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蕴和路径
2021-01-15段淑萍
段淑萍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0)
0 引言
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打天下,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都不高,参与率、点头率更低,思政课教学陷入孤岛化窘境,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突出,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课程思政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担负育人责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即“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3].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三教”改革的任务.“三教”改革即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职业教育质量的生命线,是内涵发展的突破口,是人才培养的切入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要着眼于“教好”,围绕教师、教材、教法推进改革.课程思政建设涉及很多方面,“三教”改革是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着力点.
1 “三教”改革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的误区
1.1 教师缺乏育德意识,课程思政建设动力不足
全面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师者”来说,“传道”是第一位的.但是,由于对课程思政重视不够,一些高职院校教师认识不到价值引领的重要性,缺乏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班主任、辅导员等人员和团委、学生处等学工部门的责任,将个人置身思想政治教育事外.一部分教师推崇知识本位,注重授业,一部分教师则推崇能力本位,注重动手.他们只注重学生的专业成才,而忽视学生的精神成人,缺乏育德意识,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动力不足.
1.2 教材育人功能欠缺,思政元素渗透不多
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载体.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的多元化、网络的普及化都对职业教育的育人理念、育人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教材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高职院校的教材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教材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思想.其次是思政元素过于分散.在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材中,虽然有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民主法治教育、职业精神教育的内容,但较为分散,很难形成合力,协同育人.再次,专业课程教材缺乏人文性.专业课程教材过于重视知识体系,没有挖掘提炼专业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缺乏育人温度.
1.3 教法单一陈旧,课程思政建设效果不佳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渠道和关键环节.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类似“大水漫灌”的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期待[4].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理论阐述,教学方法单调陈旧,很少联系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每个班级都是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讲法,缺乏针对性和亲和力.有些教师,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生硬结合,空洞的说教,缺乏真情实感,沉闷的语调,缺乏吸引力,不但影响了专业教育,也使得课程思政建设徒有其表,效果不佳.
2 “三教”改革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蕴
“三教”改革对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其中,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教师改革关系到课程思政“谁来教”的问题;教材是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基本载体,教材改革关系到课程思政“教什么”的问题;教法是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方法与手段,关系到课程思政“怎么教”的问题.
2.1 教师改革:解决课程思政“谁来教”的根本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谁来教”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问题.《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5].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想要取得成效,就要造就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需要一大批心有教育理想、身藏扎实学识、手握教育技能、满怀爱生情意的优秀教师.职业院校的教师改革,除了培养“双师型”教师外,还应提高教师的思想理论水平,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让教师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2.2 教材改革:解决课程思政“教什么”的重要问题
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依据,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高职院校教材具备职业性,体现服务国家产业发展的特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每三年修订一次教材,专业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动态更新.但高职院校教材改革还不能止步于此,还必须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教材通过“教什么”决定学生“学什么”,直接影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关系到学生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高低[6].教材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是课程思政内容的主要载体,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7],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内容支撑.
2.3 教法改革:解决课程思政“怎么教”的关键问题
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是教育的主战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高职院校的教法改革不仅是教学方式的简单转变,还需要从技术技能人才自身的学习规律与知识建构规律出发,重新思考教学内容的选取、整合、呈现以及传递的途径,构建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根本的教学体系[8,9].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法改革,应将思政与课程基因式融合,让所有课程都承担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方法支撑.
3 “三教”改革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全面系统的规划、长效的建设机制,还要有具体的措施、教学的实践等等.在这一系统工程中,教师改革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教材改革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教法改革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手段.
3.1 以教师改革为本,提升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兴国必先强师,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0].课程思政建设要以教师改革为根本,全面提升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1)加强理论学习,培养育德意识.传道者要先明道、信道.除思想政治课教师外,公共基础课、专业课教师通常都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思想政治理论,缺乏育人的理论水平,更缺乏育德意识.高职院校教师要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职院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不懈加强理论学习,打牢思想底色,坚定理想信念.其次,要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系列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再次,要系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有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方面的系列文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提高认识水平和育德意识.
(2)举办讲座培训,培养育德能力.教育者要先接受教育.为了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就要举办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讲座和培训.首先,高职院校要将课程思政纳入青年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队伍是学校长远发展的后备军,青年教师强,则学校强,青年教师兴,则学校兴.对新入职的青年教师进行课程思政能力的培训,能让他们坚定立德树人教育使命,第一时间就树立课程思政意识.其次,要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在岗培训.邀请权威专家深度解读习近平教育思想和课程思政有关文件精神,提高教师的政治站位,从理论层面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邀请课程思政比赛的获奖教师分享参赛经验,从实践层面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
(3)开展教学比赛,打造思政金课.举办各种教学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全面提升教师育德能力,打造课程思政金课.第一,举办课程思政说课比赛.说课,就是教师向同行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先从说一堂课入手,精心挖掘思政元素,找准其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方面全面剖析一堂课.接着,说课程.在说好一堂课课程思政设计的基础上,介绍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并采用哪些有效的方法,组织实施教学,以及如何对课程思政进行考核与评价.最后,说专业.说一个专业内部如何建立课程思政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不同学科教师的作用,组建教学团队、课程团队,形成合力,协同育人.第二,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比武.将说课的“说”落实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用真实的课堂检验说课的效果.第三,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比赛.通过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提升教师实践教学中的育德能力.
3.2 以教材改革为基,完善课程思政的载体
教育要实现立德树人的宗旨,教材建设是基础.职业院校教材要体现“新”、“实”,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在提升服务国家产业发展能力的同时,还要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确立教材改革的“魂”.
(1)做好顶层设计,建构思政教育体系.高职院校的教材,有其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为了加强教材的育人功能,还要梳理出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其系统化、制度化,并落实在课程教材中.首先,构建公共基础课程思政教育体系.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材既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又要开展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其次,构建专业教材思政教育体系.在专业教材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它并不是在专业内容之外,刻意另建一套思政体系,而是要对接行业标准、岗位特点,基因式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思政内容,形成一条隐性的思政教育体系.
(2)做深二次开发,推动思政与专业融合.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高职总学时不低于2500,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1/4.这个指导意见表明,对高职学生来说,专业技能课程的学时接近总学时的3/4.所以,影响高职学生最深的课程是专业课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是专业思政.但是,专业思政并不是专业课程去知识化,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本来就有,只是需要师生对教材做二次开发.首先,拓展课程思政的广度.对专业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不是某一门课程、一个专业的事情,需要所有专业课程、所有专业教师全方位参与,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其次,挖掘课程思政的深度.对专业教材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再次,增加课程思政的高度.从专业教材所反映的产业发展新进展、科技发展新趋势、市场需求新走向等角度,增加课程的创新性、时代性,提升育人高度.
(3)丰富数字资源,打造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打造以纸质教材为核心,数字化资源、数字课程开发应用相结合的新型教材.首先,增加课程思政案例.要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选择一些有育人价值的案例,用二维码实现教材与资源的融合,让学生通过手机扫一扫,随扫随学,从感人案例中受到思想洗礼.理科类专业教材,可以选择一些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的案例,激发学生投身科学的报国之志.工科类专业教材,可以选择大国工匠的案例,激发学生实干兴邦的报国之行.医学类专业教材,可以收集一些大医精诚的案例,激发学生救死扶伤的医者精神.其次,增加课程思政视频.视频将声、像、文融为一体,因其形象直观的特点更能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艺术类教材,植入课程思政视频,在视觉的饕餮盛宴中,以文化人,让学生学会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农学类教材,加入课程思政视频,在绿水青山、产业兴旺的图景中,增强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培养学生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再次,开发课程思政线上课程.开发与教材一体的线上课程,通过各类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教材变立体,方便一体化学习.
3.3 以教法改革为要,优化课程思政的手段
课程思政建设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职业教育规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加强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以学习者为中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课程思政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1)找准共情点,推进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教学.《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高等职业学校应当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军事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党史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信息技术、语文、数学、外语、健康教育、美育课程、职业素养等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高校公共基础课教育要有灵魂,要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堂,其使命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11].第一,开展沉浸式教学,以情育人.沉浸式教学,最早是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概念,就是全天候使用目的语进行教学的全封闭语言教学项目.而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沉浸式课堂”则是营造环境,给学生提供身临其境般体验,从而让他们沉浸其中,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让思政教育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上海大学的“时代音画”课程,以时代为脉络,将音乐与建筑、历史与书画相融合,讲述了近代中国史、诗、音、画发展历程,学生在优美的艺术氛围中,精神得到升华,思政教育真正入耳、入心.第二,开展游戏化教学,以乐育人.游戏化教学就是将游戏融入课程中,摆脱枯燥的说教模式,使价值观传递更加生动,思政教育如盐入水,有味无痕.湖南民政职院的“应用写作”课程,设计《西游记》题材的系列游戏,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通过多个闯关环节,合作完成应用文写作,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还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严谨写作态度、互帮互助的团队合作精神.第三,开展案例式教学,以事育人.案例教学不是去直接讲原理,而是通过分析案例,让其中蕴含的思想,促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做到以事服人、以事育人.第四,开展专题教学,以理育人.上海大学“大国方略”课程,推出10个专题式教学课程,将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以悟道取代灌输,赢得学生广泛欢迎[12].
(2)找到契合点,巩固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专业课教学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发展的广阔背景和深厚的学科基础,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坚挺的科学力量,以专业知识体系为载体和底蕴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有效性和针对性[13].要找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契合点,让他们同频共振,形成合力,提升育人效果.第一,开展实景教学,以真育人.实景教学就是不依靠文字、图片、数据,而是在完全真实的、立体的、可触摸的场景中进行教学.真实的场景、真实的触摸,会给学生带来真实的情感体验.上海中医药大学推出“人体解剖学”课程,课前,学生向大体老师默哀三分钟,课中,播放大体老师生前录像,倾听他们与病魔作斗争的故事,体会他们对生命的感悟,课后,走访遗体捐献者家属.学生在一次次情感洗礼中,懂得了感恩,明白了医生的责任,更引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有医德的熏陶.第二,开展项目教学,以学育人.项目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并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主动接受思政教育.北京联合大学“住宅空间设计”课程,通过让学生完成中式风格住宅的设计项目,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重礼、崇和、写意的特点,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无缝融入专业教育.第三,开展线上教学,网络育人.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因此,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必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14].利用网络平台将课前、课中、课后贯通,线上线下混合,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寓于线上教学中.
(3)找对着力点,增强实践课课程思政教学.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高职实践性课程包括专业实验实践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社会实践类课程等.第一,知行合一,以行育人.对于实验课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在学中做,做中学,学思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第二,勇于尝试,创新育人.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第三,顶岗实习,实践育人.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推行顶岗实习,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考核评价,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当然,无论是公共基础课、专业课,还是实践课,都不可能只使有一种教学方法,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形成“组合拳”共同育人.只有不断深化教法改革,才能优化课程思政建设手段,使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