝、皮都可作中药材。

桑叶富含的多羟基生物碱具有显著的降血糖功能,桑叶中含有的黄酮类物质具有抗病毒功能,含有的丰富酚类物质和食用纤维具有调节脂肪代谢、减肥降脂功能[2]390-394。桑叶性寒、味苦甘,具有散风清热、清肝明目等功能,主治外感风热、头痛、咳嗽、肝火赤目等症。中国民间有多种桑叶药方。

桑枝味苦,性平,归肝经。桑枝具有祛除风湿的功能,主治风湿疼痛、四肢拘挛、水肿、脚气等病症。中国民间也有以桑枝入药的药方。桑枝也可以做成基质,生产桑木耳。

桑树根的皮剥下晒干后简称“桑皮”。桑皮味甘、性寒,归肺经,具有清肺下气、利水退肿等功能,主治肺热咳嗽、吐血、水肿腹胀。

桑葚中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有机酸、维生素、纤维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还含有花色苷、白藜芦醇、硒等生理活性物质,属于营养与保健功效兼具的第3代水果[3]40。将成熟的桑葚,采来晒干后可以作为中药材。桑葚性寒,味甘,具有补肝益肾、滋阴养血等功能,主治眩晕耳鸣、心悸失眠、须发早白、肠燥便秘等病症。

新鲜的蚕沙晒干或烘干后,是一味很好的中药,可治疗风湿痹痛,临床用于治疗关节炎及关节肿痛等病症。经过科学处理,可以从蚕沙中提取叶绿素、维生素E、K果胶等。干蚕沙,辅助以其他中药,可制成“蚕沙枕头”,有清凉降火的作用;用作婴儿枕头,能促进孩子大脑发育。

在中国古代,民间曾用蚕蛹治疗各种虚症。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蚕蛹富含18种氨基酸,其中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含量达40%以上,超过了联合国规定的35%的指标。人一旦缺少这8种必需的氨基酸,就会消瘦乏力,头晕目眩。蚕蛹中的氨基酸提取物被广泛应用于饼干、果浆、可乐等营养食品中。

僵蚕性平,味咸、辛。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自古治小儿惊痫、中风、喉痹,外用治野火丹毒和一切金疮等症。”僵蚕能息风解痉、祛风止疼、化痰散结,中医常用于治疗惊痫喉痹、中风失音、头风齿痛、丹毒瘙痒、瘰疬结核,外用灭诸疮瘢痕,也可用作镇痛、治中风、半身不遂、小儿痉挛、抽搐、夜啼等病症。现代医学通过药理分析,发现僵蚕具有解热、降低胆固醇、抗惊厥和祛痰作用。僵蚕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

雄蚕蛾体内富含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如细胞色素C、拟胰岛素等,是开发抗疲劳和调节生理平衡保健品的原料。雄蚕蛾制品有利于调节人体内分泌,增强人体免疫力,对人体有很强的滋补作用,能延缓衰老[4]14-16。

第三,蚕丝绸文化能满足审美需要。丝绸是纤维“皇后”,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丝绸服饰的时尚化将会进一步强化其审美功能。

与其他服装相比,丝绸服装的第一大优点是美观,符合现代人追求服饰美的潮流。丝绸服装的美感体现在光泽柔和、色彩鲜艳和身骨柔软等方面。蚕丝对光线反射的波长不同,就形成其温柔、美丽的光泽。“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是对丝绸服装丰富光泽的最好写照。

蚕丝的染色性极好,对许多染料的亲和力强,特别是在蚕丝温柔、美丽的光泽基础上,经过染色或印花,染印上各种色彩,更显得五彩缤纷、鲜艳夺目,加上数千年来人们在精练、染色、丝织、刺绣、手绘等方面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工艺技术,使得丝绸在美化人们生活方面大放异彩。“天上取样人间织”“染作江南春水色”,人们的审美情趣尽可以在丝绸服饰上加以“感性显现”。

蚕丝的柔软性也极好。人体本身为美的杰作,而丝绸服装更能增强人体美。人们穿上丝绸服装,体贴入微、曲线隐露,人体美与丝绸美相得益彰,可谓锦上添花。

蚕丝的审美功能将更趋多元化。包括蚕丝在内的纺织品,其全球的应用比例大致如下:衣着用品占50%,床上等家用纺织品约占30%。

在家庭居室用纺织品领域,蚕丝类用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将成为居室美化的新宠。随着中国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乔迁新居者和装修婚房者日益增多,居室装潢业飞速发展,用于居室装潢的丝绸制品作为高档“软装”,市场前景看好。

家庭居室用纺织品主要有:床上用品(家纺)、装潢用品、工艺品和地毯。中国城乡居民在嫁女儿时以真丝家纺作为嫁妆已成了一种时尚。近年来被热炒的“黄金被”更成了高档体面的嫁妆。

随着居室装潢日益讲究,各种丝绸装饰用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如丝织窗帘、窗纱,用丝绸来装饰墙壁,能让居室充满艺术情调,效果远胜于壁纸等。还有各种沙发靠垫、椅子垫子、电视机和沙发的罩子等。

东方丝毯具有轻、薄、可折叠、易清洗、经久耐用、编织密度高、图案细腻且富于变化等优点,加上小巧细软的丝毯还可充当桌毯和挂毯,因而很快成了家饰新宠。从白居易的《红线毯》来看,早在唐代就有了华贵美观的丝毯。居室用丝绸工艺品主要是各种壁挂、织锦、刺绣、缂丝等。中国自古就有用丝绸工艺品点缀居室的传统,如帛画、帛书,或用绫绢装裱过的书画,而织锦、丝绸屏风、丝绸灯笼等丝绸工艺品能使居室显得高雅、温馨,富于艺术情调。此外,中国众多的民族工艺品也可充当壁挂,如蜡染丝绸、敲花丝绸,甚至精美的丝绸风筝等。

近年来,从日本传来的蚕茧文创悄然兴起。用彩色茧剪制成彩花、用彩色茧制成的灯饰,为居室增添了艺术氛围。

蚕丝绸文化的功能多元化,往往能同时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桑叶、桑葚、蚕蛹既能满足人们的美食需求又能满足人们的保健需求。丝绸服装既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又能满足人们的保健需求。世界医学界非常注意蚕丝对人体的保健功能。科学研究发现,蚕丝是由多种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多孔性纤维,与人的皮肤相似,非常有益于人类的健康。丝绸内衣对儿童丘疹性荨麻症、儿童痱子、妇女外阴瘙痒症、妊娠瘙痒症、全身性皮肤瘙痒症、局部瘙痒症等都有明显疗效。

丝绸服装不仅冬暖夏凉,而且美观大方,加上具有保健功能,备受人们青睐,更何况穿上一件(套)名牌丝绸服装,还能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名牌丝绸服装是一种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蚕桑丝织业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每一生产环节产生的废弃物,都有可能成为另一个生产环节可利用的资源,这就符合循环经济的3R原则(the rules of 3R)。所谓3R原则,指的是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再循环(recycling)三种原则的简称。因此,延长蚕桑丝绸的产业链,既能变废为宝,又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有利于节约型、生态型社会建设。

桑树为落叶乔木,深秋桑叶落光后,桑地里可以种植青菜、萝卜和蚕豆等。桑园里可以少量放养鸡、鸭、鹅等,去虫除草,有利于桑树生长发育。桑葚更是鸡、鸭、鹅爱吃的“美食”。

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制定的《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要求推动资源综合利用,丰富产品种类。坚持立桑为业,加快桑叶、桑果、桑枝开发,培育一批食品、茶、饮料、酒、食用菌、饲料等领域的骨干企业。提高蚕蛹油脂、蛋白质及活性肽,蚕茧丝素丝胶,蚕沙叶绿素,桑蚕及柞蚕蛹抗菌肽的提取和利用水平,支持企业开发蚕丝面膜、蚕丝蛋白化妆品、蚕丝氨基酸等产品。鼓励丝绸企业、设计机构及设计师开发原创设计产品[5]。

二、蚕丝绸文化的传递功能

不管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跨文化交流往往是双向的,有时甚至是多元的融合。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流向亚洲其他国家以及欧洲、美洲和非洲等众多国家,而海外的物产也进入中国,中国的丝绸文化也有了异域风情。

随着工业革命以及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海外在蚕种培育、缫丝织绸方面的技术超过了中国。近现代中国从事丝绸贸易的买办、走向世界的留学生又努力将海外在蚕种培育、缫丝织绸方面的技术输入国内,以图“实业救国”。如近代湖州丝商李松筠,借助哈勒佛的英商身份,将湖绉销往禁售中国商品的日本。其创办的李成记绉庄主营对日丝绸贸易,兼营茶叶,同时把日本优良蚕种贩运到国内销售。他通过中日之间的贸易,加强了两国间的蚕丝绸文化交流;尤其是日本优良蚕种的引进,为日后蚕种场培育“洋种”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数千年来,中国的丝绸从陆上、海上和空中源源不断地输往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时至今日,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在国际丝绸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16年中国的生丝、绸缎和丝绸服饰出口量分别占世界丝业贸易量的90%、70%、55%左右。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的丝绸业对于国际丝绸市场也有很大的依赖性,国际丝绸市场的风风雨雨都会对中国丝绸业产生影响,美国“9·11”事件以及欧美金融危机都冲击了中国丝绸业,中国在国际丝绸市场上并没有掌握定价权。

随着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以及传播媒介的多元和快捷,蚕丝绸文化的传递功能将会大大加强。一旦叠加政治效应和明星效应,则会进一步强化蚕丝绸文化的传递功能。

2001年10月,在上海举办的APEC峰会上,20位国家领导人都穿上了大红色和宝蓝色的中式对襟丝绸唐装。这让全世界观众眼前一亮。事后据这批唐装的主要设计者透露,他们受海外“唐人街”的启示,将“唐人”穿的衣服命名为“唐装”。这种宣传由于与国际接轨,“唐装”的命名也颇具国际化的味道,从而很容易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人民的接受。不久,中式对襟丝绸唐装成了一种新的时尚,在华人世界兴起了一股“唐装”风。

此前的2000年,由王家卫导演、梁朝伟和张曼玉主演的影片《花样年华》上映。在这部堪称经典的怀旧影片中,张曼玉的“旗袍秀”成了王家卫的“电影语言”。每换一组镜头,张曼玉就要换一款让观众眼前一亮的旗袍。片中张曼玉身着旗袍的造型性感、优雅,迅速让丝绸旗袍时尚化了。时尚文化一般是一种短期文化,但张曼玉“旗袍秀”的魅力却经久不衰。

2016年G20杭州峰会于9月4日至5日隆重举行。会议赠送给与会20国集团元首夫人们的“国礼”是丝巾、手包套《合礼》。《合礼》由7件丝绸制品组成,集绫、罗、绸、缎为一体的丝织物是国礼的基本材质。丝巾、丝巾袋和手包套等被放在木质礼盒中,礼盒则置于真丝礼品袋中,还附有中英文的创意文案及册页。其中,丝巾用绫的织造工艺展现出象征着“一带一路”中海上丝绸之路的海浪纹以及陆上丝绸之路的道砖纹,用绞罗织造工艺展现出与会方合作共赢理念的20国集团成员国国花和欧盟会徽图案以及代表杭州的三潭印月风景,又用苏绣绣出中国国花牡丹与杭州市花桂花的组合。

G20杭州峰会的元首们都穿西装。元首夫人们都穿旗袍,《合礼》则成了与旗袍很搭的坤包。中西合璧、刚柔相济,惊艳了世界。9月4日在浙江西子宾馆,东道主中国为与会的各国领导人举行了最高规格的晚宴。国宴厅高6米、长达20米的巨幅丝绸壁画,以水墨手绘艺术手法展现西湖壮阔的自然风光。浙江丝绸文创企业万事利还向大会提供了卷轴邀请函、丝绸席签、丝绸节目单及菜单、丝绸桌号牌等。会议的伴手礼中有都锦生丝绸、王星记绸扇、“达利”长方形丝巾。浙江企业立体化、多层次地向世界来宾展示丝绸之府的独特魅力。

在2019年G20大阪峰会上,万事利丝绸以丝绸为载体、朱鹮为元素,融合中日文化,为全世界呈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交相辉映的中国韵味。朱鹮是世界上一种极为珍稀、濒危的鸟类,素有“东方宝石”之称。在日本文化中朱鹮是不可或缺的圣鸟。朱鹮纹样的丝巾,以及吉祥御守、团扇、书签、丝绸折扇等文创产品,使传统的丝绸制品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蚕丝绸文化的教化功能

从古至今,蚕丝绸文化通过神话传说、文学艺术、蚕桑丝绸技艺、节庆活动等,不断发挥着教化功能。封建社会讲究男耕女织,皇帝每年立春时要率领文武百官“亲耕”;皇后“母仪天下”,也要“亲蚕”,“嫘祖始蚕”的传说则为“亲蚕”的滥觞。社庙中祈蚕神、演蚕花戏等活动,既是民间的狂欢,又能加强官民互动、蚕农与商人的互动。原先的蚕农文化知识不高,除了这些社群活动与家庭桑蚕丝织活动,其他能接受蚕丝绸文化教化的路径不多。南宋时的画家楼璹在任于潜令时,绘制《耕织图》45幅,其中耕图21幅、织图24幅。图画与诗歌的结合,较好地发展了“蚕织图”的教化功能。此后官方一直用“蚕织图”来发挥蚕丝绸文化的教化功能。清朝康熙南巡,见到《耕织图诗》后深受感动,传命内廷供奉焦秉贞在楼璹《耕织图》的基础上,重新绘制,计有耕图和织图各23幅,且每幅配诗一首。焦秉贞的“蚕织图”画得更为精美,进一步强化了蚕丝绸文化的教化功能。

1898年,杭州知府林启筹集官款,在杭州西湖金沙滩建立了“浙江蚕学馆”,聘请日本教习编辑蚕桑学教材,开启了近代蚕桑教育的先河。蚕学馆努力培养蚕桑技术人员,培育抗病力强的改良种。据1933年《改良蚕桑事业汇编》记载,农民把改良种称为洋蚕子,女指导员称为洋蚕婆,学校称为洋学堂。在农民眼中,既然都是洋货,都在仇视之列。尽管阻力重重,但经过政府部门、新式学堂与商家的共同努力,“洋蚕种”以及科学育蚕、机械缫丝等还是站稳脚跟,逐渐成为育蚕、缫丝主流。

随后由于抗战及内战,我国的蚕桑丝织业现代化停滞不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蚕桑丝织业现代化不断推进。然而,随着浙江、江苏等东部蚕桑省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的制约,蚕桑产业不断萎缩。与之相比,西部地区土地和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发展蚕桑产业的优势突显。国家顺势而为,在2000年《茧丝绸行业“十五”规划》中正式提出“东桑西移”国家战略,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推动了西部省区蚕桑产业的发展。

现如今,蚕丝绸文化的教化主体也多元化了。

为更好地保存保护祖先留下的蚕桑丝织方面的珍贵文化遗产,2009年9月28日,由浙江省文化厅牵头,联合江苏省文化厅、四川省文化厅共同申报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蚕桑丝织包括:杭罗、绫绢、丝绵、蜀锦、宋锦等织造技艺及轧蚕花、扫蚕花地等丝绸生产习俗。

此后,在文化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通过保护传承责任单位、代表性传承人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中国桑蚕丝织技艺”的保护传承工作持续推进。中国丝绸博物馆是“中国桑蚕丝织技艺”保护传承工作的牵头单位,其将“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所有项目结合进来,以冀通过各地的保护实践,让巧夺天工的绝技得以传承,让滋养精神的蚕俗得以复兴,立足当代民众的需求,着眼当代生活的应用,开拓丝织品在当代生活应用的新边界,恢复丝织技艺在当下生活中的位置。“中国桑蚕丝织技艺”项目初步实现了活态传承,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他如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等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

在强化蚕丝绸文化教化功能、注重蚕丝绸文化活态传承方面,高校已成为一支生力军。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教育部积极响应落实,于2018、2019、2020年连续3年评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在遴选出的106个基地中,与蚕丝绸文化有关的就有苏绣、汉绣、湘绣、蜀绣、顾绣、黎锦、云南扎染、贵州蜡染、江南染织、江南丝竹、蚕丝绸文化等11个基地。各基地紧密围绕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六个方面的建设任务,开展基于传承项目的中华优秀传统蚕丝绸文化普及教育活动,加强成果交流与展示,切实将传承基地打造成所在学校的特色和品牌。

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把小学3年级学生饲养春蚕列入教学计划。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通过春蚕饲养,领略蚕丝绸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传统蚕乡的蚕丝绸文化节庆活动、新型农业主体的蚕桑丝织研学活动,也是蚕丝绸文化活化与传承的有效载体。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哈布瓦赫在《论集体记忆》中指出:“过去不是被保留下来的,而是在现在的基础上被重新建构的。”“记忆是一项集体功能”,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记忆,一个由观念构成的框架,这些观念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标志,并且指向过去;另一方面是理性活动,这种理性活动的出发点就是社会此刻所处的状况,换言之,理性活动的出发点是现在。”[6]304

蚕丝绸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传承蚕丝绸文化的路径之一是唤醒我们对蚕丝绸文化的集体记忆,过去那些标志性的活动就是集体记忆中需要被唤醒的元素。笔者参观过一个太湖边的蚕丝绸文化研学基地,其中有一项活动是“包饺子”,但这些活动与蚕丝绸文化无关。如果改为做茧圆,那就能唤醒太湖流域的蚕农用茧圆祭蚕花娘娘的集体记忆。

四、蚕丝绸文化的潜在功能

蚕丝绸文化研究的滞后,以及蚕业“种桑—养蚕—作茧—缫丝—织绸—成衣”为主体的“一元化”模式,使得蚕丝绸文化的内在价值和潜在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掘。随着蚕丝绸文化资源的不断开发,以及蚕桑丝绸产业外延的不断拓展,蚕丝绸文化的潜在功能将会日益显现。

我国是桑树原产地和丝绸发祥地,也是全球最大的蚕桑丝绸生产、出口国。蚕桑丝绸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制造、商贸流通、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聚集大量中小微企业、农户、商户、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是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典型。近年来,蚕桑丝绸产业在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2019年,我国桑园1 200万亩,柞树场1 300万亩,丝绸工业年产值1 500亿元,蚕茧和生丝产量占全球80%以上。“东桑西移”成效明显,中西部地区蚕茧、生丝产量占全国75%以上,东部地区形成了一批丝绸特色集群和知名品牌;蚕桑品种选育、家蚕病害防治、工厂化养蚕、自动缫丝等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蜀锦、宋锦、云锦、缂丝等传统丝绸工艺技法得到传承和发扬,丝绸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

在产业转移规律和政府“东桑西移”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东部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广东、山东4省)的蚕桑生产不断萎缩,西部地区(包括广西、四川、重庆、云南、陕西、甘肃、新疆、贵州等5省2区1市)的蚕桑生产不断增长。1991—2017年我国东部蚕区家蚕茧产量、桑园面积和发种量占全国的比率分别由58.38%、25.98%和51.15%下降至17.35%、16.89%和16.36%,而西部蚕区家蚕茧产量、桑园面积和发种量占全国的比率分别由34.26%、64.12%和40.49%增加至76.26%、70.46%和78.13%[7]1-8。

“东桑西移”做得最好的是广西。在20世纪,广西蚕茧产业始终在全国五六名的位次徘徊。进入21世纪以来,广西抓住“东桑西移”的战略机遇,开启了往后10多年的黄金发展期。2018年,广西桑园面积达到342.7万亩,约占全国1/4,连续13年位居全国首位;蚕茧产量40.44万吨,约占全国55%,连续14年稳居全国第一[8]60-61。目前仅广西一个自治区,蚕桑业每年能为300多万名蚕农带来可观的收入。

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提出,蚕桑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立桑为业、拓展提升”,即以桑树为核心,发展生态桑产业,把桑树作为干旱、石漠化、消落带等生态恶化地区环境治理的优良树种,并以生态桑资源开展蚕业、林业、生态、饲料业等多级利用[9]1-2。

中国历来强调“农桑为本”,而栽桑的目的便是养蚕。现在,我们可以跳出“养蚕”来看“栽桑”。根据桑树的潜能可以筛选出果桑、茶用桑、食用桑、药用桑、饲料桑和生态桑等一系列桑资源品种,并开展多元化的开发与利用[10]13-14。果桑、茶用桑、食用桑、药用桑已有论述,下面重点论述饲料桑和生态桑的潜在功能。

桑叶营养丰富,其养分含量高于其他树叶,干叶中粗蛋白约为22%,粗脂肪约为6%,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约为25%,粗纤维约为10%,其他钙、磷等含量也很高。桑叶的营养价值,与苜蓿相仿,比禾本科牧草高80%~100%,比热带豆科牧草高40%~50%。在以牧草为生产基础的热带地区,配合桑叶饲料可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11]9-13。因此,开发饲料桑前景广阔。

饲料桑作为一种新型的非常规蛋白饲料原料,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饲料价值,开发前景十分广阔[12]178-179。2021年9月9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桑蚕经济论坛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原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国丝绸桑蚕品牌集群主席朱保成呼吁,我们不仅要把粮食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也要把畜禽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2020年,我国进口大豆、玉米总量超过 1.4 亿吨,是全球蛋白质饲料原料最大进口国。从短期看,可以暂时弥补我国耕地资源禀赋的不足;但从长期看,饲料源长期依赖大量进口,必然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开发利用饲料桑资源,着力调整优化饲料配方结构,促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具体实践,对保证我国粮食安全、食物安全和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早在12世纪初,太湖流域的蚕乡把从蒙古草原上放养的一种绵羊圈养成湖羊。一千多年来,蚕乡农民将深秋养蚕剩下来的老桑叶晒干后收藏起来,做成了湖羊越冬的“枯羊叶”。明末清初归安练市人所著《沈氏农书》的“逐月事宜”中有农历六月“定枯桑叶”、九月“勒叶”晒枯桑叶、十月到桐乡和海宁“买枯叶”、十一月“载羊叶”等记载。(1)参见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补农书校释》,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当年叶行专门从事“远期交易”,类似于桑叶期货。喂养湖羊的枯桑叶早在六月就由叶行里的牙人上门兜售,讲好价格,交好定金,到十一月农闲时就可以直接到叶行里“载羊叶”。农家自己地里的老叶,九月就要勒下来自己晒成枯桑叶。至于十月去买的“枯叶”,则为现货交易的枯桑叶。

太湖流域的枯桑叶,简称“羊叶”,是养蚕剩下来的副产品。现如今则已开发出专门用于饲养牛羊马等饲料的“饲料桑”。中国丝绸桑蚕品牌集群主席朱保成指出,各地的饲料桑产业实践探索表明,这条完整的生态产业链实现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饲草种植—水肥协作—饲料加工—高效养殖—精深加工—粪污利用”的循环协调发展,系统地解决了粮食种植、饲料生产、畜牧发展和生态保护中的草畜失衡、“人畜争粮争地”等突出问题。同时,还可以有效推进防沙治沙,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

桑树是多年生阔叶乔木,光合作用强,生物产量大,是固碳减排的优良树种[13]984-989。大力发展生态桑,则可以发挥桑树绿化、美化环境的功能和生态治理、修复功能。在西部的石漠化、荒漠化、矿产开采等生态破坏严重的地区,可以利用桑树耐寒、耐旱、耐贫瘠、耐盐碱的特性,发挥其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生态治理功能,进行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14]1-6。

以现代科技和循环经济理念对蚕桑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资源进行高效开发利用,可促进传统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生态蚕桑产业是我国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生态蚕桑产业,推行绿色、环保、低碳、节约和高效省力种桑养蚕生产方式,可提高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竞争力;挖掘蚕桑物质和生物资源的新功能,可开发出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新产品造福于民;利用桑树的生态功能,实行生态治理与经济开发相结合,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利用蚕桑文化资源并与地方民族文化和特色产业结合,开展生态文化旅游,实现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蚕农脱贫致富[15]181-187。

随着农牧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传统植桑养蚕的农牧业模式有可能被工厂化的人工饲料养蚕挤占甚至替代。有专家认为,近期内应重点推广小蚕人工饲料共育、大蚕省力化桑叶饲养,通过人工饲料养蚕与传统养蚕模式的融合来推动我国蚕业的升级发展。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即使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已经规模化开展,也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桑叶养蚕的模式,两者更可能是一种长期并存的状态[16]46-52。

总之,多元化的开发以及利用现代高科技的多种探索,能更好地发挥蚕丝绸文化的潜在功能。

猜你喜欢

蚕桑桑叶丝绸
发酵桑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桑叶茶成“致富茶”
阳城:桑叶茶『火』了 农民乐了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参展“丝绸苏州2020”的思考与启示
遥望“丝绸路”
桑叶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