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
2021-01-15王仲毅
王仲毅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课部,湖北 襄阳 441053)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除思想政治课程外的其它课程也必须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到其中,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自身思想及行为举止,鼓励学生在不断地开展专业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思想觉悟。”[1]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在2020年5月28日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如何在语言学习中实现思政教育,贯彻“立德树人”,是高校与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英语融入思政元素的意义
在地方高校大学生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因素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找到思政与英语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帮助其通过英语学习提升自身思想觉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
(一)植入思政内容,提升学习兴趣
地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水平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程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尽管当前高校都将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学生入学后的必修课程,且配备了专业教师,但由于教学内容多以抽象理论为主,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致使学习成绩不如人意,所学也无法学以致用。大学英语与思想政治课程同为必修课,相较而言,大学英语具有教学案例丰富、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等多种优势。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植入思政内容对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很大的帮助。
(二)融入思政元素,提升应用能力
大学英语的实践性较强,学生若想更好地提升英语综合能力,必然需要在不断的创新与实践活动中逐步达成目标。当前,部分大学英语教师习惯性地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无法与时俱进,进而导致学生很难将学到的英语知识转换为实际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植入部分思政元素,能够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思政元素中有很多与时俱进的社会主题,当教师将这些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时,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升活动主题的灵活性,增强活动内容的实际意义。另外,思政元素中包含着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思想内容,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英语课堂之中,则便于帮助学生树立不断创新的意识,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三)渗透思政文化,提升思想觉悟
作为一门语言工具,学生学习英语的终极目的不是单纯的掌握某个单词的含义,也不是让学生仅仅能够读懂英语文章,而是要让学生掌握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和技巧,这正是“大学英语核心素养”对“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大学英语核心素养”特别关照“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要求学生在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意志品质的同时,还要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认同优秀文化,增强本民族文化自信。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受思政元素的熏陶,有助于逐步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2]。
二、大学英语融入思政元素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地方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在推行思政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也同样存在。
(一)教师思政理论储备不足,思政教学意识薄弱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重点在于向学生教授语言技能,帮助学生提升“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目前,相当数量的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仍然把重心放在大学英语的“工具性”和“技术性”功能上,忽略了大学英语的人文性特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务必会要求老师对原有的教学框架进行一定的调整。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面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动,教师们容易出现主观意愿不强的情况。与专业思政课教师相比,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政理论储备大多不足,开展思政教学的意识和能力也会相对较弱,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际开展。
(二)教材无法满足思政要求,缺乏有效的教学资源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阻碍思政元素融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教材的选择和使用。纵观大学英语教材的各类版本,虽然多样化的主题涉及生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众多方面,有利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语言应用能力,但存在重语言和能力,轻思想和品格的问题。另外,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多出自英美本土作者之手,较少涉及本国的历史及文化,在汲取世界文化的同时,未有兼顾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与自信。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怎样挖掘现有教材中的思政视角或在教材建设的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三)教师教改动力不足,课程设计死板
齐砚奎认为因为项目驱动,承担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的试点教师积极性较高,能够顺利完成教改任务,但在试点结束后,存在教学改革动力不能持续的现象,其他没有参与课程思政教改试点的教师更是主观动力不足[3]。此外,课程思政建设对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师主观意愿不强、思政理论知识不足的前提下,想要设计出贴近学生、活泼有趣的思政教学内容,目标难以达到,而单一生硬、缺乏互动的思政教育往往又容易让学生反感,因而无法实现思政教学的育人目标。因此,加强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开展大学英语思政课程的方向。
(四)考试形式单一,内容存在局限
传统的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方案以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提高为教学重点,于是其考试方式也被限定了方向。在现有的考试考核中,题型和内容的设置以为检验教材的学习成果或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应试能力为主要目的。此种考试和考核方式仍然只注重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检验,导致学生为考试而学,掌握书本知识、获取分数成为唯一目标,学习目标单一,学习动力不足。
(五)评价机制欠科学,缺乏思政导向
现行的大学英语考核机制注重教学效果的考核,对思政因素重视不够。目前,很多高校仍以传统的方式来进行总评成绩的核算,核算结果仅能反映学生知识层面的掌握情况。以某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为例,形成性评价占比40%(出勤20%,作业10%,实践10%),终结性评价占比6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这种大学英语的评价机制无法进行思政要素的考察,达不到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效统一。
三、大学英语融入思政元素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政教学能力
大学英语思政在课堂中的落实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作为大学英语课程内容的讲授者,能够引领学生学习和落实思政内容,对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个人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崇高的道德信念和情操、思政教学水平尤为重要。首先,针对目前地方高校教师政治理论素养薄弱的现状,为了让大学英语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学校应该定期为大学英语教师组织相关的思政课程培训,扩充教师的思政理论知识,提高个人修养和自信,增强教师的思政元素观念,注意个人言行举止,确保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播积极向上的思政能量,切实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真正成为学生学业乃至人生的引导者。其次,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政意识,使教师能够不断通过自主学习来提高个人的思政教育能力。例如督促教师充分了解国际国内时政新闻,结合自身的思政理论素养,挖掘中西方文化的思政差异,在搜集思政教学素材的同时丰富个人思政水平,做到有的放矢。再次,教师要欣然接受英语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这种教学方式,信任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政治理论素养,有意识地将思政内容融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去,切实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
(二)深挖教材资源,融入德育因素
大学英语的课程内容是思政元素的载体。因此,英语教师应尝试深度挖掘教材资源,融入德育因素,循序渐进地将思政教育内容和英语语言技能提升巧妙融合,培养学生的崇高职业精神[4]。
为了充分发挥思政理论教育的学科思维,教师需要充分钻研英语教材,深挖教材中合适的教学内容,补充思政元素的相关教学资料。以作者所在学校正在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第一册内容为例,可挖掘三部分内容作为课程重点知识进行精讲。其中第一单元关于“Fresh start”的相关内容,教师可以立足于本单元教材,针对这部分主题增加中西方不同的教育理念等相关思政教育的资料,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和思维去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教育思路,达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第三单元关于“Digital campus”的内容,教师可以和学生探讨各自爱好的手机APP,例如抖音、微博等,和学生进行思想碰撞,融入网络利弊的思政内容,分析一些现实案例,与学生关注的网络热点话题进行结合,从而树立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网络人生观。第五单元关于“Winning is not everything”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失败,树立良好的胜负观,结合名人的成长史和英语学科的发展历程,师生共同讨论,鼓励学生要追求个人梦想,通过思政内容的导入实现英语知识的学习和思政教育素养共同提高的目标。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单元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资料扩充,结合专业特色,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切实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增设课外活动,实现多元化课程思政教育
作为教师,大学英语课程在深度挖掘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要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优势,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实现思政教育效果最大化。英语教师要摒弃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积极采用不同的思政教学内容,通过线上教学+线下教学的方式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线上教学部分,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扩展学生感兴趣的课外教学资料,通过网络的方式教学,引导学生横向对比中西方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爱情观和人生观;或者连线外教老师,模拟面试技能,与职业导向相结合,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自信心,进一步渗透思政教育的内容。线下部分,可以在课后时间组织班级的英语角活动,以英语播报当日发生的国内外新闻大事件或者讲述名人传记等,并且进行探讨。这样就给与了每一位同学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同时又能让大家深入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和相关国家的历史、文化等。除此之外,教师可以组织国内外诗歌朗诵的比赛,通过竞争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教师讲解家国情怀,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其竞争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加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为思政教学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5]。
(四)重视能力等级考试,让考试与思政教育齐头并进
大学英语课堂是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是全国性英语考试,和就业关系重大[6]。近几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等级考试题型发生了变化,增加了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部分,还增加了短篇新闻听力的题型,这说明国家教育部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针对性地传授新闻听力解题方式,引导学生时刻关注国内外时事政治,养成收听英文广播的好习惯,让学生能够辨别是非,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升他们的国家荣誉感和责任心。
(五)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地方高校应将教师课程的思政教学作为其聘用、职业发展和职称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奖等重要奖项中强调课程的思政要求。建立思政课程评价机制,思政课程的教育影响力可能会在学生未来的五年、十年或更长时间中起到持续作用,因而在进行课程影响力评价时,一方面当前学期、学年内的教学效果举足轻重,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基于传统的教育影响评估机制来延长毕业后学生的评估和跟进周期。为了充分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可以进行针对性设计,根据评估的要求和结果制定思政教学计划。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然而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目前大部分教师及学生都认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是思政教师或班主任。必须看到,班主任每天需要承担大量机械、复杂的班级管理工作,很难系统地围绕学生思想展开教育;思政教师则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思政理论知识的讲授之中,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明显[7]。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大学英语教师应尝试将思政教学与英语教学相结合,统一思想和行动,将思政教育工作贯穿到英语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