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演进特征
2021-01-14任波
关键词:城市化;体育产业;关联;耦合;演进特征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21)05-0001-09
Characteristics of coupling evolution between sports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Shanghai data
REN Bo1,2
(1.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Yancheng 224002, Jiangsu,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mechanism of the coupling between sports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 the grey system theory and agglomeration economy theory are used to construct the coupling model of sports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 Based on the relevant data of Shanghai,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pling between sports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 in Shanghai are explo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coupling mechanism of sports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 is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ndustrial integration—factor flow—agglomeration growth", i.e., sports industr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urbanization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through factor flow and agglomeration growth. 2) Sports industry has a strong coupling relationship with economic urbanization, social urbanization, spatial urbanization and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3) From 2014 to 2018, there is an inverted "U" correlation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strong correlation coupling stage in 2014~2017 and the medium correlation coupling stage in 2017~2018.
Key words:urbanization; sports industry; association; coupling;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与供给侧改革路径研究”(19YJC890035),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时代江苏体育产业助力体育强省建设的实现路径研究”(19TYC003)。
体育产业作为新时代“五大幸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外部性效应越来越突出。在多重利好政策推动下,体育产业增加值已由2006年的983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10 078亿元,年均增长率21.4%;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已由2006年的245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6 530亿元,年均增长率31.5%[2-3]。体育作为现代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城市人文底色的重要拼图,同时也是城市发展“软实力”的一部分,能够为城市发展带来持久动力[4-5]。城市化作为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学界研究已有多年历史,但由于各学科关于城市化关注的重点不同,所以其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6]。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对城市化相关研究达成的共识是城市化是社会经济的转化过程,涵盖多个维度,主流研究认为城市化一般包括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空间扩容、社会生活等4个方面。其中,经济发展是基础,人口增长和空间扩容是表现,社会生活水平提高是目标[7]。新时代体育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等具有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探寻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耦合本是物理学的概念,延伸到社会科学领域,通常是指两个或者多个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现象[8-9]。测度两系统或多个系统耦合程度的指标是耦合度,两系统或多系统的耦合度越大,说明系统间的关联程度越大;反之,系统间的耦合度越低,关联程度越低。所以通常采用系统间关联耦合程度,能够更深入分析系统间的本质特征[8, 10]。目前,学界关于城市化与其他系统耦合的研究较多,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6, 11]、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创新能力耦合协调研究[12]、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13]、城市化与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研究[14]、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耦合协调研究[15]、城市化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16]等。而体育学界关于体育与相关系统关联耦合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一是体育赛事与相关系统耦合研究,如大型体育赛事举办与改善民生的耦合路径[17]、体育赛事与举办地城市发展的耦合研究[18]等;二是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关联耦合研究,如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互动研究[19]、体育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研究[20]等;三是体育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关联耦合研究,如体育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耦合研究[21]、体育产业与健康中国建设耦合协调度研究[22]等。可以看出,学界关于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的研究相对不多。基于此,本研究以灰色关联系统理论为基础,基于上海市数据,探究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关联耦合关系,以期为更好认识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提供参考。
1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的内涵与机理
1.1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的内涵
我国体育产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发展起来[23],在城市化进程中,体育产业扮演着助推城市化发展的作用。追溯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内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剖析:1)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的目的是实现体育产业和城市化的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进程中,体育产业对城市化的作用和影响体现在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有利于推进城市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重塑城市功能等,进而起到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作用;城市化对体育产业的作用和影响体现在城市化发展通过要素、需求等途径推动产业结构演进[24],进而给体育产业发展带来广阔空间。2)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的前提是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适度协调。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是通过两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持续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两系统的关系是积极而非消极,即通过协调配合,实现关联耦合。可以认为,体育产业与城市化保持适度协调是两者关联耦合的前提条件。3)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的表现是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具有时序和空间的阶段性特征。表现在不同的阶段,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发展的相互影响具有差异性。如在轻工业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24],这一时期体育制造业发展较迅猛,以适应这一阶段的城市化发展特征;在服务经济阶段,第三产业服务业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24],这一时期体育服务业发展较快,以积极适应这一阶段城市化发展特征。在清晰认识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内涵的基础上,研究体育产业与城市化两个子系统的关联耦合演进特征,对客观认识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具有现实意义。
1.2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的机理
城市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不同学科对城市化有不同的定义。一般认为,城市化是一种转变的过程,这种转变集中体现在:一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过程,即城市人口集聚;二是非农生产活动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城市经济集聚;三是农村地域空间结构向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转变过程,即城市空间集聚;四是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即城市社会和生产集聚等[24-25]。体育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其集聚效应也逐渐显现,体现出体育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增强,逐渐融入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即通过集聚经济理论分析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关联耦合机理具有一定的现实依据。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表现为体育产业推动城市化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助推体育产业发展,两者互促共进、共同发展。探究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的内在机理,即两者关联耦合的实质是什么因素连接在一起所形成的外部结果。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的内在机理体现在体育产业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融合等,助力城市化发展;城市化通过要素流动和集聚效应等,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从体育产业促进城市化发展看。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体育产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不断增强,如体育服务业范畴的竞赛表演业技术创新,能够提升赛事转播质量、增强大众的竞赛观赏体验;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够增强装备研发制造能力、加大体育智能设备开发运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技术创新,能够提升体育场地(馆)的智能化、便捷化,满足全民健身与体育赛事活动的多元化需求。体育产业具有产业融合度大、关联作用强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如娱乐、养老、旅游等),提升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积极适应城市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从城市化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看。迈克尔·波特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26],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要素流动呈现从低级向高级演进、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要素流动作为社会、经济、政治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着高级生产要素向城市流动与集聚,对体育产业發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加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强化了城市原有的服务功能,以科学知识、专业技术、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新型生产要素在城市集聚,推进城市逐渐成为信息中心和创新研发中心[24],城市集聚经济效应显著,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体育总部经济特点逐渐显现,助推体育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整体上看,基于集聚经济理论视角,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机理体现在,体育产业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等促进城市化发展;城市化通过要素流动和集聚增长等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2.1 指标选取
体育产业指标体系选取是基于以下缘由:首先,通过上海市体育局与上海运动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发布的体育产业发展指数得到初始评价指标;其次,通过参考已刊发的相关文献[27-29],形成基本的体育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体育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最终确定体育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城市化指标体系选取是基于以下缘由:不同的学科视角,对城市化的理解不尽相同。从人口学视角研究城市化,一般更多注重研究人口流动带来的城市化问题;从经济学视角研究城市化,一般更多注重研究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从地理学视角研究城市化,一般更多注重研究空间演变特征中的城市化问题;从社会学视角研究城市化,一般更多注重研究社会现象中的城市化问题等。以已刊发的权威期刊文章为研究基础[6, 12, 30-36],并根据德尔菲法,整理得出城市化包括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社会城市化4个维度的13个具体指标(表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受到文章篇幅的限制,德尔菲法的具体步骤及其计算过程不一一列出。
2.2 数据来源
由于体育产业基础数据的较难获得性,以及国家层面和省市层面的官方数据缺失,本研究选取体育产业基础数据较为完善的上海,作为实证分析对象。2014—2018年上海体育产业数据来源于上海市体育局与上海运动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联合编制和发布的数据,具有官方性质;2014—2018年上海城市化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5—2019)》《上海统计年鉴(2015—2019)》和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index.htm)。以上数据的选取和获得具有权威性和客观性,能够保证数据处理结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3 研究方法
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邓聚龙教授基于研究需要提出灰色系统理论,用于分析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的作用机理,适用于处理内涵和外延不十分清晰的数据。灰色系统分析方法优势在于能够准确反映各系统内部因素之间的亲疏程度和空间分布规律[37-38]。灰色关联分析方法(GRA)根据灰色系统基本原理,量化测度不明确或变化系统的动态过程及发展态势(即关联程度和耦合度)[6, 8, 39]。故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发展的关联耦合模型。具体步骤详见下文公式1~9。
3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的实证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3.1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系统各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通过公式1,得到了体育产业系统和城市化系统各指标的标准化数值,具体如表4和表5所示。
3.2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系统各指标数据的“两极最大差”和“两极最小差”
求各个时刻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两极最大差”和“两极最小差”。计算体育产业与城市化两系统指标的求差序列。公式如下:
由于体育产业包含8个二级指标,受到文章篇幅限制,这里仅列举体育产业总产值与城市化系统各指标数据的求差系列数据结果。表6显示,体育产业总产出与城市化系统各指标数据的“两极最大差”M=0.6103,“两极最小差”m=0.0068。同理,得出体育产业增加值、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体育服务业占比、人均体育消费、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体育企业数与城市化系统的各指标数据的“两
3.3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系统各指标数据的关联系数
关联系数是指母因素列和子因素列在各个时刻的关联程度值。根据体育产业与城市化指标的无量纲标准化数据以及求差序列结果,可得出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发展指标数据之间的关联系数。公式如下:
同样,以体育产业总产值与城市化系统各指标数据为分析对象,将体育产业总产出与城市化系统各指标数据的“两极最大差”M=0.6103和“两极最小差”m=0.0068,代入公式5,得到体育产业总产值与城市化系统各指标的关联系数(表7所示)。同理可得,体育产业增加值、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体育服务业占比、人均体育消费、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体育企业数与城市化系统各指标的关联系数。
3.4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系统各指标数据的关联度矩阵
由于关联系数的值相对较多,信息量相对过于分散,不利于横向和纵向比较,通过计算体育产业与城市化之间的关联度,便于分析体育产业与城市化之间的关联关系。公式如下:
通过比较各个关联度γij的大小,可以分析出体育产业系统中的各要素与城市化系统中的各要素之间的密切关系程度。依据公式6和公式7,得出2014—2018年体育产业系统与城市化系统的关联度矩阵。
根据式中di和dj的大小及其对应的关联度与耦合度评定范围,得出体育产业对城市化发展的最主要胁迫因素,以及城市化对体育产业最主要的约束因素[6]。表8显示,2014—2018年体育产业系统与城市化系统的关联度矩阵,可以得出体育产业各指标与城市化各指标的关联关系强弱。
3.5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系统间的关联度和耦合度
依据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耦合模型(公式9所示),得到体育产业系统与城市化系统的关联耦合变化趋势。图2所示,2014—2018年的5年间体育产业系统与城市化系统的关联度在[0.6758,0.8955]区间范围,呈现较强和极强的关联耦合关系。2018年体育产业系统与城市化系统的关联度仅为0.4638,呈现出中等關联耦合关系。
4 分析与讨论
4.1 上海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具有较强关联耦合关系
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测度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关联耦合程度,能够找出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相互影响的主要因素。通过测算2014—2018年上海体育产业系统与城市化系统的关联度,得出整体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关联耦合关系(表8显示)。体育产业与社会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具有较强关联耦合;体育产业与人口城市化具有中等关联耦合。通过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包括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的关联度矩阵可以发现,在2014—2018年5年间,体育产业与经济城市化的关联度平均值为0.7660,体育产业与社会城市化的关联度平均值为0.7599,体育产业与空间城市化的关联度平均值为0.7343,体育产业与人口城市化的关联度平均值为0.7052,其关联度在(0.65,0.85]区间范围,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效应,且耦合程度较强。究其原因在于:
1)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经济减速换挡、提质增效,第三产业取得较快增长态势,体育产业与经济城市化的主要指标(人均GDP、二三产业占GDP比重)的关联度都高于0.65,呈现较强关联耦合关系,对推动体育产业与经济城市化关联耦合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社会城市化的指标,与体育产业的关联度为0.8381)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社会城市化的指标,与体育产业的关联度为0.8464)的提升,大众对体育消费的需求呈现增长态势,助推体育产业与社会城市化关联耦合发展。
3)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41]。体育产业作为新时代“幸福产业”的组成部分,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从反映空间城市化的人均拥有建成区面积、人均城市拥有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标看,其与体育产业的关联耦合度分别为0.6872、0.7478、0.7679,处于较强关联耦合状态,推动了体育产业与空间城市化的关联耦合发展。
4)上海是城市化率較高、城市人口密度较大的国际化大都市,居民参与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的意识相对较强。《2018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指出,2018年上海体育消费人群占比为80.9%,人均体育消费升至2 580元。随着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比重、城市人口密度、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占总从业人口比重等反映人口城市化的指标与体育产业存在较强关联耦合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依据。
4.2 上海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呈倒“U”型的关联耦合关系
图2显示,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关联耦合变动趋势与演变规律。可以看出,2014—2018年的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关联耦合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整体上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存在着较强的关联耦合度,且具有先递增后递减的阶段性特征。图2显示,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系统的关联耦合度波动趋势呈现较强关联耦合(2014—2017年)和中等关联耦合(2017—2018年)两个阶段。
1)较强关联耦合阶段(2014—2017年)。表10和表11所示,从2014—2017年体育产业系统各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和城市化系统各指标的年均增长率看,体育产业系统各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呈现上升态势,特别是体育产业总产值和体育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3.37%和11.14%;城市化系统除城镇人口比重和人均拥有建成区面积2个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处于下降态势之外,其他11个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呈现增长态势。整体上看,2014—2017年体育产业系统与城市化系统的各指标数据呈现增长趋势,推动着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关联耦合发展。
2)中等关联耦合阶段(2017—2018年)。从该阶段的体育产业发展看。2017—2018年体育产业系统各指标的年均增长率普遍较快,如体育企业数、体育产业增加值、体育产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41.75%、18.42%、18.09%,体育产业呈现较快速发展态势。从该阶段的城市化发展看。2017—2018年城市化系统的二三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占总从业人口比重、人均拥有建成区面积、人均城市拥有道路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的年均增长率,低于2014—2017年相应指标的年均增长率。整体上,城市化系统各指标年均增长率呈现放缓趋势。这一定程度上,与体育产业系统年均增长率快速增长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体育产业系统与城市化系统由较强关联耦合关系(2014—2017年),发展为中等关联耦合关系,呈现出倒“U”型变化趋势。
5 结论与建议
在分析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的内涵与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关联耦合模型,对上海市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演进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的机理是基于“技术创新—产业融合—要素流动—集聚增长”联系起来,即体育产业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等促进城市化发展,城市化通过要素流动和集聚增长,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2)体育产业与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具有较强关联耦合。其中,体育产业与经济城市化关联耦合程度最大(0.7660)、与人口城市化关联耦合程度最小(0.7052)。
3)2014至2018年的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关联耦合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整体上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存在着中等和较强的关联耦合状态,且具有先递增后递减的阶段性特征。即2014—2017年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呈现较强关联耦合,2017—2018年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呈现中等关联耦合。
综合上述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1)鉴于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作用较强,可以把体育产业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加强城市土地建设用地供给、财政税费价格优惠、水电安保、人才培养、就业保障等政策支持,促进体育产业更好地融入城市建设发展之中。
2)鉴于近年来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呈现递减趋势,要加强体育产业与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的深度融合,促进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李克强2016夏季达沃斯论坛致辞实录[EB/OL]. (2016-06-27)[2020-04-01]. http://www.gov.cn/zhuanti/2016-06/27/content_5085953.htm.
[2]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 2018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数据公告[EB/OL]. (2020-01-20)[2020-01-20].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1/t20200120_1724122.html.
[3]张建辉,黄海燕,约翰·诺瑞德,主编. 国际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150-152.
[4]人民日报.人民日报体坛观澜:让体育化为城市的底色[EB/OL]. (2016-12-23)[2019-7-30].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n1/2016/1223/c1003-28971218.html.
[5]人民日报.体育,为城市发展添活力[EB/OL]. (2019-04-29)[2019-7-30].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9-04/29/nw.D110000renmrb_20190429_3-18.htm.
[6]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J]. 地理学报, 2005(2):237-247.
[7]Marc A.Landscape change and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Europe[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4(67):9-26.
[8]吴连霞,赵媛,管卫华,等.江苏省人口—经济耦合与经济发展阶段关联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01):57-63.
[9]Vefie L.the penguin directionary of phys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6:92-93.
[10]吴连霞,赵媛,马定国,等.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研究[J]. 地理科学, 2015,35(6):742-748.
[11]陈晓红,万鲁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脆弱性与协调性作用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 2013,33(12):1450-1457.
[12]刘雷,喻忠磊,徐晓红,等.城市创新能力与城市化水平的耦合协调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 经济地理, 2016,36(6):59-66.
[13]孙东琪,张京祥,张明斗,等.长江三角洲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关系[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7):1060-1071.
[14]毕国华,杨庆媛,刘苏.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J].经济地理,2017,37(1):50-58.
[15]范辉,刘卫东,吴泽斌,等.浙江省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关系评价[J].经济地理,2014,34(12):21-28.
[16]高楠,马耀峰,李天顺,等.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旅游学刊,2013,28(1):62-68.
[17]张现成,苏秀艳,王景璐,等.大型体育赛事举办与改善民生的耦合路径[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25-30.
[18]鄢慧丽.体育赛事与举办地城市发展的耦合时序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9,55(3):51-58.
[19]刘晓艳.体育文化与体育产业发展的系统耦合互动关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6,31(3):204-208.
[20]田启.体育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的现实背景及效应分析[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4,31(02):168-170.
[21]谢旭东,周生旺,孙庆祝.体育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耦合演化过程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5):427-430.
[22]叶宋忠. 区域体育产业发展与健康中国建设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我国东部地区11个省市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5):31-40.
[23]任波,黄海燕.我国体育产业结构性失衡与供给侧破解路径[J].体育学研究,2020,34(1):49-58.
[24]易善策.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73-86.
[25]沃纳·赫希.城市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47.
[26]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72-73.
[27]陆乐,李刚,黄海燕.全球城市体育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3(3):39-45.
[28]任波.中国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外部环境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8,34(3):1-7.
[29]袁建国,布特,高宇飞,等.建设体育强国的体育产业指标体系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0(3):30-33.
[30]史戈.中国海岸带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联耦合度测度——以大连等8个沿海城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8(10):20-26.
[31]姚成胜,邱雨菲,黄琳,等.中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耦合关系辨析及其实证分析[J]. 中国软科学, 2016(8):75-88.
[32]崔木花.中原城市群9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J]. 经济地理, 2015,35(7):72-78.
[33]袁晓玲,张跃胜.中国基础设施与城市化发展水平耦合度分析[J]. 城市问题,2015(3):18-24.
[34]孙平军,丁四保,修春亮.北京市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耦合协调性分析[J].城市规划,2012,36(5):38-45.
[35]Ma H L,Chou N T,Wang L.Dynamic Coupling Analysis of Urbanization and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Systems in China[J].SUSTAINABILITY,2016,8(11):1176.
[36]He J Q,Wang S J,Liu Y Y,et al.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he eco-environment using a coupling analysis:Case study of Shanghai,China[J].ECOLOGICAL INDICATORS,2017(77):185-193.
[37]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34-42.
[38]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5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65-87.
[39]梁树广,吕晓,张延辉.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耦合演进的时空特征——基于中国时间序列与31个省份面板数据的灰色关联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9(2):54-61.
[40]傅立.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186-263.
[41]国家发展改革委.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EB/OL].(2019-04-08)[2019-7-30].http://www.gov.cn/xinwen/2019-04/08/content_5380457.htm.
作者簡介:任 波(1990- ),男,安徽滁州人,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