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谭延闿与济南惨案

2021-01-15刘建强

关键词:惨案国民政府蒋介石

武 佩,刘建强

(1.湘潭大学,湖南 湘潭411105;2.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411104)

谭延闿,字组庵,号无畏、切斋,湖南茶陵人,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24 岁时谭延闿参加科举考试,中二甲三十五名。清末湖南维新变法期间,他热心新式教育并积极领导湖南人民的保路运动。辛亥革命后,即出任湖南省军政府都督,开始了他三次督湘的历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谭延闿达到了其人生的政治巅峰,他先后担任国民政府主席、第一任行政院院长,对于国民政府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 日本蓄意制造济南惨案

1928 年2 月2 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了二届四中全会,此次会议不仅改组了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机构,任命谭延闿为国民政府主席,而且决定继续完成北伐任务,讨伐奉系军阀张作霖,完成统一大业。4月7 日,蒋介石下总攻击令,国民革命军开始分路北进,会攻奉军,由此第二次北伐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从第二次北伐一开始,国民党军队就一路过关斩将,直逼京津。特别是第一集团军在第二、三集团军的帮助下,从4 月7 日开始,接连攻克郯城、台儿庄、兖州、泰安,并于5 月1 日进入济南。北伐的顺利进展引起了日本的高度关注。日本早将中国东北和山东视为自己的地盘,并有吞并中国的野心。1927 年6月、7月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了东方会议,确定了以攫取满蒙、武力侵华为核心的《对华政策纲领》。所以,面对节节败退的奉军,此时的日本迫切需要寻找一个理由阻碍北伐。1928 年4 月18 日,日本以“护侨”为借口发表出兵山东说明书。此后,日本陆续从青岛、天津以及日本本土派遣士兵到济南。至5 月1日北伐军队到达济南时,济南早已被日军把持。在两军对垒的济南城中,到处充斥着紧张的氛围,战争一触即发。果然,5 月3 日上午9 时左右,日军率先攻击国民军士兵,随后射杀中国军民,发动炮击,并武装闯入外交部长黄郛的临时办公大楼,无理搜查、抢掠外交文件和私人财物,甚至还非法包围和封锁山东交涉使署,极为野蛮地虐杀蔡公时等交涉使署的工作人员。据统计,仅5月3日一天,遭日军残杀的中国军民就达千人以上。在这个历史的重要关口,济南惨案的爆发及对此事的应对,既关系到即将获胜的北伐,也可能深刻影响中国的命运。

二 谭延闿意图避战求和

此时谭延闿正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坐镇南京,在后方极力配合前线工作。面对日本出兵山东,并且残忍杀害中国军民的残酷事实,谭延闿自然感到非常愤慨。5 月4 日,当谭延闿收到济南惨案发生的电报后,在日记中写道“日兵横暴至此,为之气结不能言”[1]2722。5月7日,谭延闿又写道“听说山东事,使人气塞”[1]2724,在日记中发泄对日军的不满情绪。然而在与国民党高层商议日本出兵山东问题时,谭延闿却是倾向于与日和谈。5 月5 日,陈果夫来见谭延闿,说党校学生请求与日本宣战,谭延闿感慨其为“初生之犊不畏虎矣”[1]2723。5 月9 日,谭延闿邀吴稚晖、张静江、黄郛、于右任、李烈钧等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对日军在济南制造的惨案,由外交部继续严重抗议交涉”[2]312,基本确定了以外交方式来处理济南惨案。5 月12 日,蒋介石来电,就“福田压迫承认条约事”[1]2726,询问谭延闿的意见。谭延闿与何应钦商量后,给黄郛、蔡元培、张静江等人发了一封电报,谓:“弟与敬之以为迁移愈久,牺牲愈大,请三公速商密复。”[3]453此时的谭延闿不仅主张尽快与日和谈,而且他认为为使日本早日退兵,牺牲部分权利,承认条约是可行的。即使谭延闿本人也感到此举“颇有秦会之和金之感”[1]2726,但他还是倾向于以外交手段和平解决济南惨案。纵观历史背景和谭延闿本人的性格,谭延闿持此态度,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出于敌强我弱的“现实考虑”。自1868 年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发展势不可挡,军事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逐渐成了亚洲的头号强国。而中国的军事力量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中日之间仍有很大的差距。而且,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与外国大大小小的战争,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特别是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彻底改变了中日之间的历史地位,这些战争的失败给中国人民心中蒙上了阴影。所以,谭延闿自然而然地认为中国与日本开战无异于以卵击石,战争只能是最后迫不得已的选择。他感慨与日本的关系是“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2729,并且叮嘱蒋介石“能忍必委曲求全”[4]458,千万不能给日本扩大战争的借口。

2.深知日方阴谋,为北伐“大局”考虑。日本希望通过一场战争彻底打败国民政府,以便困住北伐军北进步伐,一劳永逸地解决东北问题,并且进一步获取更多在华利益。谭延闿对于日本的侵略目的有一定的了解。他提出“日本出兵,一方为延长军阀生命,一方对中国施行侵略”[3]449,并认为现在国民政府的重中之重应是继续北伐,打败奉军,统一中国,如果国民政府一气之下选择与日本开战,那就是中了日本的奸计。因此,他在国民党中央党部“五五”庆祝大会上说:“现在党部政府正商量办法,对帝国主义当然不怕,但为利害及所处地位,求革命早日成功计,不能不审慎从事。大家一致不上其当,揭破其阴谋。一方为求达成目的,暂时不管其他问题。到统一以后将一切被压迫条约取消,并非一件难事。”[6]

3.为保证国民党统治地位。自1921年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一直相当迅速。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宣布国共两党实行党内合作。国民党本想借机使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扩大三民主义的影响。结果,面对国民党的“弱势独裁”,党内一盘散沙的情况,中共通过自身高度的凝聚力和组织力,反而在国民党内发展了部分党员,并在国民党中低层内部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虽然1927 年的“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血腥地镇压了中共,但国民党一直担心中共会卷土重来。谭延闿害怕与日开战,会改变国共局势,丧失目前的统治地位优势。正如谭延闿就济南惨案答记者谈话时谈道:“且国府得确报,共产党图乘此机会,扰乱后方。因是全国民众之行动,更当慎重。免为共产党徒造机会,此点最应预防。”[6]

4.谭延闿自身性格使然。谭延闿主张与日和谈,与其自身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谭延闿一生为人处世就受到极大的争议。他素以八面玲珑的“水晶球”著称。在他死后,章太炎给他写了一副挽联:“荣显历三朝,前清公子翰林,武汉溶共主席,南京反共主席;椿萱跨两格,乃父制军总理,生母谭如夫人,异母宋太夫人。”[2]328借此来讽刺谭延闿见风使舵、圆滑世故的性格特征。因此,面对日本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向来以圆滑著称、遇事不会轻易表态的“和事佬”,谭延闿自然不会首倡对日宣战。而且,面对日方咄咄逼人的强硬态度,谭延闿自身性格的弱点充分地暴露在公众的视线之中。从主张与日和谈到同意放弃部分利益以换取日军退兵,谭延闿在面对日本帝国主义时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一览无遗。

三 谭延闿的应对工作

济南惨案发生后,从这一时期谭延闿遗留下来的日记以及他发给其他人的电报资料可知,就如何处理济南惨案和日军问题,谭延闿是倾向于避战求和的。持此态度,谭延闿在军事、外交、国内外舆论上,展开了一系列工作,以期顺利解决济南惨案。

1.军事上,力劝士兵保持冷静,主张绕道北伐。1928 年5 月4 日,正当谭延闿沉浸在北伐即将胜利的喜悦中时,却收到蒋介石的电报。蒋介石电告谭延闿“昨日十时,日本兵与我军冲突,由双方高级官制止云云”[1]2722。谭延闿这才得知了济南惨案的噩耗。与李烈钧深刻分析此事后,谭延闿已“深忧其非偶然”[1]2722。当天,就济南惨案一事,除了蒋介石发来多封电报外,易培基、李范一也带来了外交部长黄郛的电报,抗议日军的暴行,甚至京报馆也专程派人访问谭延闿。可见,此时济南惨案已经引起了国内上下的高度关注。为了商谈具体的应对方针,当晚谭延闿至张静江家中,与张静江、叶楚伧、蔡元培、何应钦召开济南惨案的专门会议。在详细商量之后,谭延闿给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发了一封电报。

机国急限即刻到,蒋总司令介石助鉴:密。日兵挑衅,意欲逼我于无可忍,资为口实。勿堕奸计,前敌武装同志力持镇静,总司令部不宜与日军逼处大近,似可慎择老成持重之将领,在济妥慎应对,如何乞酌,支卯电已摘要发表,并告民众暂持镇静,延闿、元培、人杰叩,支亥。[3]448

从此封电报可以看出,谭延闿希望蒋介石能严格约束部下,稳定前方士兵和百姓的反日情绪,使他们保持冷静,避免与日军冲突升级以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收到电报后,蒋介石再三斟酌和权衡,5 月5 日凌晨,蒋介石下令,除李延年团和邓殷藩暂留济南城外,其他士兵全部撤离济南。然而蒋介石如此“诚心”求和,日方却并不买账。5 月8 日,日方以蒋介石没有按时给出满意的答复,下令重炮攻击济南城。谭延闿得知此消息后,“为之大骇”。5 月9 日,谭延闿又与黄郛、吴稚晖、张静江、李烈钧等国民党高层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

一、北路军继续前进,冀于最短时期完成北伐。二、电令蒋介石依旧积极进行军事。对日军在济南制造的惨案,由外交部继续严重抗议交涉。三、关于济南惨案,促蒋电致全国各省,努力宣传,唤起军民团结奋斗。四、将济南惨案通电全世界各友邦。五、电令两湖军队增派主力速行北上。六、由中央党部命令各级党部对各地民众慎重指导,务令勿起意外之事。[2]312

可以看出,在此次会议上,以谭延闿为首的南京国民党高层基本上确定了在军事上继续集中兵力,加速北伐进程,以便尽快讨伐奉军,完成统一大业。会议结束之后,谭延闿当天赶赴徐州,传达会议的精神。10 日,谭延闿代表后方与蒋介石等人交流意见,谭延闿在日记中写道“前方决定办法与后方正同”,双方就济南惨案的后续应付办法达成一致。

2.外交上,谋求日方政界要人调解,改变日本军方决定。济南惨案后,国民政府与日军开始进行军事谈判。谈判伊始,日方的态度就十分蛮横。5 月7日,日方代表福田彦助向蒋介石提出了五项条件:

一、严峻处置有关骚扰及暴虐行为之高级武官。二、解除在日军阵前抗争之军队武装。三、在南军治下严禁一切反日宣传。四、南军应离开济南及胶济铁路两侧沿线二十华里以外。五、为监视实行上列各条起见,限十二小时内开放辛庄及张庄兵营。[7]128

从图4、图5可以看出流场高温气体对导引头主镜面的辐射照度值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 主镜面中心最大, 围绕主镜面中心成环形分布, 沿着半径方向逐渐减小, 随着Mach数增大流场气体辐射对导引头主镜面影响增加. 这与文献[15]的工作结论也符合较好.

并且,福田彦助限蒋介石十二个小时内答复。对于如此苛刻的条件,蒋介石当然不可能马上答应。然而即使经过反复的谈判,蒋介石的底线一再退让,福田彦助态度仍然强硬。为了改变谈判的僵持局面,5 月11 日,谭延闿致电日本政界名流头山满、佃信夫、水野梅晓等人,希望他们能从中斡旋,改变日本政府的决定。

理法之事,以诚相见,先求相安,后谈是非。勿因一时而忘久远,勿因一部而忘全局。介石、焕章两同志亦同此心。故肇事之日,即严令所部离开日军所占区域,继续渡河北伐,力避冲突。惟前线紧张特甚,贵国军队长官于七日提出要求五条,限期答复,而路阻期迫,至难融贯。万一误会扩大,妨碍多年彼此之努力,且与投间抵隙者以好机。凡关心东亚大局者,沉痛何如!诸公德高望重,久为两国人士所钦崇、务恳与贵国政府一述此状,有以赐教。延阎等无似,当继续以尽心力也。谨电奉复,伫候佳音。[3]452

3.国际舆论上,揭露济南惨案事实真相,寻求国际社会的帮助。为了在与日本谈判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占据优势地位,国内外舆论宣传可谓必不可少。然而,济南惨案爆发后,国民政府并没有马上意识到这一点。由于日本利用其丰富的报刊资源抢占先机、歪曲事实,最初绝大部分国际舆论倾向日方。当时,大部分的西方国家都被日本蒙蔽,认为济南惨案是日本正当合理的自卫手段。而作为受害者的中国反而深受西方各国的诟病。为了还原真相,扩大舆论对日本政府的压力,国民政府开始大力进行国际舆论宣传。5 月10 日,谭延闿致电国际联盟秘书长德兰孟,陈述济南惨案的真相,并希望国联来华调查事情的真相,制止日本的暴行。

本月三日,在济南之日军开枪射击我徒手士兵及无抵抗之人民,而我兵民当时并毫无挑衅行为。同时,日军对附近居民区域实行炮击。更骇人听闻者,日军事当局派兵侵入我交涉员公署,捕交涉员,割其耳鼻,并将交涉职一律枪毙,我军多数被日军强迫缴械。当地无线电台亦被毁坏。国民政府严令在山东之军事及民政当局绝对自行抑制,对日军迄今并未采取任何报复手段。华民此次死伤之数,达数千余人。现日本政府仍对山东增派军队,其未来暴行,沿不可测。余兹依联约第十及第十一条,请执事注意,现日日本之侵略行动,实侵略中国领土及独立,而危害国际和平。应请执事照规约第十一条第二项,立即召集理事会议,取必要之行动。余亟盼国际联盟知照日本,停止暴行,并立即撤回派兵,并由联盟派员来华实地调查,以明责任。[8]

5 月12 日,谭延闿又致电美国总统柯立芝,期望美国在中日之间代为斡旋。

日本派遣军队入我山东,杀害我交涉人员,迭次炮击我和平军民,为实际的战争与侵略,现仍增兵不已。余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之资格,敬请贵总统注意。中国方面深信国际和平与正义之维持,为文明诸国之共同责任。故对于日方暴行,迄今极端容忍。往者山东问题之解决,实有赖于诸友邦之,而贵国之尽力尤多,敝国人民至今耿耿在念。现在贵国政府与人民对于日本所演成之严重局势,余与敝国人民亟望其所持之态度。[3]452

13 日,国民政府派王宠惠、李石曾、伍朝枢分别去往英、法、美三国,陈说事实,游说各国。而在国内,谭延闿则积极配合他们的外交活动,积极下令保护其在华侨民,以盼获得各国支持。

4.国内舆论上,稳定国民情绪,争取民众的支持。济案发生后,谭延闿作为国民政府主席曾多次发表讲话,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盖日本方面,乘济南惨案,正造种种谣言,蛊惑各国之视听也。当济南惨案发生之际,日兵先向我军开枪,我军为自卫计,当然还击,日人将彼方被害者摄制照片,分送日本报纸以及各外国报纸登载。我方则因本国官兵被害者,大半死于济南商埠地附近。现该处为日兵警备区域,我方搜集当时日兵暴行之证据,不免困难。关于被害者之详细调查,战地政务委员会主席蒋作宾同志,尚未有报告寄来,而日来外国报纸所载济南惨案之情形,为日方宣传所惑,尚多帮助日本之言论。字里行间,不免抹煞[杀]真实之真相,此乃审案以后,各国视线尚未变之结果。在此时际,我全国民众,不从此处注意,则恐影响所及,有关于党国在国际间之地位,及各友邦对我国固有之睦谊。故现时正在调查我方遇害官兵之姓名录,并搜求日兵暴行种种之证据,俾传播各处,以博世界舆论之同情。[6]

(2)力劝国民保持冷静,稳定国内高昂的民族情绪,争取更多民众支持。济南惨案爆发后,不少民众既愤慨日本的嚣张蛮横,又不满国民政府的妥协退让,一时间民族情绪高涨,在华日侨人人自危。为了不落人口舌,在中日谈判上占据上风,谭延闿极力安抚民众情绪,不断提出民众“应一致坚忍以待”[2]449。早在5 月4 日,谭延闿就意识到济南惨案发生后,稳定国内民众的情绪是十分紧迫的任务。于是他在发给蒋介石的电报中,就提到了要“告民众暂持镇静”[2]448。5 月8 日,就记者的提问,谭延闿也提出:

望全国民众,在此时际,抱镇静态度,努力稳固后方之秩序。对日外交,固不能让步,但友邦对我国之态度,亦不应忽视。在中日两国间时局如此严重之际,我国民众对日之行动,千万不能予日人以借口。对驻在我国各地之日侨,中央及各地方长官决负责保护。民众亦不应有所妨害,使彼出兵山东。毫无藉口之理由。中央对日政府,亦易于交涉。极望全国民众,忍痛一时。凡事总循正当轨道做去,是非曲直,纵使一时难大白于天下,日后自有公论。[6]

5 月16 日,谭延闿又在国民政府纪念周会上提出,希望国民听从国民党的领导,严守纪律。

现在前方同志非常困苦,我们后方同志要事事殚精竭虑,不忘大耻,还要服从命令,严守纪律。我们爱国,不但精神上须兴奋,尤要在物质方面谋发展,不是徒然开会叫嚣,即可于事有济,这是望各位注意的。[9]

(3)寻求新闻媒体的谅解,争取新闻媒体的支持,掌握国内的舆论导向。在与日本的国际舆论战中,谭延闿充分意识到新闻媒体的重要性,于是他高度重视新闻媒体对于舆论的引导作用。是以,在与记者的谈话中,谭延闿再三提出“在舆论界方面,尤望能切实劝导民众,俾全国上下,同心协力”[2]449。

四 谭延闿应对工作的效果

济南惨案发生之后,综合各方面的考虑,谭延闿倾向于避战求和。为达到此目的,谭延闿在军事、外交以及国内外舆论上,都进行了一定的努力。

国内舆论上,以《申报》为代表的民间报刊,客观陈述日本的侵华事实,并积极响应国民政府的号召,力劝民众保持冷静、团结一致。在谭延闿与新闻媒体的影响下,民众运动基本上在国民党的控制之下。谭延闿欣喜地看到“各处民众呼声虽高,实际皆尚听党指导,至今日止各地皆安静,可纡盖厪”[3]454,“我国各界人士皆非常愤激,同时并能遵守中央指导,毫无越轨举动”[3]454。在谭延闿及其他国民党高层的领导下,大部分民众对济南惨案持一种积极却又节制的抗议态度。他们尽管极为不满日本在中国的暴行,但是在行动上尚能保持冷静、克制的态度,对于在华日侨也基本上没有做出过激举动,避免了日本以此为借口扩大侵华。他们对日本实行经济绝交,实行抵制日货运动,给日本经济不小的打击,在一定程度上给日方压力,迫使其早日与中方进行外交谈判。可以说,在济南惨案上,谭延闿对于民众的引导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在国际社会上,谭延闿致电国际联盟,陈述日本的侵华事实,期望其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施加压力,并且谭延闿积极配合胡汉民、伍朝枢、孙科等人在国外的外交活动,努力满足英美等国的要求,保护在华侨民,以望得到他们的支持。除了5 月15 日,美国通过了《调停济案争议决议案》,提出调解中日关系,和平解决中日问题之外,谭延闿收获甚小,5 月12 日,国际联盟秘书长德兰孟复电谭延闿,称由于国民政府未经承认,难以受理此事。英国也表示,只能中立,不拟介入。此外,德、法等国也都仅仅表示同情,拒绝实施行动。

军事上,谭延闿力劝士兵保持冷静,主张绕道北伐。尽管日本军气焰嚣张,极力想挑起战火,加深对中国的侵略,但是在谭延闿及其他国民党高层的领导下,国民革命军“忍辱负重”,极力避免与日军发生冲突,并撤离济南,绕道北伐。最终,经过国民革命军的艰苦斗争,5 月28 日蒋介石正式下令北伐军向京、津发动总攻,北伐进程大大加快。9 日,国民革命军进入北京,除东三省外,南京国民政府已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15 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布统一告成,并发表《对外宣言》,要求与各国遵正当手续另订新约。自此,谭延闿军事上的目的已经达到,济南惨案的最终结果将取决于两国的外交谈判。

外交上,国民政府底线一退再退,日本反而变本加厉。谭延闿发给头山满等人的电报也对局势没有起到丝毫作用。6 月9 日,南京国民政府已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随后又发表《对外宣言》,要求与各国遵正当手续另订新约。国民政府也再次强调不与日军交涉,济南惨案应归于外交正途。由于当时欧美各国已相继承认国民政府,并与国民政府签订了新的条约。日方考虑内外国情,也只能答应以外交手段与国民政府处理济南惨案。经过反复且曲折的谈判,1929年3月28 日,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和日本全权代表芳泽,签署了《济南协定》及《会议记录》。中日就济南惨案的谈判和交涉也最终落下了帷幕。但是此协定和记录不仅把日本侵略济南给中国造成的巨大生命财产损失一笔勾销,而且承认中日“两国同受损害”。因此最终结果来看,尽管国民政府也进行了一定的努力,但是面对孱弱的国民政府,日本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摇身一变成为了另一个“受害者”,这也证明了济南惨案国民政府外交上的失败。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在第二次北伐战争的重要关头,日本为了阻止中国统一,出兵山东并蓄意发动了济南惨案,残忍虐杀中国军民。此时谭延闿正任国民政府主席,坐镇南京。面对日本的暴行,谭延闿经过反复的权衡之后,最终决心“忍辱负重”,避战求和,与日本和平解决济南惨案。虽然谭延闿做出此决定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是也无可否认是谭延闿自身性格使然。在济南惨案的处理上,谭延闿虽也进行了一些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此过程中,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咄咄逼人的态度,谭延闿为了不使冲突升级,他的底线一退再退,最后结果换来的却是日本野心的膨胀和中国的丧权辱国。在谭延闿为了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和与国际联盟、英、美等国打交道的过程中,谭延闿等人为了维护本国的合法利益,再三请求列强出面调解,但是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帮助。通过对谭延闿与济南惨案的研究,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得到启示,弱国无外交,只有增强自身的综合国力,才能保护本国的利益不受侵犯。

猜你喜欢

惨案国民政府蒋介石
决策权动态流转:国民政府初期华侨教育师资政策考察及当代启示
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
一块西瓜皮引发的惨案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生物治理理念研究
巨无霸国度的惨案
韩练成:蒋介石身边最隐蔽的传奇将军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吸烟的礼节
兔子惨案
滇缅铁路与抗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