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极(超)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术的应用及护理效果及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分析
2021-01-15耿洪维
陈 梅,耿洪维*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江苏 徐州 221000)
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多需通过PICC置管维持营养及生命,但由于极(超)低出生体重儿身体发育不健全,PICC置管可能引发相关并发症,如机械性静脉炎,而且PICC置管易出现堵塞和非计划拔管情况,对治疗造成较大影响[1]。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护理质量,其注重护理的全面性,确保防范风险,保障新生儿健康。为此,本次研究对极(超)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中开展综合护理的效果进行了探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病例80例极(超)低出生体重儿作为资料,均为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随机分组各40例,出生体质量<1.5 kg,且在室温环境中体温和呼吸维持稳定状态。家长知情同意,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胎龄27周~32周,平均(29.95±1.52)周,出生体质量0.82 kg~1.45 kg,平均(1.15±0.42)kg;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胎龄27周至32周,平均(29.89±1.47)周,出生体质量0.82 kg~1.47 kg,平均(1.17±0.46)kg;排除先天性畸形、21-三体综合征、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等。两组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开展常规护理,包含保暖、预防感染及静脉营养等常规护理。
1.2.2 观察组
上述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如下:①置管前护理,护理人员均接受PICC置管知识及能力培训,考核成功后才可参与到护理中;置管过程可通过播放柔美舒缓的音乐稳定患儿情绪,音量为45分贝,穿刺时可给予奶嘴安抚;置管前将液体加温至38℃,将患儿放置辐射台,环境温度为22~24℃,肤温设定为37℃,暴露输液皮肤建立无菌区,利用38℃生理盐水预冲导管。②置管后护理,密切监测输液情况,输液速度>2 ml/L,预防血液回流;定期进行性能检查,评估是否存在故障风险,并加强巡视;若出现炎症反应、疼痛及发热,需立即拔除导管;穿刺后2 h应先输注刺激性小药物,更换药物时需采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预防沉积;间隔8 h冲管1次。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观察两组机械性静脉炎、置管堵塞及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穿刺及置管成功率比较
分析表1可知,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7.50%、一次性置管成功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85.00%、80.00%,P<0.05。
2.2 两组并发症率比较
分析表2可知,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置管堵塞及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5.00%、2.50%、2.5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2.50%、15.00%、17.50%,P<0.05。
表2 两组并发症率比较[n(%)]
3 讨 论
极(超)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质量<1500 g(1000 g)的新生儿,多为早产儿,多存在呼吸机能和代谢机能弱,保温能力差,需通过PICC置管维持营养及药物输注治疗,保证生命延续,因此置管并发症防范成为护理重点[2]。常规护理虽然关注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健康状态及营养需求,但护理缺乏人性化特征,小儿情绪安抚不足,而且护理人员能力及责任心培养不足,影响护理效果,导致难以一次性穿刺及置管成功。随着我国护理事业的快速发展,综合护理干预在极(超)低出生体重儿护理中受到重视,其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理念,关注小儿身心需求。如PICC置管中注重事先做好PICC置管准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监测生命体征,穿刺部位红肿、渗血、敷贴潮湿、敷贴污染等异常情况,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并关注新生儿舒适度,安抚情绪及保温处理,确保极少刺激,预防并发症[3-4]。而且护理期间采取多种错误安抚患儿情绪,保证患儿安全,尤其重视护理人员能力接责任心教育,确保一次性穿刺及置管成功,尽早完成置管,保证静脉通路通畅[5-6]。综合护理注重风险评估,如针对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做好预防处理,了解到机械刺激、化学药物刺激易引发静脉炎,注重对穿刺周围组织的软化,减少反复穿刺,降低血管刺激,预防并发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7.50%、一次性置管成功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85.00%、80.00%,P<0.05;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置管堵塞及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5.00%、2.50%、2.5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2.50%、15.00%、17.50%,P<0.05,提示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保障治疗安全,护理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极(超)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中开展综合护理可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