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摭谈
2021-01-14王帮义
王帮义
摘要: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兴趣、归纳整理的方法,以读写结合的方式,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 激发兴趣 读写结合
中学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文言文教学在文言文教学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长期以来,由于某些原因,文言文的教学较为低效。本文根据读写一体的原理,探讨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试图找到文言文教学的“密码”。
一、激发兴趣,推开古文学习的大门
初中生接触古文不多,且由于古文时代较为久远,学生学习起来难免有畏惧心理。因此我们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正逐步走向正规而形成系统,学习难度必然有所加大。以上种种情况的存在,势必要求学生只有消除畏惧心理,才能学好文言文。那么,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该以怎样的方法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笔者认为,教学文言文时,可以通过设置生活情境或讲述古人故事,以此来引起学生古文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论语十二章》的时候,教师跟学生说一说孔子的生平事迹,包括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治国安邦构想的故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激发学生学习《论语》的热情。有了学习的热情,学习将会变得容易。再比如,学习《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生活情境:当一个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官员遭到贬谪的时候,他的心情该是怎样的?通过问题情境,学生自然就有学习文章一探究竟的兴趣了。在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这一点上,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世说新语》这本书。《世说新语》这本书篇幅短小,适合初中生阅读。又由于该书的故事性强,学生也会产生兴趣。当然,随着文言文学习的深入,教师可以逐步提高要求。比如,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史记》这样经典的作品。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史记》中的故事,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紧紧抓住提高学生阅读古文兴趣这一宗旨,把古文教学不断地推向深入。
二、归纳梳理,打通初高中古文学习的通道
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难度较大,一方面因为学习与考查的文言文知识点较多,同时也跟学生初中阶段文言文知识薄弱有关。所以,如果在初中阶段,教师眼光不仅只是局限于应对考试,而是坚实地打好学生的古文功底,那么,学生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可能变得更容易入手。初中阶段,如果学生掌握了常见的文言文知识,就是找到了阅读古文的钥匙,也能够为高中阶段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基础。比如以下初中语文文言文篇目中的这些字词是阅读古文的必备基础:
说(高兴),夺(改变),笃(坚定),所以(用来),狱(案件),期(周年),鄙(淺陋),悉、皆、咸、俱(都),延(邀请),诣(到),寻(不久),暮(傍晚),虽(即使),谪(贬谪),鲜(少),爱(欣赏),安(怎么),诚(如果),复(又),再(两次),迁(升官),卒(死),可怜(可爱,可惜),是(这),属(叮嘱,连缀),涕(眼泪),谢(道歉),信(诚实)。
另外,初中文言文教材中,一些文言句式也已经出现。比如:
《论语》:贤哉,回也。(倒装,判断)
《桃花源记》: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省略)
教师在教学古文时,如能对这些文言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与梳理,学生对文言文知识就会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对文言文的学习也就会系统化。学生掌握了这些文言文知识,才能顺畅地阅读古文,也能为进一步学习古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含英咀华,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
初中文言文篇目是经过编者精挑细选的古文精华,蕴含着优秀的文化基因。这些古文文质兼美,情感健康美好。教学古文时,要教学生品味古文情感,领悟古文思想精髓,从而陶冶情操,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比如,《论语》中的“仁”,《鱼我所欲也》中的“义”,两文构建的儒家思想,对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良好品质将具有重要的浸染作用。《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流露出的关心国家命运前途、为国请命的担当精神,《陋室铭》和《爱莲说》中展现的高洁傲岸、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河中石兽》中蕴含的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都是初中生涵养品格、形成健康人格的绝好素材。此外,初中文言文篇目中还有不少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比如《三峡》《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等文章对祖国山川景物的描绘生动、美妙。这些内容一方面给学生带来审美愉悦,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炽热之情。
因此,教师在教学古文时,如果能充分发掘文本中的思想价值、情感意蕴,学生的内心世界也能因此得以丰富,从而形成正直、坚毅、积极、健康的品格,在学习生活之外,构建精神家园。通过学习古文中体现的美好情感,学生将其融汇入自己的血液中,成为中华文化合格传承者。
四、古为今用,开辟古文学习的新天地
初中文言文本承载着丰富的人文思想。教师需要提炼这些丰富宝藏,一方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将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积累下来,消化吸收,作为写作的素材。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古文的学习传承优秀文化,沟通古今的联系。初中文言文本以记叙抒情和论述类为主,因为文言文语言简洁,所以选文都比较简短(节选的篇目也比较简短)。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个优势,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便于学生在把握文意的同时,也为写作打好基础。比如刘禹锡的名篇《陋室铭》行文思路清晰明了。文章按照“缘起—描述—联想—总结”这样的思路,语言清晰有致。再比如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其行文思路也非常流畅,先记叙交代写作的背景,接着描写洞庭湖阴晴两种天气下的景象,再转入议论迁客骚人览景时不同心境的原因,最后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理想情操。论述类文章如孟子《鱼我所欲也》(节选),其思路也很清晰,先举例论证逆境出人才,接着从个人和国家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
可以看出,文言文本不管是记叙抒情类还是论述类,思路都非常清晰。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如果能理清作者的思路,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也能为学生写作提供思维范例。教学中通过这种迁移运用,将会开辟文言文学习的新功用。这样,既可以巩固学生的文言文知识,也能够激发学生运用文言文写作的兴趣。不管是从文言文文本中获得写作素材与思路,还是运用文言文进行写作,我们都能将古文的学习推向新境界,从而发挥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的更大功用。
语文教学读、说、听、写中读、写本来互为一体,互相促进。读是输入,写是输出。当写作需要素材和思路的时候,大量的阅读就显得非常必要。可见,读写的相互促进本是题中之意。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读写相互促进的方式进行文言文教学。对于文言文教学,教师采用疏通文义—理清思路—提炼情感—总结写法的步骤,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深入理解;通过激发兴趣,将学生引入古文学习的殿堂;运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将文言文的学习推向深入。这样,通过逐层深入的方式,对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做到布局周密、方法多样,定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周成平.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3]高茂军,王英兰.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堂教学革新[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