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价值与实践

2021-01-15黄婉霞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建党中国共产党思政

黄婉霞

(川北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一、“融”什么——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

思想是时代产物,值此中国共产党创立百年之际,“伟大建党精神”这一重大政治宣誓和理论创新被高度凝练并系统阐述,具有开创性、科学性。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

坚持真理,是指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十月革命胜利所展示出的真理光茫深深影响着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根本力量源自“庶民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这种真理作为根本指导,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带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面貌。坚守理想,是指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最终奋斗目标,体现着为绝大多数劳动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宿愿。中国共产党无论身处逆境或是顺境,从未放弃过对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奋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儿女创造出无数个中国奇迹,可以说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为复兴民族大业提供了不竭的内核源动力。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面临着三大历史任务:一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站起来”;二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为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开启了改革开放,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了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富起来”;三是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坚持初心使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心聚力带领中国人民走在“强起来”的历史征程中。可以说,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都是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都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办到的事,必定需要顽强而英勇的斗争。一百年前,13名代表用“斗争”与“牺牲”坚持完成了一大的胜利召开,创造出伟大的“红船精神”,并将此英雄气概贯穿于伟大事业的各个阶段,成为共产党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品格。有斗争就会有牺牲,在苦难辉煌的奋斗历程中,无数革命先驱,无数共产党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不完全统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英勇牺牲并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达 370 万人;为保家卫国,19.7 万名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宝贵生命;在脱贫攻坚斗争中,1800 多名同志献出了生命。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怕牺牲不仅指牺牲生命,更多指向牺牲个人利益、兴趣爱好、休息时间,舍‘小我’铸‘大我’,用个人‘舍得’换人民‘获得’。”[2]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员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更成就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伟业。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中国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

忠诚于党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政治品格,是党性的体现。作为党员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认同和自觉的政治行动保持对党的忠贞不渝。

对党忠诚,也就意味着忠诚于党的性质和宗旨,因此,对党忠诚也就意味着忠诚于人民,不负人民。一百年来,我党始终坚持立党为民,无论是革命年代无数先烈的英勇就义,建设和改革年代无数先辈的舍生取义,还是新时代反腐败斗争、脱贫攻坚战、新冠肺炎疫情狙击战的伟大胜利,无一不深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为民”的历史,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朴素的为民情怀。

二、为什么“融”——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就其现实特性而言,高校思政课是一门政治性与思想性并重的课程,担负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任务。将先进思想文化、党的政策理论纳入教学内容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题中之义,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育人意蕴:强化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因此,高校思政课必须牢牢把握并利用好主阵地,发挥其立德树人的重要功能。新时代大学生可谓其逢盛世,然而各种错误思想却极力“拉拢”着我们的接班人,歪曲党的历史,抹黑党的英雄。比如:有人质疑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行为,有人重伤刘胡兰精神有问题,还有人叫嚣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当年苏联的马特洛索夫被污蔑,今天,中国的马特洛索夫黄继光同样被泼脏水;再比如:某些国家将新冠肺炎污名化为“武汉病毒”、痛斥武汉封城侵害老百姓“人权”等,严重混淆和干扰了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历史认同、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因此,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使学生带着敬畏之心去学习历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更有助于培育其民族文化认同感,有效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厚植其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家国情怀,进而使其更加深刻地把握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从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宿。

(二)教学意蕴: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但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内容枯燥、教法单一、针对性欠缺是普遍突出的现状。因此,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成为高校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提升思政课实效性,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将时政热点问题融入思政课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伟大建党精神在今年“七一”讲话中首次被凝练总结提出,是非常重要的“时政教学资源”,其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头,不断被传承、弘扬。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先后提出了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近百种具体的精神,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谱系。每一种精神都反映了特定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与拼搏,比起枯燥无味地讲授理论知识,将这些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堂,借以革命先辈们感人至深、可歌可泣的奋斗故事进行思政教育,对新时代大学生来说,其感染力和针对性不可谓不强,这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反思,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抬头率”,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对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共党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将思政课活起来,从而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使广大学生学有所获、学而能用。

(三)时代意蕴: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内在要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毫无疑问落在青年一代的身上,因此,培育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高素质”人才是全方位宽口径的人才,更是政治上坚定的“又红又专”的人才。高校思政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着力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现如今,部分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有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思政课是“水课”“耍课”,思政课教材只是用来“占座”的“工具”,导致许多学生对国史、党史、时事政治缺乏最基本的认知,理想信念缺失,不利于其成长为真正的人才。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其所蕴含的丰富思政教育元素,一方面,可弥补学生相关知识的缺失,使其更深入地了解党史,树立正确党史观,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另一方面,学生能从中感知老一辈革命先驱“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家国情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品格,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三观”,认清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并将其付诸实践,为成为能真正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注入强大精神内核。

三、如何“融”——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并非简单的线性叠加,也非生硬的将凝练概括强加给学生,而是要从学生特征出发,依据思政课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因素灵活融入。当前,本科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开设五门课程,五门课程虽有共性,但亦有个性,因此,“融入”的方式方法、结构内容也会有所差异。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为例,探析融入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路径。

(一)站好第一课堂,讲好“中国精神”

课堂教学是高校最直接、最有效育人阵地,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第一步就是要融入课堂教学。

1.丰富教学内容

“概论”课是理论性、政策性、纲领性较强的一门课程。抽象的概念和诸多结论往往使学生略感枯燥,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用大量生动鲜活详实的案例讲好“中国精神”,再加之“概论”课本身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要求教材和教学体系必须体现“与时俱进”,体现时效性,在现有教学内容中注入伟大建党精神及其精神谱系的新鲜血液。如:讲述中国共产党人选择、坚持马克思主义,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以阐释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支柱;讲述中国共产党自觉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终身,用以阐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讲述无数革命先烈以顽强的斗争和巨大的牺牲换来了今日中国的太平盛世、欣欣向荣,用以阐释中国共产党的英雄气概;讲述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自我革新,忠诚于党,为中国人民谋利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事实,用以阐释中国共产党的为民情怀,使新时代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读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感知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苦难辉煌,并在此基础上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除此之外,思政课老师还应给学生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讲清伟大建党精神与精神谱系的逻辑关系,讲清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意蕴,等等,使学生全面把握这一新思想、新理论。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把“中国精神”讲清楚、讲明白、讲生动,才能把建党精神如盐在水般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

2.改进教学方法

内容上的丰富不足以使“融入”取得实效,更重要的是改进呈现内容的方式。要求思政课教师换位思考,立足新时代大学生认知结构和成长成才需求,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一方面,摒弃以往“满堂灌”“填鸭式”等流于表面的教学方法,要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学生“学”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功能,利用案例教学法、问题导向法、探究式教学法、问题讨论法等实现更为和谐的师生互动模式,激发学生自主求知的兴趣。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手段,打造思政“金课”“微课”,推进智慧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模式课堂等高质量课程建设。另一方面,提升思政课教师亲和力,用润物细无声的授课方式去感化学生,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征服”学生,使其感受思政课的美好,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拓展第二课堂,用好“中国精神”

思政课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与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3]深度契合。除课堂教学,思政课实践教学同样发挥着巨大的立德树人功能,因此,思政课还应积极有效地拓展第二课堂,有利于大学生知行合一,以行促知、以知促行。

1.于课堂实践教学之中

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在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和融入价值基础上,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课程特点和课堂环境,创新适合于全员参与的课堂实践教学方法。以“概论”课为例,如:分组讨论、专题教学、PPT汇报展示及撰写解说词、学生“自讲课”、历史情景剧展示等。在情景剧展示中,学生可选取中共一大召开的场景展示建党精神和红船精神;选取抗日军民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体现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场景展示南泥湾精神;选取脱贫攻坚奋斗历程中发生的感人场景展示脱贫攻坚精神;选取抗击疫情过程中医护人员奋力救治病患的场景展示抗疫精神等。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方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主参与课堂学习,更能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正确理解,并将其自觉融入思想行动之中。

2.于校园实践教学之中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家园,除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是最能影响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主阵地之一,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校园活动,更有助于大学生将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依托“概论”教研室开展全校型活动,如: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以“回望百年风貌,共筑伟大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开展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开展党史知识竞赛、微视频大赛、专题讲座等,通过丰富多元的红色校园实践活动更加凸显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

3.于社会实践教学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要把这些革命传统资源作为开展爱国主义和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4]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留存了许多宝贵的红色旧址,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资源。以“概论”课为例,因笔者所在学校身处南充,紧邻广安、仪陇,因此,每年4月带领学生去参观缅怀朱德故居纪念馆、张思德纪念馆,使学生从历史实物、珍贵照片及文献资料中,瞻仰朱德同志和张思德同志追求真理、心系人民、艰苦朴素的戎马生涯,深刻理解“为人民服务”的真谛。每年9月带领学生去广安参观邓小平故居,学生能从中详尽了解伟人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和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参观思源广场,了解到思源广场取名于“饮水思源”之意,吃水不忘挖井人,使学生深受启迪。课后,同学们表示这是一堂洗礼思想、涤荡心灵的教育课,是一堂开阔眼界、增强知识的实践课,誓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学习他们追求真理、光明磊落的坚定信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行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勇担青春使命。[5]

伟大建党精神是与时俱进的新理念、铸魂育人的新资源,理应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必修内容,以此滋润心田。明晰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意蕴,将其不失时机地有机融入思政课这一主阵地之中,并不断探索如何将这一内涵丰富、意义重大的精神财富浸润当代青年,培育其精神品格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

猜你喜欢

建党中国共产党思政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建党百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