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障碍破除
2021-01-15郭广伟杨英法孙立朝
郭广伟,杨英法,2,孙立朝
(1.河北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2.河北省新型智库“长城文化安全研究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24;3.上海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上海 200444)
随着交通通信的日益便捷及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因此,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不断扩大,跨文化交际时有发生。跨文化交际是指在特定的交际情境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1]21。在人们的交流过程中,符号的各种属性可以用来帮助交流,当然,除了语言符号,人们更喜欢用非语言符号,包括各种类型的行为。无论是语言类型或是非语言类型的交往,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人们必须沟通;因为没有交流,就很难形成文化。与此同时,文化也在不断交流中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2]8。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们对西方社会的了解也不断加深,这是一件好事,但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与我们文化习俗、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完全不同的人群,在交际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造成交际障碍。因此,必须理清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探析其在交际中的表现,借以破除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一、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而论,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隐私观念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隐私观念的差异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正因为文化差异性的存在,所以中西方对隐私观念的看法也是不同的。隐私是人们控制及调节与他人交往的机制,在当前文化多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隐私问题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人们的隐私观的差异,是造成交流障碍的因素之一。隐私是普遍的,从一个国家、民族或人口的信息安全保障到个人的概念或思想保护,当然这也是古来有之的。在中国,个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人们会反感讲求“私”的东西,相反大家更看重的是集体主义,强调大公无私,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个人利益要始终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主张要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帮互助,生活中也更愿意去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正是由于这种集体观念的影响,中国和西方形成了迥然不同的隐私观。
在西方国家,个人主体意识较为强烈,所以对隐私更加敏感,人们更注重自己的隐私,并且需要个人空间,有些事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更不希望别人干涉他们的隐私。所以,在隐私观念方面,中西方就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文化差异,这也显示出了不同民族间的不同文化特性。例如,在我国,陌生人第一次见面可能就会打听对方年龄、婚姻状况、职业等情况,中国人认为这是比较正常的,是出于自己的关心,对方也会欣然接受,正面回答;然而对于生活在西方社会的人,如果问及他人的年龄、婚姻或者是收入方面的情况,他们会认为自己的隐私遭受到了别人粗暴的干涉,认为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他们认为工资收入情况是个人能力高低的体现,是个人的隐私,这会使对方认为严重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所以说这些问候不但不会构成“问候”之力,反而会起反作用。
(二)时间观念的差异
我们要了解任何文化都必须将它放到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和对照中去认识,否则,我们将可能把那些仅仅属于特定社会的价值和习俗当作人类固有的信念和行为[3]7。同样,时间观念差异对比也要放到中西文化中去对比认识。在哲学视域下,时间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时间的使用效率或做事效率的一种描述,时间的存在也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的一种关系的真实反应。造成时间观差异的因素包括文化、民族和个人、社会阶层等。例如在文化方面的差异表现为:在西方人眼里,时间就是金钱,他们将时间视为一种有限的资源,所以人们非常珍惜时间并加以有效管理。在生活中,常常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与计划,而且赴约必须按时,哪怕只是娱乐聚会,说好的事情不会拖延,珍惜每一分钟,重视实用主义,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说空话上,所以西方社会的生活节奏也是很快的。而且他们把未来看得比过去更重要,认为过去的荣耀已经过去,所以有后来者居上也是必然的事。在西方,七八十岁的老人也会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将自己精神饱满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看,因为他们觉得不应该浪费自己的生命。而在我国,时间的使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时间安排的灵活性也很高,对时间观念没有那么重视,比如说:“等一会儿我去餐厅找你”,这个“一会儿”就可能是几分钟甚至是半个小时,这在西方人看来是非常不可理解的。人们对时间没有做严格的安排或者计划,赴约有时会迟到,西方人对此常常会感觉到不舒服。
(三)礼貌观念的差异
世界上无论任何民族或是群体,人类社会的种种行为都是由礼貌原则来制约的。与此同时,中西方文化中的礼貌观念却仍然表现出不同的指向。中国文化的礼貌观念是指在社会交际中,人们是否能够在其中拥有比较良好的公众形象,或者能否同时使他人获得公众的认可,这两种情况都依赖于社会中他人的衡量与判断,是一种约定俗成,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统一取向;而在西方文化中的礼貌观念则是相对于个人来说,主要是自我形象和个人主义的倾向展示。由此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文化模式中,礼貌观念的内涵还是存在较大的本质差异。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一直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在中国古代就有一整套关于“礼”的系统而完整的程序,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其强烈程度就像是西方的宗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潜意识里的一种灵魂,这其中包括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等许多方面,礼貌待人则要求做到与人为善、礼尚往来、容仪有整,直到今天的中国依然在践行礼貌规范,吸收古代礼仪文明中的精华,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或者民族都无法比拟的事情。与中国社会强调的尊卑有序、长幼有别正相反,西方文化尊崇的是平等,这是受到西方平等格局的影响,与中国的“身份制”格局相悖。他们强调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尊崇独立的人格和个性,由于国家起源和社会发展的不同形成了具有差异性的礼貌观念。
“贬己尊人”是中国人礼貌观念的最大特点,即贬低自己、尊崇他人,这已成为现代礼貌观的核心,在人们交往中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包括打招呼、致谢、道歉、对他人称赞的回应等。譬如说,在我国,当人们受到他人的称赞时,常常会自贬一番,否定赞扬的真实性,用来表示礼貌。与他人交流时,人们更加讲究谦逊客套,并且把谦虚看作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礼貌。在逢年过节赠送礼品时,常常以贬低所赠之物来达到尊人的目的,如说“薄礼一份,不成敬意,请笑纳”,类似于这样的客套话有很多。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贬低自己,来尊重他人。西方人相同行为中体现的礼貌观念则大不相同。在西方,当个人获得对方赞许时,人们总会自然地回应一句“Thank you”,以示接受他人赞扬,也是为了不伤害对方的面子,是一种积极的礼貌观,如果直接拒绝或者否定对方的夸赞,这对西方人来说是极其不礼貌的;同时在赠送他人礼物时,西方人会尽量表达自己希望得到对方对所赠礼物的喜欢和认可。中西在此方面表现出的差异,导致西方人认为中国人虚伪不诚实,而中国人则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
(四)饮食习俗的差异
中西方在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或者社会发展方面的差异性影响也表现在餐饮习俗方面。在中国,人们比较热情好客。在交际场合或酒席上,中国人往往会给客人敬烟敬酒,无论主人准备多少美味佳肴,都会习惯地跟客人客气几句,如“招待不周”“家常便饭”等,有时主人会给客人主动夹菜、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直“逼”得对方吃下去才肯罢休。与之相反,在西方,人们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绝对不会出现强人所难的事,也绝对不会往客人碗里夹菜,更不会劝客人多喝酒,所谓中国的“强迫”式客气法会使西方人感到不可理解。就宴席方式来说,在中国无论是什么形式的宴席,大家都会团团围坐,使用的一般也是圆桌,大家共享一席,在形式上也是营造了一种团结礼貌的氛围,这也是中华民族“以和为贵”思想的体现;与之相反,在西方聚会,形式多像是吃自助餐,食物被一一陈列在桌子上,大家自行找位置或者是可以随意走动,显得不会过于拘谨,也方便个人之间交流感情,彼此问候,此时西方人那种对自我的尊重和对个性的追求就展现出来了。
在饮品方面,西方人喜欢喝咖啡,而中国人更喜欢喝茶。由此可见,中西饮食文化无论是在口味或是风俗习惯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五)身势语的差异
在当今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的世界里,了解各国文化中的无声语言有助于促进交流,避免误解和尴尬。“身势语是一部聪明绝顶的法典,虽无只言片语,但人人皆通”[4]36。身势语也被称为体态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目光语、手势语、身体姿势、面部表情、举止动作以及触觉等方面的内容,和语言交际一样,是人们互相交往的方式。不同的国家文化下的身势语含义也不尽相同,存在一定差异。
在许多国家,握手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表示亲热和友好的礼节,但各国握手的习惯不大一样。就力度来讲,西方人要重,这与传统观念相关。西方人握过手后身体马上分开;中国人则先是握手,然后互相靠近,或者干脆抓住不放。据某些专家的考证,握手是石器时代穴居人留下的一种遗俗。陌生人相遇,如彼此并无恶意,就放下手中狩猎用的棍棒或石块,让对方摸摸掌心。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这些手势逐步演变成两手相握的形式。手掌张开表示向对方敞开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手掌接触则表示合二为一。在西方,参加竞选的政客会用右手,握住对方的右手,再用左手搭在互相握住的手背上,试图让接受者感到他的热情真挚与诚实可靠,故被称为“政治家的握手”。比如在跟朋友开玩笑的时候,表示“不害臊”或者“丢人”等意思的时候,中国人习惯伸出右手食指,将手指伸直,用指肚在脸颊上轻轻刮几下;而美国人也同样是伸出食指,不同的是西方人两只手同时伸出,手心向下,用其中的一个食指去摩擦另一个食指的背面[3]37。关于手势的例子还有在中国竖大拇指表示“好”,伸出小拇指表示“差”或“坏”,这反映了一种尊卑有等、长幼有序的文化心态;而在某些讲英语的西方国家将拇指朝上则表示想要搭车,将拇指朝下则表示“坏”,体现出了文化的差异。
当然有的身势语具有全世界的共性,比如悲伤时会哭,高兴时会笑。在现实生活中,身势语并不能像不规则动词一样拿来死记硬背,所有的身势语都是多义词,我们只有在“对话”里才能确定它的具体含义。尽管如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微笑永远是没错的。
二、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中西方文化出现差异的原因
交际离不开赖以生存的文化,赖以生存的文化必然在交际中产生制约作用。从跨文化交际的现实情况看,影响交际的制约因素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价值观念,这是文化特质的深层结构;二是民族性格,这是文化特质的外化表现;三是自然环境,这是文化特质的历史缘由[1]30。
(一)价值观念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价值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价值观不同,文化的根本性差异就会存在。价值观是主体依据客体对于主体的重要性对客体进行价值评判和选择的标准[4]36。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民族推崇什么行为,贬斥什么行为,人们做的哪些事情会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或是鄙夷,即所谓的价值观。所以,对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存在差异。价值体系绝不能离开具体的文化而存在,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判断标准,有的文化认为是正确,而另一种文化则认为不正确。但这些价值体系在各自的文化体系中,都有存在的合理性。
就价值取向来说,中国社会崇尚群体取向,西方社会崇尚个人取向。群体取向就是指在任何时候都要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家庭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在工作或学习上与领导或集体保持一致,甘愿做一个小小的螺丝钉,人们也追求随遇而安,厌恶争强好胜,更重要的是社会风气也必然谴责过于突出的人,正所谓“枪打出头鸟”,循规蹈矩、安分守己是群体取向的一种延伸表现。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两面性的,价值取向也不例外。群体取向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个人利益始终服从国家利益,人人讲谦虚,谈合作,相互依赖,提倡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也使得中国实现了很多跨越性奇迹。谈到群体取向的消极方面,则表现为人们缺乏创新精神,缺乏个人竞争意识,这也是为什么中华民族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国家一直在强调树立创新意识的重要原因所在。
对于西方人来说,如果个人追求随遇而安,常常会被看作是懒惰、无能的表现。在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人强调个人意识,追求标新立异,不会依赖别人,放任个性,自由发展。和中国人的群体取向相反,西方人最看重自己的个人利益,具有极强的创新意识和个人竞争意识。同样,个人取向也存在消极的一方面,过分注重个人利益会影响和他人的人际关系,个人取向的心态也会产生社会群体合力不足的问题,对社会发展存在一定影响。
(二)民族性格
民族性格是指在社会不断发展中,各个民族所形成的一种民族特性,是在对人对事上所反映出来的心理特征,具体表现在态度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几个方面。中西社会的不同发展状况也必然会形成各自不同的民族性格。在态度取向方面,人们存在不同的认知情感,大多数人相信美国人大方、英国人高贵、德国人严谨、中国人和善,这种看法成为一种思维定式,先入为主地出现在人们的头脑中。在思维方式方面,西方文化中,思维模式比较重视逻辑性;中国文化中,思维模式则是较为侧重整体性,注重经验与感觉。在与人交际中,中国人常常凭借自身的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除了以上两点,行为规范也被看作是民族性格的产物之一。当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会发生一种现象,那就是人们会使用被自己社会认同的行为标准去要求他人,当然这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当双方行为规范存在差异时,往往就会出现误解,甚至更坏的结果。例如,在中国,大人轻轻拍小孩子的头,是表示一种友好;在西方,大人轻轻拍小孩子的头,是表示一种不尊重,孩子的父母会生气。
(三)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一个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中西方所表现出的文化差异性必然与各自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存在联系,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在一定程度上由所处的地理环境所决定,也就是说一个民族生活的地理条件就决定了他们的生存条件、生产条件,进而决定他们的行为规范、社会规范。
中国人生活在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气候温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因此人们相信丰收离不开自然恩赐,讲究天人合一,多关注人伦纲常,讲究尊卑秩序,社会行为中透露着保守、求稳的特点;而西方文化发源地希腊是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做斗争,因此养成了西方人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学传统,开放的地理环境又使他们与外界多有往来,造成了工商业的发达,所以在西方人心目中,人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崇尚以个人能力实现自身利益。两种差异颇大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障碍破除之道
中西文化差异给中西跨文化交际造成了很大障碍,如何破解这些障碍,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端正文化观念
虽然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是不同的文化,各有其存在的价值,一时之间很难辨其好坏。所以,对于自身的文化,应该摒弃文化大国沙文主义观念;对于不同的文化,应该消除民族中心主义。要尽量去了解和接受不同的文化,用一颗宽厚包容的心,建立起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树立起正确的交际观念。
(二)全面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
要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和异同点,关键是要对比两种文化的宏观历史,也就是说,对比两种文化的饮食、服饰、艺术、建筑、风俗习惯、客套用语等,同时也要分别对比深层文化,如社会风俗、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约、人文精神等[5]。中西方文化差异必然存在,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才应该是主流。事实告诉我们,以国家为界限的单一文化已经不复存在。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要全面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使思想渗透到交际的各个方面,不能单纯限于固有的文化定势,尽可能对双方文化进行全面了解,从而轻松实现交际活动。
(三)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首先,交际者应了解并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应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跨文化交际使者,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现实要求;其次,对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要有积累性的了解和掌握。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交际能否成功和文化有着较大的关系,不仅要注意语言行为,更要注重价值观和文化形式,当人们在与他人交流中,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使用自己民族的交际行为或语言规范,有可能产生文化冲突或交际失误,甚至直接造成交际失败[6]。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不同文化的行为规范,采取相应的规避措施,才能更好地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