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情,让回忆更动人

2021-01-14司艳平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1年27期
关键词:乐事跳板养蚕

司艳平

左读范文

养 蚕

我回忆儿时,有不能忘却的事。

其中之一是养蚕。那是我五六岁时、我祖母在日的事。我祖母是一个豪爽而善于享乐的人,良辰佳节不肯轻轻放过。养蚕也每年大规模地举行。其实,我长大后才晓得,祖母的养蚕并非专为图利,叶贵的年头常要蚀本,然而她喜欢这暮春的点缀,故每年大规模地举行。我所喜欢的,最初是蚕落地铺。那时我们的三开间的厅上、地上统是蚕,架着经纬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饲叶。蒋五伯挑了担到地里去采叶,我与诸姐跟了去,去吃桑葚。蚕落地铺的时候,桑葚已很紫而甜了,比杨梅好吃得多。我们吃饱之后,又用一张大叶做一只碗,采了一碗桑葚,跟了蒋五伯回来。蒋五伯饲蚕,我就以走跳板为戏乐,常常失足翻落地铺里,压死许多蚕宝宝,祖母忙喊蒋五伯抱我起来,不许我再走。然而这满屋的跳板,像棋盘街一样,又很低,走起来一点也不怕,真是有趣。这真是一年一度的难得的乐事!所以虽然祖母禁止,我总是每天要去走。

蚕上山之后,全家静默守护,那时不许小孩子们吵了,我暂时感到沉闷。然而过了几天,采茧,做丝,热闹的空气又浓起来了。我们每年照例请牛桥头七娘娘来做丝。蒋五伯每天买枇杷和软糕来给采茧、做丝、烧火的人吃。大家认为现在是辛苦而有希望的时候,应该享受这点心,都不客气地取食。我也无功受禄地天天吃多量的枇杷与软糕,这又是乐事。

七娘娘做丝休息的时候,捧了水烟筒,伸出她左手上的短少半段的小指给我看,对我说:做丝的时候,丝车后面,是万万不可走近去的。她的小指,便是小时候不留心被丝车轴棒轧脱的。她又说:“小囡囡不可走近丝车后面去,只管坐在我身旁,吃枇杷,吃软糕。还有做丝做出来的蚕蛹,叫妈妈油炒一炒,真好吃哩!”然而我始终不要吃蚕蛹,大概是我爸爸和诸姐都不要吃的缘故。我所乐的,只是那时候家里的非常的空气。日常固定不动的堂窗、长台、八仙椅子,都收拾去,而变成不常见的丝车、匾、缸。又不断地公然地可以吃小食。

丝做好后,蒋五伯口中唱着“要吃枇杷,来年蚕罢”,收拾丝车,恢复一切陈设。我感到一种兴尽的寂寥。然而对于这种变换,倒也觉得新奇而有趣。

现在我回忆这儿时的事,常常使我神往!祖母、蒋五伯、七娘娘和诸姐都像童话里、戏剧里的人物了。且在我看来,他们当时这剧的主人公便是我。何等甜美的回忆!只是这剧的题材,现在我仔细想想觉得不好:养蚕做丝,在生计上原是幸福的,然其本身是数万的生灵的杀虐!《西青散记》里面有两句仙人的诗句:“自织藕丝衫子嫩,可怜辛苦赦春蚕。”安得人间也发明织藕丝的丝车,而尽赦天下的春蚕的性命!

我七岁上祖母死了,我家不复养蚕。不久父亲与诸姐弟相继死亡,家道衰落了,我的幸福的儿时也过去了。因此这回忆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

(节选自丰子恺《忆儿时》,有改动,题目为编者加)

亮点借鉴

作者以温情脉脉的笔触,回忆儿时养蚕乐事,在朴素平常的行文中,透露出他对世界的看法,敦厚、仁爱、充满慈悲。“温情”是这篇散文最动人之处。

1.事件温情。养蚕是盛大的事件,孩童也深受感染。看“蚕落地铺”,乐趣无限;吃桑葚,大快朵颐;“走跳板”,激发“我”探索乐趣;“吃小食”,享受饱腹之乐;“陈设变换”,则有一种兴尽寂寥的乐趣。这些事温情动人,难以忘记。

2.人物温情。“祖母、蒋五伯、七娘娘和诸姐都像童话里、戏剧里的人物”,他们陪伴着“我”,“我”在他们的关爱中长大,他们参与了“我”的生活,“我”之所以对养蚕难忘,是因为“我”对他们有深厚的情感。当他们退出“我”生活的舞台时,“我”对他们怀念不已。

3.表达温情。作者的语言温和平易,极少有攻击性。如“我祖母是一个豪爽而善于享乐的人,良辰佳节不肯轻轻放过”,前半句话说着祖母的豪爽,后半句却用“轻轻”一词小词大用,写出祖母对节日的温柔以待,情意绵绵。

4.画面温情。这篇散文捕捉闪光的生活瞬间,画面感十足,作者用洗练质朴的语言描绘即时感受,读者读之如在眼前,共情之感流淌在心间。如“然而这满屋的跳板,像棋盘街一样,又很低,走起来一点也不怕,真是有趣”,“棋盘街”这一比喻霎时有了画面感,作者在描绘画面之余,不忘加上自我感受“走起来一点也不怕”,当真是温情画面。

5.主题温情。作者的目光里充满温情,他以一种佛心佛意看待万物,充满无限悲悯。他认为“我的黄金时代很短。不幸都是杀生取乐,都使我永远忏悔”,他善待一切生灵,以一种别样的纯净书写人间事,回忆儿时,在乐事之余,他懷想乐事背后内心的不安。这种不安是对自我的反思,是对万物的博爱,作者做人纯粹,且境界高远。

回忆性散文最珍贵之处莫过于温情。丰子恺的《忆儿时》不仅温情地表现出弥足珍贵的童心童趣,而且温情地展现了极具情味的生活画面。入文之人演绎着人间情味,入文之事包裹着万般滋味,入文之意永葆着赤子纯真,此心此趣,隽永悠远。温情回忆中,自然落笔端。

右写作文

舌尖之忆

◎黄宇朔

我的童年,即使是吃一次简简单单的饭,也让我印象深刻。

那年我十一二岁,太婆在世,她是一个温润慈祥的老人,讲着一口清脆的永康话,招呼邻居、后辈都来她这里吃饭。

晚饭准备起来了,夕阳散发着橙黄色柔和的光,从玻璃窗直直地穿过去,映在铁锅的把手上。整个铁锅如同被阳光沐浴,就连锅中的菜在翻滚跳跃时都在喷射着暖烘烘、金灿灿的阳光的味道。

大门口,爷爷正抽着“中华”,兴高采烈地指着他的梨园,和邻居们聊得酣畅淋漓。爷爷不时把烟圈吐成一个梨状的环。

我和弟弟妹妹们从大门进去,潜入厨房。奶奶和二奶奶正将红烧肉烧得直冒红油,“吱吱”直响。我们“嗖”地一下窜到跟前,也顾不上烫手,麻利地拿勺子,抓个小碗,盛起来就跑。奶奶和二奶奶望着我们的背影,笑骂着:“这些馋嘴的小兔崽子!”

父亲和叔叔、二爷爷围在桌前喝茶,他们不时地抿一小口茶,谈笑风生。趁他们不注意,我也给自己倒了一杯茶,学着他们的样子,抿一抿,也想像他们那样喝得尽兴,谁曾想,“这玩意儿这么苦啊!”

然后,我坐在屋前的铁栏杆上,和弟弟妹妹们吃着红烧肉,看着邻居家的小孩儿在沙地上玩铲车……痴笑声传出老远。

星辉闪耀,大家笑呵呵地坐在一张八仙桌前享受美食。红烧肉闪着油光,桂花糕、肉麦饼冒着香气,杯子里的酒摇晃着、撞击着,拿杯子的人手挽着手、肩搭着肩,热热闹闹的,好欢喜!此时,小孩子们拉拉大人的衣角,便会收获二三十块的零用钱。他们兴冲冲地跑去小商店,买糖买蛋糕,蹲在大门口,借着路灯,悠闲自得地啃起来。

三年不到的时间,家中便发生巨变,太婆已不在人世,到另外一个世界继续关爱我们了;叔叔们也各奔东西;奶奶跟着姑姑到了城里,帮着照看外孙;只留下爷爷一人,守着两间空荡荡的大房子和一座庞大的梨园。

夜深人静时,我总会遥想儿时的舌尖美味,那美味里藏着的,有融化在记忆里的闹腾,也有凝结在记忆里的情味。

(浙江永康市外国语学校804班)

点评

小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一次简单的家庭聚餐,温情处处藏匿,细节流露文间。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景物温情,于低调的絮语中缓缓将回忆之幕开启。太婆热情纯朴,置办茶饭,呼朋引伴,舌尖之温情,交流之温情,如同潺潺溪水缓缓流入读者心田。“我”不孤单,因为有弟弟妹妹的陪伴。还有邻居小孩儿玩铲车,已经分不出是景如画,还是人如画。文字曼妙温情,读来难忘。

猜你喜欢

乐事跳板养蚕
养蚕不易
养蚕记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活跳板
搞笑花事乐不停
嫘祖养蚕的故事
养蚕记
恶搞时总会有乐事发生
不过是一块跳板
不过是一块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