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及其管理对策探讨
2021-01-15温嘉玲袁艮弟
温嘉玲,袁艮弟
(东莞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广东 东莞 523000)
近年我国临床传染性疾病患者数量有明显的增加,其中以乙肝、艾滋病、结核病较为常见,根据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乙肝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西方国家,且近年我国艾滋病的发病率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1],此种背景下,医务工作者感染的概率加大,自身健康状况受到的威胁更高[2],特别是传染科医务工作者,其在工作中出现感染的概率显著加大,工作稍有失误就会导致交叉感染,所以通过有效的对策提高传染阻断率十分必要[3],为深入探讨此问题,本文围绕着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以及管理对策分析展开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传染科的80例危险事件作为分析对象,伦理委员会批准此次研究。
1.2 方法
对80例危险事件进行因素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实施针对性的管理对策。
1.2.1 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通过对80例危险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出危险事件发生原因主要包括护理技术管理因素、医护人员因素、质量监控因素、心理因素、物品管理问题。1)护理技术管理因素。主要体现在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技能水平的不过关,对传染疾病的了解度不足,护理技巧不熟练,其外,还体现在部分护理人员的操作违反了技术规定,例如在进行注射过程中按照个人习惯实施护理,导致针刺伤;2)医护人员因素。主要是因为医护工作量大,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降低,使用安全用具过程中存在不当操作;3)质量监控因素。主要表现在质量监控制度的不完善,部分新入职护理人员无法识别潜在危险因素;4)心理因素。繁重的工作、患者的不理解等因素极易导致护理人员心理上的疲惫,且传染科医护人员极易受到部分人歧视,长此以往,工作压力逐渐加大且得不到抒发,极易导致护理人员对工作产生冷漠感,最终导致其责任心的缺乏;5)物品管理问题。表现在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不规范、医疗废弃物管理不严、交接流程问题等。
1.2.2 管理对策
1)护理安全质量管理。结合医院及传染科现状,制定管理制度、质控指标,实现护理流程完善化,同时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从职业道德、责任心、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等方面进行定期的培训及考核,其外,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坚强医护人员工作负荷,缓解其心理压力,避免其出现负性心理;2)护理人员安全意识。通过讲座、小册分发、会议等形式,开展对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通过安全防护重要性、感染严重性及临床案例的讲解,提高医护人员安全意识。同时,加强对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理方法的培训,例如:若皮肤溅上患者体液,则立即以流动水或肥皂水进行反复冲洗,若体液溅入口腔、眼睛等不受皮肤保护的部位,则需进行长时间的冲洗,若被患者咬伤或被锐器割伤,则需在佩戴手套的前提下,挤出伤口周围的血液后行彻底冲洗,然后消毒并行抗病毒处理;3)强化防护措施。为护理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在传染科设置专门的锐器回收区域,用于收集使用后的锐器,采购安全性能高的输注设备,为护理人员提供质量可靠的防护设备,最大化防止职业暴露;4)建设支持系统。包括领导者对护理人员的支持以及护理人员相互间的支持两部分;5)污染物处理。设置特定污染带,所有患者使用或密切接触过的物品,在更换时均要置于污染带内,然后进行消毒处理,一次性物品需行统一回收后无害化处理;6)导管类物品管理。输液时保证一对一,即一人一管,定时行无菌蒸馏水更换,并以消毒液浸泡湿化瓶,控制每日吸痰时间,护理人员接触导管类物品前后必须洗手并消毒。
1.3 观察指标
统计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传染科实施针对性管理对策后危险事件发生情况,并与实施前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率表示,连续性校正x2检验;计量资料“±s”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施管理对策前,危险事件发生率为14.08%(80/568),实施管理对策后,危险事件发生率为2.21%(12/542),实施后显著降低(P<0.05)。详见表1。
表1 管理对策实施前危险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n(%)]
3 讨 论
传染科患者所患疾病有着较强的传染性,因此传染科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过程中需加强自我防护[4]。传染科护理人员出现感染很大因素与自身意识及综合能力有关,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意识培养及理论与技能的提高、规范流程十分必要[5]。本文在分析危险事件发生原因的基础上制定了针对性的管理对策,明确了传染科护理工作要点,加强了质量管理,结果显示感染科危险事件发生率得到显著降低。
综上所述,在传染科护理行为管理工作中,对其进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管理对策,可以有效降低危险事件发生率,保障医患健康,因此可进行应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