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周期我国校园足球活动的角色定位研究

2021-01-15李新威

关键词:竞技体质足球

李新威,杨 洁,唐 炼

(湖南工程学院 体育教学部,湖南 湘潭411104)

校园足球活动自2009 年启动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回顾发展历程,全国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于2014 年底召开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将责权重心由体育系统转移到教育系统,成为校园足球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有学者以此为分野,将校园足球活动区分为“新校园足球”与“旧校园足球”。新一轮校园足球活动实施以来成果卓著,一方面始终把全体学生的发展和面对全体学生的足球教育放在首位,已成为增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突破口,并促进了青少年竞技体育回归国民教育体系。[1]另一方面,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数量增长、场地师资基础以及资金投入力度等方面均迅猛发展,推动了普及工作的深入进行,竞赛体系的建设也基本搭建完成,校园足球即将进入“新时代”。[2]校园足球的“新时代”既是稳定发展的新阶段,也是第二个十年发展的新周期,更是检验其能否达成预期目标的重要“考核期”。步入新周期之际,我们在肯定校园足球现有成果的同时,更应回头重新审视其本质与诉求的逻辑起点,避免异化现象的再次生成。

角色定位是对某个社会存在“应该是什么?要做什么?”的解答,明确的角色定位有利于引导校园足球活动把握自身应表现的行为和责任,规避有碍自身发展的不当行为。[3]目前,学界关于“校园足球角色定位”的文献较少,且较为片面,仅仅部分地回答了校园足球“是什么”和“要做什么”,缺乏系统的梳理。现有相关研究大致可归结为两种观点:一种是体育本位论或称足球本位论,认为扩大中国足球人口、培养足球后备人才、提高中国足球的竞技水平是发展校园足球活动的根本目标和任务。[4]另一种则是教育本位论,即校园足球活动的核心是教育,应以人为本,回归育人本源,将发展中国足球作为主要目标是角色和功能的错误。[5-7]两种观点分别将教育、体育作为校园足球的核心本质,是不同社会结构体系、不同视角下校园足球活动发展之应然,但二者的冲突却使校园足球活动陷入角色定位不清的困境,导致校园足球活动的行为失范。因此,以角色理论为切入点,将校园足球活动视为一种社会存在,对其进行角色分析。通过厘清校园足球活动与教育、体育之间的关系,阐明校园足球活动在不同角色背景下“应该是什么?要做什么?”的问题,旨在规避不利于校园足球活动发展的诸多矛盾,促进校园足球活动在新的周期长期良好的发展。

一 角色理论视域下我国校园足球活动的角色归属与期望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中演员所扮演的人物,美国社会学家米德(Mead George Herbert)借用了戏剧中的“角色”概念,用以在社会学研究领域中强调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为角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作出开拓性的贡献。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角色理论已成为目前社会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在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界应用颇为广泛,有着重要的社会规范和方法论意义。角色理论是研究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在互动过程中扮演角色及其活动规律的理论,目前学界对何谓“角色理论”说法不一,其内涵与含义尚未有定论,形成了诸多流派,如以拉尔夫为代表的过程角色理论、以米德为代表的结构角色理论等。然而,不同研究领域对“角色”的定义虽各有侧重,但均是对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的反映,如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的“角色”概念是指社会个体在社会关系结构中处于特定的社会地位,并符合相应社会地位所要求的一套行为规范与模式,或者说一定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角色归属)、社会结构对个体的期待(角色期望)以及个体所扮演的行为模式的综合表现。[3][8]在社会学领域的角色理论语境下,校园足球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在教育、体育中处于特定地位,符合在教育、体育体系中应表现出的相应行为模式,即角色归属,且教育、体育分别对校园足球活动有着不同的期待与要求,即角色期望。校园足球活动在教育、体育中的角色归属和角色期望分别昭示着其本质属性与最终目标,是对校园足球“是什么?要做什么?”进行解答的关键。

(一)校园足球活动在教育中的角色归属与期望

1.校园足球活动在教育中的角色归属。校园足球活动与教育的关系源起于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本质功能缺位。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学校体育长期以来面临着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始终在积极探索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解决途径,以摆脱学校体育“失责”的尴尬困境。[9]2006 年,为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颁布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7 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2009 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明确提出“为落实《意见》的精神,贯彻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全面提高广大学生的体质和体能,在全国大、中、小学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可见,“全面提高广大学生的体质和体能”是实施校园足球的根本目的,校园足球活动就教育而言无疑是一项以足球运动为媒介,以摆脱“教育困境”为目的开展的特殊教育活动。校园足球活动与教育的关系要求其行为模式必须坚持教育本质,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以“育人”为目的而非以“制器”为目的,关照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既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兼顾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以学生及其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本。

2.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对校园足球活动的角色期望。校园足球活动的教育角色观照其在教育中应表现的行为模式,而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需求则对校园足球提出了期望与要求。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始终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矛盾。应试教育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进行的教育,此种教育模式将考试的权威性推崇备至而视教育的本质与宗旨为空谈,是导致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而随着应试问题的日渐严峻,人们开始呼唤教育本质的回归,提倡进行素质教育。1999 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的目的、原则与途径等内容进行了系统规范,2010 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要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深化我国教育事业教育改革的主题,教育事业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向的趋势愈发明显。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以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促进全体受教育者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为目标,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心理与文化素质,关注学生的自主可持续发展。作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未来方向,素质教育的推进对校园足球活动提出了期望与要求。一方面,校园足球活动要以足球运动为媒介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校园足球活动要通过足球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激发体育运动兴趣,通过体育观念教育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兼顾身体素质等方面发展的长效性。校园足球活动在教育中的角色期望既是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素质教育推进的基本要求,也是自身发生发展的意义所在,对其长期良好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向性作用。

(二)校园足球活动在体育中的角色归属与期望

1. 校园足球活动在体育中的角色归属。厘清校园足球活动在体育中的关系与地位,首先要明确体育的分类。关于体育的分类问题学界争执已久,而将体育划分为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与大众体育的体育三分模式似乎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成为约定俗成的分类模式,我国的《体育法》以及相关部门的各种政策文件均是以此为依据。[10]在体育的三分结构中,学校体育既是体育的结构之一,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育与体育的双重属性特征。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本质功能缺位是校园足球活动得以开展的根本原因。[11]因此,校园足球活动在学校体育中肩负着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摆脱学校体育“失责”困境的重任,是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学校体育则为校园足球活动提供必要的实践条件,是校园足球活动发生发展的依托与基础。

在竞技体育领域,校园足球活动是重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振兴中国足球事业的基础性工程。[12]中国足球的孱弱现状多年来一直被国人所诟病,与“足球强国梦”的社会期望极不相符。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以在青少年群体普及足球运动的知识与技能,构建依托学校的、体教结合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10]新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与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发展,对提高我国足球运动竞技水平、夯实足球发展的基础、实现“足球强国梦”有着深远影响。此外,校园足球活动还是我国竞技体育改革的突破口。新一轮校园足球活动实质上是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发展高水平竞技体育训练体系的一个突破口和尝试。[13]2017 年12 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要坚持以校园足球为引领,积极推进‘一校一品’建设,鼓励各级各类学校以足球、篮球、排球、田径等项目为重点……创新体育后备人才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培养模式”[14]。由此可知,校园足球活动为竞技体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将竞技体育项目的后备人才培养与学校体育发展相融合成为竞技体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相较于竞技体育在校园足球活动中对足球竞技水平的追求,大众体育更关注足球项目的普及与足球人口数量的增加。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广增强人们的体育锻炼意识,为校园足球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而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则有利于夯实足球发展的社会基础,能够反过来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高国民体育素质。[15]综上所述,校园足球活动在体育中的角色归属是以学校体育为依托与根基,上承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下启大众体育的发展需求。以解决学校体育本质功能缺位危机为最终目的,以重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扩大青少年足球人口数量为目标任务,以提高国民体育素质为旨归。

2.“体育强国梦”语境下体育整体事业的发展对校园足球活动的角色期望。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开启了体育强国建设的步伐,我国体育整体开始从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一家独强”转向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协调均衡发展。在稳步发展竞技体育的同时,逐渐重视发挥体育对增强国民身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16]无论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还是全民健身的深入推广,抑或是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缺位危机,均是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据此,校园足球活动在体育中的关系地位要求其承担相应的期望。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缺位危机要求校园足球活动要与学校体育教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课余体育训练相结合;以提高广大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为最终目的,关注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科学合理增加学生的运动强度与运动量,培养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习惯。竞技体育的“足球强国梦”要求校园足球活动在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基础上普及足球运动,发展青少年学生的足球兴趣,夯实青少年的足球基础;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部分学生的足球能力,培养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构建起“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四级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和联赛体系,与专业训练队相连接,制定合理的升级制度;将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先进模式与经验推广到其他体育项目。大众体育的发展要求校园足球活动要关注青少年足球知识与技能的普及与推广,奠定足球运动的社会基础;培养青少年终身体育能力与意识,使其步入社会后能够继续坚持体育锻炼,促进大众体育事业发展。

二 当代社会背景下我国校园足球活动的角色定位

校园足球活动在教育、体育中的角色归属揭示了其在不同角色背景下应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并回答了校园足球“是什么”的问题,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与发展以及体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对校园足球的期望则解决了校园足球“要做什么”的问题。角色定位是对校园足球是什么、要做什么的解答,即综合校园足球活动在教育、体育体系中的角色归属和角色期望,进而选择其所应处的最佳角色位置的过程。因此,结合上文所述,校园足球活动的角色定位落脚点应该是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和夯实中国足球发展的青少年基础,国民体质的增强与“体育强国梦”的实现是校园足球活动发展的终极诉求。

首先,无论是从教育层面还是从体育层面,解决广大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都是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最终目的。素质教育对应试教育所培养的“身体萎缩的考试工具”的批判与学校体育对化解自身“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本质功能缺位危机的急迫需要,均表明校园足球活动的角色定位首先应落脚于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通过足球运动增加学生运动量与运动强度,改善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并以足球运动为手段促进青少年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观照其体质健康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关乎国民体质状况,关乎国家未来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是服务祖国、服务社会的重要前提,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将青少年体质健康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相联系。[1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更是直接指出青少年体质健康与国民体质密不可分,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滑问题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乃至国家与民族的未来都有着重要影响。[18]因此,校园足球活动作为一种以学校体育为根基,以解决广大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为目的的特殊教育活动,国民体质的增强必然是其发展的终极诉求。

其次,“足球强国梦”的独特时代背景要求将夯实中国足球发展的青少年基础作为校园足球活动的另一落脚点。中国足球事业的振兴需要良好的青少年足球作为后备人才基础,阿根廷、巴西、德国等诸多足球强国均有着发达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水平,而青少年足球人才数量和质量的不断下降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国足球竞技水平的提升[19-21]。校园足球活动以在青少年群体普及足球运动的知识与技能,构建依托学校的、体教结合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在全国大、中、小学普及足球知识与技能夯实足球运动的青少年基础,重在普及,而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可以提高青少年足球人才质量,重在提高,普及与提高统筹并重有助于夯实中国足球发展的青少年基础,进而加速“足球强国梦”的实现。可见以夯实中国足球发展的青少年基础为落脚点是校园足球活动自身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并且,校园足球活动在体育中的地位,使其在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将学校体育层面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竞技体育层面对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众体育层面对全民健身事业的促进,起到了关键的纽带作用。三者的协同发展作用映射出校园足球活动对我国成功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实现“体育强国梦”的诉求,而青少年足球的发展和中国足球事业的振兴无疑是“体育强国梦”在足球方面的表达。

体质强则人强,体育强则国强。校园足球活动以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夯实中国足球发展的青少年基础为落脚点,以国民体质的增强和“体育强国梦”的实现为终极诉求,既反映了校园足球活动对“强国人体质,强国家体育”的意义,更体现当代社会背景下人民健康、国家富强对教育、体育事业的要求。校园足球活动在发展过程中应遵循其应表现的行为模式,并根据自身在不同社会体系中的关系、地位等环境变化不断调节、整合所扮演的角色,避免角色冲突、角色错位等异化问题的出现。如此,校园足球活动才能长期稳定发展,达成自身存在之意义。

三 结语

校园足球活动的发生和发展承载着当代社会赋予的特殊责任与使命。当前,校园足球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形式主义、锦标主义,以及“重足球事业发展,轻学生体质健康”“重提高,轻普及”等异化现象。从角色理论视角进行审视,均是由于管理者、实践者对校园足球活动的角色内涵认识不清造成的角色冲突、错位等问题,导致校园足球活动未遵循应表现的行为模式,违背了当代社会背景下教育、体育事业对校园足球活动的期望,偏离正确发展方向。清楚地把握校园足球活动的角色定位是彻底解决上述诸多问题,从而促进校园足球活动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必要条件。

猜你喜欢

竞技体质足球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竞技精神
让足球动起来
少年快乐足球
认识足球(一)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