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地域特色城市景观建设现状及问题初探
2021-01-15唐乃行
唐乃行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潍坊地处山东半岛中部, 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城市,在社会文化背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影响下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尤其是以民俗氛围浓厚而闻名, 如潍坊风筝和杨家埠木版年画等。潍坊近几年经济发展快速,曾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这既是一笔成就,也给我们如何恰当地在进行城市建设的同时发扬地域文化的优势,延续其价值,提出了新的挑战。
地域性是相对于全球化和国际化而言的,限定在某个地区和范围内,对应着某个群体,带有明显的区别于其他地方区域的特征,这些特征与自然景观和历史文脉以及生活习性密切相关,具体包括气候环境特征、地理位置分布、本土化的植被、民风民俗以及延续了若干年的各种行为习惯等。地域性景观则是在地域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景观环境,它充分尊重了这个地区的地理环境要素,顺应着当地的气候条件,包含和继承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风民俗思想,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牢牢把握住了自身的民族特色,具有强大的设计生命力和发展创新空间。“新东方主义”盛行和它在诸多设计风格流派中展现出来的优势是一个极好的佐证。
一、对潍坊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景观的认识
无论是何种城市景观空间,其主角永远是使用者,而不是一堆没有人使用的复杂造型。对地域性景观的正确解读,有助我们在城市景观的设计中该如何真正尊重使用者,如何满足其心理和行为需要。景观空间是行为产生的场所,如果一个空间没有使用者,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不能仅仅关注城市生态景观所具有的形式感,而忽略其中包含的有机特性,特别是人在景观中的行为和景观自身的生长代谢、自我调节等。对地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的挖掘运用将帮助我们建立能满足当地人行为需求的真正有生命力的景观场所。
(一)自然地理环境与潍坊地域特色景观
潍坊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北部沿海,属北温带季风区,暖温带季风型半湿润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风多雨少,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冷。年平均气温12℃左右,平均降水量不足七百毫米。市区内地势平坦,白浪河、虞河、张面河贯穿市区,各县区多丘陵平原。这些自然地理因素成为地域性城市生态景观的建设基础。城市的地域性景观首先要有适应潍坊气候地理条件的景观生态系统作为铺垫,这个铺垫能有机运转和生长,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地域性文化特色的生态景观系统才能富有生命力,并且每个生态景观系统之间要有相互关联相互循环的能量交换,使潍坊市区内的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态景观规划的初期要考虑潍坊现有的生态条件,充分尊重当地的环境特征,可以说这是潍坊地域性文化特色生态景观建立的前提。例如在河流治理时,要充分认识并遵循河流自身的生态特性,避免一些不科学的做法。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也要正视地区之间的差异,尽量不用或少用不适应当地气候的植物,多用潍坊本地的乡土植物物种。我国的花岗岩资源主要分布在沿海各省,山东产量丰富,是优秀的景观石材,在城市生态景观中对地方石材的灵活运用,是营造地域性景观的极好手段。
(二)历史、文化与潍坊地域特色景观
潍坊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中不乏与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习俗文明。城市规模自古至今的发展,本身就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快速的城市化,也加快了城市景观更新的速度,与历史文化遗留相关的潍坊城市景观体系多数已被拆除了,新建的城市景观与其他城市有着太多的相似性。市民在使用此类景观设施时毫无文化归属感可言,更谈不上符合当地人的行为习惯了。在景观规划的前期,要详细了解规划地区的历史文化留存信息,并在景观建设中予以体现,使新建场所包含的内容更透彻、更深层次的符合潍坊人的行为特点和风俗习惯,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精神本质。潍坊优秀的历史文化为我们思考建立地域性文化特色景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系,它启示我们城市景观的主角永远是其中的人,要尊重地方人的行为特点和禁忌,为地方人的生活而设计。潍坊市内的一些主题广场可以说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身处其中时,熟悉的文化环境不仅能促进人与人的交流,更能促进人与环境的交流,由此带来的文化归属感也是地域性文化生态景观的特征之一。
(三)传统民俗与潍坊地域特色景观
潍坊的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多样,至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潍坊风筝,其形式多种多样,符号特征极强,色彩造型独树一帜。另外,杨家埠年画堪称典型的民俗文化代表,色彩运用和图形表达质朴,节庆气氛浓厚。还有高密剪纸,动物植物、民间传说、祈求吉祥如意的心愿等都能成为其创作的素材,艺术形式感极强。这些丰富的民俗形式是营造潍坊地域特色景观必不可少的元素,运用这些民间的文化元素于现代的生态景观设计中,不是回归传统和一成不变的沿袭,而是要符合时代特征的思想定位,应从景观规划开始阶段,在规划布局、建造结构、材料运用、外观造型、空间尺度等方面按照景观的原则进行统一的民俗文化定位,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将符合城市景观应用的民俗文化内容用现代的设计思维重新进行诠释,具有象征寓意的团案纹样和实体,在城市景观里应具有实用性,而不仅仅只有陈列展示的功能。
二、潍坊城市地域民俗文化特色景观的构成
地域性城市景观的基本属性在当地的城市环境里起到历史文化传承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潍坊地域特色的城市生态景观的基本构成要素,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组成部分,第一部分为城市景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构成材料,这是城市景观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城市景观的形制和表达,必须适应潍坊当地的气候条件,空间的塑造必须顺应并契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对当地材料的运用无疑是达到此要求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潍坊所处的地理位置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土壤地质、水温气候、四季风向、季节冷暖等和当地的植被种类、木石建材、软硬辅料等物质资料共同构成了供人们停留的景观空间场所。这些客观条件构成了承载潍坊地域民俗文化的坚实基础,为地域民俗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延续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平台。第二部分为城市景观所包含的体现地域文化的人文信息。这是潍坊地域性城市景观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本质特征。潍坊的地域民俗文化根植于潍坊的地区范围内,是当地人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这里有着存在的根基,同时也是潍坊人民面对自然力量时意识形态的体现,能对社会物质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起到催化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潍坊的地域性特色景观是建立在地理、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基础上的创造性成果。自然环境和材料是城市生态景观形成的物质条件,是体现地域文化的前提和基础,而文化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又会反作用于这个基础,在建造技术、科技含量等方面施以影响,这个动态的过程会形成以潍坊优秀地域文化为基础的良性循环,避免在对文化符号和形式等的简单借用时带来的对地域文化本质上解读的片面性。
三、潍坊城市景观中地域民俗文化的应用现状
潍坊经过了这几年的城市大规模建设,形成了一些风格多样的城市景观,除了依靠自身的优秀传统地域文化之外,还有中西异质的文化冲突与交融。这既是一笔成就,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正确的在城市建设的同时发扬我们地域文化优势,延续其价值。
潍坊市内的城市景观系统主要以“三河”以及几个大型广场为主。总体布局上,以白浪河、虞河、张面河三条河流贯穿市区,结合“三河”流经的区域来进行布景。大型的“白浪绿洲”湿地已经治理完成,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景观生态体系。以此为基础,带动了河流湿地以外的广场、道路、公共建筑等景观建设,并在其中糅合掺杂了潍坊地域民俗文化的元素,代表性的风筝、剪纸、年画等随处可见。但对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乡土文化的关注则稍显不足。例如在潍坊旧小区改造中的潍柴小区,在规划时完全可以围绕潍柴自身的工业文明进行改造,像发动机构件就是一个极具象征性环境雕塑,这些都是潍柴职工自己创造的文化,是普通职工脚下的文化,比放一个风筝的造型更加让人有归属感。当地的工业文明是地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应予以重视。
如果将潍坊的地域民俗文化运用到城市景观建设当中去,会形成独特的潍坊城市地域特色生态景观系统,这个系统在其他地区城市景观中找不到类似性,它反映了本地区的自然环境,也反映了潍坊发展的历史变迁、文明进程。潍坊火车站的改造和新的文化艺术中心的落成,市内风筝广场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无论在建筑外观上还是景观造型上,都带有浓郁的潍坊地域民俗文化特色,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城市建设者们正在试图将本土的地域性民俗文化运用到城市景观建设中来,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洪流中,为逐渐形成新时代潍坊城市地域性景观的独特性而努力。
需要注意的是,要建设潍坊地域性的城市生态景观,并非排斥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也并非不接受其他区域的景观创新。地方的技术和材料虽能适应地方的气候、环境、传统、经济等,但城市景观关系到城市面貌的可持续发展,对地域性城市景观的理解,不能局限在当地和传统意识上,它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必须在高新科技的带动下,遵循地区形制,吸收优秀的发展模式,使传统的东西继续为当代人服务。例如北京的四合院和上海的石库门,在现代创意思维的主导下重新具有了属于当代的价值,而非传统的居住功能的延伸。地域性的景观表达,要求潍坊的景观场所精神,需要用符合传统地域民俗文化和地理气候条件的独特形式来解释,这些独特的形式不是照搬现成的传统元素,而是要进化为合乎当地习俗和具有象征性的新形式,从而使这些特征符合当今潍坊的价值观和市民的文化生活方式。找到潍坊地域民俗文化与全球性先进技术的最佳契合点,也就找到了让传统在今天发挥影响力的方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方式会修正和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容和精神。
四、潍坊城市地域文化景观存在的问题
就现有的潍坊城市生态景观而言,应该正视两种错误的做法,一种是盲目、不加修正的使用没有地区差异的外来建造模式,致使生态环境越改越差,河流越治越脏,更加割裂了地域文化的传承发扬,无视自然生态环境和地域特色的差异。此类城市景观建造之初可能会吸引关注,但几年以后就因为“水土不服”,不适宜当地环境而逐渐衰落,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例如河流治理中对河床铺垫防渗膜,不采用自然护岸等做法,就违背了河流自身能量循环代谢的自然过程,使河流成了水池,完全丧失了河流的自我净化能力。再者,我们斥巨资从外地挪来的名贵花草树木等,由于不适应潍坊的气候条件,不但没有为改善环境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了夏天要浇水冬天要保暖的浪费人力物力的环境负担。另外一种是用表面的潍坊传统民俗文化符号来装饰城市,用单纯的形式和符号的结合来解决问题,这种过度关注表面形式的片面思想,造成了潍坊地区千篇一律的城市生态景观作品,放眼望去,全是风筝造型,都是红色剪纸,缺乏鲜明的主题性,更没有任何创新,虽是地域文化的表达,却是游离的堆砌。堆砌的多了,就容易形成过多的形式复读现象。盲目追求形式的重复,必然会对场所尺度、与环境的协调关系等带来影响。
在潍坊现有的城市生态景观系统中,有相当多的文化解读借用的例子,相比各种景观的风格流派,造型样式的文化特色更容易被使用者接受,因此过多的民俗文化形式和符号充斥着景观体系,这种文化借用在延续历史文脉方面或许有其作用,但这仅仅是形式的挪用,对潍坊地域文化所包含的深层次的顺应自然规律等内容并没有进行深入挖掘,仅停留在单纯的对文化符号的堆砌上。
营造城市生态景观的地域文化特色,应试图从潍坊地域文化的最基本层次进行探讨,着眼于产生民俗文化的地域条件,布景式的地域风格景观的缺陷,是没有将生态景观用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日照条件、风俗习惯等作为设计的参照依据。要知道,人在景观内的触觉感受、心理感受远比视觉性的图案化更加重要,这其中蕴含着景观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对传统的抄袭,掩盖了景观设计应有的创造力,当我们面对自己的传统,必须用新的设计思维、新的技术和方法来应对新的挑战和创造,而不能沉湎于传统,徘徊不前,忽略了传统文化流传至今的真正内涵是发展和创造。
潍坊的地域民俗文化之所以能形成,依赖于潍坊人民长期持有的环境观,也就是异于其他地区的价值观、审美观、评判标准等。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中生存,人们的道德伦理、意识形态等会达成一种共识,其中包含的生命观价值观取向,经过了千百年的洗涤,形成了本地区的特有文化意蕴。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要体现这种潍坊人文地理环境及民俗传统所具有的地方特征,要深入研究场地特点,结合地形及周边环境来营造景观空间场所,对应地势变化,塑造层次丰富的景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