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G4相关上消化道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2021-01-15潘大维何雨芩邱竹箐陈东风杜向禹
潘大维,何雨芩,邱竹箐,陈东风,杜向禹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消化内科,重庆 400042
IgG4相关疾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如胰腺、胆道、淋巴结、肺、胸膜、肝脏、肾脏等,主要表现为血清IgG4水平升高(≥1.35 g/L)及组织内大量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并伴有显著纤维化[1],临床表现为相应部位或器官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常与肿瘤相混淆。IgG4相关疾病累及消化道鲜有报道,本文针对我科于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诊断为IgG4相关上消化道损伤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内镜、X光射线、CT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IgG4相关疾病累及上消化道损伤的认识,减少漏诊和误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消化内科确诊的IgG4相关上消化道损伤患者共10例。
1.2 诊断标准根据日本2012年发布的关于IgG4相关疾病的综合分类标准[2]:(1)临床发现1个或多个器官存在典型的弥漫性/局灶性肿大或团块;(2)血清 IgG4浓度升高(≥1.35 g/L);(3)组织病理学检查:① 显著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以及纤维化;② IgG4(+)浆细胞浸润:IgG4阳性/IgG阳性细胞比例>40%且IgG4阳性浆细胞>10个/HPF。确诊:(1)+(2)+(3);可能性大:(1)+(3);可能:(1)+(2)。排除受累器官的恶性肿瘤以及与IgG4相关疾病类似的其他疾病。
1.3 排除标准部分正常人、自身免疫性疾病、wegener肉芽肿和castleman病引起的IgG4升高。
1.4 方法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包括免疫球蛋白、血清IgG4)、内镜表现、上消化道钡餐、CT影像学表现以及组织病理与免疫组化等检查结果,并记录患者的治疗与转归。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10例IgG4相关上消化道损伤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3.6±23.5)岁(15~74岁),病程为3 d~8年,中位病程36个月。4例食管受累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其中2例伴有恶心、呕吐,1例有胸骨后疼痛,曾先后被诊断为食管溃疡、食管肿瘤、糜烂性食管炎、贲门失弛缓症等。5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中上腹痛,2例伴有恶心、呕吐,2例伴有黑便,1例伴有黄疸,先后诊断为良性溃疡、胃肿瘤、幽门不全梗阻等,其中黄疸患者曾被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胰头癌,经我科超声胃镜下胰腺穿刺确诊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1例胰头肿大怀疑胰头癌行whipple手术后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中上腹痛及黄疸,先后被诊断为胃窦-空肠吻合口溃疡、胃结肠瘘,借阅胰腺外科手术病理切片及内镜下溃疡活检组织行IgG、IgG4染色后确诊为IgG4相关性胰腺炎、IgG4相关吻合口溃疡。
8例患者血清IgG为(15.85±4.35)g/L(9.1~21.5 g/L)(正常参考值:7.51~15.6 g/L),2例正常;8例患者血清IgG4为(1.99±0.84)g/L(1.45~3.75 g/L),(正常参考值:0~0.86 g/L),2例正常。
2.2 内镜下表现10例患者均行胃镜检查,2例表现为食管下段黏膜充血、肿胀、糜烂,伴有溃烂、溃疡形成,食管腔明显狭窄,镜身通过困难;1例查见距门齿36~39 cm食管下段环周2/3溃疡灶,底部覆厚苔,边界清晰,稍隆起,局部可见肉芽增生(见图1);1例食管中下段食管结节样隆起改变,管腔无明显狭窄;1例胃窦小弯侧查见一大小约0.6 cm×1.0 cm窦道与十二指肠相通,十二指肠球部见一巨大溃疡灶,球腔变形,憩室形成;1例胃窦溃疡合并幽门不全梗阻,有胃潴留;1例十二指肠球部大弯侧两处溃疡灶,大小约1.0 cm×0.6 cm×0.2 cm、0.5 cm×0.4 cm×0.2 cm,周边黏膜充血、肿胀,扩张蠕动尚可;1例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后壁1.5 cm×1.3 cm×0.4 cm溃疡灶,底部覆白苔,周边黏膜充血、肿胀;1例十二指肠球部巨大溃疡,球腔变形,伴有憩室形成。1例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巨大溃疡(见图2),结合肠镜距肛门50 cm结肠脾区查见两腔,一个腔黏膜为小肠黏膜改变,另一个腔通入胃,两腔交界黏膜形成巨大溃疡灶,提示胃吻合口-结肠瘘。均在病变部位行内镜下活检。
图1 食管下段溃疡;图2 吻合口巨大溃疡Fig 1 Lower esophageal ulcer; Fig 2 Giant marginal ulcer
2.3 影像学检查6例患者行上消化道碘水造影检查,其中2例食管下段管腔狭窄,黏膜欠光滑,呈鸟嘴样改变,上段食管明显扩张,扩张蠕动差;1例食管中下段黏膜粗糙不平,食管无明显扩张,碘水通过稍缓;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表现为十二指肠龛影,与胃镜下表现相吻合;1例胃空肠吻合术后提示胃大弯及空肠吻合,结肠脾区显影,考虑吻合口周围内瘘形成,钡餐灌肠提示:胃显影,考虑吻合口周围内瘘形成。
胸部CT检查4例,2例表现为相关食管下段管壁明显增厚,均匀强化,厚度约1 cm,考虑食管癌可能性大,但未见周围及纵膈淋巴结肿大;2例食管下段管壁均匀强化稍增厚,管腔无明显狭窄。腹部CT检查6例,3例表现为胃窦部局限性不规则增厚,厚度为1.4~2.2 cm,均匀强化,未见腹腔淋巴结肿大(见图3);2例表现为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增厚,黏膜面过强化,肌层纤维化,其中1例同时合并胰头肿大,周围可见纤维条索影,伴有胆总管扩张,低位胆道梗阻;1例为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周围黏膜增厚,黏膜面过强化,肌层有纤维化,同时合并不全性肠梗阻。
图3 腹部CT显示胃窦壁增厚,黏膜面强化 Fig 3 Abdominal CT showed thickening of antrum
2.4 病理学10例患者病变部位组织取材:4例食管组织;1例胃窦组织;1例胃体、十二指肠组织;2例十二指肠球部组织;1例十二指肠球部及胰头穿刺组织;1例为吻合口及外院术后胰腺组织。10例患者病理学检查均符合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纤维化形成。4例食管组织IgG4免疫组化染色示IgG4阳性浆细胞有3例>50个/HPF,其中2例IgG4阳性/IgG阳性比值>50%,1例>40%;1例食管组织提示IgG阳性、IgG4阳性,未做阳性浆细胞计数(见图4)。1例胃窦、1例胃体、十二指肠组织IgG4阳性浆细胞分别为>40个/HPF及>50个/HPF,IgG4阳性/IgG阳性比值>30%。3例十二指肠球部组织IgG阳性、IgG4阳性,其中1例IgG4阳性/IgG阳性比值>40%,2例未计算比值。1例胰头穿刺组织IgG4阳性浆细胞>50个/HPF,IgG4阳性/IgG阳性比值>40%。上述病例病理学均符合IgG4相关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球部病变。1例吻合口溃周组织IgG(+)、IgG4(+),外院胰头占位术后组织提示纤维组织增生、慢性炎细胞浸润,我院进一步免疫组化提示,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IgG阳性,IgG4强阳性,诊断IgG4相关胰腺炎、IgG4相关吻合口溃疡。
图4 组织学中大量IgG4阳性细胞浸润 A:100×; B:200×Fig 4 A large number of IgG4 positive cells infiltrated in
2.5 治疗在常规控制饮食、抑制胃酸分泌及黏膜保护剂治疗的基础上,10例患者均接受了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2例醋酸泼尼松龙起始剂量为20 mg/d,5例醋酸泼尼松龙起始剂量为30 mg/d,2例甲泼尼龙起始剂量为32 mg/d,1例甲泼尼龙起始剂量为40 mg/d,维持2周后醋酸泼尼松及甲泼尼龙片以每周5 mg及4 mg递减。其中3例食管溃疡及1例食管结节性病变患者,吞咽梗阻症状明显减轻,能够进食固体食物,未再呕吐,其中1例复查胃镜及上消化道碘水造影,食管狭窄减轻;1例食管环周2/3溃疡患者复查胃镜溃疡明显好转,肉芽肿消失。1例胃窦合并幽门梗阻患者未再恶心、呕吐,能够进食流质,复查胃镜溃疡明显好转,梗阻减轻;1例胃窦-十二指肠瘘、十二指肠球部巨大溃疡患者在经激素治疗维持5个月后自行停药,又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治疗,再次激素治疗后逐渐稳定;吻合口溃疡、胃-结肠瘘患者服用激素治疗后1周复查胃镜,可见吻合口溃疡趋于愈合,继续低剂量激素维持治疗,病情相对稳定。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在维持治疗5~6个月后停药,复查胃镜,溃疡愈合,其中1例合并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胆道梗阻患者黄疸恢复正常。
3 讨论
IgG4相关疾病是一种病因不明,与免疫紊乱相关的慢性炎性纤维化疾病,最初是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中描述的,它常累及多个器官,如胰腺、胆道、淋巴结、肺、胸膜、肝脏、肾脏等[3]。累及上消化道的病例非常罕见,可累及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发病年龄以中老年居多,病程往往较长,我科总结的10例患者均为男性,病程长短不一,Lopes和Dumas-campagna等研究者报道从患者症状发作到最终诊断的时间分别为6年及10年[4-5],本组病例中病程最长为8年。
IgG4相关上消化道损伤的临床症状表现多样。若累及食管时,常出现恶心、呕吐、吞咽梗阻及胸骨后疼痛等症状[6],内镜下常表现为易碎性食管黏膜、食管炎、食管溃疡、食管结节及食管肿物[5,7-8]。本组4例IgG4相关食管溃疡及食管隆起病变患者的症状也是胸骨后不适、疼痛、反酸、烧心等食管炎的表现,当病程较长时,可出现食管梗阻的表现,如恶心、呕吐、吞咽困难,但症状时轻时重,与食管癌有明显区别。影像学上,上消化道碘水造影或钡餐可表现为食管黏膜粗糙不平,或伴有龛影,食管腔狭窄,有的呈鸟嘴样改变,狭窄段以上食管代偿性扩张。另外从CT影像来看,大都表现为食管黏膜均匀增厚,黏膜面均匀强化,无明显低密度肿块形成及纵隔淋巴结肿大[9]。这一类患者往往发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又伴有纳差、消瘦等慢性消耗性疾病表现,内镜及影像学与食管癌、贲门失弛缓症等常见食管疾病相似,临床医师经验不足时,往往不能想到IgG4相关疾病可能,造成误诊。血清IgG4的筛查对此类患者非常重要,临床上食管疾病患者通过长期抑酸、黏膜保护、抗反流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行血清IgG4检查,再进一步行内镜活检进行IgG及IgG4免疫组化染色予以确定[10-11]。但约有50%的IgG4相关疾病患者的血清IgG或IgG4正常[12],此时应多次组织活检行IgG4染色,获得组织学诊断的线索或证据。
IgG4相关上消化道损伤累及胃十二指肠时,常常表现为上腹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血管损伤后可继发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若合并有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致梗阻性黄疸时还可出现肤黄、眼黄、皮肤瘙痒。内镜下征象以胃十二指肠溃疡为主,形态特点呈隆起性溃疡,底部胼胝体改变,质地较硬,周边黏膜炎症肿胀较轻,胃壁扩张蠕动受限,与常见的酸相关性溃疡内镜下表现有明显区别。CT影像主要表现为局部胃、十二指肠壁增厚,均匀强化,黏膜层过强化、肌层纤维化,有的伴有周围淋巴结肿大[13]。本组5例胃十二指肠受累患者以中上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的性质与普通良性溃疡无明显区别,也有相应的规律性及节律性,但如果在驱除诱因,并经过正规抑酸、黏膜保护、根除幽门螺旋杆菌足量足疗程治疗后,溃疡仍难以愈合,需要想到IgG4相关胃十二指肠溃疡可能,特别是镜下符合上述形态特点,同时还合并有消化道梗阻、瘘道等并发症,CT提示病变有纤维化征象时,应完善血清IgG4检查及反复活检行IgG、IgG4免疫组化染色以明确诊断。另外以黄疸为首发表现时,不能仅局限于想到胰腺及胆道疾病,还应常规完善胃镜检查明确有无合并上消化道损伤的可能。
关于IgG4相关上消化道损伤的治疗,目前糖皮质激素是活动性患者诱导缓解的一线用药,泼尼松30~40 mg/d几乎所有患者均可获得诱导缓解[14-15]。初始剂量应维持在2~4周,之后缓慢递减,长期小剂量(2.5~5 mg/d)维持3~6个月[16],更有很多日本专家推荐维持3年。但单一激素治疗复发率较高,开始治疗1、2、3年后累积复发率分别为56%、76%、92%[17]。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酯、6-巯基嘌呤、环磷酰胺、他克莫司和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剂可作为激素减量过程中的助减量,以及无法减量时的维持缓解的联合治疗药物,但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联合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也只有约30%能够停用激素[18]。利妥昔单抗能去除B细胞,靶向抑制IgG4的表达,有效缓解病情,对激素或免疫治疗抵抗者可考虑,单一治疗效果也较好。我科10例患者均采用了适量激素治疗,初始反应均较好,但有1例胃窦-十二指肠瘘、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出血患者在维持激素治疗5个月后自行停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再次激素治疗缓解,这显示了激素治疗对于复发性患者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临床上如果碰到反复吞咽困难以及难治性的食管炎、食管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例,尤其是常规抑酸、黏膜保护剂、抗反流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警惕IgG4相关上消化道损伤的可能,此时应检测血清IgG4水平。若内镜下发现上消化道溃疡周边炎症肿胀不明显,溃疡底部胼胝体改变,CT影像学病变部位增厚,炎症样强化不显著时,则应考虑IgG4相关上消化道损伤,此时应反复活检,并行IgG、IgG4免疫组化检查予以确诊,足量、足疗程激素治疗有效,临床预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