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过程到全方位:突发公共事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01-15付文佳
付文佳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辽宁辽阳 111000)
高校肩负着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及较高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据统计,截至2018年,我国共有各类形式普通高校3478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高达3833万人。[1]因此,高校人口密度可谓高度集中。与此同时,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由于信息获取来源的广泛性,当代大学生对于公共事件和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也是前所未有。但值得注意的是,受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影响,涉事未深的大学生很难对自己认知和行为有成熟思考和理性的控制,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困难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注重教育的前瞻性、过程性和全方位性,培养学生高度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尤其在对待敏感热点问题上,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时,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一 前瞻性: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思想问题的前提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2],高校注重思政工作的前瞻性,防患于未然,是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和水平的重要前提。所谓高校思想政教育的前瞻性,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考虑长远,具有一定的预测性,进而通过一系列完整程序(包括目的、计划、组织等内容)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等行为进行正向引导,为将来可能会发生但尚未发生的事件做出充分的现实准备。
长期以来,我们做思政工作总会强调“与时代同行”,但伴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新时代大学生已然呈现出接受新事物快,视野眼界开阔,对热点信息捕捉比较敏感等特点,加之当代大学生又敢于创新思维和突显个性,尤其是在受到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影响下,他们思想观念的碰撞已经变得异常剧烈。“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3]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前瞻性,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做到及时发现、防患未然、提前防范、争取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高校对于思政工作的前瞻性,事关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实际效果,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前途命运。
第一,创设教学相长的模拟教学情境,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作用。形式多样、贴近现实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互动参与程度,是增强思政课吸引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力举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角的讲授模式已无法得到当代大学生的普遍认同。教师利用网络等媒体搜集、整理更多具有代表性的时事热点,通过精心设计授课环节,营造出气氛融洽、开放包容的学习情境,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中来,通过激发大学生主体性的思维认识来实现对于知识和价值的自我探讨。如对于一些可能会对人们思想产生重大冲击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当代大学生应如何理性认知,并进而起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积极作用?在这过程中,大学生是参与者,是思考者,而教师是信息的搜集者,是情景的创设者,更是真理性认识的引导者。因此,立足实际的互动式情境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唤起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第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内容,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对策性建议。无论是学校还是国家,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机制,并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式,将事件对人们思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甚至消除,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秩序的正常稳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校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内容,联系实际,通过对以往出现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总结和提升,为人们再次应对类似事件提供对良好的对策性建议,既是丰富日常理论教学的有效途径,又是妥善处理危急时刻思想意识动摇,最大限度遏制更深层次危机的有力举措。如1998年的特大洪水,让人们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2003 年的“非典”疫情,增强了我们对于公共疾病的预防能力;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使得国家应对自然灾害的各项机制和水平都有了切实的提高……鲜活的实例和形式多样的方法相结合,可以在潜移默化间把传统的危机灌输宣传教育切实有效地转化为大学生主动寻求理性认知的内在需求,进而坚定理想信念,在我们突然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考验的时候,更加崇尚科学和理性。
二 全过程: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中思想交锋的有效举措
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对于思想危机的调节和化解作用,一般而言,应包括“事前”的前瞻性防范、“事中”的应急性处理、“事后”的善后性跟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事件的始终,构成连续有效的不间断运行状态。
第一,突发公共事件有其自身的不可预测性特点,在事发前一般无任何征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居安思危,将有关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意识及导向性教育纳入到日常教学当中,前面已详述,在此再不赘言。
第二,当突发公共事件已经爆发时,前期已经进行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体现出较为明显的效果。突发公共事件本身具有始料不及性,加之种类多样,既包括天灾,又含有人祸,而且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事件也会瞬息万变,往往会在一定时间段内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社会心理各个层面产生巨大的冲击。在这个阶段,针对极具敏感性的大学生群体所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具有应急性、具体性、复杂性和特殊性。
一是强化高校应急预案机制,确保各层级的协调统一性。建立和完善各层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可以极大提高对于事件处理的效率性和科学性。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依托自身优势,以最快速度进行校内外各类资源的优化和整合,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和手段,以中央权威媒体发布的信息为标准,让所有大学生及时了解事件的真实状况和最新进展,防止不法分子以此为契机谣言惑众而导致事态的进一步蔓延。
二是加强大学生信息动态监测,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力量。信息网络的发展本身就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在突发公共事件爆发的短时间内迅速聚集起鱼龙混杂、是非难辨的海量信息,从而在人们之间形成激烈的思想交锋;另一方面又可以方便我们拓宽信息来源,实现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实时监测,进而有的放矢,针对不同情况做出切实有效地回应。在这过程中,充分发挥媒体、党员、教师、学生骨干等一切优势力量,综合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切实加强舆论先导、理论辅导、危机指导、思想疏导、典型引导等工作,将突发公共事件中所涉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实、做细、做全,为事件的妥善解决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
三是确保思政介入的时效性,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自从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后,政府应急决策的时间已经大幅缩短,但从事件的爆发到措施的实施之间依然会有一定的时间差,加之政策传达和实际落实之间也不可避免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尤其是在国内外反动势力有目的、有计划的煽动下,思想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思想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异常波动也是在所难免。因此,高校必须充分利用稳定的思政工作平台和资源,切实发挥思政教师队伍的绝对优势,第一时间争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针对所发生公共事件的具体特点,运用科学手段和合理方法对广大大学生进行有理、有力的正向引导,在不利思想萌芽之初期快速高效的掌控事情发展局面。
第三,当突发公共事件得到妥善处理后,高校及时进行思政工作的反思和总结,是凝练有效经验,发现缺陷不足,探索努力方向的关键举措。如针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出现的正反两方面典型,给予分明的奖惩措施,以最直观的形式强化大学生道德评判的是非意识、美丑意识;以突发公共事件本身为素材,深入挖掘偶发事件背后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突出主题,因势利导,强化大学生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和大局意识,从而实现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的升华等。一方面能够减少事件本身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坚定大学生报效祖国的信心;另一方面能够深刻发掘事件所带来的积极意义,激励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
当今世界,万物互联,任何国家任何一次偶发的公共事件,都可能迅速突破地域性,而演变成为一场全球性的话题,甚至是灾难。因此,突发公共事件的妥善处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唯一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助力是减少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不必要恐慌,使事件得以妥善解决的重要举措。
三 全方位:解决突发公共事件中思想危机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和社会环境的错综复杂,无论是国家,还是高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频次都有所增加。当然,每一起突发公共事件都有其固有的特殊性,但在解决事件所带来的思想危机时,思想政治教育介入却有着普遍性的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把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作为全部工作的核心内容。现代高校以育人为己任,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安全、健康、有尊严的学习环境,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因此,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以实现。如2020年春节期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大疫情,让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的全国人都切实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截至1月25日,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宣布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实行最严格的防控措施。[4]在这一特殊时期,“确保学生生命安全”就成为高校进行应急管理的核心价值观。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群体正处于情感丰富而强烈的成长阶段,虽然自我意识已经日趋成熟,但社会实践经验等阅历还都尚浅,很少经历过大的挫折或突发性公共事件。因此,在面对这一疫情时,很容易会出现焦虑恐慌、情绪不稳等状态,加之国内外反动势力有意妖言惑众、借机煽动,部分大学生可能会出现愤怒冲动、言行失控等过激行为。在这过程中,及时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干预辅导,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二,科学合理。积极实现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级联动。如前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的全球化,任何一个偶发的公共事件,都可能会冲破地域的藩篱,形成一次全球性的危机。因此,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应该但不应该仅限于高等院校,必须是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之间密切配合的多级联动。国家科学指导,宏观调控,在最短时间内出台切实有效的政策方案,是妥善解决突发公共事件,稳定人民群众情绪的重要保证;社会高度重视,齐抓共管,举全社会之力将危害程度降到最低,是有效防止事件进一步恶化导致人们思想波动的有力举措;高校积极落实,统一战线,充分动员一切可以参与的先进力量严防死守,尽可能减少事件给学生群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尽全力消除思想冲击给大学生群体所造成的不稳定因素,是有效遏制突发公共事件催生思想危机的中坚力量;家庭积极响应,高度配合,通过家长正面向上的言传身教助推大学生社会意识的进一步成熟,进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正视事件本身,是有效保障突发公共事件得以顺利解决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第三,讲求实效。充分运用媒体平台,促进线上、线下有效结合。一般来讲,突发公共事件在发生前毫无征兆,因此,留给管理者反应和决策的时间都十分有限。要想在最小范围内控制事件的发展态势,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危机带来的损害,必须抓住危机处理的有利时机,充分运用一切可能的力量,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效率。全民网络的时代,线上与线下齐头并进,是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处理实效性,也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不二选择。
一是发挥主流媒体的主阵地作用,确保传递信息的真实性。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相应的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5]都可以为我所用。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微载体、手机载体和虚拟载体为手段的新媒体已然成为大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但网络媒体良莠不齐,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因此大力发挥主流媒体的主阵地作用,确保传递信息的真实性,是减少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不必要恐慌的重要保证。
二是发挥高等院校的主力军作用,确保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素质高、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思政教师队伍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主力军。但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仅依靠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全校上下一盘棋,发挥高校的主体性作用,在人力、财力、物力等各个方面协调统一,吸纳更多优秀师生广泛参与,并且依托各级党组织、学生会、社团等载体,以大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富有正能量的引导,为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强大的合力。
三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确保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坚定性。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6]牢固树立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担当意识和使命意识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推卸的责任。尤其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采取全国上下联动,高校内外联动,线上线下联动等多样形式,正确把握舆论导向,以鲜活明快的方式引起受众群体的关注和重视,以积极向上的思政教育气息弘扬社会主旋律,以确保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坚定性,是每一个爱国赤子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