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有道
2021-01-14程应峰
程应峰
老子和庄子,并成老庄哲学。同儒家哲学一道,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中流砥柱。
老子的思想体系,缘起于“自然”,是以“自然之道”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老子主张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返璞归真,以“自然、无为”作为社会、人生的理想状态。庄子有一颗逍遥之心,十分注重个体的精神或心理状态,在意如何获得完全的精神自由和开放独立的人格,孜孜以求“去常知、忘情欲,内心虚静明觉”状态下的逍遥自得——即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后的忘我境界。庄子强调“无名、无功、无己”,在他看来,只有摆脱名利外物的困扰,超越自我的存在,才能做到“无累”,也才能实现精神的无限自由。
老庄哲学即道家哲学,所倡导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自然”属性,其精神本质是“自然”,其思想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所谓“道”,就是“自然之道”,就是“天人合一”。
老庄哲学是智慧的,它的智慧,在于其思想认知能够顺应万事万物不断的变化,具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可塑性、可融性,在于从容有道。
从容,在于顺其自然。天地是自然存在,自然的世界无所谓感情,所以在老子眼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存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这一原理的内涵,而得以呈现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自然世界运行秩序展现出来的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束缚。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是本着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去触摸人类的存在定位。道家学说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一方面是人的认知能力的解放,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另一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
人,原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本身是没有目的和价值的,人,因为追求了目的和价值,才失去了从容,失去了自由,陷入无穷无尽的痛苦和焦虑中。而人之所求所为,其最终和最高的目的,还是为了确认其内在的自由。
从容,在于恬淡无欲。凡是剧烈的、狂暴的运动或者行为,都会因用力过度、折腾过度而不能坚执持久。淡泊宁静的人,对琐事多有忽略,绝不事事操心,因而无兴奋或焦虑的事情,所以,生命元气旺盛不衰,这正是一种养生之道。人类有物欲、财欲、淫欲、色欲、权欲、妒欲、贪欲。怎样才能驱逐和遏制这些欲望?在包揽天地、滋润万物的老庄哲学看来,人应该保持清逸之气,远离声色犬马与鄙劣不堪的现实。世界上最大的灾祸莫过于贪欲,只要人们能够悉心修持,闭目内视,不为外部的花花世界所吸引,集中精力于内心的修行,做到不随物迁,与时俱化,不就利,不违害,就能恬淡无欲。恬淡无欲的人,不会贪图便宜,不会去干坏事,能做到至人无己——心中装着别人,不一味考虑自己。处于此等人生状态的人,自然可以至美至乐,自在逍遥。倘若打开欲望之门,甘为世俗所困,或是违背天道,随心所欲地奢求不可期盼的目标,骄奢淫逸,就必然腐败堕落。
为此,老子告诫人们,任何时候都要依道而行,也就是依照外在的规律而行,绝巧弃利,趋向淳朴自然,顺应造化之理;让心灵安宁和泰,光洁纯净。若能如此,自然会心有所感,颖悟尘世的幸福美好。
老子还以为,人,虽然可以扬理制欲,却不可无限夸大理性的作用,而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不要绞尽脑汁,而要心境如水,致虚守静;成败利害不系于心,得失存亡无挂于怀,视功名利禄如过眼烟云,看富贵为草木粪土;抛弃一切放纵情欲之念,剔除一切虚荣奢侈,自然就可以清欲除恶,抵御外邪,使你正气旺盛、情志舒畅。
从容,在于谦让不争。老子主张柔顺、退避、谦让,不主张以强硬、进取的态度来对待事物。这好比一把刀子,磨得越锋利,越容易在砍东西的时候出现缺口。人也是如此,处处争强好胜,到处打压他人,与人为敌,最后就会导致失败。柔顺不仅是自我保全之道,也是克敌制胜之道。水的姿态,就是最好的人生姿态。在老子看来,自甘卑下,是最了不起的德行,顺应万物形态,不固守自身的特殊形态,就能无所不可。虽然柔弱,但是却能拥有持久永恒的力量,到最后就能改变其他事物。柔顺的水,永远是谦让不争的,遇方即方,遇圆即圆,遇障碍而绕行,就算有一时的曲折,却永远在曲折中迂回前进。
于人而言,谦让不争就是美德,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站在自我这一中心看待周围的一切,如果总是喜欢充分表现自己就会压制别人,如果能够保持谦逊就能够给别人展示的机会,自然就会得到别人的拥护和喜爱,反而获得了支配他人的力量。所以,一个懂得谦让的人,并不一定会损失自己的利益。高傲往往是自卑的体现,越是缺乏自信,就越需要借用夸张的行为方式彰显自己,表现自己,安慰自己。
从容,在于择善而从。世间所有的事情都有因果,很多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因由,会凑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福祸相依不可预测。变化是万事万物的法则,“无执,故无失”,凡事不要保持成见,不固执,多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择善而從,是最好的人生选择,也是最佳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人生的意义和幸福,一方面来自善心善行,包括从劳动工作、读书学习、游戏娱乐、积德行善、慷慨解囊、同情怜悯、关心爱护、为人民服务等等,足以从中获得付出的满足。另一方面也包括从无声的思索、发明创造、勇敢、节制、自律、正义、公平、自由以及从痛苦的解脱中获得心理的欣慰。一个智慧之人,即便在完全孤独的沉思遐想中,也会其乐无穷;一个温文尔雅、充满爱心的人,就是在贫困环境中也能怡然自得。也就是说,人生的幸福美满,缘于美的心灵和善的品性,只有美德和公正无私才能够使人变得宽容、仁慈、友爱;才能够安慰人的痛苦心灵,激起人的希望、热情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才能够有效控制情欲、贪欲,树立不朽的信仰。只有正义才能增强人的勇气和胆量,鼓舞人的灵魂,将人的各种欲望归于秩序,酿成才智,使人类社会变成一个高度和谐、有效运转的整体。
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意思是说,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向善。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使人人守信。换言之,就是一个高尚的人,要以百姓之心为心,要用崇高的美德滋润他人的心灵,使世风淳良,友善盈溢。
从容,在于静心以待。万物都处在循环无己的运动中,所有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运转规律,会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自然调节,世间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切有形的存在,最终都将归于寂灭。所以,每个人的生命最终将归于虚无。但是,生命的意义可以由自己决定,面对真实的生活,乐于体验而无欲无求的人,可以从中获得博大精深的力量。不占一物,静心以对,洞悉和拥有世间万象,摆脱渺小和私欲的自我,所拥有的是真正的博大心境。
尘世间,充满矛盾与差异,一个人,没有宽容精神,没有超越意识,会活得很累很痛苦。道法自然,虚静无求,静心以待,会让一个人活得从容大度。也就是说,一个人若能做到无誉无訾,与时俱化,就可以像上天一样,清虚明满,光育众生;像大地一样,宁静厚载,哺育万物;像万物一样,生长化藏,欣欣向荣。
从容,在于自胜者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在老庄哲学的世界里,了解他人是智慧的力量,但是能够了解自己是明澈的表现,智慧多少不在多能解读别人,而是能解读自己。因为每个人都需要自我肯定才能带来充分的自信,因此,往往会丧失真实地面对自己的能力,在自知面前,每个人都有一层“自障”,想要战胜自己,不是表面力量就可以做到的,它需要一種内在的,根本意义上的强大。
庄子以为,要自强,就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如此,才能变得聪明和智慧,才有自强的资本。智慧是获得幸福的最佳路径,它能够净化、安慰、美化躁动不安的心灵。一个人,如果一味为着外在的虚荣而不停地忙碌,失却了自然的质朴,是没有真正的幸福可言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世间万象森然,在天然的秩序中变化不息。无形无质的道,不可名不可论,归依于万物,融合于万物,与万物同在。智者老子,拥有智慧却不囿于智慧,这何尝不是他过人的智慧?他认为,“道”是自然而然并非有意而为之的,人间的智慧不过是一种“巧伪”,正如自发之德与外在强求之德一为“上德”,一为“下德”,有高下之分一样。庄子呢,以逍遥之姿,以宏阔无垠的眼光,告诉人们必须从狭小的生存环境中解脱出来,才能看到世界的宏阔,才能打破有限的认知达到精神上的超越。有限时空的生存,会让人自我满足自我拘禁,将有限的认知当作衡量一切的绝对标准。正因如此,庄子才有了“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的感慨。
应该说,人类的探求有可赞可叹、可圈可点的地方,但就算如此,人类社会走到的今天,对宇宙的解析依然是微不足道的,充其量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
老子的冷静,庄子的洒脱,既有对外在世界冷静的不带感情的观察,也有充满感情和想象力的丰富的心灵体验。冷静的观察和丰富的心灵体验,合成了老庄哲学,其蕴藏的智慧,包含着自然的法则,生命的真谛,既从容有道,本真自然,又新奇多变,张力无限。
编辑/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