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全媒体”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胜任力素质的要求及对策

2021-01-15余志娟陈拥彬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胜任科技期刊受众

余志娟,刘 聪,陈拥彬

(湖北科技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在“四全媒体”背景下,信息无所不及、无处不在,颠覆了舆论生态,驱动着媒体格局与传播方式变革,对科技期刊编辑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科技期刊编辑胜任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照新的要求,当前科技期刊编辑胜任力素质存在些许不足,对媒体融合发展以及科技界新闻舆论工作造成了较大的不利影响。基于此,探究“四全媒体”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胜任力素质的发展对策尤为关键。在胜任力素质的概念被提出之后,众多国内外学者开始对胜任力素质进行研究,相关研究对胜任力素质的特征、影响因素与概念等作出了进一步解释。但是,当前并没有形成与科技期刊编辑胜任力素质相关的研究成果。本研究首次立足“四全媒体”时代,以科技期刊编辑胜任力素质为主题开展了研究,创造性地分析了科技期刊编辑在“四全媒体”时代的现状、不足以及要求、提升策略,即深化“四全媒体”的时代内涵,又可作为科技编辑专业发展的指导方案,带动科技期刊编辑专业水平提升,助力科技期刊行业可持续发展。

1 “四全媒体”与科技期刊编辑胜任力素质概述

1.1 四全媒体

“四全媒体”初次提出于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其在效能维度、空间维度以及时间维度集中呈现出全息媒体、全程媒体、全效媒体、全员媒体的特征。

全息媒体主要指在大数据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扩展、物联网以及多维成像技术日益成熟的进程中,物理空间智能仿真呈现度向更高的水平递进,物理信息源头的真实度缺失误差进一步缩减,全方位标准化记录、多视角数字化再现初步实现,信息传播与新闻报道递延到了更广阔的空间,推进的信息在空间维度的多方位呈现,以及物体在空间内的多视角播放。

全程媒体主要指在移动网络技术迭代、信息传输技术升级驱动下,媒体可以初步实现同步传输、记录,新闻报道以及信息传播贯穿到了整个时间运转体系,具体呈现出信息事件的全过程记录以及无间隔(或可忽略不计的短间隔)上传。

全效媒体特指在多种类比媒体载体与技术应用量、应用类型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媒体给予了受众更大范围的体验认识,也向外界传递了更为强大的效能。具体表现为图像、文字、图片、声音等信息交融综合丰富立体;碎片化、移动化、分众化融合传播更为鲜明;功能集成、区分、创新持续加速,驱动着商务、信息、社交、政务整合为一个整体,保证内容形式与媒体受众期待相符,甚至带动受众从多个程度出发与媒体联动、互动,同步提升媒体传播效果体验感、全面性以及获得感。

全员媒体主要指在移动智能终端大范围应用的进程中,媒体进入门槛被进一步压缩,参与主体量明显增加,多元共治代替了一元主导,柔性制衡代替了强力引导,宣传舆论场向公共舆论广场发展,同频共振、多向互动特征愈加凸显,最终呈现出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有话筒的现实场景[1]。而在这一现实场景中,每一个体均具有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机会,新闻媒体内部也面临着专业报道不可空白、随时处于现场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全媒体型、专家型记者将持续涌现,为主流舆论提供有效的引导,为全民媒介素养提高提供依据。

1.2 科技期刊编辑胜任力素质

胜任力(Competency)源于拉丁语Competere,意为恰当的、适当的。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David McClelland提出,定义为“个体所具备且可在某一领域、某些职位上取得优秀业绩表现的内在特点、稳定特征”。由此可知科技期刊编辑胜任力素质就可以认定为:在特定环境中,科技期刊编辑立足自身岗位做出优秀业绩所需的动机、态度、特质、技能、价值观、行为等。

2 科技期刊编辑胜任力素质现状及不足

2.1 科技期刊编辑胜任力素质现状

通过对当前科技期刊编辑胜任力素质进行分析可知,科技期刊编辑主要具备基准性胜任力。即编辑学知识和熟练运用能力、所负责学科领域自然科学知识和运用能力、策划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外语知识,以及自我工作认知、工作动机等鉴别性胜任力。多数编辑从事的内容为科学技术新成果、信息的再创造活动,可以紧跟时代、体现特征,进行与所在学科发展息息相关的新理论、新成果、新趋势反映,并发现原创稿件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文本创作者分析、解决相应问题[2]。现阶段多数科技期刊编辑的胜任力素质集中在经验型信息方面,不注重面向更加广阔的背景提升个体结构化运用知识完成工作的技能。特别是在期刊网站建立范围持续扩大的进程中,科技期刊编辑虽然可以初步适应网上投稿、网上编辑、网上审稿、网上校对、网上排版、网上发行等一体化进程,但是无法熟练运用全媒体技术面向更广阔的受众群体创造性地开展论文内容审读、编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富有创新性的科技论文的推出。

2.2 科技期刊编辑胜任力素质不足

2.2.1观念滞后,无法精准界定受众

作为一名科技期刊编辑,首先要具备的胜任力素质就是精准界定受众。但是,当前多数科技期刊编辑不具备超前意识,专业发展理念滞后,仅关注国家政策与行业导向,不尊重面向市场受众调查、策划、选题,导致策划展示的作品与受众需求存在偏差,影响了期刊成果的传播效果。

2.2.2资源储备不足,无法动态生动展现成果

作为一名科技期刊编辑,不仅需要具有科技选题方向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需要具有扎实的市场营销知识。但是当前多数科技期刊编辑在信息收集储备时仍然停留在静态被动层面,无法满足全程媒体的实效性特征,也无法满足立体展现科技成果,最终影响了富有深刻内涵的科技论文的形成。

2.2.3技术素质不高,无法及时捕捉话题

“四全媒体”时代的科技期刊编辑不单单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市场调查能力、文案撰写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而且需要具有高超的技术素质。但是当前仍有部分科技期刊编辑无法适应技术升级进程,对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了解不深,导致其无法及时捕捉学科热点话题或前沿成果,制约了“四全媒体”时代先进技术优势的充分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3 “四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胜任力素质的要求

3.1 精准界定受众群体

“四全媒体”背景下全效媒体特征的显著表现,促使高效率传播、精准确定位置成为科技期刊编辑的首要任务。科技期刊编辑不单单需要进行受众需求的无偏差锁定,而且需要为锁定对象提供专业定制科技信息产品。具体表现为持续获取受众资源的能力、做优做精稿件的能力。从线上视角进行分析,持续获取受众资源的能力需要科技期刊编辑立足“四全媒体”背景,承担自媒体的维护、管理,灵活运用微博、微信以及网络端口,构筑汇集高水平科技期刊作者、阅读者的社交平台,并灵活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定期为读者推送目标信息,构筑用户黏性更强的场景。从线下视角进行分析,持续获取受众资源的能力需要科技期刊编辑胜任依托专业研讨会、线下学术报告会等交流活动开展内容推广经营,即与相应期刊利益相关者展开面对面信息交互,提高其对期刊的认可度,激发其对期刊的贡献度;做优做精稿件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内容为王宗旨下科技期刊编辑稳定受众资源,朝着更加优秀、更加精细、更加严格的方向进行稿件审定,同时利用全媒体技术进行信息采集整合。

3.2 动态跟踪事件发展

“四全媒体”背景下全程媒体特征的显著表现,促使面对事件发展全生命周期的动态跟踪、泛在交流、实时互动成为媒体面临的关键任务。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应立足科技期刊出版流程,认识到传统科技期刊出版流程在保证刊物高质量方面的优势,以及出编辑、作者与读者之间互动交流缺失的劣势。从打破受众静态被动搜集所需信息层面入手,发掘全程媒体实效性特征,进行发行胜任力素质、审稿胜任力素质、组稿胜任力素质、编辑胜任力素质、排版胜任力素质的提升[3]。上述胜任力素质在“四全媒体”背景下又可表现为智能化编辑出版发行工具应用能力。即科技期刊编辑应主动学习智能化在线采编系统、交互式编辑校对系统等全媒体线上采编工具,实现与审稿负责人、作者之间高效率信息交互,以便在保障期刊内容有效性的同时,压缩组稿周期。同时面对科技期刊出版全生命周期,熟练运用科技期刊自媒体公众号、移动客户端,与传播者、生产者、接收者之间展开常态化沟通,显著提高参与者体验感,为受众群体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提供依据。

3.3 生动展现科技成果

“四全媒体”背景下全息媒体特征的显著表现,促使直观而多方位展现新理论、新技术成为科技期刊编辑的核心任务。此时,科技期刊编辑就需要挖掘、利用全息媒体为自身工作信息传播效能带来的全新机遇,有选择地利用AR、VR、短视频等全息媒体技术,助推以往平面化信息表现形式向多感官、多层次复合式表现形式转化,达到增强读者对科技期刊信息传播满意度、接受度、体悟度的效果。具体表现为信息立体化传播能力、信息全方位搜集能力。信息立体化传播能力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应立足全媒体情境,适应数字阅读规律,传播超出文本内容的衍生类科技知识;信息全方位搜集能力则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利用移动智能设备或者网页界面,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收集与编辑工作相关的内容,为立体编辑提供充足的素材库。

3.4 善于捕捉热点话题

“四全媒体”背景下全员媒体特征的显著表现,削弱了信息发布者、传播者之间的角色边界,每一个看似细微的话题均可向某一领域热点演变。这种情况下,科技期刊编辑就需要具备捕捉并展现相应行业内的热点话题,并在与作者、读者展开常态化沟通的能力,同时精准把控行业科技递延方向,同步提升刊物学术影响力、信誉度[4]。具体表现为:科技期刊编辑需要具备信息关卡把控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全媒体数据分析能力。其中信息关卡把控能力要求科技期刊编辑进行自身职业定位的重新塑造,从文字处理人员向信息关卡把控人员转变,即在确保科技成果与科技期刊学术规范、专业标准相一致的同时,与同一行业或者相近行业评议专家沟通,展开稿件评议审定,保障科技期刊服务于技术创新、产业变化更新作用的有效发挥;组织协调能力要求科技期刊编辑立足全员媒体信息场域,进行专业热点话题设置,驱动行业专家与读者、作者与读者、行业专家与读者之间的深层次信息交互,达到精准识别读者需求,刺激作者灵感,丰富行业专家素材库的目的;全媒体数据分析能力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可以面对海量信息进行富有价值观点的抽汲。即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系统汲取与对应期刊存在一定联系的信息数据,并对相应信息技术进行规整。

4 “四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胜任力素质的提升策略

4.1 转变观念

“四全媒体”时代的编辑与传统编辑存在较大区别,其对编辑自身素质、技能要求更高。作为一名现代型科技期刊编辑,不单单需要具备传统编辑所需的基本技能,而且需要从更高的视角为科技文化服务。

在内容方面,科技期刊编辑应及时从单一方向的文本关卡把控者转变为信息互动开发与营销人。“四全媒体”出版语境的到来,让传统编辑角色呈现出新的活力,但回顾编辑变化更新历程,可以发现科技期刊的编辑并非固守于单一层次,而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丰富。在传统的科技期刊编辑观念中,自身主要承担文字整理、文本关卡把控的后期制作者角色,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目标多为图书,并不涉及发行、图书策划、市场营销,限制了编辑发展进程。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应立足“四全媒体”时代新旧媒介有机融合背景,利用数字与网络技术打破媒介间介质壁垒的契机,将自身从单一性质的文本把关者转变为信息互动开发与营销者。即在原创科技期刊背景下,期刊编辑不单单是信息内容的提供者、制作者、开发商,而且是杂志读者的互动者,为读者提供更多地参与杂志编辑渠道。

随着技术升级,智能媒体、全媒体、融媒体逐渐进入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行业,人人均可成为“公民编辑”的态势逐渐显现,单一型科技期刊编辑已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复合型、全能型编辑必将成为主流[5]。复合型、全能型编辑主要是在精通编辑工作内容的基础上,知识面不局限于大学所学专业知识而是广泛涉猎多学科知识的编辑。因此,在将编辑策划作为首要胜任特征的基础上,科技期刊编辑还需要注重利用日常工作机会锻炼基本功。比如,研读《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中国编辑》《科技与出版》等编辑出版类学术期刊,参加学术沙龙、编辑培训班、编辑大赛积累经验等。同时深入科研一线捕捉最新的科研成果,不断跟踪学科前沿,不断积累,为专业领域最重要、最有影响力、最高端的学术资源成果汇集提供依据。

4.2 加强资源建设

由新闻出版总署推动、由中国科协主编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可知,在“四全媒体”背景下,科技期刊用户内容表现力、服务速度及所倾向利用的出版技术均关乎刊物出版质量、受众体验。此时,科技期刊编辑就需要从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出发,借助全媒体手段,适应媒介资源能动性发展趋势。同时根据当前科技期刊刊文的类型分布、传播规律,利用智能化采编平台、出版平台和稿件处理系统,进行资源的强化建设。在此基础上,强化视听手段运用,与专家建立密切联系,选择更高水平的科技刊物原创团队,保证产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6]。比如,借鉴美国著名《美国化学会志》《物理评论快报》以及我国《中华肿瘤杂志》等资源建设经验,与一流的专家学者展开线上信息交互。除了主动向可引领行业学术资源的专家约稿外,还可以与其探讨前沿热点话题、重点栏目策划,以及相关线下学术会议组织。

在“四全媒体”时代,优秀的原创研究成果开放度越来越大,优秀的科研成果不管发表在何种平台,均离不开科学领域的话语权。因此,作为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的一员,科技期刊编辑应从克服优质稿源缺乏难题出发,着重提升自身外语水平,面向国际,开发编委、专家学者资源,为提升稿件质量、期刊影响力奠定基础。在与专家开展信息交互的同时,科技期刊编辑还可以从确认编辑修改、要求解决问题、细心阐述修改原因等方面与作者开展信息交互,并根据信息交互情况,进行作者学术水平、专业能力、行文风格、知识结构的细化分类,以便随时根据稿件刊发需要快速定位目标作者。有条件的情况下,科技期刊编辑还可以组织线上征文比赛、不同类别线上线下学术活动,或者经过遴选青年学者编委、资深专家推荐等渠道,发掘具有潜力的新锐作者,为后期约稿工作储备优质资源[7]。

此外,在储备约稿工作储备优质资源的过程中,鉴于科技期刊在行业读者方面的竞争日益白热化,科技期刊编辑应注重利用市场化工具,发掘更富阅读价值、学术价值、传播价值的刊文,建立覆盖范围更加广泛、涉及内容更加丰富的资源文本体系。

4.3 主动学习技术

“四全媒体”背景下,一流科技期刊较为注重融合最新科研技术、出版技术,涵盖了在线交流、数字科研、多媒体表现、开放获取等多种形式,可以同时给读者、作者提供优质服务[8]。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应立足“四全媒体”背景下全程媒体、全效媒体、全员媒体以及全息媒体特征,突破因自身媒体技术能力而带来的壁垒,掌控与新媒体相关的信息传播形态、学术成果,并将其转化为工作实践可用技术,为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赋能。同时以功能完善的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为主旨目标,从复合出版视角出发,主动学习与数字化平台设计、内容维护相关的任务,并探索全媒体技术的融合应用方法,为传统出版发行以外的期刊数据库平台、期刊网站、微博、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整合提供依据,最终助推科技成果的全媒体、全类型发布。在这个基础上,科技期刊编辑还需要面向未来科技的重要发展方向,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并致力于探索利用上述技术提升内容生产传播效率的途径[9]。比如,科技期刊编辑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搜集、剖析本学科的热点话题、前沿进展、重要成果,把控一段时间内学科发展变化内在规律,进行稿件创新性、原创性辨别,获取自身在选题策划、审稿把关、稿件组织、编辑加工中的质量把控主动权。比如,《中华肿瘤杂志》编辑就善于利用大数据技术发现热点话题和重要成果。在大数据关联挖掘分析中发现肿瘤免疫治疗中PD-1在实体瘤中研究进展后及时展开约稿并进行了PD-1重点号的刊登,最大化发挥了全媒体技术在提升科技成果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方面的作用。

此外,在技能层面,科技期刊编辑应及时从简单的平面化处理转变为两栖型编辑[10]。即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依据立体化、全方位、深层次开发原则,发掘Adobe的PDF、超星的PDG、方正的CEB等需求,在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掌握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Premiere视频处理软件、Word文字处理软件等基本媒体技术,突破纸张的限制,跨越技术的“鸿沟”。

综上所述,“四全媒体”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应在回顾以往科技期刊工作与媒体融合发展历程的同时,把握信息技术时代新兴媒体发展趋势,适应历来的科技期刊传播规律,辩证分析科技期刊中蕴含的科学理论与全媒体发展的内在机理,对自身胜任力素质进行进一步完善。同时以内容为根本,以技术为支撑,向资源整合、平台再造以及流程优化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最终成长为可胜任“四全媒体”形势的编辑人才。

猜你喜欢

胜任科技期刊受众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新能源企业人才资源胜任管理研究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