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弘扬抗疫精神的德育价值研究
2021-01-15熊素梅
熊素梅
(安庆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与新冠疫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中华民族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舍生忘死的英雄人物,谱写出一首又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赞歌,凝结成了极具时代价值又有深远影响的抗疫精神。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塑造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开展高校德育工作的题中之义,也是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客观要求。
一、抗疫精神的内涵意蕴
在全国人民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学界就注意到在这场伟大斗争中凝结了伟大的精神——抗疫精神。邹绍清等认为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抗疫斗争过程中形成、熔铸起来的坚定的信心和意志,激励人民战胜困难,奋力开创未来的强大精神力量,是爱国主义和伟大时代精神的巨大凝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1]
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伟大抗疫精神作出全面、系统、深刻阐释。他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2]。习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抗疫精神的深刻内涵,指出抗疫精神不仅是中国精神的诠释,同时也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一)生命至上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关爱生命的传统,儒家经典《孟子·离娄下》有云:“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颇具代表的体现了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道家经典《老子》强调:“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把“人”和“道”“天”“地”并举,崇尚生命;佛家笃信因果,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借唐僧之口说:“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对蝼蚁的生命尚且如此关爱,何况人的生命,所以佛家又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文化,都体现了关爱生命的特点,对中华民族整体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次抗疫斗争中也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2020年1月25日,习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抗疫斗争中,无论是初生婴儿还是耄耋老人,无论是旅居国外的中国人还是暂住国内的外国人,都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全世界遭受疫情严重打击的情况下,党和政府一系列敬重生命、关爱生命的行动让全体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感受到了温暖。
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我们不惜一切代价救治生命。无论年龄再大、病情再重,我们也决不放弃。在中国救治新冠病人的过程中,无论是婴幼儿、中青年还是老年人,抑或残障人员,一律无差别对待,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在整个抗疫斗争中,新冠患者的诊疗费除去医保报销外,全部由国家财政补助,彰显了大国风范和敬重生命的大国品格。
(二)举国同心
1998年长江抗洪、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重大自然灾害中,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示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种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精神深植于广大人民的心中。新冠疫情爆发以后,全国各族人民迅即更加紧密的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上下一心、举国同心,坚决服从党中央的领导,一切行动听党指挥。面对肆虐的病毒,面对生死挑战,广大人民群众以坚决果敢的态度、以无惧无畏的精神从容应对。向险而行、默默坚守,都在本职岗位履职尽责,争做“最美逆行者”。
在“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中,在中央的统一调度下,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智力展开了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以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和各解放军医院为代表的全国、全军各地医疗机构纷纷派出援鄂医疗队;全国19个省区市对口援助除武汉以外的16个湖北各市州,来自山东的大葱、来自陕西的苹果、来自辽宁的白菜……纷纷汇聚荆楚大地,保障各种生活物资储备充分。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举国同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举国同心终将战胜新冠病毒。
(三)舍生忘死
中华民族历来有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论语·卫灵公》中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在这次抗击新冠病毒的战役中,广大医护工作者、解放军战士、志愿者和来自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纷纷挺进抗疫一线,舍小家保大家,大有“慷慨付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气概。以钟南山院士、张伯礼院士、李兰娟院士为代表的医护工作者不惧风险,与病患“亲密”接触,积极抢救罹患新冠病毒的群众;以陈薇少将为代表的解放军战士坚决服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命令,一声号令从天南海北紧急奔赴疫情重灾区抢救病人,争分夺秒研制新冠疫苗;来自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紧要关头不惧挑战,勇敢承担起各项抗疫工作,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成了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等医疗救助机构,在数不清的医院、村镇、社区、厂矿等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四)尊重科学
中华民族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新冠疫情爆发以后,党中央指挥若定,从战略层面统筹全局,把握规律、科学施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牵头建立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简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先后推出八版全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广泛应用于核酸检测、健康码识别等抗疫工作。
习总书记在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指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在武汉抗疫期间,李兰娟院士团队带去的“四抗二平衡”等救治模式显著降低ICU死亡率。张伯礼院士团队和其他中医治疗团队结合临床实践,筛选出一批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有效方药。在国内疫情趋于稳定以后,国家根据疫情发展规律,适时组织复工、复学,稳妥有序放开经济和社会活动,推动“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五)命运与共
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抗击新冠疫情斗争中,中国政府和人民用宽广博大的胸怀、开放包容的心态与世界人民共同应对挑战,充分展示出了大国担当。当疫情在全球开始蔓延以后,中国政府毫无保留地把防控经验与其他国家共享,紧急派驻医疗队对口援助疫情爆发的国家,为应对疫情开出“中国处方”,贡献“中国智慧”,为部分国家援助抗疫物资,加大科研攻关力度积极研制新冠疫苗……普天之下,休戚与共。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抗击全球新冠疫情上的表现,得到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和人民的肯定,充分表现出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的责任担当。
二、抗疫精神的本质特征
抗疫精神从本质上说是中国精神在全国人民抗疫斗争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2]
(一)抗疫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的彰显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内容。抗疫精神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在全国人民与新冠疫情斗争过程中凝聚起来的一种爱国主义精神。在情感体验和实践行动两个维度上,抗疫精神都彰显出爱国主义的特征。在情感体验上,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勇敢的接受挑战,不论是身居国内还是置身国外,都有强烈的“中国人”意识,把自身的安危和国家的安危融为一体;在实践行动上,中国人民把强烈的爱国热情内化为爱国行动,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支持党和国家的抗疫举措,国内疫情发生以后,全国人民纷纷慷慨解囊,大批医护人员、解放军战士等赶赴抗疫一线,旅居海外的华人也在疫情爆发初期购买大量口罩等抗疫物资寄往国内。将抗击新冠疫情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高校德育教育中,不仅能够激发大学生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真挚情感,同时也有利于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爱国实践中去。
(二)抗疫精神是集体主义精神在特殊时期的再现
集体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标准,党的集中领导是中国的集体主义的本质特征。在抗击新冠疫情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抗疫精神是集体主义精神在特殊时期的再现。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的政治领导核心,此次新冠疫情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面对挑战,全党全国人民紧密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除此之外,集体主义在抗疫斗争实践中还具体的表现为舍小家保大家、守望相助、齐心协力等优秀品格。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将抗疫斗争展示出来的集体主义精神融入进来,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对集体主义的情感认同,也有利于大学生对集体主义的自觉践行。
(三)抗疫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表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了抗疫斗争的全过程,发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中国人民的道德价值,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全体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社会主义更加充满信心。当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成果。此次抗击新冠疫情,这些政治成果、制度成果、经济成果和文化成果成为取得抗疫斗争胜利的坚实保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抗疫精神里被具体的阐释为“生命至上”的精神,是指导抗疫斗争的一项基本原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德育教育全过程,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指引。
(四)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
抗疫精神弘扬了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数千年形成的生命至上、自强不息、团结一致等民族精神在抗疫斗争中得到充分展示,也内化为抗疫精神的核心要旨,因此抗疫精神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抗疫精神传承了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为代表的革命精神谱系,人民性、斗争性和实践性是一以贯之的,抗疫精神继承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在与新冠疫情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抗疫精神拓展了时代精神。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活力的法宝,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抗疫精神充分展示了中国精神的时代性特点。“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植于抗疫精神之中,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及现代医药技术成果广泛运用于抗疫斗争实践,是抗疫精神中尊重科学、呼应时代的生动体现。
抗疫精神丰富了中国精神。马克思主义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中国精神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伟大抗疫斗争中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正是中国精神的最新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3]抗疫精神是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深入阐发,充分展示了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展示了广大医护人员、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舍生忘死逆向而行的大无畏气概,展示了科研工作者尊重科学、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伟大的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时代产物,是伟大抗疫斗争实践的成果。“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实践锻造伟大的精神”[4]可以说,没有中国精神就没有伟大的抗疫精神,抗疫精神就是新时代的中国精神。
三、抗疫精神的德育价值
以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为核心的抗疫精神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德育价值,这种德育价值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凝心聚力
抗疫精神的凝心聚力价值是抗疫精神在统一社会认识、凝聚社会力量的意义表现。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迅速统一认识,直面疫情肆虐的现实,集中力量有条不紊的建立联防联控机制,以最快的速度对武汉采取封城举措,集中力量建立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及改扩建众多方舱医院,用严谨科学的态度抓紧研制疫苗,从全国各地、解放军医院抽调精兵强将赶赴湖北各地救治病患、控制疫情。这种凝心聚力的精神,对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顺利推进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二)激励感召
抗疫精神的激励感召价值是抗疫精神在激发鼓励、感动召唤方面的意义表现。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抗疫斗争中,一批又一批平时默默无闻的人走上了抗疫一线,一个又一个平凡的人在危急时刻迸发出无穷的力量,舍生忘死,成为英雄人物。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中国新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这种精神深植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是激发和鼓励人们勇于面对各种挑战的强大动力;这种精神也是感动和召唤全体中国人民燃起爱国热情的火种,将进一步增强人民的集体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信仰塑造
抗疫精神的规范导向价值是抗疫精神在人的信仰塑造方面的意义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抗疫斗争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在全球抗疫总格局中,中国的抗疫成效尤为卓著,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人类实践的普遍真理。中国伟大抗疫斗争的胜利,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四)教育引导
抗疫精神的教育引导价值是抗疫精神在引导人的价值观念、实践方法等方面的意义表现。抗疫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人民抗击新冠疫情中的具体表现,整个抗疫斗争的过程也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抗疫精神引导人们在面对疫情磨难的时候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义利观;重新审视集体与个人、道德与法律等各种相互依存或对立的因素之间的联系。在实践方法上,抗疫精神鲜明的提出要举国同心、尊重科学,这种实践方法在面对疫情的时候有效,在应对其他挑战的时候同样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四、抗疫精神的实践路径
伟大抗疫斗争孕育的抗疫精神无疑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其德育价值绝不仅仅囿于直接参与抗疫斗争的人民群体当中,也不仅仅局限于抗击新冠疫情这个特殊的时间段,而应该放之于更加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考量。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全可以把抗疫精神的内容纳入进来,让青年大学生接受时时代精神的熏陶。就具体实施路径来看,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弘扬抗疫精神,要立足于思政课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5]。思政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直接的场所,是最稳固的堡垒。把抗疫精神搬上思政课堂,首先要求思政教师应加强对抗疫精神的研究和学习,从微观上对抗疫精神的深刻内涵进行把握;其次要求思政教师应从历史发展的时间维度和全球抗疫的空间维度来审视,从宏观上对中国抗疫斗争和抗疫精神的价值进行把握;再次,抗疫精神纳入思政课程教学,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没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学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课堂讨论,也可以是参观展览、观看影片等。
(二)弘扬抗疫精神,要植根于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基地,弘扬抗疫精神,一定要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上下功夫,“发挥精神层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对大学生成长的潜移默化作用。由此,高校应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践,把抗疫精神融入社团建设、网络文化、校园文化活动中,让抗疫精神蕴含的品格成为校园的主旋律、最强音。”[6]在具体措施上,可以通过黑板报评比、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形式直接宣讲;也可以通过举办辩论赛、成立研究会等形式对抗疫精神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在将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学校宣传主管部门既要主动出击,通过各种网络途径宣传抗疫斗争的正能量,也要及时发现和遏制各种流言蜚语,积极引导大学生走正道、听正音。
(三)弘扬抗疫精神,要落实于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也应用于实践。伟大的抗疫精神来源于中国人民抗击新冠疫情的实践中,这种精神也将应用于广泛的社会实践中。高校弘扬抗疫精神,关键就在于要让大学生们在深刻领会抗疫精神以后,内化为自身的精神感悟,并将这种精神应用于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实践中去。鼓励青年大学生开展广泛的社会调研,感受抗击新冠疫情的艰难,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引导青年大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与抗疫斗争相结合,发出“萤火之光”,助力抗疫斗争的最后胜利。
五、结语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7](P599)中华民族抗击新冠疫情的伟大斗争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全球抗击疫情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抗疫成果显得尤为丰硕,中国抗疫斗争凝聚成的抗疫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彰显。高校弘扬抗疫精神,发挥抗疫精神的德育价值,让广大青年学生感悟时代精神、树立远大理想、明确责任担当,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深走实的具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