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发展中的驱动力
2021-01-15郭婧妤钱苏鸣张孝平
郭婧妤,钱苏鸣,张孝平
(华中科技大学 同济医学院期刊部,湖北 武汉 430030)
青年人才是最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出创新成果的社会群体,是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我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积极建设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职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然而,研究发现,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发展现状并不十分乐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一项针对中科院科技期刊编辑团队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1],该团队中青年编辑占主力且普遍拥有良好的学科背景和较高的工作热情。然而,期刊编辑工作中相对繁冗的事务性工作使得青年编辑无暇探索创新性的工作内容,与此同时,由于编辑工作的服务属性,一些职称和待遇问题也往往受到忽视。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工作积极性,给他们的职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困扰。因此如何保护青年编辑的职业热情,激励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学会自我成长并担当起新时代科技期刊发展的使命,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话题。本文将从驱动力角度入手,探讨其在促进青年编辑自我培养和职业发展规划中可能的应用。
1 个人成长驱动力的理论基础
驱动力与个人需求密切相关,是激励机制研究的一部分[2]。最为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出人具有五个层级的需求,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 (Clayton Alderfer)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经验的研究并提出了人本主义需求理论(也称 ERG 理论),他认为人们存在3种核心需要,即生存(Existence)的需要、连接(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3]。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当代动机研究领域的权威心理学家大卫·麦克里兰(David McClelland)则首次将个人需求与行为动机结合起来,提出了麦克利兰成就动机理论,也称为三种“需求理论”,即驱动力理论。麦克里兰将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良好关系和影响力的需求。成就驱动力(need for achievement)是指对成就感的需求;良好关系驱动力(need for affiliation)是指与他人建立友好关系的需求;影响力驱动力(need for power)是指对能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求[3-4]。之前针对编辑从业人员的激励机制的研究多从外部因素探讨如何激活编辑人员,而缺少从编辑人员自身角度进行职业发展的思考,特别是对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人员职业发展和成长中的驱动力的讨论相对缺乏。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人员的发展需求相对较大,内在驱动力相对较强,因此对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人员职业发展和自我培养的驱动力的研究极为必要。
2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发展驱动力来源和自我培养的途径
2.1 对职业价值的认识和目标的设立是青年编辑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曾提到:生活之所以难以承受,从来都不是因为环境,而是因为缺乏意义和目标。因此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若想在职业限制和瓶颈中求发展,第一件应该做的就是明确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价值和意义、设立合适的职业目标。
现阶段,我国正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从我国科技的国际影响力来看,近五年(2016-2021),我国发表SCI论文数(WOS收录论文数)为全球第二,总量达到2 583 732篇,然而其中仅141 715篇发表在中国来源SCI期刊上,约占中国发表的SCI论文总数的5%左右,这说明中国科学研究已产生较强的国际影响力,然而中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的数量和容纳能力明显有限。科技期刊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成果交流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园地,是争夺国际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的主要平台,在记录和传播科技成果、引导学术建设、开展学术评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5]。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曾提到:“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由此不难看出,科技期刊的发展已成为国家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稳步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已涌现出一批国际影响力大、品牌特色鲜明、处于学科顶尖水平的优秀科技期刊[5]。这些品牌期刊的崛起,为中国科技期刊在世界舞台上树立了崭新的形象,重塑了我国文化自信,也为其他科技期刊提供了追随的榜样和学习研究的对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可以借此机会,多向优秀同仁学习,积极参加期刊建设和职业规划交流,设立合适的职业发展目标。
国家对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视增强了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编辑的职业自信,而近年来已发展起来的一批优秀科技期刊又为科技期刊工作者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和追赶的目标。因此,在此阶段,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勇于承担起期刊建设和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建立自我发展和期刊发展相结合的发展目标,设定学习和前进的榜样与路径,坚定为期刊发展事业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从而驱动自我的成长。
2.2 创新意识的激发和成就感需求是驱动青年编辑成长和能力提升的关键
编辑工作者的职业倦怠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2004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报告显示,编辑从业人员的职业倦怠程度位居前十[6]。而青年编辑群体也没有逃过职业倦怠的困扰。一项研究结果显示[7],被调查的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人群的职业倦怠比例高达62.87%,而创新性的工作内容的缺乏是青年编辑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也是阻碍青年编辑成长的重要因素。青年对职业发展和职业成就感的需求普遍较高,如何在日常复杂、琐碎的各类编辑工作中注入创新元素,实现自己对成就感的满足是青年编辑在职业成长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编辑工作的创新性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工作内容的创新,二是工作方式的创新。在编辑自我成长中,对工作内容的正确认知有助于他们对自己在编辑角色中进行精准定位。多数学者认为现行体制下的编辑人员应努力成长为学者型编辑,即精通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并熟悉学科发展动态的编辑[8]。这要求青年编辑不仅具备编辑学的基本能力,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科研素养,能追踪学术前沿并感知学科热点,从而在采编以及约组稿工作中得以应用。这是编辑工作内容的创新性的一种体现。此外,随着融媒体技术以及数字出版等信息技术在期刊领域日益广泛的应用,科技期刊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受影响[9-10]。这对于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新技术和新运营思维的应用,将成为期刊编辑工作中的重要创新点之一。因此,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应始终保持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关注编辑行业和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积极参与原始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的改善,驱动自我更新,促进其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的进一步发展。
2.3 连接需求与融入学术群体是驱动青年编辑突破性发展的基础
知识服务以及构建科技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平台是科技期刊的历史使命和重要功能之一[11]。在如今科技期刊的传播力以及国际影响力越来越被重视的背景下,编辑工作的模式和工作内容产生了重要的变化,即由以前的“静态式”办公变为“动态式”办公;由之前的被动接收稿件发表,变为主动约稿、组稿。这个过程需要科技期刊编辑人员主动融入学术圈、深入学术一线、与学术前沿工作者同步。要实现这一目标,编辑工作者需要与一线科技工作者以及专家学者间建立长期稳固的联系。在此过程中,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与作者、读者以及学科专家学者间的连接关系的建立与维护直接影响了其在学术群体中的融入度和参与度,是其是否能突破职业发展瓶颈的关键点。
例如,在与作者群体建立连接的过程中,科技期刊编辑人员若能从人才选拔和培养的角度思考,加强优秀作者队伍的建设,开发和维护优秀作者群,并与建立长期合作,将有助于吸引更多高质量的稿源,从而促进期刊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提升期刊的核心竞争力[12]。
再如,与所在领域的学科专家建立联系对于期刊建设和编辑个人发展都有很大助益。学科专家是学术群体的主要组成,他们同时又在科技期刊中扮演着作者、读者、审稿专家、编委等多种角色,是期刊发展的核心力量和主要源泉[13]。依托学科专家办刊已成为有效提升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方式。在与所在领域的学科专家建立连接的过程中,科技期刊编辑人员若能借此机会,多参与所在领域的学科专家的学术活动,并善用经营的理念经营学科专家库,积极推广其学术内容,分享其发表的学术观点、帮助塑造专家品牌、实现专家传播学术内容和扩大学科影响力的需求,将有助于专家增加对期刊的黏性,实现期刊影响力的提升[14]。与此同时,此过程也将帮助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自己迅速融入所在学科领域的学术群体,为未来职业发展道路奠定基础,从而突破所在位置的职业瓶颈,拥有向更高的平台发展的机会。总之,与所在学科各层次学者间的连接的建立和维护,将驱动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快速融入其所在学科的学术群体,扩宽其职业发展道路,从而实现其职业发展瓶颈的突破和向更高平台发展的可能。
综上所述,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应认识到时代发展带来的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以及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职业价值,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保持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不断追求知识的更新,努力融入科研群体,深入科研一线,建立和维护好与所在学科学者的关系,从而实现持续的自我更新和职业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