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初审及修回稿再审研究
2021-01-15向艳平
向艳平,刘 琼
(1.华中科技大学 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国康复》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30;2.华中科技大学 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30)
众所周知,学术期刊所刊载的文章,须经过严格的审稿制度,基本的三审制度是每个编辑部审查稿件的必要流程,对于期刊质量的把关至关重要。通常,外审专家往往重点审查稿件内容在本领域的创新性、干预方法的准确性、结果数据的真实性及结论的可靠性,以此为标准去评价一篇文章的优劣,虽然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稿件质量进行把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①审稿专家的研究方向不准确,若未精准选对审稿人,会导致关键错误无法及时发现;②审稿专家的意见大多只能反映稿件的学术水平,不太能从期刊的办刊宗旨、报道范畴、学术定位及期刊对文章的整体定位去综合考虑;③受限于审稿专家学术专长及视野的局限性、考虑问题的偏重等因素,有时出现两个专家对稿件的评价结论完全相反的现象;④文章外审、修改稿送复审,历时长久,甚至久久无法审回。基于以上外审方面遇到的问题,在稿件刚收到时,编辑对稿件的初审,作者修回后,编辑对修回稿件的再次审查,就能对外审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基于此,笔者拟从论文初审和修回稿再审两个方面论述其对于提高外审效率的重要性。
1 初审
稿件外审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在收到稿件后不仔细筛查就送外审,会出现三个严重问题,一是送审量太大,如此庞大的稿件量,如果都送审专家,审稿专家的工作量将会非常大,可操作性不强,且会导致审回时间严重迟滞。二是如果初审时,把关程度一般,审稿粗糙,势必耗费外审专家的审稿精力和时间去指出一些基本的简单问题,造成大材小用,浪费宝贵的审稿资源。而倘若初审解决了这些问题,外审专家就可以集中精力在专业知识、创新性、论文层次和深度上拔高,从而提高期刊的整体质量。三是如果初审时定位不准,将写作水平较差的文章直接发给外审专家,会导致外审专家对杂志的专业性、权威性的认可度大打折扣,从而也会导致恶性循环。初审对于稿件质量把关的重要性毋庸置疑[1]。一般来说,初审大概是从期刊办刊宗旨、报道范畴、报道重点等方面去把关。
1.1 学术不端审核
编辑初审时,除了直接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量化去评价文章的创新性外,既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客观评价论文的创新性,还可以通过CNKI学科趋势来检查论文的创新性,帮助外审前更好地筛选一遍论文。
1.2 英文摘要的细节审核
审稿专家外审往往更注重文章所用的方法在本专业内是否正确合理,作者专业知识是否扎实,但是对于英文摘要的准确性、文章整体设计、结果数据表达的逻辑性、统计学方法的正确与否,外审质量往往良莠不齐。笔者曾发现英文摘要有明显语法错误或者中式英文严重的文章,审稿专家均未审核出来。英文摘要常出现的问题有英文表达不地道(中式英文)、前后单词不一致、主动语态被动语态混淆不清、介词使用不恰当等[2]。这些都可以在初审时尽量审核出来,让作者提前修改,再去送外审。
1.3 论文总体设计的审核
一篇文章的研究设计框架很重要,往往决定了这个研究是否科学,在这方面的把关,不同审稿专家的意见并不一致。编辑部宜制定统一的录用标准,如一般要求研究型的文章是随机对照研究;对于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除非是无法设置对照组的特殊病例可以考虑保留,其他,基本给予退稿处理。另外,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混杂2种或多种治疗,这种设计很难判别究竟是哪一种治疗方法起的作用;对于这类研究设计,审稿专家的意见往往不一致,有的给予录用,有的给予退稿,这就需要编辑在初审时给予统一的标准。
1.4 研究目的的审核
有的文章研究目的混杂了,两种目的交织在一起,却未阐述清楚任何一种目的,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在于作者希望让文章看起来丰富一些,堆砌了好几个研究在里面。编辑初审时应该给予提醒,抽出其中真正的研究目的来阐述清楚。如“胆系结石手术病人PPCs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及围手术期呼吸道护理干预措施”,该题目混淆了好几个研究内容,有堆砌之嫌,研究目的不明确,并且言语不通顺,用了两个“及”字。
1.5 统计学方法的审核
虽然编辑部聘请了对统计学方法专门把关的统计学审稿专家,但是不可能将所有稿件都送审给统计学专家,基本的统计学问题需要编辑自己把关。如未说明具体统计学方法,或者统计学方法描述不详细,或者统计学方法使用明显错误,该做方差分析的做成了t检验,该做秩和检验的做成卡方检验之类。如研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分别观察治疗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的疗效,组内不同时间段的比较属于重复测量设计,不能采用t检验,多组数据的比较应该采用方差分析。
1.6 结果审核
结果是一篇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很多数据的比较和分析,需要条理清晰、逻辑准确地去阐述。审稿专家往往注重审核文章结果的真实性,疏忽于对结果数据的整理和描述方面进行审核,如果编辑在初审的时候能尽量指导作者梳理地更顺畅,那么专家外审时的阅读舒适感和流畅性就会加强,从而可以更专心地致力于审查文章中数据的真实性、论述的专业性,给出快速、中肯的审稿意见。
1.7 书写格式审核
有个别作者投来的文章,格式太混乱,用特殊的字体、特殊的颜色,甚至把未接受修订的修订稿投过来,这样如果直接送专家审稿,会造成专家的不适感,同时对编辑部产生不良印象。除了研究型文章,综述、Meta分析等类型文章的审核往往也有特别需要注意的格式要点[3]。
2 修回稿再审
一审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发给作者之后,作者在修回的时候给出的形式往往五花八门,虽然在编辑部退修的时候也对修回方式做了说明,但是很多作者修回的稿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那么编辑部在修回稿再审时可作出以下努力。
2.1 学术不端审核
编辑应该重视对修回稿进行第二次学术不端检测,因为作者在修改稿件过程中,可能有大量文字添加和删减,文字的复制比有可能从合格降为不合格,需要再次检测[4]。
2.2 修返稿内容及格式审核
作者可能出现:对于专家提出的问题,避重就轻,没有全部回答和修改;或对于专家提出的问题,简单修改,没有真正理解专家提出的问题要害所在;或者不认真对待修改;或有两份专家批注稿,只查看了一份。编辑应提醒作者,需对专家意见逐一回复,缺一不可,不能修改或有争议的问题应回复具体原因。
有时专家会提出,样本量不够或者表格数据不合理之类的问题,有的作者在很短时间就修回并增加了样本量或修改了表格数据,这些作者并未真正增加样本量补充实验数据,而是随意篡改了数据,这样的修回只会让专家质疑。编辑对于这样的情况应该提醒作者,补充实验数据后再修改文章,如果是数据整理错误,作者在修回时起码应该解释一下原因,而不是随意更改。
经常有作者在文章修改后未保留修改痕迹,这样不利于专家复审。对于如何保留修改痕迹,以往编辑部是要求采用修订模式,有利于明显看出作者修改了哪些内容。然而存在一个问题,即修订模式的文档,如果修改较多,会使文档看起来较为混乱、拥挤,有的审稿专家在复审时会建议作者勿采用修订模式。所以编辑部现在建议作者用刷红字体保留修改痕迹。
3 规范初审和修回稿再审,助力外审工作
3.1 从编辑业务能力着手
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提高各方面业务知识水平,才能更好地审稿,更好地助力外审。①熟悉本刊报道范畴、办刊宗旨、报道重点和偏向。②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编辑应该在各专业知识方面提高自身能力,争做学者型编辑,而不仅仅只是文字加工者。③严格及细致地把关:在初审阶段就消灭一些常见错误、低级错误;在作者修返稿中一定要仔细审查作者是否按照专家的意见进行了详细和到位的修改,修改格式及修改说明是否达到送复审的要求,以避免专家反反复复审稿,拉长审稿周期,也加重审稿专家的负担。④培养作者规范书写的意识和习惯:虽然所有文章到最后都是有编辑进行编辑加工,但是在审稿期间注意培养作者论文书写规范的意识和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作者通过在编辑的指导下逐渐提高写作能力,对于作者和编辑部是双赢的事情。⑤熟悉每位审稿专家的专业擅长和审稿特点,精准送审。⑥调和作者和审稿专家意见的不一致和矛盾,做好沟通的桥梁作用。
韩茜[5]提出,为了严把稿件质量关,编辑需要具备以下能力:政治认知能力、战略筹划能力、编辑校对能力、交流公关能力、判断鉴赏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由此可见,一个综合能力强的编辑才能更好地对初审和修回稿再审进行很好地审核和把关,从而助力高效外审。
3.2 从编辑部规范着手
编辑部需要针对初审和修回稿再审的条目设定相同的标准,以求编辑部处理稿件的同一性。在退修时制定统一、规范的修回稿格式,既要让作者方便修改,又要让专家方便审核。另外,网站首页应给出规范和简单易懂的模板以及书写格式要求,退修留言可提醒作者参考。另外,笔者认为,可以制定一套作者自查表,让作者对照编辑部制定的表格,进行自查,简化了编辑部审核的流程,同时有助于提高作者的写作水平[6]。还可以对初审的指标进行量化评价,给出一个打分,根据打分决定后续送审。总之,一切工作的目的,都在于提高杂志的整体学术水平,为打造高质量甚至国际一流水平期刊而不懈努力,仅此与同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