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韩愈的气象思想
2021-01-15孔令许
孔令许
(平顶山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36)
气象是指与大气有关的物理现象,主要包括风、雨、雷电、冰雹、飓风等。气象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气象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农业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居于重要位置。历代统治者都非常关注农业生产,与农业有关的天文历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遗憾的是,对农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的气象研究几乎举步不前,这与中国儒家文化的特质有关。中国古代很多知识分子由于科技和当时条件局限,虽然没有弄清楚风、雨、雷电、冰雹等现象产生的原因,但他们用诗化的语言记录了这些现象,表达了对这些气象现象的关注思考,韩愈就是其中的一位。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州),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关注国家,关心民生,关心气象。他用如椽之笔记录了自己的人生风雨,也用生花妙笔记录了大自然中的风、雨、雷电、飓风等气象现象。
一、外在力量控制降雨
雨是如何产生的?古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认为雨水由一种神秘力量(比如神明)控制。王水照先生在《苏轼传》中论述道:“在科技不发达的封建时代,人们基本上靠天吃饭,遇上自然灾害往往束手无策,只能祈祷神明的救助。这在今天看来愚昧可笑,当时却是社会普遍的观念。”[1]干旱祈雨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一贯做法,关于它的起源,黄泽苍先生认为:“大旱祈雨之事,起源极早。《周礼·司巫》云:‘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又《女巫》云:‘旱暵则舞雩。’《礼记·月令》云:‘命有司为民祀山川百原乃大雩。’”[2]可见,中国古人在干旱时节祭祀山川神灵是他们应对干旱的常用方法。韩愈生活在中唐时期,人们对雨的产生认识不足,无法准确理解雨产生的原因,他和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样,把干旱的产生归结为神明,认为神明在控制着雨。因此每逢干旱,韩愈都会祈祷,希望神明普降甘霖,救民于饥饿之中。
在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国家发生多次旱灾,他忧心如焚,写下了一系列祈雨的诗文,主要有《袁州祭神文三首》《曲江祭龙文》《祭竹林神文》《雷塘祷雨文》《潮州祭神文五首》《郴州祈雨》《颂风伯》等。韩愈认为,雨是由外在力量控制,降雨与否取决于神灵。他认为山神、龙、竹林神、风是影响降雨的决定因素,他写这些诗文的本意是向神灵表达诚意,祈求神灵降雨,并且雨量适中,使农业丰收,百姓衣食无虞,国家太平稳定。
韩愈的祈雨诗文多数作于被贬谪期间。《袁州祭神文三首》《潮州祭神文五首》分别作于袁州(今江西宜春)、潮州(今广东潮州)。《韩愈评传》记载:“元和十四年(819)十月底,韩愈离潮,取道韶州,前往袁州。”[3]214次年二月,韩愈到达袁州。在袁州,他“谨于工事,尽到一个良吏的责任”[3]220。这年夏天,袁州遇到干旱,农作物生产受到影响。韩愈为了救民于水火,缓解旱灾,写下了三首祭神文。文中写道:
维元和十五年岁次庚子月日,袁州刺史韩愈谨告于城隍神之灵:
刺史无治行,无以媚于神祇。天降之罚,以久不雨,苗且尽死。刺史虽得罪,百姓何辜?宜降疾咎于某身,无令鳏寡蒙茲滥罚。谨告。
维年月日,袁州刺史韩愈谨以少牢之奠,祭于仰山之神曰:神之所依者惟人,人之所事者惟神。今既大旱,嘉谷将尽,人将无以为命,神亦将无所降依。不敢不以告。若守土有罪,宜被疾殃于其身;百姓可哀,宜蒙恩闵。以时赐雨,使获承祭不怠,神亦永有饮食。谨告。
维年月日,袁州刺史韩愈谨以少牢之奠,祭于仰山之神曰:田谷将死,而神膏泽之;百姓无所告,而神恤之;刺史有罪,而神释之。敢不为荐也。尚飨。[4]1391
这三篇祭文中,前两篇因干旱影响农业生产而作,后一篇因降雨挽救了百姓,感谢山神而作。三篇祭文中,一篇祭祀城隍神,它是地神,两篇祭祀仰山之神。《太平寰宇记》载:“仰山,在州南八十五里。周回连延一千里,高耸万仞。夏有云气覆其岭上,雨即立降;冬若微阴,即停积雪。峻险不可登陟,但可仰观,以此为名。”[5]从中可以看出,仰山被称为神,主要是因为它高大雄伟,绵延千里,能够影响周边的气候。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往往认为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左右降雨。这些地神和山神掌管降雨的大权,是否降雨完全取决于这些神。降雨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国家稳定,因而韩愈把雨看得很重要。干旱时期,为民祈雨是一个官员的责任。韩愈在袁州祈雨,尽到了一个良吏的职责。
元和十四年,韩愈被贬往岭南的潮州,在那里仅任职半年,但他“深入了解民众疾苦,去害除弊,关注农桑,安定百姓生活”[3]199。任职潮州期间,潮州发生旱灾,祭神求雨成了韩愈为缓解旱灾采取的主要措施,因此写下了《潮州祭神文五首》,文中写道:
稻既穟矣,而雨不得熟以获也;蚕起且眠矣,而雨不得老以蔟也。岁且尽矣,稻不可以复种,而蚕不可以复育也。农夫蚕妇将无以应赋税继衣食也。
间者以淫雨将为人灾,无以应贡赋,供给神明,上下获罪罚之故,乃以六月壬子,奔走分告,乞晴于尔明神。
今淫雨既霁,蚕谷以成。织妇耕男,忻忻衎衎。
今兹无有水旱雷雨风火疾疫为灾,各宁厥宇,以供上役,长吏免被其谴。赖神之德,夙夜不敢忘。[4]1380-1382
这五首祭文作于元和十四年夏秋,多与天灾有关。第一首是韩愈到潮州后,祭拜太湖神,这是古代官员到任职地后做的一件重要事情,是古代官员的常规做法;第二首是因为干旱向太湖神祈雨;第三首是祭拜城隍之神,淫雨停止,天气放晴,利于农作物生长,韩愈向城隍神表示感谢;第四首感谢界石神,也是因为雨过天晴,丰收有望;第五首是感谢太湖之神保佑当地没有风雨、雷电、水旱之灾,人们免去劳役之苦。可见,干旱之时,祈求神灵降雨;洪灾之时,祈求神灵止雨;丰收之年,感谢神灵庇护。总之,神灵在韩愈心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决定着气象,影响着农业的收成。
二、人的行为影响气象
韩愈还认为,人的主观行为对气象有一定的影响。这种思想脱胎于古人的“天人感应”说。《新唐书·五行一》载:“若政得其道,而取不过度,则天地顺成,万物茂盛,而民以安乐,谓之至治。若政失其道,用物伤夭,民被其害而愁苦,则天地之气沴,三光错行,阴阳寒暑失节,以为水旱、蝗螟、风雹、雷火、山崩、水溢、泉竭、雪霜不时、雨非其物,或发为氛雾、虹霓、光怪之类,此天地灾异之大者,皆生于乱政。”[6]古人信奉“天人合一”,人的行为由天监督,执政者施行美政,则风调雨顺;执政者施行恶政,上天会降下灾祸,以示警诫,干旱、洪水、飓风、雷电是几种比较重要的警诫方式。
韩愈的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潮州祭神文五首》《祭竹林神文》《论今年权停举选状》等诗文中。
非神不爱人,刺史失所职也。百姓何罪,使至极也!神聪明而端一,听不可滥以惑也。刺史不仁,可坐以罪;惟彼无辜,惠以福也。[4]1381
今农既勤于稼,有苗盈野,而天不雨,将尽槁以死。农将无所食鬼神,将无以为饗国家之礼。天地百祀神祇不失其常,惠天之人,不失其和。人又无罪,何为造兹旱虐以罚也?[4]1423
今若暂停举选,或恐所害实深。一则远近惊惶,二则人士失业。臣闻古之求雨之词曰:“人失职欤?”然则人之失职,足以致旱。今缘旱而停举选,是使人失职而召灾也。
臣又闻:君者,阳也;臣者,阴也。独阳为旱,独阴为水。今者陛下圣明在上,虽尧舜无以加之。而群臣之贤不及于古,又不能尽心于国,与陛下同心,助陛下为理。有君无臣,是以久旱。以臣之愚,以为宜求纯信之士,骨鲠之臣,忧国如家,忘身奉上者,超其爵位,置在左右。如殷高宗之用傅说,周文王之举太公,齐桓公之拔宁戚,汉武帝之取公孙弘。清闲之余,时赐召问。必能辅宣王化,销殄旱灾。[4]2806-2807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韩愈把干旱这种气象现象归结为人的因素。他认为皇帝用人不当导致朝政混乱,社会治理不见成效,上天会通过干旱给以警示,希望统治者改正错误。地方官治理无方或不作为,上天也会把灾害降临,以示警诫,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是比较普遍的。《论今年权停举选状》指出,因干旱导致京师粮食短缺,因此停止这年举选来解决粮食问题。韩愈认为,人的失职导致干旱,干旱导致举选停止,停止举选又会产生新的问题。韩愈从阴阳的角度论述大臣的失职和群臣不贤导致大旱,主张重用“纯信之士,骨鲠之臣”,方可免除旱灾。可见,韩愈认为旱灾的产生与人的行为有关,人的不作为、乱作为是产生干旱的一个因素。
三、韩愈对风、雨、雷电、飓风、瘴气的复杂情感
风雨雷电是大自然中常见的气象现象,它们或造福人类,或危害人类。韩愈对这些气象现象非常重视,把它们呈现在诗文中。这些现象在韩愈诗文中不是重点描写对象,只是作为环境的描述来反映自己的心理。通过研读这些诗文,我们可以窥探韩愈对这些气象现象的复杂情感。
风是中国诗文中描写比较多的一种气象现象。韩愈诗文中有很多描述风的句子。韩愈诗文中主要描述了春风、秋风、飓风三种不同类型的风,它们对生命产生不同的影响,韩愈对它们的感情也不一样。
古往今来,中国文人偏爱春风。春风带来了温暖和舒适,春风孕育了生命,给人以希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7]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8]等诗句均表达了文人对春风的喜爱和赞美。韩愈的“春风吹园杂花开,朝日照屋百鸟语”[9]3797与“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9]3810描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流露出喜悦的心情。春天孕育了新生命,也意味着旧生命的终结。春天温度舒适,环境宜人,在人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这让古人觉得春天很短暂。暮春时节,花儿开始凋谢,面对花儿的落去,生命的流逝,古人发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奈和感伤。人的心情影响着对春风的态度。“春风洞庭浪,出没惊孤舟”[9]3773作于赴江陵途中。“贞元十九年七月,愈拜监察御史,冬,即被贬为阳山令。”[10]韩愈积极入世,关心民生疾苦和江山社稷,上书言事,尽忠报君,却遭到贬谪流放南方荒蛮之地,心中愤愤不平。面对洞庭湖的波涛,面对春风,心生厌恶,春风为洞庭湖推波助澜,增加了渡湖人的风险。因此,韩愈对春风的态度与自己的人生遭遇有关,或喜或恶,取决于自己的处境心情。
春天孕育了生命,秋天结束了生命,因此中国古代文人产生了浓郁的悲秋情结。自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11]开始,悲秋就成为文人一种不变的情结。韩愈作为儒家知识分子,自然也不例外。秋风是秋天常见的气象现象,对于秋风,韩愈有忧有喜。“秋风一披拂,策策鸣不已”[12]430写对秋风的忧,秋风吹动树枝,树枝相互碰撞发出响声,似乎在诉说不平,韩愈这样描述秋风与此时心情有关。“是时新秋七月初,金神按节炎气除。清风飘飘轻雨洒,偃蹇旗旆卷以舒”[9]3801与“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12]137写的是对秋风的喜。秋风扫除夏天的炎热,温度降低,让人感到舒适,心中自然舒畅。秋风吹拂,细雨飘洒,旗帜舒展,构成一幅和谐画面,展现了作者舒适的心情,秋风在他眼中自然是优美的。
与春风、秋风相比,韩愈描述较多的是飓风,对飓风充满了畏惧。
与飓风相伴随的是雷声,与风雨相伴的也是雷声。雷在很多气象现象中扮演重要角色。它是高空中的云朵快速移动相撞产生。云朵相撞产生的声音很大,震耳欲聋,伴随着亮光,让人毛骨悚然。韩愈笔下的雷,声音很大,让人害怕。“雷霆助光怪,气象难比侔”[9]3773写出了雷电相伴,光怪陆离,其他现象难与它较量高低,说明它的威力大;“雷威固已加,飓势仍相借。气象杳难测,声音吁可怕”[9]3782写出雷的威势,它增强了飓风的风力,雷的声音可怕;“天昏地黑蛟龙移,雷惊电激雄雌随”[9]3792“江盘峡束春湍豪,风雷战斗鱼龙逃”[9]3793“雪飐霜翻看不分,雷惊电激语难闻”[9]3848“熙熙釂笑语言,雷公擘山海水翻”[12]355,这些诗句写出了雷的威力,它与风结合在一起,它增长了风的力量,风推动它传播得更远。总之,在韩愈笔下,风雷相互依托,相互增强彼此力量,它的声音和力量惊人,让人敬畏,让人害怕。
雨是一种常见的气象现象,它在万物孕育生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韩愈诗文中的雨,有春雨、秋雨、洪水、大雪、小雪等。对不同的雨,韩愈的思想是不同的。对于春雨他由衷赞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9]3872春雨滋润小草,小草露出嫩芽,新的生命诞生;对于秋雨,他的心情是复杂的,有喜欢,也有厌恶。“淫潦忽翻野,平芜眇开溟”[9]3785“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9]3828“秋阴欺白日,泥潦不少干”[9]3789“薄云蔽秋曦,清雨不成泥”[9]3840“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9]3795,这些诗句有的写秋雨入郊的喜悦,有的写泥潦不干到处蔓延的烦恼。总之,韩愈对待秋雨的情感与自己心情和秋雨对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密切相关。
与雨有关的气象现象主要是干旱,韩愈诗文中写旱灾的内容较丰富。旱灾多发生在春季和夏季,这两个季节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农业收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因此,对于旱灾,韩愈内心焦虑。“前年关中旱,闾井多死饥。去岁东郡水,生民为流尸”[9]3778“江都新刳于兵,郡旱饥,民皆走死无吊”[4]1941“右臣伏以今年已来,京畿诸县夏逢亢旱,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4]2810,这些诗文写出了旱灾所带来的危害:人民流离失所甚至死亡,国家税收锐减,影响国家稳定,韩愈焦灼的内心跃然纸上。
雪是雨的另一种形式,韩愈主要写了春雪和冬雪。“雪霜顿销释,土脉膏且黏”[9]3807“宿云寒不卷,春雪堕如簁”[9]3848“看雪乘清旦,无人坐独谣”[9]3849“梅将雪共春,彩艳不相因”[9]3849“朝莺雪里新,雪树眼前春”[9]3850“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9]3854,这些诗句写春雪,韩愈高兴喜悦。春天的降雪量一般不大,对农作物生长有利,春雪化成水使土壤疏松,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水分。春雪过后,气温上升,万物更新,大地处处呈现出绿意,这种情景让韩愈心情舒畅。“岁穷寒气骄,冰雪滑磴栈”[9]3808“践此秦关雪,家彼吴洲云”[9]3819“闭门长安三日雪,推书扑笔歌慷概”[9]3821“蓝田十月雪塞关,我兴南望愁群山”[9]3836,这些诗句写冬雪。冬天降雪量一般较大,虽然能冻死一部分害虫,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对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影响,冬雪使交通堵塞,出行困难,这让韩愈心情郁闷。韩愈被贬往南方,途经蓝田,大雪封山,行走艰难,此时亲人病逝,他的心情更加烦躁。因此,他笔下的冬雪笼罩了一层阴影。
广东地处南中国,属于亚热带气候区。除飓风这种可怕的气象现象外,还有一种更可怕的自然灾害——瘴气,它是多种气象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古代南方地广人少,尚未得到大规模开发,经济落后,气候比较炎热,原始森林茂密。在炎热的气候环境下,动植物的残骸腐烂变质,分解出有毒的气体,这就是瘴气。韩愈的诗文这样描述瘴气:“毒雾恒熏昼,炎风每烧夏。”[9]3782“湖波连天日相腾,蛮俗生梗瘴厉烝。”[9]3796“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9]3797“南方本多毒,北客恒惧侵。”[9]3805“恶溪瘴毒聚,雷电常汹汹。”[9]3831“前岁之春,愈以罪犯,黜守潮州。怕以谴死,且虞海山之波雾瘴毒为灾,以陨其命。”[4]1404南方瘴气是一种常见的且持续时间长的现象,人的生存环境被瘴气包围,生命容易陨落。瘴气经常危及人的生命安全,北方人被贬到南方,不适应当地的地理气候环境,很多人死在贬所。韩愈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时常担忧自己会死在此地,“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9]3847正是这种心态的写照。因此,对于瘴气,韩愈是恐惧的。
韩愈作为古代儒家知识分子,关注民生,关注国家。古代以农立国,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农业生产与风雨、雷电等气象现象息息相关,因此韩愈非常关注气象现象。由于儒家文化的重功利性、重实用性,他对气象现象研究不够,没有正确认识气象现象产生的原因,因此没有形成系统的气象思想。但他在诗文中描述了一些气象现象,表达出他朦胧的气象思想。韩愈诗文中体现出的气象思想是复杂的。对于一些气象现象,韩愈认为是一种外在的力量在起作用,比如风伯、龙王、河神、山神等。他还认为,人的行为对气象现象的产生起到一定作用。对于雷电、飓风等气象现象,韩愈没有正确理解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它们的破坏力强,韩愈是敬而畏之。对于风雨,韩愈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自己的人生际遇影响着对风雨的态度;另一方面风雨是否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也影响他对风雨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