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尼采思想发展阶段代表性观点评析

2021-01-15

衡水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实证主义叔本华瓦格纳

张 典

(苏州科技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关于尼采思想的发展阶段,当下尼采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是将他的思想发展分为早期、中期与后期三个阶段:早期阶段从1859年至1876年,从早期进入中期的转折完成于1876年至1878年。青年尼采在这一时期受到叔本华与瓦格纳的决定性影响,属于他思想的浪漫主义与酒神崇拜时期。中期阶段从1876年至1881年,从中期向后期的转折完成于1881年至1882年。尼采于1876年开始写作《人性的,太人性的》第1卷,这是他思想进入中期的标志,一直持续到1882年的《快乐的科学》,属于他思想发展的实证主义时期。在1881年8月,尼采在瑞士上恩家丁的希尔斯玛利亚获得了永恒轮回思想,可以看作他思想进入后期的标志,这一直持续到他于1889年精神崩溃。

一些尼采学者对以上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就这些不同看法,笔者主要分析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关于尼采思想三阶段划分的时间节点的不同认识,以及不同于三阶段论的四阶段论;另一方面,对尼采思想转向原因的理解存在分歧,本文将针对尼采思想的中期转向的理解存在的分歧进行重点评析。另外,笔者就尼采的思想发展的连续性或断裂性转向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尼采思想发展阶段的代表性观点

最早将尼采思想发展划分为三阶段始于莎乐美1894年出版的《尼采在他的作品中》(中文译名《情遇尼采》),她在书中指出了尼采思想的两次重要转变:第一次转变发生在1876-1877年写的、1878年出版的《人性的,太人性的》第1卷,尼采思想进入实证主义阶段,标志着他与瓦格纳、叔本华思想的脱离。莎乐美认为,尼采的这种转变很大程度上来自保罗·李的影响,李的《心理学观察》(1875)将尼采引向了法国道德格言作家,《道德感的起源》(1877)将尼采引向了英国实证主义与道德哲学。尼采在1882年发生了另一次思想转变,他走出实证主义,又回去思考叔本华与瓦格纳影响时期的问题,即回到了重新思考意志的形而上学的阶段,但带上了神秘主义色彩。尼采的实证主义阶段结束于《快乐的科学》,后期开始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5-91。这个分析基本上勾勒出了尼采思想发展的基本轮廓。莎乐美的这本尼采传记初版于1894年的维也纳,属于认识尼采的起步阶段,但对于尼采的认识还是相当准确的。

英语世界第一个《尼采全集》的翻译者之一穆吉在他1908年出版的《尼采:生平与作品》中,总结当时流行的尼采思想的发展分析,将其分为三个时期,分别用几个不同的范畴界定尼采每一阶段的思想特征:第一个时期从1869年至1876年,从《悲剧的诞生》到《瓦格纳在拜罗伊特》,这一时期被界定为尼采思想的美学的悲观主义时期,即形而上学-狄俄倪索斯的尼采。第二个时期从1876年至1883年,从《人性的,太人性的》到《快乐的科学》,是尼采思想的实证主义时期,即审美-批评-阿波罗时期。第三个时期,1883年至1889年,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到《权力意志》,是第二阶段形而上学的尼采,即心理学-审美-新狄俄倪索斯时期,也是伦理的乐观主义时期[2]。从穆吉的这个分析看,对尼采思想发展阶段的认识,在20世纪初与目前学界已经没有太大区别,而且对尼采精神的界定也基本成型。

到了1935年,雅斯贝尔斯出版了《尼采:其人其说》,对尼采思想阶段的划分与穆吉区别也不大,雅斯贝尔斯也是这样界定的:至1876年止为第一阶段,1881年底为第二阶段,1882年后为第三阶段;第一次转变在1876-1879年间,第二次转变在1880-1882年间[3]。雅斯贝尔斯把尼采看作存在主义的代表,以一种接近理解克尔凯郭尔的方式理解尼采,但存在主义决定性的发起点是克尔凯郭尔,而不是尼采。雅斯贝尔斯将尼采思想发展与一种后基督教的方式联系起来,尼采的精神朝向了一个神秘之境,在一种启示的意义上超越。尼采思想从早期向中期的过渡当然表明,他从叔本华与瓦格纳的影响中走出来了,完全脱离了叔本华与瓦格纳,完成于1879年。但他也认为,尼采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完全归于叔本华与瓦格纳的影响时期,尼采1874年的笔记中论瓦格纳的内容表明他十分怀疑瓦格纳,1876年拜罗伊特音乐节期间,尼采的表现只是表明他将反瓦格纳倾向公开了。同时,尼采这一时期对叔本华也是怀疑的。雅斯贝尔斯认为,矛盾是尼采思想的特色,对同一对象,基本上能够找到尼采对其肯定与否定的对立观点。尼采于1880年开始进入一种新的神秘体验的时期,有代表性的如1881年8月在希尔斯玛利亚的一次神秘体验,尼采突然悟到了永恒轮回的观念,这可以看作尼采这一时期一个标志性事件。这个过程完成于1882年《快乐的科学》的第1版写作。《快乐的科学》属于尼采中期向后期的过渡性作品,该书初版于1882年,此时尼采的思想已经开始成熟。

1952年,牛津大学的威廉姆斯在《尼采与法国》的导论中,这样分析尼采思想的发展阶段:“尼采的发展一般被解释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被安德勒(Charles Andler)称为‘审美悲观主义’,尼采欣赏希腊文明,以审美与悲观精神的态度看待生活,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用来理解狄俄倪索斯精神,以及这种精神的现代代表瓦格纳,代表年代为1869-1876年,作品为《悲剧的诞生》与四个《不合时宜的观察》;第二个阶段,从1876年至1881年,尼采的态度明显转变到实证主义,尖锐批判唯心主义,寻求创造美的真理作为人的最高追求,尼采在此期间创作了两部作品《人性的,太人性的》与《曙光》。然后,从1881年至1889年陷入精神分裂,他的后期作品显示了他的主要学说——永恒轮回、超人观念、区分主人与奴隶道德、重新回到狄俄倪索斯崇拜。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快乐的科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论道德的谱系》《偶像的黄昏》,以及两本论瓦格纳的小册子《瓦格纳事件》与《尼采反瓦格纳》,《权力意志》只留下残篇。这样将其思想划分为三阶段主要有助于理解他的思想以及整理他作品的顺序,避免对他整个一生思想的连续一致的发展产生模糊的看法。我们越深入研究他,就越感到受打击,不是被他的思想的矛盾和精神发展的不一致,而是被他的统一性,他的思想发展的有机的整体性。他的作品始终呈现一个完整的整体,具有惊人的一致性。”[4]

尼采思想从早期进入中期,一般看作是从酒神崇拜进入实证主义时期;从中期向后期转向的标志是永恒轮回思想。莎乐美并不相信尼采的永恒轮回思想的重要性,但也看到尼采在获得永恒轮回思想后有一个精神的转向。至于《快乐的科学》,到底是中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由于尼采思想转向后存在一个过渡期,雅斯贝尔斯将其看作中期向后期的过渡性作品。有些学者将其放在中期,将《人性的,太人性的》《曙光》与《快乐的科学》看作尼采中期思想的实证主义或自由主义三部曲。有的将《快乐的科学》放在后期的开端,威廉姆斯就持这样的观点。

针对尼采思想的三阶段划分,有一些不同的观点。当下英语世界的尼采研究的代表性学者扬从尼采艺术思想发展的角度将其发展分成四个时期,在他的文章《尼采》中说:“尼采的艺术思想(甚至,他的总体哲学)也许分为四个形成鲜明对照的时期:早期集中在《悲剧的诞生》(1872);‘实证主义时期’集中在《人性的,太人性的》;《快乐的科学》(1882)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83)时期;精神崩溃之前的最后一年,1888年,中心作品《偶像的黄昏》(必须加上的,不管怎样,这样的意见,正如与尼采有关的一切一样,是很有争议的)”“尼采的艺术思想中存在循环特征:在他的生涯的最后,就像在开始一样,他提供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还有崇高,作为对生活问题的解决:不只是个体世界的变容,也是超越性。”[5]

值得注意的是,英美尼采研究学者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佩尔森,在2006年编辑出版的《尼采哲学指南》中对尼采思想发展的分期:早期直到1877年,中期1878-1887年,后期1888-1889年[6]。佩尔森是以英美分析哲学的方式理解尼采,也接受了法国的新尼采的方法,他对尼采思想发展的认识与一般认识有所不同,他的第一个阶段大致与一般的划分没有多大区别,但第二阶段到后期的划分有比较大的不同,他把永恒轮回作为尼采中期的主要核心学说。佩尔森如此划分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中期的核心在于自由精神,而后期围绕着《重估一切价值》的写作,这是尼采代替《权力意志》的一个写作计划,《敌基督》与《偶像的黄昏》是这个计划的第1卷与第2卷,这个计划并没有最终完成。佩尔森这样的划分有一定的合理性,尼采在1888年的《重估一切价值》中明显回到了《悲剧的诞生》时期对酒神精神的颂扬,但实际上有一些不同,尼采已经抛弃了形而上学的慰藉这样的观点。但他的这种划分没有突出永恒轮回思想在尼采精神发展中的转向意义。

二、对尼采思想实证主义转向的两种不同看法

对尼采中期实证主义转向有两种对立的观点,第一种由莎乐美首先提出,她认为尼采的中期转向是他思想的一次断裂。莎乐美认为青年尼采没有实证主义偏好,在李的影响下才发生了这种转向。她在《尼采在他的作品中》有这样的分析:“他同保罗·李思想方向的一致性……当需要把那种他取自于实证论的纯粹的科学思想以一种人性的形式进行表现时,他陷入了一种单独的、完全确定了的、与他本人完全对立的个性形态中,并以此折磨自己,从而使这种形态的特征进一步尖锐化……因为,既没有在哲学方向的实质中,也没有在个人关系的实质中具有对此的起因,更多的是这些原因是来自他内心的本能。这种原因单独促使他与别的人以及别人的思想建立紧密的联系;促使他似乎出自一种‘集体精神’(《人性的,太人性的》第1卷第180段)的东西进行思索,进行创造。在此意义上,他能够在寄给朋友《人性的,太人性的》这本书时写道:‘这是属于您的——也将赠给别人’。接着补充道:‘我所有的朋友现在一直认为,我的书应由您来写或出自您:我为何要祝贺这个新的作品发表……李主义万岁!’”[1]107-108

另一种对立的观点,一些学者完全反对莎乐美以上的观点,认为尼采早年对实证主义一直存在偏爱,尼采中期思想转向并不存在所谓的断裂。蒙提纳里在《阅读尼采》中认为,尼采一直是科学的爱好者,莎乐美对尼采思想的阶段性划分应该是一种错误,尼采的“实证主义时期”并没被叔本华短暂中断过,尼采一生都保持了对科学的强烈兴趣。莎乐美看到了《人性的,太人性的》与瓦格纳决裂这一关键点,但没有看到尼采一直保持对科学的热爱这一点,她的错误认识来源于她没有读过尼采的笔记、书信全集,或《看这个人》,及其他尼采后期没有出版的作品,尼采在这些文稿中表达了对科学的热爱。《阅读尼采》的英译者惠特洛克还指出:蒙提纳里熟悉米塔施(Alwin Mittasch)、施莱希塔(Karl Schlechta)与安德勒的尼采研究,他直接接受了施莱希塔与安德勒关于布施科维奇(Roger Boscovich)、施毕尔(African Spir)与措尔纳(J.C.F.Zöllner)对尼采影响的观点。施莱希塔与安德勒认为布施科维奇对尼采的影响大于施毕尔与措尔纳,施莱希塔在1962年的著作强调了布施科维奇、施毕尔与措尔纳对尼采的影响,而不是马赫。蒙提纳里强调了马赫对尼采的影响[7]。可以确定的是,尼采在1872年就十分熟悉与热爱布施科维奇的自然科学研究,而尼采与李在1873年5月才认识,莎乐美认为只是在李的影响下,尼采才开始转向实证主义是不准确的。

约里奥在《尼采在索伦托》表达了与蒙提纳里相似的观点,他认为青年尼采对叔本华与瓦格纳的迷恋一定程度上是对他早期实证主义精神的一次脱轨。尼采1877年意大利索伦托之行激发了他回到早期实证主义的方向,在索伦托更全面确定了自己的反瓦格纳立场。1876年夏天,尼采受迈森蓓的邀请,去意大利索伦托度假,这是他第一次去南方旅行。尼采这次旅行随身带着布克哈特的《意大利艺术导览》,尼采对南方的亲身体验对他理解瓦格纳是有很大帮助的,这次旅行可以说,尼采亲身感受南方,为他与瓦格纳与叔本华拉开距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将他以前的一些对拉丁文化的理解加深了,这样,尼采就彻底走向了表达自由精神的《人性的,太人性的》的写作。《人性的,太人性的》体现的实证主义精神并不是莎乐美所说的,完全与尼采的本性相冲突,而是对他精神的一种回归[8]。

对这两种对立的观点,激发人们去思考一些问题。尼采只是在1865年才读到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由于叔本华才产生了与瓦格纳接近的想法,那么,尼采1865年之前的古典语言学研究会给他留下怎样的思想?早期尼采是否有叔本华与瓦格纳之外的另外的思想谱系?更进一步的问题是,尼采是否完全接受了叔本华与瓦格纳,是否一开始就具有反叔本华与瓦格纳的精神?以叔本华与瓦格纳的绝对性影响来界定早期尼采思想是否准确?在1865年意外遇到叔本华作品之前,尼采的思想已经具有一定的特征。尼采于1866年在读到朗格的《唯物主义史》后,开始了对德谟克利特的研究,可以称为尼采语言学研究的德谟克利特阶段,尼采对德谟克利特有很深的亲和性。除了1871年末完成的《悲剧的诞生》有比较深的叔本华与瓦格纳影响的迹象,他同期的其他作品有很强的实证主义色彩。尼采于1872年5月至8月写出了成熟的《前柏拉图哲学家》的讲义,在1873年写作了未完成的《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1874年写过相关的部分,直到1876年。1873年,尼采还将前柏拉图哲学家的研究拓展到对柏拉图和柏拉图主义的哲学研究领域。这些研究,不仅仅受到叔本华与瓦格纳的影响,而且可以看到他受到康德与新康德派的影响,以及当时德国盛行的唯物主义思潮的影响,如朗格、费尔巴哈等的唯物主义。另外,青年尼采对当时流行的自然科学研究一直保持强烈的兴趣。从青年尼采研究兴趣的多元性来看,将早期尼采精神完全界定为叔本华与瓦格纳的影响并不全面。莎乐美对尼采实证主义转向的分析存在根本的问题。这样留下的问题是,怎样理解尼采思想发展的连续性与转向?

三、从更广阔的角度理解尼采思想的发展

梳理尼采思想发展的脉络需要从他的思想成熟时期的特点出发,以此为参照可以理解尼采思想的实证主义转向的内在理路,把握他思想转向时间节点的精准度,以及四阶段论与三阶段论到底有何区别等关键问题。

可以将1881年8月尼采悟到了永恒轮回思想看作他思想进入成熟阶段的关键性事件,以此为一个时间节点,作为他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尼采后期的关键问题,如欧洲的虚无主义、权力意志、永恒轮回与超人、超善恶、道德的谱系等都与这次神秘的永恒轮回的体验直接联系在一起。这样,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中首次宣告“上帝死了”与永恒轮回信条。尼采从此一下就理清了各种文化精神及道德谱系的关系,进入了完全自由的精神探索阶段。从中期到后期,尼采思考的问题大致是一致的,但由于获得了永恒轮回思想,才开始形成了成熟的谱系学的历史透视眼光,对问题看法的广度与深度是中期没法相比的,这样把1881年8月看作他思想进入后期的一个关键时间点是合适的。

当然这里界定的思想成熟是指精神的独立性、稳定性与创造性,这点对理解尼采思想的独特性至关重要,如果没有永恒轮回思想,尼采的哲学不会有多少重要性。这样,佩尔森没有将永恒轮回思想的获得作为尼采思想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是错误的,另外,怎样理解四阶段论将1888年作为一个独立的阶段?只能将1888年作为尼采思想后期阶段的一个特殊时期来理解,就1888年来说,尼采思想并没有发生明显转向,四阶段论可以看作对三阶段论的一种细化。

由尼采思想成熟时期的特点再来透视他的实证主义转向可以看到,青年尼采的思想并不具有稳定性,没有到成熟阶段,他的精神特质是既有依附性,也有独立性,这种依附性其实也存在于他思想的中期。相对来说,青年尼采思想的穿透力还是不够,存在一定的散漫,没有一个整体驾驭力量的中心点,所以,他在叔本华与瓦格纳的这些有力量的人物面前,多少是不由自主的。这说明,叔本华与瓦格纳成为青年尼采的一个依附点,他们左右了尼采的思考,但尼采并不完全是从叔本华与瓦格纳的思想出发观察世界,分裂是存在的。青年尼采存在许多异于叔本华与瓦格纳的精神元素,比如说,青年尼采受到了爱默生、荷尔德林、拜伦、歌德、席勒、贝多芬、莎士比亚、赛奥格尼斯、柏拉图、苏格拉底、前柏拉图哲学家、荷马、三大悲剧家、路德、耶稣基督等的影响,哪一种影响是最根本的实在是很难说清楚的,这些影响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

那么,叔本华与瓦格纳对青年尼采的影响在什么地方?不能否定这一阶段二者对尼采的影响力。应该说,叔本华给尼采提供了一种哲学,而叔本华的哲学直接是对康德的发展。尼采通过研究叔本华,也接受了康德的哲学方法,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的二元区分、康德的现象与物自体的二元论还是青年尼采的基本哲学方法的起点,但尼采一开始就具有比叔本华与康德更为自由的实证主义精神。尼采对哲学史的了解不多,一般是通过二手资料了解一些。由此,叔本华显示出特别的意义。尼采前柏拉图哲学家、柏拉图哲学的研究,更多是从语言学角度去理解的,他并没有直接以哲学家的身份去研究这些哲学家,尼采研究哲学家的方法主要来自叔本华、康德与新康德派,以及德国当时盛行的唯物主义。叔本华将康德的先验唯心论的认识论置换成意志的形而上学,这个直接影响了尼采,叔本华的表象世界是一种被动的、受盲目的意志驱使的现象世界,叔本华关于意志其实分析的不多,他的现象世界就像一个被动的木偶,这是尼采最不乐意看到的。尼采必须将这个意志转换为主权意志。在关于道德的分析方面,叔本华为尼采提供了一个最直接的方法,青年尼采的认识论与道德观由于叔本华的确呈现出唯意志论色彩。尼采一开始就是从权力与认知的结合看世界,认识论后面潜伏着权力。叔本华的意志趋向消极,而尼采肯定意志的非理性,而这个非理性成为一种积极的动力,尼采一开始就与叔本华与康德有区别,但他的路径是这样来的,通过叔本华与康德得到了一种方法。这是他思考的出发点。

《人性的,太人性的》的精神已经与叔本华及瓦格纳远离。中期的尼采表现是一位人文主义者,他开始走出德国的浪漫主义,对德国的古典主义多了一些亲和,迈向了做一个好欧洲人的世界主义。早期尼采关注德国文化的复兴,找到的导师是叔本华与瓦格纳,瓦格纳被尼采视为现代的埃斯库罗斯,是悲剧精神重生的希望。青年尼采一开始就潜在具有不同于瓦格纳的精神,二人最后分手是尼采精神自然发展的结果。对瓦格纳幻想破灭之后的中期,尼采的视野转向了欧洲文化的复兴问题。他并没有很清晰找到自己继承与发展文化的最佳方法,从这点来说,1881年8月的那次神秘体验,悟到永恒轮回对他具有的意义,也就是,尼采从永恒轮回的悟道中找到了自己理解历史的方法,就是道德的谱系学,正是有了谱系学,尼采才能将历史中的文化精神进行系统梳理,找到力的增长点,怎样去克服衰败的文化精神。永恒轮回思想属于尼采的神学,不是一种纯粹的认识论学说,不是理智可以完全分析的。但将尼采的永恒轮回看作一种限于基督教思想的模式也是错误的(雅斯贝尔斯、洛维特、欧维贝克等),并不是这样的观点完全不对,而是远远不够。

神秘性一直存在于尼采的身上,主导他思考与生活的方式是比较典型的体悟性的,尼采命运感很强,这是在一种基督教精神的世界中产生的,他思想的发展往往显示出一种与神秘力量的相遇而发生变化,他受自己心中的神灵引导,严格的智识训练,如康德一样,对尼采是辅助性的。尼采思想的发展一方面是勤奋的智识训练的结果,但更多的是一个渐悟与顿悟的过程。鉴于尼采思想的复杂性,任何单一理解尼采的方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同的角度去看尼采往往得到不同的认识。理解尼采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对他思想发展的阶段性认识存在分歧也具有合理性。

四、结语

早期尼采思想一般被视为叔本华与瓦格纳影响下的产物,这时的尼采更多是一位德国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者。中期的尼采以《人性的,太人性的》的写作与发表为开端,尼采这时逐渐走出了叔本华与瓦格纳,这一变化主要看作尼采受到法国哲学家与道德学家的影响,以及布克哈特与李等人的影响,布克哈特将尼采引向了对拉丁文化的关注,李使尼采更多注意到法国道德学家,加上尼采这一时期对科学理论的重视,这一切导致尼采更像一位实证主义者,实证主义时期代表作为自由精神三部曲。尼采思想从早期进入中期是一个连续中转向的过程,但的确有一些实质性的转向,早期进入中期,思想转向的核心还在于尼采对法国与拉丁文化的理解增进了他对人性的理解,对德国浪漫派具有了更多批判的眼光,对德国古典主义多了一些亲和,他的人格有一个转向。当然尼采的这种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精神也存在于他的早期天性之中,只是在中期得到了集中与强化。在1880年前,布克哈特让尼采更多了解路德,尼采从对路德的崇拜中走出来,1881年7月,尼采通过读费舍尔发现了斯宾诺莎,完成了走出对犹太精神的基督教式的理解,这时尼采正好写完《曙光》,正在思考各种文化精神与各种道德谱系的关系问题。1881年8月,在希尔斯玛利亚悟到了永恒轮回的观念,尼采思想进入了成熟阶段,将这个时间点作为他思想由中期进入后期的标志是合适的。尼采思想是一个迂回发展的过程,各阶段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断裂,而随着他的视域不断开阔,他透视自然与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发生了转向,尼采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在连续性中有转向的演化过程。

猜你喜欢

实证主义叔本华瓦格纳
包容性法律实证主义、法律解释和价值判断
分析实证主义、法律现实主义和法律方法的未来
霍 金
“遇见”瓦格纳(大家拍世界)
叔本华:正直还是伪善
人为什么会无聊
聆赏乐剧歌剧22 年全记录之七——瓦格纳其他乐剧简介(下)
聆赏乐剧歌剧22 年全记录之三——瓦格纳的“《指环》系列”(上)
试论《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中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自杀论》研究方法分析——运用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