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2021-01-15姚春娜
姚春娜,吴 滨
(1.中南民族大学 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74;2.中南民族大学 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在“社会责任”中明确表明“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1]。作为科技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期刊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科普责任。国际最知名的两大顶级刊物《自然》和《科学》杂志,可以说是科技与科普齐飞的典范了,这两本杂志的最大特色是整本期刊前面接近一半的内容属于科普范畴的各类长长短短的文章,不少内容普通人也看得懂,而且读起来会觉得兴趣盎然,很多文章短小生动有趣。科普文章的刊发,也促进了这两本杂志的广泛传播,进一步提高了杂志的学术声誉,巩固了杂志在全球人心目中不可替代的学术地位。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科研水平也突飞猛进,原创性成果越来越多。相应地这些年国内学术期刊的质量不断提高,国内一些高水平杂志的JCR影响因子屡创新高,我国最具影响力的细胞学领域期刊《Cell Research》的JCR影响因子已经超过20。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工作重点还在挖掘优质稿源,提高影响因子,扩大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对于如何履行科普职责,发挥科普功能方面的工作和研究均较少。本文拟围绕科技期刊开展科普活动的必要性及开展科普活动的方法和策略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促进更多科技期刊发挥自身学术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促进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提高,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
1 科技期刊开展科普活动的必要性
1.1 普及科学常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
当前,随着网络的发展,知识的获得相对过去容易多了。点开网站、朋友圈,各种科普知识扑面而来。无论是关系到自身健康的医学常识还是关系到我们吃饱饭的农业知识,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大家的极大关注。只是网络、微信朋友圈等充斥着大量伪科学,各种不同领域的科学谣言大行其道,群众非常容易受到迷惑。伪科学的传播从小里讲,个人接受错误的知识并可能受其影响,大里讲,有可能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国民科学素养。科技期刊将自己本领域的常识传播给更多人是在履行期刊的社会责任。
1.2 通过科普宣传,增强期刊的知名度,扩大期刊的影响力
目前国内大部分学术期刊在纸质期刊订阅量上非常小,影响非常有限。很多期刊依靠办刊单位的人员及财力的支持。目前绝大多数期刊进行了数字出版的种种探索。但是多数期刊的这种探索还未“出圈”,仍然围绕自己所面向的那群人展开的。反观《自然》和《科学》杂志的非学术栏目,用简介的语言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激起不同学科背景的读者阅读兴趣。部分栏目内容主要用来宣传自己的当期论文,介绍其子刊论文。《自然》杂志的子刊目前已有十几个之多,均有不错的影响因子,这与母刊对他们的宣传支持是分不开的。《自然》杂志虽然是学术期刊,但是它的盈利能力惊人,也是一家成功的商业公司。它的非学术系列文章在构建科学家群体中的良好学术生态和和谐的期刊群生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众多科技期刊很难做到像《自然》《科学》那般,但如借助公众号等途径向研究人员提供一些轻松有趣的话题可以起到联络、凝聚科研人群的作用。一篇好的科普性质的宣传文章,可能在更大的圈子里引起轰动效应。特别是现在微信朋友圈的出现,一篇论文的科普化有可能引起的轰动效应会给作者带来欢乐和荣耀,这对杂志锁定优质作者带来莫大好处。融媒体技术的使用,可能给杂志带来更大的影响力,意味着更多作者及读者的认可,会对杂志的长期发展带来积极效应。
1.3 开展科普宣传有助于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
科普不仅仅是公益性的,也不仅仅是树立品牌,科普活动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同样可以带来可观的收益,成为科技期刊一个新的增长点。目前,有一些与群众生活相关的医学类杂志在科普的探索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中国中药杂志》微信平台选择科普定位模式,在内容上以科普中药、养生医疗为切入点,进行科学普及,并结合实际选择了适当的健康知识定期推出,在扩大期刊影响的同时,提升了科技期刊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服务能力。同时,公众号等出售各种医疗保健品、刊登广告等,为科技期刊带来了明显的经济价值[2]。
1.4 科技期刊开展应急科普,发挥期刊的社会功能
很多突发灾难发生时,普通民众缺乏专业性常识,容易造成一定的恐慌心理。而科技期刊因为自身的学术地位,容易在慌乱时刻取得民众的信任。科技期刊在快速发表学术文章同时,将文献资料转变为科普内容,可以减少谣言的产生,消除公众的恐慌。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新冠疫情以来,全世界都深陷各种相关谣言之中。同时与新冠疫情相关的学术论文速度产生速度也创造了奇迹。以中国为例,病毒在武汉首先被人们注意到,初期很多人是张皇失措的,但随着疫情的发展,各种研究结果的快速科普化使得民众越来越了解这个病毒,恐慌心理逐步消失,科学的防控使中国快速恢复了正常的经济生产活动。这其中很多科技期刊的公众号发挥了重要的辟谣作用。在疫情、山洪、地震等人类难以控制的各种自然灾害中,如果专业期刊都能快速介入,开展科普活动,对降低人员伤亡,减轻财产损失,协助政府等相关部门开展各种救援工作将具有积极意义。
2 科技期刊开展科普活动的方法及策略
2.1 采用多媒体融合技术等新技术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武汉分院党组书记陈平平就曾呼吁,“要做到每一篇科研论文后面,都有科普文章、书籍、视频”[3]。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同时信息获取的模式向着碎片化和移动化转变,因此越来越多的期刊设立了微信公众号。作为主体期刊的品牌延续,公众号除了发布期刊的科技论文、征稿启事外,发表科普文章、科普视频等科普内容有很大空间。一般情况下,科技期刊公众号虽然属于小众传播,但优质的内容仍会带来消费需求。
在科学普及上,一些与养生有关的医学类、医药类科技期刊在科普上走在了前面,也为其他科技期刊带来了很好的示范效应。《药学学报》《中国中药杂志》《中国使用内科杂志等》等公众号均具有了广泛的订阅用户。如果说医学类科技期刊公众号的成功是基于中国人的爱养生心理,那《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公众号,原本小众且对普通人有些费解的内容同样受到了众多的关注,说明了只要内容有趣,或者可能稍微对生活有帮助,或者极大满足了读者的求知欲,文章都会成为爆款,会形成稳定的订阅量。“天问”“九章”量子计算机等知识很难理解,但很多公众号的相关文章都是几万甚至10万+的阅读量,说明了大众对相关知识的渴求。这也提醒了我们众多科技期刊,很多热点知识不会因为难度及复杂程度而被大众不接受,追踪热点是开展科普活动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2.2 科技期刊可通过多组织多领域的广泛合作来提高科普功能
很多科技期刊是各种学会的会刊,一些科技期刊可能力量不够强大,单独做科普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借助所属学会的力量就会强大很多,而我国学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科普,双方的合作会使学会的科普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化。
目前一些地方尝试了期刊集群化,几十个期刊联合在一起打造品牌优势,如果集合几个甚至十几个杂志之力开办一个公众号难度比一个科技期刊单独开一个公众号难度降低很多。可以通过开办热点追踪、文章推荐等栏目来宣传所有期刊的文章,将每种期刊擅长的科普知识都呈现在一起,内容也丰富多样,使科技人员了解了其他领域的有趣进展,可以起到较好的宣传作用。
目前中国已经有不少成功的公众号及科普杂志,同他们的长期的合作也是宣传科普知识及宣传杂志的重要途径。如《知识分子》公众号,每周都有一次“一周科技”栏目,选择一周内6~8篇公众可能感兴趣的学术期刊文章,进行几百字的有趣介绍,每期都有几万的阅读量。如果科技期刊将自己的科技论文科普化后推送给知名的公众号、科普期刊网站无疑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3 科普对科技期刊编辑的要求
3.1 一定的科普文章的写作技巧
科技期刊的科普内容推荐,往往同自身的科技论文相关,但内容相对简洁,这对写作有一定的要求。生动、活泼、有前沿进展、有有趣的历史回顾都很能打动读者,这需要编辑逐渐摸索出一个较为成熟的写作模式。大部分科技期刊编辑是理工科出身,没有经过专业的新闻撰写训练,但是不妨借鉴新闻记者的培养模式,逐渐形成一套写作模式,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效率。
3.2 敏锐的热点追踪能力
每种学术期刊都有特定的研究范围,论文的科普化,要围绕自己的专长遴选公众和政府关心的热点内容。科技期刊编辑都应具备一定的新闻意识[4], 热点是有时效性的,比如国家重大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或者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工业、信息领域出现重大需求变化时,各种媒体都会进行新闻报道,此时公众的视线自然会被媒体吸引住,如果科技期刊同步用科普语言推出相应的科学技术成果,效果更佳[5]。这需要编辑敏的判断追踪能力,以期可能发表爆款科普文章,极大促进相关知识的科学普及。
3.3 对科技论文作者不断的训练培养
编辑毕竟时间有限,如果能够培养本刊忠实的作者及读者成为科普作者,科技期刊进行科普活动的效率将大大提升。有些作者对科普很感兴趣,但不知如何写作并发表相关科普文章。如能通过一系列的训练让这些作者掌握科普论文写作技巧,从而长期为期刊的网站、公众号供稿,将大大解决科普内容供给问题。科技期刊可以通过短期培训班等方法培养一部分科普作者,成为杂志的科普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