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醒脾消食汤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分析

2021-01-15赵永琴

大医生 2020年18期
关键词:神经肽性味厌食症

赵永琴 张 勇 张 明

(1.诸城市妇幼保健院,山东潍坊 262200;2.诸城市石桥子卫生院,山东潍坊 262208)

厌食症是指长时间食欲减退或消失,据有关数据显示[1]其发病率为12%~34%,多发于3~6岁的小儿。其主要症状为食欲不振、大便干稀不调、见食不贪等,患儿长期厌食会引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如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等,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所以及时治疗很关键。但目前西医对其发病机制还未明确,其认为与细菌感染、喂养不当等有关,常用妈咪爱对患儿进行治疗,虽有效果但不明显。而中医认为厌食症与患儿脾胃功能失调有关,治疗的关键在于脾胃,对其应用醒脾消食汤具有较好的作用效果[2]。本次研究主要对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73例厌食症患儿应用醒脾消食汤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诸城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厌食症患儿146例为此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73)和观察组(n=73)。对照组男患儿38例,女患儿35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5.63±2.12)岁;观察组男患儿39例,女患儿34例;年龄3~8岁,平均年龄(5.37±2.25)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诸城市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①经检查患儿均符合厌食症的诊断标准[3]且均有形体消瘦、多汗的症状;②患儿家属均签订知情同意书;③年龄2~8岁。

排除标准:①对此研究中应用的药物有过敏反应的患儿;②依从性较差难以配合治疗的患儿;③肝肾功能不全或合并精神疾病的患儿。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给予患儿妈咪爱(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20037,规格:1 g×10袋),2岁及2岁以上患儿2次/d,2袋/次。连续治疗1个月。

观察组应用醒脾消食汤:其药方组成包括:山楂10 g,枳实10 g,茯苓10 g,鸡内金10 g,太子参10 g,陈皮5 g,葫芦茶10 g,布渣叶10 g,砂仁5 g,用水煎煮,根据其年龄调整使用剂量,3岁以下50 mL/d,3~6岁100 mL/d,6岁以上150 mL/d,连续治疗1个月。

1.3 评价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疗效、治疗前后摄食量症状评分及实验室指标。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经治疗患儿食欲食量均已恢复正常,其体质量明显增长;显效:经治疗患儿食欲及进食量有所好转,但未恢复正常,未达到正常水平的3/4,其体质量也有一定增长;有效:经治疗患者食欲食量跟同龄儿童相比达到正常水平的1/2,其体质量有较小的增长;无效:经治疗患儿食欲食量没有增加,且其体质量没有增长甚至有减轻。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摄食量症状程度,每周观察1次,采用记分法将其症状分为无、轻、中、重,分数为0,3,5,7分,评分越低,患儿的摄食量症状程度越轻。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主要有神经肽Y、血清胃泌素,抽取患儿4 mL空腹静脉血,使用型号为ADVIA1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放射免疫法对其进行检测,检测过程中需严格按照其说明书实施操 作。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4.52%高于对照组的8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摄食量症状评分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摄食量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摄食量症状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摄食量症状评分对比(,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 73 4.23±0.39 2.36±0.15 51.335 0.000对照组 73 4.12±0.49 3.21±0.52 12.009 0.000 t 1.709 15.081 P 0.090 0.000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神经肽Y、血清胃泌素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症,厌食症患儿会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若不能及时给予其相应的治疗会消耗身体机能,造成营养不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不利于患儿的正常发育。有研究资料显示[4]患儿出现厌食症可能与身体中缺乏微量元素、饮食不当等有关,因此给予患儿及时有效的治疗尤为关键。临床中对厌食症患儿常应用药物治疗,妈咪爱在临床中应用较广,其可以对肠道内有益细菌起到促进作用,进而抑制有害细菌的繁殖,可以治疗患儿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症状,但是根据对临床患儿的观察发现其虽有一定的作用效果,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治愈患儿。

目前,中医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患者的治疗中,疗法较多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中医认为厌食症是“恶食”、“伤食”的范畴,病因在于脾胃功能失常,患儿脾虚肝郁、水谷不化导致气机郁滞运化失调进而引发厌食症,该病治疗的关键在于运脾开胃、行气消食,通过调理脏腑功能以维持机体阴阳平衡。血清胃泌素是一种调节激素,通过对胃酸胃蛋白酶的刺激促进胃窦收缩及消化,缓解胃排空,且促进黏膜的生长,提高血清胃泌素水平,改善患儿的消化功能。有研究认为[5]神经肽Y下降是引发小儿厌食症的重要原因,所以应给予其有效的治疗。

本次研究中应用醒脾消食汤对患儿进行治疗,其药方主要包括山楂、枳实、茯苓、鸡内金、太子参、陈皮、葫芦茶、布渣叶、砂仁。其中山楂性味酸、甘,微温,具有消食化积、行气散瘀的作用;枳实性味苦、辛、酸,温,具有破气消积、化痰除痞的作用;茯苓性味甘、淡,平,具有健脾、宁心、安神的作用;鸡内金性味甘,平,具有健脾消食的作用;太子参性味甘、微苦,平,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的作用,主要用于脾胃功能虚弱,进食少或者饮食不良,容易出现疲倦乏力等症状的患者。陈皮性味苦、辛,温,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作用,葫芦茶性味苦、涩,凉,具有清热解毒、利水除湿、消食杀虫的作用;布渣叶性味酸,凉,具有消食化滞、清热利湿的作用;砂仁性味辛,温,具有化湿行气的作用;全方共奏能达到行气健脾、消食开胃的功效[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疗效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后摄食量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中医醒脾消食汤与常规的西医药物治疗方案对比分析发现,中医汤药治疗该症状的效果更为理想。西医治疗时往往是治标不治本,中医治疗可以达到标本兼治。

表1 两组患儿治疗疗效对比[例(%)]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对比(,ng/L)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对比(,ng/L)

组别 n 神经肽Y 血清胃泌素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73 38.52±5.71 52.39±6.56 65.75±9.23 85.67±10.41对照组 73 38.36±5.52 45.27±6.31 65.42±9.44 74.75±9.62 t 0.216 6.702 0.195 6.580 P 0.830 0.000 0.946 0.000

中医治疗时注重突出药物不同药理、特性,完成对机体不同疾病的纠正与协调,将机体大环境阴阳紊乱进行纠正稳定,而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毒副作用十分微小,可提升治疗安全性。另外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7]醒脾消食汤可改善患儿机体代谢紊乱,提高其免疫力,进而促进生长发育,同时其药方中的山楂具有去油腻、化食健脾的作用,鸡内金具有宽中消食、健脾和胃的作用,陈皮具有行气运脾、止呕的作用,将其应用于小儿厌食症患儿的治疗中不仅可保护其胃黏膜,还可以促进消化液分泌,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刘林凤等[8]研究结果提示将醒脾消食汤应用于小儿厌食症治疗中效果较好,其观察组有效率92.59%高于对照组62.96%,与本研究结果相符。由此看来与妈咪爱治疗相比,醒脾健胃汤在厌食症患儿中作用明显。

本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神经肽Y、血清胃泌素高于对照组。神经肽Y作为机体的中枢食欲增强因子,具有极强的增强作用,与患者机体摄食能力的维持与启动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性,倘若该指标呈现下降趋势,那么患儿的饮食量将会有所下降。血清胃泌素是由胃肠部的胃泌素细胞分泌的一种胃肠激素。它能刺激胃肠道的分泌功能,刺激胃窦与肠的运动,可以延长胃部的排空时间,使胃部的幽门括约肌呈现收缩状态,有助于胃黏膜的营养与保护[9]。通过神经肽Y、血清胃泌素指标的水平变化可以看出小儿厌食症的形成与患者机体内部胃肠激素分泌水平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性,也是该疾病病发的主要机制。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小儿厌食症行醒脾消食汤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可以缓解其病情。

综上所述,醒脾消食汤在小儿厌食症治疗中有较好的作用效果,不仅能改善其摄食量,还能有效提高其神经肽Y、血清胃泌素水平,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神经肽性味厌食症
国王的厌食症
神经肽Y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棘皮动物神经肽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方剂药性量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基于质谱技术的神经肽研究进展
经方中芍药的运用
血浆神经肽Y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
厌食症,你知道吗
胡天成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撷菁
盗汗病治疗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