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跨文化接触情况调查研究

2021-01-15吴淑严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书面语跨文化频率

吴淑严

(平顶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36)

近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跨文化能力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如孙有中、蒋瑾、彭仁忠等,这些研究科学分析了当前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现状,并深入探讨提高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途径,为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1]。彭仁忠等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10所综合性大学的1 000多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目前最主要的跨文化接触方式为间接接触,他们的跨文化直接口语接触和书面语接触相对偏少[2]。然而,现有研究较少涉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跨文化接触情况。胡文仲认为,与英语本族语者进行直接口语接触和交流,或者通过直接接触方式学习他们的文化,是提高跨文化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3]。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跨文化接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究有利于此类院校学生跨文化能力提高的接触路径。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参与调查的521名大学生均来自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中男生103人,女性418人,学生来自管理、新闻、法学、计算机、汉语言文学、外语、化学和体育等专业,其中文科占56.04%,理工科占27.83%,其他学科占16.12%;问卷调查样本中虽然具有出国经历的人数不多,只有17人,但是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具有跨文化接触经历(46.07%)。同时,从以上样本中随机选取30 名学生作为访谈对象,所选样本中有跨文化接触经历的学生13人,所占比例为43.33%,出国经历学生1人,占3.33%。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设调查问卷和集体访谈方式进行。问卷参照彭仁忠等编制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接触情况调查问卷,并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跨文化接触的实际情况设计而成。

调查问卷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级、专业、大学英语四级成绩、出国经历和跨文化接触经历等;第二部分为问卷主体部分,共有50项,内容涉及直接口语接触、直接书面语接触、间接人际接触和间接文化产品类接触等四个维度。量表采用李克特6分制,“1”代表“没有”,“2”代表“偶尔”,“3”代表“较少”,“4”代表“一般”,“5”代表“较多”,“6”代表“非常多”。

问卷量表内部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本调查所用跨文化接触情况调查问卷(测量工具)总信度(Cronbach α)为0.961,表明该量表为信度较高的测量工具。

访谈提纲主要围绕跨文化接触的四个维度拟定了4个问题,旨在进一步了解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跨文化接触的具体情况。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21份,将所有有效数据输入电脑并使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该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包括样本人数(即剔除“1”后的样本人数)、占总人数比例(即有接触经历的人数与样本总人数之比)、平均值(有接触经历的样本接触情况平均值)和标准差(有接触经历的样本接触情况的离散度)。同时,我们利用基于跨文化接触四个维度的4个问题,对30名学生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所有访谈记录经整理和分析,用来解释和补充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跨文化接触情况问卷调查结果。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直接接触

表1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跨文化直接口语接触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直接口语接触的频率普遍不高,大多数接触频率在“偶尔”和“较少”之间变化,其中“参加志愿者活动”和“通过Skype与外国人进行视频交流”接触比例最低(7.87%),比例最高的3种接触方式分别是“通过学校里的外教”、“参加学校英语角”和“参加文化类讲座”。结果表明,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直接口语接触情况较少见,并且接触频率较低,学校是此类院校学生跨文化接触最多的场合。访谈证实了以上结果,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或者英语角和外教直接交流过,其他(活动)没有(参加过)”,“平时很少和外国人接触,出国机会也比较少”。

表2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跨文化直接书面语接触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直接书面语接触频率普遍偏低,大部分接触频率在“偶尔”和“较少”之间变化。12项直接书面语接触比例较低,普遍低于30%,其中“在国内通过QQ与外国人用英语进行打字交流”和“通过微信与外国人打字交流”占总样本人数比例相对较高,“通过Skype与外国人打字交流”占总样本人数比例最低(10.75%)。说明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跨文化直接书面语接触经历很少,而且接触频率也偏低。访谈结果发现,30名参与访谈的学生仅有12名学生使用微信等聊天工具和外国人有过书面交流,占40%,10名学生通过网络游戏和购物平台与外国人打字聊天,占33.33%,8名学生没有直接书面语接触,占26.67%。

(二)间接接触

表3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跨文化间接人际接触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间接人际接触的频率均值在“偶尔”到“一般”范围内变化,8项间接人际接触中除“家人和亲戚”、“英语社团”和“英语角”占总样本人数比例较低外,其他5项占总样本人数比例均较高,接触频率最高的“通过上大学英语课程”,最低的是“通过参加英语社团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访谈得知,学生“很少去英语角”和外教交流,他们认为“(自己)英语不好,英语社团都是外语学院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的)”。

表4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跨文化间接文化产品类接触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间接文化产品类接触频率的均值在“较少”和“一般”之间变化,均值最高的是“听英文歌曲”(3.98),最低的是“阅读纸质报纸杂志”(3.11);9项间接文化产品类接触人数比例普遍较高,其中 “听英文歌曲”占总样本人数比例最高(84.07%),“观看英语影视节目”位居其次(81.96%),“手机App学英语”位居第三(77.74%);“在线网络课程”在9项间接文化产品类接触中占总样本人数比例最低。访谈中,学生对目前学校开设的网络课程评价不一:“本以为内容有趣的网课,开课后却发现并不都是那么有趣。”“大家都喜欢选网课,因为通过一门选修课很容易获得2个学分。”大部分学生靠“刷课”来获取学分,对学生而言,修满相应课程的学分才是目的,并没有按部就班的学习。

三、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调查结果与分析可知,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最主要的跨文化接触方式为间接接触,其中以间接文化产品类接触最为频繁,其次是间接人际接触。相比之下,直接口语接触和直接书面语接触均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目前主要的跨文化接触方式,学生出国接触的频率较低,接触最多的场合是学校。本研究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促进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学校应通过开设跨文化交流课程、开展国际项目合作、短期学习交流等为学生搭建跨文化交流的平台,提供更多的跨文化接触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多渠道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另外,高校还要规范跨文化网络课程设置,提高线上跨文化网络课程的质量,加强其技术监管,使高校跨文化网络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喜爱、能发挥自身优势的优质课程。鉴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间接人际接触频率最高的“大学英语课程”,相关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输入一些跨文化知识,适时创设跨文化情景,营造跨文化交流的氛围,切实培养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进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4]。最后,学生自身也应增强跨文化交流意识,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影视等了解跨文化知识,积极参加学校英语角活动,主动参与相关跨文化交流活动,提高自身的跨文化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跨文化接触的研究目前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后续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有利于此类院校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的接触路径,以及各种外语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中的实际作用。

猜你喜欢

书面语跨文化频率
柬语母语者汉语书面语句法复杂度研究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处理器频率天梯
振动与频率
关于初中学生书面语感的思考与提升策略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关于听障学生汉语书面语习得偏误的研究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一类非线性离散动力系统的频率收敛性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