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学院扎根地方办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1-01-15黄良芳张振振张小明胡善风芦洁媛
黄良芳,张振振,张小明,胡善风,芦洁媛
(黄山学院, 安徽 黄山245041)
黄山学院坐落在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旅游城市——安徽省黄山市。作为黄山市唯一的一所普通本科院校,黄山学院近年来坚持扎根地方办学,依托地域优势,高举“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的旗帜,深化校地一体融合,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不断深化内涵建设,走出了一条扎根地方办学、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道路[1]。
一、依托地域优势
黄山市是旅游大市,拥有4A级以上景区27家,旅游资源丰富;黄山市也是生态大市,是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区,生态资源丰富;黄山市更是文化大市,拥有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是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文化底蕴深厚。
黄山市的前身是古徽州,以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等为代表的徽州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底蕴深厚[2]。徽州历来崇文重教,文化教育源远流长,学风淳厚,名家辈出,涌现出戴震、胡适、陶行知等一大批杰出人士[3],激励后人以先贤为榜样而不断勤奋求学,奋发有为。
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为黄山学院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办学土壤。依托地域优势,黄山学院坚定地举起“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的旗帜,致力于办好黄山人的大学,努力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鲜明的特色。
二、深化校地融合
黄山学院坚持扎根黄山市,深化校地合作办学,致力于培养更多服务地方、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得到了黄山市政府的高度认可和支持,校地协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一)健全校地一体融合
近年来,黄山学院先后与黄山市人民政府,黄山市各区县、宣城市绩溪县、安庆市潜山县等地方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设立校地合作基金,给予校地合作项目专门的经费支持;推进校地双方良性互动和有效对接。建立校地合作的激励机制,每年进行校地合作工作成果总结,评选表彰优秀合作单位、合作项目和先进个人,将校地合作的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重要条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校地合作的积极性。
黄山学院还建立了校地一体融合的“五大平台”。一是建立项目合作平台,与地方、行业企业共建500 多个合作项目,确定专人,落实专责,确保真正“开花结果”;二是建立科技支撑平台,与地方和企业共建了新安江水环境治理示范工程、黄山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基地、黄山市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大数据分析平台,在校地协同创新中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三是与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平台,选派教师进站开展产学研合作,直接服务企业的生产管理一线;四是建立交流挂职平台,选派干部教师到地方政府和产业园区交流挂职,推动校地校企深度合作,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五是建立志愿服务平台,广泛开展决策咨询、科技服务、结对帮扶、义务支教、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履行服务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专业建设主动满足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主动顺应高等教育发展大势,主动对接国家、区域和省市发展战略。实施“五大专业群”建设工程,提升应用型专业服务实体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能力。为旅游发展、地方特色小镇建设、旅游咨询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旅游扶贫专项规划及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等提供咨询服务。目前黄山学院服务实体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共48个,拥有应用型专业39 个,与企业合作课程195 门,建成426门校本课程或特色课程,有266门应用型专业核心课程对接企业核心技术。
(三)助推生态环境保护
黄山学院充分发挥特色专业优势,服务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在黄山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动植物资源调查、环境修复、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健康产业、现代养殖业等方面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发挥智库作用。黄山学院教师首倡国家建立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黄山学院与黄山市政府合作,主持完成了《黄山市湿地保护规划(2016—2030 年)》的编制工作。
(四)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黄山学院充分依托徽州文化资源,主攻徽州文化研究,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徽州文化研究成果,倾力推动徽州文化传承创新。黄山学院教师的建议直接促成了跨皖赣两省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立。完成了大量徽州文书的清点和整理工作,推进徽州族谱电子化建设;支持配合黄山市委、市政府启动徽州古民居保护和利用的“百村千幢”工程,成功编撰出版了《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与“百村千幢”工程建设形成呼应。
(五)支持社会事业建设
黄山学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参与地方社会事业建设。与黄山市文明办共建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为各区县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为上万名中小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有力地支持了地方未成年人保护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与徽州区农村学校合作开展“山区学生快乐成长”项目,支持乡村学校开展艺术教育,得到上级领导和当地村民的高度肯定;积极开展对口支持潜山县风景村的扶贫工作,派驻扶贫驻村干部蹲点开展工作。组织教师依托专业优势开展“皖南花猪资源保护和利用”“歙县坑口乡瀹潭枇杷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等扶贫项目,为农产品的改良和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强化内涵建设
黄山学院坚持走“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的特色发展之路,在旅游、生态、徽文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初步形成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群,建成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专业,专业优势不断提升,徽州文化研究成果不断丰富,育人环境不断健全,育人特色得到彰显。
(一)打好黄山牌,专业优势不断提升
旅游类专业群办学实力不断提升。30多年来,黄山学院旅游类专业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成长壮大,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烹饪与营养教育”等为主的专业群。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烹饪与营养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等4个专业通过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教育质量认证。旅游类专业群现拥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 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3 个省级教学团队、4 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旅游类实验实训中心,是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旅游管理类专业建设牵头单位、安徽省旅游类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省旅游类卓越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省旅游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生态类专业群办学影响不断增强。依托黄山市丰富的生态资源,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林学,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园林,获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 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 项、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卓越农艺师培养计划1项。
(二)做好徽文章,育人体系更具特色
黄山学院注重传承具有徽文化基因的大学精神。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普及徽文化知识,黄山学院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教育公共课程——徽文化专题,编纂特色教材《徽州文化十二讲》;鼓励各二级学院的课程建设根据实际融入徽文化元素,先后开设了皖南文化资源概论、徽州文学概论、徽派版画、徽派建筑设计、徽州古村落规划等徽化元素课程。
充分依托徽文化资源,开展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成立“徽州学社”等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具有徽文化特色的社团活动;经常性地举办徽文化论坛,组织徽学专家通过讲学、专题讲座等方式普及徽文化知识;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行知课堂”,弘扬陶行知先生“行知合一”的教育理念,践行“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校训精神。
在新时代,黄山学院将继续坚持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立足黄山,弘扬传承优秀的徽文化,努力建设以旅游、生态、徽文化为特色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