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二《南》考辨

2021-01-15吴从祥

关键词:诸侯国周公南国

吴从祥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230039)

由于时代久远、相关资料缺乏等原因,《诗经》依然有不少疑团。《诗经》开篇首列二《南》,即《周南》和《召南》。对于何为“南”,二《南》之区分,以及二《南》产生地域、形成时间等,历代学者众说纷坛。众说大致可以归为三大类:身份之异说、治分内外说、地域差异说等。周、召二公身份有异,当是事实,但这种差异与二《南》并无明显关联;治分内外说与周初时周、召二公辅政事实不合;以分岐、分陕为代表的地域说显然与二《南》文本内容不合。①冯浩菲先生对历代诸说作了分类罗列,并作了评说。详情参见冯浩菲《历代诗经论说述评》,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30-247页。上述诸说多重地域之别,而忽视了时间之异。有基于此,笔者对二《南》相关问题等作一番考察,以请教于方家学者。

关于二《南》中的“南”所指,学者们意见不一,有南化说、方位说、乐调说、乐器说、诗体说等。南化说源于《毛诗序》,是后人赋予《诗》的一种教化说,与二《南》文本内容不甚相合。虽后世有将南方音乐称为“南”之举,但晚出现象与数百年前实情不一定相合。“南”最初或为一种乐器,但其与二《南》诗歌并无多少关联。②陈致先生认为“南”为南方的打击乐器。参见陈致《从礼仪化到世俗化:〈诗经〉的形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30页。《诗》分风、雅、颂三体,二《南》属风,“南”并非独立诗体。从今存大量文献记载来看,二《南》中的“南”与方位有关,即与南方有关。

《仪礼》中有二《南》之称。《乡射礼》:“乃合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1]99《6燕礼》:“遂歌乡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1]102《1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前544):

(季札)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为之歌《邶》、《鄘》、《卫》……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为之歌《豳》……自《郐》以下无讥焉。为之歌《小雅》……为之歌《大雅》……为之歌《颂》……[2]1161-1164

值得注意的是,季札明确提到“卫风”。杨伯峻注云:“邶、鄘、卫,本三国,所谓三监,三监叛周,周公平定之,后并入于卫,故季札只言卫。”[2]1161-1162可见,季札时代,人们已明确将产生于诸侯国的诗歌称为“风”了。季札将《周南》《召南》与《邶》《鄘》《卫》《王》《郑》等十二国《国风》(缺《曹风》)并列,可见至少在春秋早期,人们已把二《南》视为《风》了。①今称“国风”,但在先秦时称“邦风”。上博简《孔子诗论》第三简:“《邦风》,其纳物也,溥观人俗焉。”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左传》隐公三年(前720):“君子曰:‘……《风》有《采蘩》、《采》,《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2]27-2《8采蘩》和《采》在《召南》。此为春秋时明确称二《南》为《风》之例。众所周知,豳是一地域名,非一国之名。可见,邶、鄘、卫等十三国《国风》都是以其产生地域来命名的,故知“南”亦与其产生地域有关。

“南”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中,后又多见于周代金文中。在商代甲骨文中,“南”多作方位词,如“南土”“南方”等。甲骨文中多“南土受年”之语。“受年”,丰收年也。这些甲骨文多为占卜、祈神文,故知,“南土”指的是殷商京畿以南的领地(包括臣服于商的诸侯国)。《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维女荆楚,居国南乡。”郑玄笺云:“殷道衰而楚人叛,高宗挞然奋扬武威,出兵伐之。……维女楚国,近在荆州之域,居中国之南方。”[3]627可见,荆楚地区为殷人南土。

周人的“南土”观念与殷人大体相同。《尚书·牧誓》:“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孔传云:“八国皆蛮夷戎狄属文王者国名。羌在西蜀叟,髳、微在巴蜀,卢、彭在西北,庸、濮在江汉之南。”[4]183正如孔传所言,这些都是结盟于周的夷蛮之国。据杨宽先生考证,庸在今湖北竹溪东南堵河北岸,卢(庐)在今湖北南漳东北五十里中庐镇,彭在今湖北房县西南。[5]239-240据杨伯峻先生考证,濮在今湖北石首县一带。[2]1308可见,周武王伐纣时,周人的势力已延伸至江汉流域。《左传》昭公九年(前533):“王(周景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2]1307-1308据杨宽先生考证,邓在今湖北襄樊北邓城镇。[5]238《礼记·乐记》:“四成而南国是疆。”郑玄注:“四奏,象南方荆蛮之国侵畔者服也。”《礼记正义》云:“‘四成而南国是疆’者……象武王伐纣之后,南方之国于是疆理也。”[6]1542《孔子家语·辩乐解》:“四成而南国是疆。”王肃注云:“言有南国以为疆界。”[7]89可见,周武王成为天下共主之后,西周王朝的疆域已扩大到了南方江汉流域。

西周定都镐(今西安),巴、濮、楚、邓皆在其南,故詹桓伯称巴、濮、楚、邓为“吾南土”。可见,周人所言的“南土”指的是臣服于周王朝的南方诸侯国。《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3]462《大雅·崧高》:“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登是南邦,世执其功。王命申伯,式是南邦。……我图尔居,莫如南土。……往近王舅,南土是保。”[3]566-567《大雅·常武》:“既敬既戒,惠此南国。”[3]57《6周礼·天官·太宰》:“以佐王治邦国。”郑玄注:“大曰邦,小曰国。”[8]64“5南国”和“南邦”,都是指南方诸侯国。这些诸侯国臣服于周,故《诗经》称其地为“南土”。周宣王时《文铭》:“率道于小南。”李学勤先生认为“小南”指的是南土的小诸侯国。[9]151可见,西周时,周人将南方诸侯国称为“南国”或“南土”。

众所周知,二《南》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不仅言及河、江、汉、汝、沱、汜等河流,而且言及、梅等南方植被,故学者多认为二《南》大多产生于江汉流域。如上所说,西周时,江汉流域诸侯国臣服于周,实乃西周王朝之南土。故笔者认为,二《南》之“南”指的是周朝的南土,即臣服于周的南方诸国,而《南》则指从南土诸国采集来的诗歌。

《国风》涉及地域较广,显然是有意识搜集的结果。正如学者所言,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对国风的采入有不少影响。②马银琴认为“王室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也是决定‘国风’能否进入周乐的第二个条件”。马银琴:《两周诗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92页。周王室与南方诸侯国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江汉地区诗歌的采入。

两周时期,周王室与南方诸国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多变的。西周前期,一些南方诸侯国很早就归顺周朝,且与周王室多有往来。楚国很早便归顺于周了。《史记·楚世家》:“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10]1691如上所说,南方的濮、庸等国参加了武王伐纣战役。武王成为天下共主之后,南方的楚、邓、濮等皆成为周之南土。《史记·周本纪》:“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10]134周王与南方诸国之间互有往来。《今本竹书纪年》:十九年,成王“巡狩侯、甸、方岳”[11]246。当至南方诸国。周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了楚子来朝一事:“曰今秋,楚子来告,□后□。”[12]学者多认为此乃成王时事。《今本竹书纪年》:十六年,康王“南巡狩,至九江庐山”。[11]248到了西周中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楚国变得日渐强大,至夷王时,楚子熊渠甚至擅立三子为王。于是周、楚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以至激化。到了西周中后期,征伐成为周王统治南方的重要手段。周昭王多次南征,以讨伐荆楚,最后丧六师于汉水。穆王、厉王、宣王等都有南征之举。除了楚,其它南方诸侯国也常成为周王的征伐对象,如穆王伐扬越,懿王伐南夷,宣王伐徐方等。

东迁之后,周王虽名为天下共主,但实已丧失对中原诸侯国的统治权,更遑言统治南方诸国了。楚则不断兼并四周小国,从而逐渐发展成为可以问鼎中原的大国。楚武王三十五年(前706),楚武王请尊号于王室,王室不听,于是自立为武王。楚成王元年(前671),天子赐楚成王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10]1697可见,楚之强已对中原诸侯国产生了较大的威胁。

由上可见,西周初文、武之时,周王忙于征伐,无暇顾及礼乐建设之事。昭王之后,周王室与南方诸国之间矛盾较为突出,征伐之事常有,故其时南方采诗、献诗皆不太可能。东迁之后,周王地位大降。这时,周王与楚的关系一直不好,故不太可能有使者至楚地采诗或楚人献诗之举。就算有楚地采诗或楚人献诗之举,这些诗歌也应该命名为“楚风”,而不至于以数百年前的周、召二公之名来命名。成、康之时,天下安宁,四境无事,周公、召公致力于礼乐建设,采诗、献诗之事有之。①《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中有《采风曲目》,学者多认为此为楚国乐官整理的采风歌曲目录残本。此足以证明周人有采风之举。故从周王室与南方诸国之关系来看,二《南》当产生于西周成、康时期较为合理。

《诗经》中的《南》有《周南》《召南》之别。学者多认为“周南”“召南”命名与西周初的周公旦和召公奭有关。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武王崩后,成王幼,周公居摄掌政。《史记·周本纪》:“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10]132周公代行天子之职,故后世多周公称王之说。《逸周书·皇门解》:“维正月庚午,周公格左闳门会群臣②今本“臣”误作“门”,参见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80页。。”[13]580《韩非子·难二》:“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14]365《韩诗外传》卷三:“周公践天子之位七年。”[15]116《荀子·儒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履天子之籍,负扆而坐,诸侯趋走堂下。”[16]134

摄政七年后,周公归政于成王。归政成王后,周公依然仕于朝。《史记·周本纪》:“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成王在丰……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群薄姑。”[10]132-133《帝王世纪》:“八年春正月朔,(成)王始躬政事,以周公为太师,封伯禽于鲁,父子并命。周公拜于前,鲁公拜于后。王以周公有勋劳于天下,故加鲁以四等之上,兼二十四附庸,地方七百里。”[17]226《今本竹书纪年》:“(成王)十年……周文公出居于丰。”[11]245周公执政长达十年之久,至此,方正式退出政坛。

文献记载表明,周公多次至南国。《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践伐之。商人服象③是“商人”,还是“南人”,学者们意见不一。详情参见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第312页注释[六七]。,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18]290《史记》中有周公奔楚之说。《史记·鲁周公世家》:“初,成王少时,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沉之河,以祝于神曰:‘王少未有识,奸神命者乃旦也。’亦藏其策于府。成王病有瘳。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10]1520《索隐》云:“事或然也。”[10]1520《史记·蒙恬列传》中,秦将蒙恬亦言及周公奔楚之事。《左传》昭公七年(前535):“(鲁)襄公之适楚也,梦周公祖而行。”[2]1286-1287杨伯峻云:“据此句意,似周公曾经至楚。”[2]1287《论衡·感类》:“(成)王意狐疑周公,周公奔楚。”[19]788对于周公奔楚的时间,学者们意见不一。周公奔楚,不可能在其摄政之时,亦不可能在其出居丰之后,只能在其归政成王之后。周公奔楚表明周公与南方诸国多有往来。

召公奭,周武王之弟。武王崩后,其与周公旦一起辅佐成王。《史记·燕召公世家》:“其在成王时,召公为三公。”[10]1549《史记·周本纪》:“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10]133周公出居丰后,召公依然执政于朝。《今本竹书纪年》:“(成王)十九年,王巡狩侯、甸、方岳,召康公从。……三十三年,王游于卷阿,召康公从。”[11]246-247成王崩后康王立,召公依然是辅佐大臣。《史记·周本纪》:“成王将崩,惧太子钊之不任,乃命召公、毕公率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10]134《今本竹书纪年》:“元年甲戌春正月,王即位,命冢宰召康公总百官。”[11]248又《今本竹书纪年》:“(康王)二十四年,召康公崩。”[11]248可见,召公两度为辅佐大臣,先后辅佐成王、康王,在朝六十余年。①据《今本竹书纪年》,成王在位三十七年,召公卒于康王二十四。以此可知召公在朝六十一年。《诗经·大雅·召旻》:“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3]580此表明,召公为周朝疆域的开拓立下了大功。

成王时,召公主政于洛阳,并且多次省南国。《太保玉戈铭》:“六月丙寅,王在丰,令太保省南国,帅汉,遂殷南,令厉侯辟。驺走百人。”[20]67太保,即召公奭。省南国时,召公曾至汉水流域。《大保簋铭》:“大保克敬亡谴。王泳大保,锡休徐土,用兹彝对命。”[20]67徐土,即《诗经·大雅·常武》中的徐国。可见召公远至江淮流域。《左传》襄公十四年(前559):“(士鞅)对曰:‘武子之德在民,如周人之思召公焉,爱其甘棠,况其子乎?’”[2]1010《左传》昭公二年(前540):“(季武子)遂赋《甘棠》。(韩)宣子曰:‘起不堪也,无以及召公。’”[2]1228上博简《孔子诗论》第十五简:“……及其人,敬爱其树,其保厚矣。《甘棠》之爱,以召公……”[21]144士鞅和韩宣子是春秋时人,《孔子诗论》是战国中期的作品,可见《甘棠》确为纪念召公之作。故《甘棠序》云:“召伯之教,明于南国。”[3]287《毛诗正义》:“武王之时,②“武王之时”不确,当为成、康之时。召公为西伯,行政于南土,决讼于小棠之下,其教著明于南国,爱结于民心,故作是诗以美之。”[3]287可见,召公行至南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自周成王之始,下至康王末年召公卒时,周公和召公先后掌权于朝廷,南方诸国必在二公监管之下。在此六十余年间,不仅周公和召公的影响远播南方诸国,而且二公与南方诸国多有往来,故有周公奔鲁之说和不伐召公棠树之说等。

《史记·周本纪》:“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10]134《汉书·董仲舒传》:“成康不式,四十余年天下不犯,囹囿空虚。”[22]2507成、康之时,国内一片安宁,与四方夷狄相安无事,于是周、召二公致力于礼乐文化建设。《礼记·乐记》:“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6]1540

众多文献记载表明,周公曾制礼作乐。《逸周书·明堂解》:“六年而天下大治。……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13]759-765《礼记·明堂位》有相同记载。《尚书大传》:“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23]763后世文献对此有不少具体的记载。《今本竹书纪年》:“(成王)九年春正月,有事于太庙,初用《勺》。”[11]245《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周公辅成王受命,作宫邑于洛阳,成文武之制,作《汋》乐以奉天。”[24]187

《周颂》和《大雅》中的不少作品完成于周公执政时期,并被运用于一些祭祀活动之中,如《昊天有成命》《思文》《天作》《我将》《清庙》等。③详情参见赵逵夫、贾海生《先秦文学编年史》(上),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20-228页。除了创作诗篇之外,周公制作礼乐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采集当世各地诗歌,经太师加工后用于各种礼仪。《仪礼·乡饮酒礼》郑玄注:“昔周之兴也,周公制礼作乐,采时世之诗以为乐歌,所以通情相风切也。”[1]986四方夷乐亦在采纳之列。《白虎通·礼乐》:“所以作四夷之乐何?广德及之也。……《乐元语》曰:‘……兴四夷之乐,明德广及之也。……谁制夷之狄乐?以为先圣王也。先王推行道德,调和阴阳,覆被夷狄。故夷狄安乐,来朝中国,于是作乐乐之。”[25]107-110《周礼》对夷乐有不少记载。《周礼·春官·鞮氏》:“掌四夷之乐与其声歌。祭祀,则吹而歌之,燕亦如之。”郑玄注:“四夷之乐……王者必作四夷之乐,一天下也。”贾公彦疏:“四夷之乐,虽谓舞,使国之人也④李学勤主编的标点本此句作:“四夷之乐谁为舞,使中国之人也。”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33页。。”[8]802

周公立有大功,于是鲁国可以用天子之乐祭祀周公。《礼记·明堂位》:“命鲁公世世祭周公,以天子之礼乐。……升歌《清庙》,下管《象》,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积,裼而舞《大夏》。《昧》,东夷之乐也。《任》,南蛮之乐也。纳夷蛮之乐于大庙,言广鲁于天下也。”[6]1488-1489贾公彦疏:“周公德广,非唯用四代之乐,亦为蛮夷所归,故赐奏蛮夷之乐于庭也。”[6]1489这些表明,周公制乐时,大量夷乐被采纳为朝廷用乐。故周公卒后,其后世可以用这些夷乐来祭祀周公。

周公摄政时期,周王室与南方诸国来往较多,故周公制作礼乐时,必定有大量的南国诗歌被采纳或上献到朝廷,经乐师加工后成为仪礼用乐。

西周礼乐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远非周公一个人所完成的。这一工作虽始于周公,但并没有止于周公。周公亡后,在召公等人努力下,礼乐制度不断完善。成王亲政,召公献《公刘》《洞酌》《卷阿》诸篇以戒成王。[26]233康王时亦作《颂》。扬雄《法言·孝至》:“周康之时,颂声作乎下。”[27]543班固《两都赋序》:“成康没而颂声寝。”[28]1据学者研究,“《执竞》是康王时祭祀武王所奏乐歌”。[26]267这些礼乐,当为召公所制作,或在召公主持下制作的。成、康时期,各种礼乐制度逐渐完善,如飨礼、燕礼等,当与召公致力于礼乐制作有一定关系。《礼记·乐记》:“《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郑玄注:“《武》舞,象战斗也。乱,谓失行列也。失行列则皆坐,象周公、召公以文止武也。”《礼记正义》云:“所以坐者,象周公、召公以文德治之。以文止武,象周、召之治也。”[6]1542周、召二公致力于礼乐建设,故称“以文止武”。召公执政时期,周王室与南方诸国关系甚好,故南方诸国之诗歌被采纳到朝廷,以供制作礼乐之用,亦是自然之事。

学者多从空间的维度来探讨二《南》,认为二《南》分别源于周公和召公的领地或管辖地。这一研究思路遇到最大的问题是,从今存文本内容来看,《周南》和《召南》难作泾渭分明的地域区分。①刘毓庆认为“从诗所咏及的地域,也看不出周、召‘二南’有何区别来”。刘毓庆:《在河之洲:中国文学中水意象的原型分析》,刘毓庆:《诗骚论稿》,商务印书馆2017 年版,第280 页。刘氏所言甚是。方玉润云:“吾不知王者、诸侯之风何所分?周、召之系何所属?”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0页。故笔者换一角度,从时间维度来探讨此问题。从产生地域来看,二《南》具有浓郁的南方地域色彩,当产生于南方,故人们称之为“南”。成、康时期,周、召二公先后执政六十余年。二公制作礼乐时,南方诸国的一些诗歌被采集到朝廷,以供制作礼乐之用。故笔者认为,今二《南》乃周公、召公制礼作乐的结果,周公时采集的诗歌,被称为《周南》;召公时采集的诗歌,被称为《召南》。正因二《南》皆源于南方诸国,故《周南》和《召南》难作泾渭分明的区分。当然,文学文本具有发展变化性,今本《诗经》中的二《南》定然并非南方诸国诗歌原始面貌,而是经过周朝乐师改编和加工,也可能还经过了秦汉时经师的转写与改编。诸多变故,不仅增加了探讨《诗经》原生貌态的难度,甚至使这一目标变得遥不可及。研究重在创新,真理越争越明。笔者上述观点带有一些感悟性与不圆融性,还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诸侯国周公南国
论周公的法理学说
南国红豆发新枝
周公攝政未稱王申論——兼論周公二次東征與營新邑
屈原之死
美丽的南国多传奇
屈原之死
立体再现《南国荔枝红》
南国牡丹
没法守妇道
熬夜看书也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