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诗词 文起千秋
2021-01-14徐展
醒狮国学 2021年1期
徐展
今人读诗词,可知诗从何来?
许慎在《说文解字·丌部》中记载:“古之遒人以木铎记诗言。”
一部部诗篇,最初便是由乐官摇着这木铃铛到民间采集整理汇集起来的。《左传襄公十四年》引《夏书》云:“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晋代杜预解释:“遒人,行令之官也。木铎,木舌金铃。徇于路,求歌谣之言。”西汉刘歆在《与杨雄书》也说:“昭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民间歌谣特别能反映民情,所谓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则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故采诗是统治者了解民情的重要手段,君王可由此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
随着木铎声声采来的诗,又是怎样的呢?从典籍与史料记载看,诗歌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尚书.舜典》即有“诗言志”之说。不仅表明诗的重要性,而且亦为诗定了性。史传舜继位之后,便命夔为乐官,并且确定了职责与诗歌的属性。“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吁!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事实上,诗是伴随歌、舞、乐而生。原初大致没有教化之功能,仅为祭祀愉神,以及庆典娱乐之功用。渐趋为教化,春秋后期,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至于讽谏作用,可能是稍后的事了。此举在《国语》、《左传》、《战国策》、《春秋》之类的典籍中较为多見。
悠悠诗词,文起千秋。今人读诗时感受到的,与古人并无不同,又不尽相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诗词的精髓在字句之外。今人若能解读诗词,体味其中精妙之处,必将与古人同见天地,同见自己,同见一轮明月照在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