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比较研究
2021-01-14严信博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都属于当下哲学流派中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通过总结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和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内涵,对比研究两者的相同点与相异点。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两者在研究出发点和对人的价值上问题上具有相似之处,但是在对人的本质界定、研究目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本质差别。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传统民本思想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内涵
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涵是较为丰富的,不同时期诸子百家对其有不同的解释。民本思想与中国文化的源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仅在传统文化思想中有所影响,在政治思想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古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奴隶社会的消逝,私有制的诞生有着必然联系。韦政通在书中提到民本思想是“中国政治哲学的主流”,“以比较文化的观点,它也是中国政治思想的最大特色”。我国“民本思想”起源于商周时期,在春秋时期得到发展,流行至今。
张分田教授认为古时候不存在“民本”这样一种思想理论,但有“重民”思想的提法。是当代文化研究中对于“民本思想”赋予了新的内涵。“民本”选自《尚书·五子之歌》中论述的“民惟邦本”。其中“民惟邦本”来自“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在此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夏朝时,“民本”观念已经开始展露出来,大禹希望统治者想着眼于君民关系来治理国家,解决君民矛盾,并认为百姓是一国之本,立根才能固基。
夏商时期虽然有重视百姓、敬重百姓等观念,但是“民本”思想并未形成并成熟,直到周初才真正形成。周初“民本”思想的形成是以思考夏商周政权更替的根本原因为背景的。在《尚书·蔡仲之命》中记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认为君王的“德”是在于如何对待百姓的。因为《诗经·大雅·烝民》中提到“天生烝民”,认为君民关系是上天有所安排的。“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惟天惠民,惟辟奉天”“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等都可以体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已经形成。
金耀基提出,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民本思想是主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中国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人民为政的主体;二是君王所在的位置,须得到人民之同意;三是保障人民之生存;四是重“义利之辨”;五是守“王霸之争”;六是明“君臣之际”。张分田教授对“民本思想”有一个重构,他认为民本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内涵:立君为民、民为国本、政在养民。他提出,民本思想是传统文化中,统治者对于政治理论的代称,它与帝制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也是一种论证君主制度的思想体系。总结学者们的观点后,民本思想的主要三大内涵就是,一是民生,二是民为国家政权的决定性力量,三是民为国家的目的。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内涵
20世纪2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同时也暴露中种种资本主义的弊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此进行了批判,揭露人的异化现象,追问人的本质和存在,解蔽人的困境,探索人的解放并对未来进行了规划,其中体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
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与近代哲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是在近代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既避免了二元论和过度强调人的主体性作用,同时能够着眼于人的作用,突出人的主体性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了人的异化现象,追求超越“单向度的人”,认为人应该得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的异化理论有所联系。西方马克思主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出现的异化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批判与继承,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并不是盡善尽美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缺失和扭曲,这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有着一些区别。
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追问人的本质存在,将其作为研究起点。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成了物的附属品。他认为人不应该消极地追随物化,认为“人的存在必须建立在自觉意识基础之上”。马尔库塞认为,人不应该只追求物质的需求,还应该有更高水平的追求——精神需要。他在《单面人》中提到“无法怀疑的是,满足这些无可替代的需要,就是生理的需要一一在可获得的文化水平上的食品、衣物及住房。满足这些需要,乃是实现所有需要,包括非升华的与升华的需要的先决条件”。弗洛姆认为人在生产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的地位,而是以一种非异化的形式进行生产工作,人应该处于支配地位,主张人应该充分发挥主体性。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被物欲所蒙蔽,人本思想通过对现实人的困境进行阐释来,让人们摆脱“虚假的需要”。西方马克思主义是通过对人的本真存在的关注,来寻求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途径,把人从幸福的假象中解放出来。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之比较
(一)两者的相同点
第一,两者都以人作为研究的重点和出发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首要问题都是关于人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这两者关注人的发展,注重人的作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就是帝制的一个根本准则,其中我们可以通过孔孟之道看出,我国古代关注人的重要地位。孔子重视人道,轻视鬼神。他认为统治者应该把人民放在治理国家的重要位置,他认为,“君者,舟也;庶人也,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孔子家语》)这说明了,在君民关系上,“民本”是统治者管理国家和社会的一种工具性存在,也是这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人民在国家政权中的重要地位。当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的时候,关于“人”的问题就得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人的问题”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是作为哲学的重点来研究的,两者对于人的现实困境有所关注,而且都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希望把人从异化中解放出来等,都体现了关注人的本真。
第二,两者都认为人具有特殊价值。在中国传统制度中,通常认为君主是处于统治地位的而“民”都是处于被统治的服从地位,百姓几乎没有权利。但是在古代帝制中,君王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不受侵犯,在一定程度上把“民”的价值进行了特殊化。统治者通过颁布利民为民政策,因为君主需要依靠百姓的和谐稳定来维护政权统治。张分田认为,民本与君本并行不悖,且互为条件。君主不可以没有百姓,百姓也不能失去统治者,就是这样的一个相互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百姓的重要地位。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产生的背景也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相关。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的安全和尊严遭到威胁,人类生存现状遭受困境。特别是当机器大生产的普遍运用之后,人的主体性作用逐步瓦解,使人活在虚假的幸福之中。此外,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人们被迫接受统治阶级的文化价值,人们享受于物质世界中,精神世界被蒙蔽。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是出于被管理被动地位,只能顺从和接受,逐渐失去了反抗意识。人本主义强调人权,而且这是不能被剥夺的。人权应当存在于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应当通过人民的权利来对统治阶级的专制和集权进行部分制约。
(二)两者的相异点
第一,两者对于人的本质问题上有所差异。我国传统民本思想中对于“人”的界定一般是指遭受压迫和剥削的普通百姓,并不涉及君主或官吏,更加侧重于人的社会性质,把人看作是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这里的“人”是更加倾向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人,把人当作是抽象的人,对于人的界定更加宽泛。西方马克思人本主义认为,必须批判异化来说明人的存在与本质,人们要自觉主动地追求精神需要。存在于社会中人不仅需要生理和生存的需要,而且对于精神层面的满足也是无法缺少的,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人。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阶级操控人、物化人的行为,使其丧失了主体性。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主张者认为,人们要塑造自身人格,尽可能地回到本质世界中。同时,人的发展也离不开对经济利益的需求。人们要实现本真的幸福愿望,协调好各项利益的需求。
第二,两者对于研究人的目的不同。孟子深谙养民之道,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说法,为我们所熟知。孟子的民生思想中存在着一个重要内涵,就是相比起君主,“民”的价值更高。而“民”也是实现君主统治,实现政权合法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管仲的《管子·霸业》中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則国危”。(《管子·霸业》)这其中也表达了,以人为本是为了治理国家、巩固社稷的需要而产生的。在传统以人为本的思想中,我们都可以得知,“民”时常是作为工具性的存在,“民本”之本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目的是为了辅助君主获得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在荀子所说中更加能体现,“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荀子·君道》)因此,我国传统民本思仍然处在封建制度的牢笼之中。相比较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立足于当时的资本主义背景,通过挤压人剥削人的制度来看,联系人的生活实际,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人异化现象的批判,主张超越当前的状态。将阻碍人发展的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工业化,探索人的自由和解放,其思想理论跳脱出束缚人的社会制度框架。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思想家们认为人们需要追求现实生活幸福,赞同公平正义等原则。列斐伏尔认为,将“总体的人”作为中心,抨击对当时大工业背景下的一系列不公平事件和异化本质,主张人的存在和思想要超越当前制度。列斐伏尔主张结合政治和经济因素,将日常生活的方式来催生社会革命,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葛兰西对于社会革命也有一定的看法,他认为当前的社会革命是要引领人的意识,权利的争夺集中于意识领域,因为人的意识一直被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紧固和奴役。社会革命需要使人的意识从抑制中解放出来,这样的话,资本主义的文化结构将会破碎,人们从“虚假的幸福”中解脱。
总之,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有共同点也有相异点。两者的研究主要内容都集中于人,关注人。但是在研究的目的性和本质上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有不同之处,因其产生背景和理论基础存在差异,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致力于社会制度的改革和全人类的解放,主张突破现有制度的枷锁;中国传统以人为本思想还是建立在封建制度的大框架下,其目的还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存在的。
参考文献
[1]袁亚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解读[J].法制与社会,2017(04):1-2.
[2]梁海礁.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3]张分田,张鸿.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内涵与外延刍议[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113-118.
[4]赵清文.论《管子》的“以人为本”思想[J].管子学刊,2004(04):10-14.
[5]李存山.儒家的民本与人权[J].孔子研究,2001(06):4-12.
[6]李存山.“人本”与“民本”[J].哲学动态,2005(06):21-25.
作者简介
严信博,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