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尼族奕车人传统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

2021-01-15邓钰莹

红河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舞蹈传统文化

邓钰莹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昆明 650500)

在民族历史进程中,滇南红河县哈尼族奕车人(以下简称“奕车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舞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奕车人传统舞蹈正面临着逐渐流失甚至消亡的危机。因而奕车人传统舞蹈传承与发展,迫在眉睫。如何传承和发展奕车人传统舞蹈是民族地区文艺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民族地区高等艺术院校的重点研究课题。

一 奕车人概况

奕车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红河县西部大羊街、浪堤、车古三个乡(镇),是其县境内最早居住的族群之一,人口2万余人,其居住地被称为孟子红都山,是奕车人传统舞蹈文化的孕育之地。

奕车人历史悠久,其源流历众说纷纭。有说是长江以北向南迁来,有说是从东南亚一带向北迁来,也有说是原居土著族群。奕车人大多认为,他们祖先是从今昆明滇池畔迁来,并奕车人“莫批”(祭司)说,现今的昆明南屏街、螺蛳湾和威远街一带是奕车人先民曾居住过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建,就有人称现今的威远街为“窝伲街”。汉文史籍载:古时,汉族称所有少数民族为“夷人”。[1]近现代,特别是汉族,称哈尼族为“窝尼”。

奕车人信仰万物有灵和多神崇拜,对天神、地神、山神、石神、风神、火神、树神、水神、寨神、祖神等都有一定的解释和认同,并对各神灵定期或不定期祭祀,认为神灵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奕车人节祭活动之一“仰阿娜”亦称姑娘节、或青年节,或歌舞节,还有称花山节、情人节。“仰”,奕车话为“多”之意;“阿娜”即“阿娜娜”,即休息。“仰阿娜”就是一年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后的休息日。届时,各村德高望重的男长老早七点许就来到姑娘山上举行祭奠仪式,随后奕车人女青年则成群结伴,或带着针线活计,或弹着小三弦,或打着小阳伞到孟子红都山丛林中玩耍,这是她们比较喜爱的节庆活动之一。

二 奕车人传统舞蹈文化探源

(一)奕车人传统服饰文化

传统服饰是传统舞蹈的主要伴同物,奕车人女子传统服饰较具代表性。在奕车人聚居的车普村调查中了解到奕车人女子传统白色尖顶帽以及服饰装饰中包含的人文信息,与奕车人迁徙史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奕车人原居在“诺玛阿美”平原,与其他部族争战中一再失利,只好不停地举族向南迁徙。在迁徙途中,为躲避追兵,奕车人女子用白布缝成尖顶帽,躲进白色山茶花中,混淆敌人的视听,才得以幸存。从此,白色尖顶布帽就成了奕车人护身符,并沿袭至今。所以,在奕车人民间各类节庆活动的舞蹈中,女子表演传统舞蹈者都会戴着白色尖顶布帽。

奕车人女子传统服饰制作工艺较为复杂,整套传统服饰搭配独具特色。洁白的三角尖顶布帽(哈尼语称“帕崇”)上配以篾帽、三层套衣配以收臀短裤,再在衣裤上配挂银质挂饰,手撑洁白阳伞,脚踏木屐,上衣和下衣裤均为黑色,手袖和裤脚均为短款设计,裤脚只盖过臀部。上衣分内、中、外三件套,外套称“雀郎”,有十二层,以表征一年12个月;中间一套称“雀巴”,有九层,有女子九月怀胎之寓意;内套称“雀帕”。短裤则称“帕阿”,并以紧臀、超短、露脐、无裤腰为主要特点,黑色衣裤上还悬挂着闪闪发光的螺状银铃。

奕车人女子传统服饰以黑白相配为主调,对比强烈。白色帽子与银饰,黑色短衣和短裤,一眼望去特别醒目;服装整体设计古朴、简洁、大方,体现出奕车人朴实、简洁、热情、奔放的个性特征,也充分反映了奕车人梯田农耕文化。奕车人女子大腿毕露的超短裤装,体现出她们的衣装对哀牢山自然环境与梯田农业的适应性:一是在山大谷深的自然环境中[2],上下坡行走方便;二是便于梯田中劳动生产,也反映出奕车人以健康为美、以劳动为美的审美观念。银饰品中的银链表征森林中的山泉水顺山而下流向层层梯田,银叶片、银鱼、螺蛳分别代表梯田里的细叶菜、鱼、田螺,表达出奕车人在生产生活中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追求和向往,反映了奕车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二)奕车人传统舞蹈类型

奕车人传统舞蹈丰富多彩,极富民族特色。其传统舞蹈大体可分三类:一是祭祀性传统舞蹈,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打莫蹉”或“莫蹉蹉”(或“嘎尼尼”);二是娱乐性传统舞蹈,如“苏独独赊瑟”;三是劳动生产型传统舞蹈,如“哈赊瑟”“帕车迪”。

“打莫蹉”多在长老去世守灵期间或发丧出殡时表演,主要表现生者对死者的哀思,送别死者不死的亡灵顺赴祖界,与历代祖先团聚。在丧家守灵期间,不论停柩日期长短,在发丧出殡之前每隔七天都要举行一次“打莫蹉”。若遇冬季则会在广场上燃起篝火围熊熊烈火“打莫蹉”,此时表演的祭祀性舞蹈称为“嘎尼尼”,直至发丧出殡之日止。发丧时表演舞蹈则会加一些道具,如二至四根手拇指般粗细的金竹枝捆扎成一把,金竹叶内包数枚鸡蛋(或蛋壳),由一个穿长袍的老者(青年亦可)扛着走在最前头,以示清扫清除送亡灵路上尘埃和石砂。随后是牛皮鼓和铓锣者,紧跟二人手舞足蹈,并一男子手中舞棒弄棍跟随其后,以示一切生灵都禁跟亡灵同往阴路。“打莫蹉”没有音乐伴奏,也没有伴唱,唯有铓鼓打击烘托和人们“哦伙、哦伙”的吼叫声衬托气氛与哀思。

“苏独独赊瑟,”一般为二人对跳,动作对称。在表演其舞时要精神饱满、热情大方、粗犷奔放,充分表现出奕车人传统舞蹈的内在蕴涵和独特风格。

“帕车迪”,即鸭子舞,是奕车人孩童模仿鸭子走路、飞跑、捕食等游戏性的传统舞蹈,表现出孩童们尽显天真、活泼可爱的特质。动作以深蹲为主,身体左右摆动,队形为围圈、或直排、或横排均可,双手在伸腿时左右来回交叉拍打舞者臀部。

“铓鼓舞”,具有明显的性崇拜意识。表演者多为男子,舞者下身系一象征生殖器的葫芦,牛皮鼓如同女子的腹部。表演时一舞者冲向牛皮鼓,摆胯扭臀,做出一些象征进行交配的舞蹈动作。[3]

总的来说,奕车人传统舞蹈不像傣族舞蹈的柔美飘逸,也不像佤族舞蹈的粗犷有力,反而具有端庄含蓄的特点。

三 奕车人传统舞蹈风格特点

哈尼族传统舞蹈艺术运动规律可以概括为“上活下稳、沉而不松、上而不浮、刚柔相济”。奕车人传统舞蹈也不例外。“上活”是指上身和手臂的动作自由灵活。“下稳”是指主力腿稳定。“沉而不松,上而不浮”是指在上下运动的过程中不散架。“刚柔相济”是指动作有刚有柔,相互结合。只有掌握了哈尼族传统舞蹈的这些表演风格及动作的连贯性和重拍向下的特点,才能完整地体现哈尼族传统舞蹈艺术风格,也是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优秀传统舞蹈的主要动作特征。[4]

“木屐舞”是奕车人独有的舞种。其基本动作元素主要来源于他们在梯田中犁田、耙田、插秧、薅秧等劳作场景。木屐穿脱方便,还便于在梯田中从事劳作。奕车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都喜穿木屐行走,这是农耕梯田劳作和亚热带气候环境影响的结果。“木屐舞”保持了奕车人舞蹈“上活下稳、沉而不松、上而不浮、刚柔相济”的基本动作特征,舞者脚穿木屐,以保持基本动律为基础,以脚下舞步变化为主,采用踩、踏、跺步等多种舞步的表现形式发出不同的声响,并结合上身各种舞姿的变化及模仿插秧等动作语汇,呈现出视听合一、动静结合的独特审美意象,表现出奕车人女子勤劳勇敢、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的精神品质,更展现出奕车人在田耕文明的滋养下不断迸发的勃勃生机。

随着社会的进步,奕车人生产生活方式及思想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但他们传统舞蹈既保持传统艺术风格,更赋予以强烈的时代节奏,才能使得传统舞蹈体现出如今的精神风貌。

四 奕车人传统舞蹈在高校的传承发展策略

(一)以高校课堂教学构建传承发展路径

第一,高校舞蹈教材是一个可以从具体实践的角度进行尝试的实验领域。要对奕车人传统舞蹈进行选编,大力开发和编写具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奕车人传统舞蹈教材,融入到现有民族舞蹈课程体系中,也可以兼顾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模式,高校根据奕车人传统舞蹈的实际情况,定期组织专家、教授、学者、教师深入民间,挖掘、搜集、研究奕车人传统舞蹈文化,结合高校教育教学特点[5],编写出优质的奕车人传统舞蹈教材。

第二,在不改变高校舞蹈专业课程基本结构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针对奕车人传统舞蹈及其文化特点,通过田野搜集、整理奕车人传统舞蹈文化资源,进行编创、创新转化为高校课堂教学教材,以单元课程的形式,将奕车人传统舞蹈文化内涵融入高校课堂教学。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完成奕车人传统舞蹈文化学习的课堂计划、掌握舞蹈语汇风格、学习舞蹈音乐记录。对专业知识理论与体认实践相结合,培养高校大学生对奕车人传统舞蹈的深度认识和了解,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让高校大学生组建奕车人传统舞蹈传承发展组,创新性编排奕车人传统舞蹈艺术,让奕车人传统舞蹈发扬光大。

(二)以高校“舞蹈创作”构建传承发展路径

第一,高校舞蹈专业大学生专门针对奕车人传统舞蹈进行创作。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参加课题研究等方式,深入实地调查,积极向传承人学习,了解传统艺术样貌。根据时代要求和民族生活发展的新定位,创作出主题鲜明、内涵深厚、风格突出的创新性舞蹈作品。舞蹈创作本身就是对当下现实生活的回应,也是对世代精神的承继,高校大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反映出传统舞蹈的韵味,就是民族传统舞蹈作品效果最佳的传承。

第二,高校教师在舞蹈作品编创、展演活动中对奕车人传统舞蹈作品进行编创。目前,高校编创的奕车人传统舞蹈作品如云南省歌舞剧院张来善老师编创的女子群舞《木屐舞》、北京舞蹈学院郭田老师编创的独舞《奕车女》,东北师范大学唐镛老师编创的女子群舞《花屐屐》、中央民族大学群舞《奕车姑娘花为美》等,都是奕车人传统舞蹈创新性编作的成果,也是奕车人传统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传承和发展。

(三)以高校“非遗保护”中心构建传承机制

第一,充分发挥高校对奕车人传统舞蹈文化的研究,加大对奕车人传统舞蹈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力度,如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引导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深入奕车人地区,提高认识他们的生产生活文化,积极培养大学生文化认同感和传承意识,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

第二,加大奕车人传统舞蹈创作力度,引导各级专业舞蹈教师和编导深入奕车人地区对传统舞蹈领域调查,理论创新与舞蹈创新相结合,助推奕车人传统舞蹈传承和发展。

纵观所述,奕车人传统舞蹈,特色鲜明,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观赏性、艺术性及学术价值,并具有教学实践和应用价值。传承和弘扬奕车人传统舞蹈艺术文化传统,尽快推进奕车人传统舞蹈艺术的现代性。奕车人传统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是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的课题,但本文仅对奕车人传统舞蹈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一个初步思考,我们将会不断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奕车人传统舞蹈传承和发展问题,使奕车人传统舞蹈持续传承和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猜你喜欢

舞蹈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学舞蹈的男孩子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舞蹈课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