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智慧:语文课堂的追求
2021-01-14冯金水
冯金水
[摘 要]言语的构建与发展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言语构建,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教材文本的言语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语言敏感、语言内涵以及语言底蕴等方面引导学生沉入语言世界,使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并学会表达、学会交流,以实现提升学生言语智慧的目标。
[关键词]言语智慧;语文课堂;语言内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34-0046-02
学习就是实现由不会到会、由模糊到清晰、由收获到继续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拾级而上的过程,是视野渐宽、学识渐长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让学生思维得到训练,智力获得发展,知识、见识、胆识等都能得到增长。而这些都属于言语智慧的范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把发展学生的言语水平、提高学生的言语智慧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追求。
一、关注语言敏感,触发学生言语智慧
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触摸语言,使学生的言语智慧得到增长。
(一)在反复诵读中激活学生言语智慧
洪镇涛教授曾说“书不读熟不开讲”。这种读主要是指反复朗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读漏字,不读破句,读出自己的感情。这样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不需要教师的解说,学生就能自晓文章的意思。在反复朗读中,在一次又一次与文本亲密触摸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认识与把握会逐步加深、增强,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性。
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繁星(一五九)》这首短诗,是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所创作。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可以从整体入手,采取一遍又一遍朗读的形式来让学生获得对短诗的深入理解与感悟。首先,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结合短诗中的标点符号,理解诗歌所承载的情感;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模仿着读,读出短诗所蕴含的情感。学生对这首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天上的风雨”“心中的风雨”这两句。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两句的意思呢?唯有诵读,学生才能理解。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自然地感受到“天上的风雨”指的是自然界中的风雨,而“心中的风雨”指的则是生活中面对的各种困难与挫折。这样教学,不用教师做过多的解释,学生就能对短诗的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言语智慧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对文本的反复诵读中习得的。反复诵读文本,可以促进学生在读中感悟与体会,在熟读成诵中用心灵去倾诉,实现情感的流淌,促进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在反复揣摩中激活学生的言语智慧
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知能力不仅要从整体上引导学生反复揣摩,还要对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咀嚼、品味。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孤立地分析一个段落、一个層次、一个句子等现象的产生,注重语言文字的整体感受,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把握语言表达的意义。
如,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桂花雨》一课,有一个教师至少用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反复朗读文本中描写桂花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想象桂花之美。其实,学生画出的描写桂花的句子,已经脱离了文本的语境,它们所承载的意义与情感自然会减弱不少,学生理解需要更多的时间。联系文本的语境以及作者的生活经历,学生不难发现作者之所以描写桂花美、桂花香,主要是为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作者通过对童年摇桂花之乐的回忆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因此,在引导学生品析文本的关键词句的时候,千万不能与文本内容割裂。只有回归文本整体,才能让学生获得对文本内容最为敏锐的、真切的感受,引起学生的共鸣,走进阅读的深处。
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对文本的语言敏感性,有助于学生言语智慧的触发与唤醒。教学中,教师从文本整体出发,引导学生体悟文本的表达意蕴,播下言语表达的种子,这样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注重语言赏析,发展学生言语智慧
阅读教学中,学生开始阅读文本时,他们的感受是比较粗浅的。只有沉入文本的言语世界,引导学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阅读感悟文本,才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感悟,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提升。
(一)在语言品味中发展学生言语智慧
对文本语言的内涵,只有在“品”中方能知晓其滋味。这种“品”包括对语言的分析、比较、审视、咀嚼等方面。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文本语言特点,捕捉恰当的语言训练点,引领学生就文本中具有特色的语言进行细嚼慢品,让学生真正感悟到文本语言的内涵与意味。
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在柏林》一文,有这样一段话:“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读完这段话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从“失去了三个儿子”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作为一位父亲在面对失去三个儿子之后的隐忍与坚强;有的学生从 “送进疯人院”这一描写中感受到了作为一位丈夫,他是一个冷静、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就这样,教师引导学生就老兵的话进行品味,使得一位坚强、隐忍、冷静,有责任、有担当但悲伤无奈的人物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使学生读懂了文本的内涵,品“厚”了语言。
阅读教学中,只有带领学生真正沉入文本,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背后的意蕴,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理解与发现,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提升。
(二)在畅快表达中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
学生的言语智慧一般情况下是处于内隐状态的,只有在愤悱时才会很快被激活,使学生的言语表达呈现出别样的精彩。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爆发的触点,引导学生深切感悟文本,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真实意蕴,体味文本的韵味。
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以朴实流畅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清晰的条理从多个方面介绍了地球的知识,号召人们要保护地球环境。教学时,教师让学生结合生活现状,说说地球面临的问题;要求学生想一想:作为一名小学生如何呼吁大家都行动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面对这个话题,学生都积极地发言,充分发表自己对环保、对保护地球的想法与决心。在这里,教师适切的话题使学生的言语得到了锻炼,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地球目前状况的了解与认识,而且活跃了学生思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课内生活与课外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探索自然的愿望。这样,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据文本内容挖掘出具有思维“触点”的话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能激活学生的言语表达,使学生在愤悱之中走进阅读的深处。
三、夯实言语底蕴,提高学生言语智慧
依托教材文本,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能增强学生的言语智慧,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在语言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言语智慧
统编语文教材中,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都是提高学生言语智慧的最好素材。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出适当的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以促进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描写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不同的美丽景色。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以文本为载体,为学生搭建了适合进行语言表达的平台。
1.品读。小兴安岭一年四季各有各的特点,在品读中感受作者是怎样抓住每个季节的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
2.顿悟。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小兴安岭的哪个季节,为什么。
3.比照。自己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呢?与小兴安岭的一年四季相比较,自己家乡的四个季节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自觉把自己家乡的四个季节与小兴安岭的四个季节特点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作者笔下的小兴安岭的美。这样的语文实践,能丰富学生的言语积淀,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中文质兼美的文章进行品读,为学生搭建出适合的言语实践平台,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提高了学生的言语智慧。
(二)在浸润文本中提高学生的言语智慧
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在阅读的时候,学生如果不能走进文本的世界,那么這样的阅读是毫无灵魂的,是游离于文本语言之外的阅读。因此,教师要找准契合学生精神成长的语言实践点,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以促进学生言语与精神世界的同构共生。
如,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带刺的朋友》一课,有的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提出问题:“小刺猬偷枣,这本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可作者为什么还说它是‘带刺的朋友’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解决问题。在自主阅读中,学生发现作者对小刺猬的称呼不断发生变化:一开始是“那个东西”,接着是“那个家伙”,后来是“聪明的小东西”。从作者对小刺猬的称呼中,学生看出作者的情感变化。这样,学生明白了正因为作者对小刺猬的喜爱,所以即使是小刺猬在“偷枣”,可作者仍然把它看作是朋友。这样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解决问题,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让学生获得了言语与精神的滋长,促进了学生言语生命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教师依托教材文本,引领学生沉入言语世界,让学生真正感知语言、触摸语言、进行言语实践等,能真正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提升。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