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学报转型发展问题研究
——以《火箭军指挥学院学报》为例
2021-01-15尹松林
尹松林,夏 曦,杨 阳
(火箭军指挥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12)
军校学报是跟踪学科前沿、创新军事理论、展示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1],是活跃学术氛围、推动学科发展、促进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2-3]。一直以来,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对学报建设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办刊经费不断增加,办公条件不断改善,硬件设施已经基本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学报编辑部自身也不断加大组稿约稿力度,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人员结构进一步合理,严格执行“三审三校”的制度规定,办刊流程日趋规范,严格遵守保密要求,学术质量进一步提高,为推动院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4-5]。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和进步,但军校学报影响力普遍不高,学术质量距离一流军事学术期刊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军队改革正向纵深推进,由于体制编制调整改革需要,军队期刊也处在改革、调整和整改阶段。军队期刊建设发展的形势对学报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要学报编辑部不忘初心,齐心协力,完全可以借这次期刊改革的东风把学报办成品牌期刊。
1 军校学报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学报是一所院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但普遍发行量较小,受众面较窄,影响力有限。在调整改革和转型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办刊特色不突出。学报作为刊载院校教学科研成果的军事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大多是“繁荣学术思想,引领军事创新,促进学术交流,展示科研成果,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为部队建设服务”。比如,火箭军指挥学院学报定位为军事学术期刊,其宗旨是“为学院教学科研服务,为火箭军部队建设服务”,而就火箭军范围来说,同样定位为军事学术期刊的还有《长缨》《火箭军军事学术》等,定位的趋同化容易在栏目设置、稿件选择上出现同质竞争,导致学报的特色不够突出,出现“多刊一面”的局面[6]。
二是学术影响力不够大。学报的生命力在于拥有大量的优秀作者[7]。火箭军从事军事理论研究的人数本来就有限,在国家和军队大力“破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大背景下,作者撰稿投稿的积极性不高,学报的作者群主要来自院校内部的教研人员和学员,其他军事学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也起到了一定稿源分流作用,军事保密性的严格要求导致一些稿件不能公开发表。在发行方面,按规定学报只能在火箭军内部发行,与其他军事院校交流赠阅,读者受众面小,影响力有限。
三是学术规范有待加强。高质量的学术期刊要遵守一定的学术规范[8],学术规范的基本要求有两个,一个是严谨,另一个是创新,即要求在前人的研究内容上进行创新,在编排形式上要遵守国家出版行业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火箭军指挥学院学报普遍存在着学术规范与学术质量方面的问题,比如一些作者撰写论文没有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要素,或参考文献著录不规范。而加强学术规范教育,让作者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需要很长的时间。
四是学报编辑队伍接续周期较长。大部分人都认为,编辑工作就是改改文章的错别字和标点符号、排排版,然后就是印刷发行,稍微再负责一点的就是向作者转达审稿专家的意见让作者去改。其实不然,一篇文章从投稿、审稿、编排到印发,大部分都发生了伤筋动骨的变化,有学员曾说:“编辑部对我的文章做的工作是化腐朽为神奇”,充分说明了学报编辑在论文的编校过程中,所作工作是很大的。军队院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后,火箭军指挥学院学报编辑部岗位全部为文职人员编制,在过渡期内,顶岗的现役人员或者分流或者退役。现役转改文职政策暂停后,面向社会招聘的文职人员要胜任军队任职教育院校的学报编辑工作,还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周期。
2 军校学报转型发展的对策措施
军队改革向纵深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学报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应未雨绸缪,用发展的观点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强顶层设计,从办刊定位、制度机制、编辑队伍建设等方面综合发力,积极寻找对策措施,促进军校院校教育院校学报可持续健康发展。
2.1 找准学报定位
在办刊定位上,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学报普遍定位为学术期刊,而且一直在“专业化”和“综合化”两个方向上徘徊和纠结。这次改革明确军校学报走特色化的内涵发展之路,应从“学”和“术”两个方面着手,就像人要用两条腿才能走好路、走远路一样,“学”和“术”就是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学报的两条腿[9]。“学”,即学说,注重的是理论层面,是从理论上对部队全面建设进行分析论述,研究的层次高、理论性强,是追根溯源、是讲部队建设发展的大道理。“术”,即方法论,注重的是实践层面,更多的是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机关和部队比院校更具优势,他们身处备战打仗和作战训练的一线,在实践中更能找出问题、找准问题并提出对策,可能理论性不强但更接地气,针对性、实践性、工作指导性更强。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学报只有把“学”与“术”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做好“学术”。
2.2 大力拓展稿源
充足优质稿源是办好学报的重要保证,应多措并举想方设法拓展稿源,保持一定的用稿淘汰率。学报编辑部可采取的做法是:每年年末,将本年度来用稿情况进行统计和刊发,制定并刊发下一年度的报道要点和计划,引导作者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术论文选题的写作和投稿;坚持“供稿”“用稿”双把关,严把政治关,过好保密关,向作者讲明学术论文的思想性、学术性与保密性并不矛盾,鼓励作者写稿投稿,出“有学术的思想”,做“有思想的学术”;积极向学院名师约稿持续开办“名师论坛”“战例研究”等特色栏目,发表一些高端高层次稿件;向学院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约稿,反映学院重点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向承担科研项目的课题负责人约稿,发表课题中不涉密的研究成果;向在校的重点学员约稿,积极利用在校学员资源拓展稿源,反映部队建设发展动态;在国家和军队规定的范围内提高稿费标准,尊重原创,坚持优稿优酬,论文发表后向作者赠送样刊。
2.3 建章立制规范办刊
把编辑工作流程化、制度化,将“三审制”(编辑初审、专家复审、主编终审)和“三校一读”(作者自校、责编互校、副主编三校、主编审读)固化在编辑工作流程之中,在院校范围内聘请审稿专家,涵盖军事学全部学科,做到所有来稿双向匿名审稿。通过规范的审稿用稿制度杜绝人情稿、关系稿、职称稿,做到好中选优。与相关单位签署协议,对学术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淘汰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学术论文。注重建章立制和学习,通过多级审校制度、及时开辟研究专栏、加强编辑人员外出调研和交流力度、注重编辑人员业务学习等,努力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
2.4 提升编辑队伍素质
除了编辑平时工作忙、事情多等客观因素外,更多的应该是主观方面的因素。面对军事学十几个学科门类,编辑们比较“怯”、心里没底,不知道怎样去系统地进行组稿约稿,只能零敲碎打、不成体系地约稿,从而出现等待作者主动投稿,“等米下锅”现象严重。因此,在加强编辑自身军事理论学习的同时,也应让栏目编辑、责任编辑多与学院专家教授沟通、多向他们学习,从他们的咨询报告、调研报告和研究报告中,找热点、找创新点来组稿、约稿、组栏目。总之,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学报编辑决不能把学报编辑工作视为清闲工作、辅助工作,而是要不断自我加压,提高军事理论素养和编辑业务素质,做策划型、学者型的编辑,从形式规范到内容质量上,始终按军事学核心期刊的建设标准办好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