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的血糖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

2021-01-14叶军汪运生叶帅邹玲玲

中国全科医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低血糖波动葡萄糖

叶军,汪运生,叶帅,邹玲玲

长期以来,临床多认为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控制是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关键,然而最新研究表明,相较于HbA1c水平,血糖波动(血糖变异性)对疾病的影响更深远[1-2],且其能够通过损伤内皮细胞功能、激活氧化应激反应等多种途径参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3]。因此,给予患者良好的血糖监测,全面反映患者的血糖变化对糖尿病的防治尤为重要。最新研究显示,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作为一种血糖监测工具,可连续记录14 d血糖值,进而预测血糖波动趋势,有利于指导临床采取有效的控制血糖波动策略[4-5]。本研究以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为基础制定血糖干预措施,对比观察了基于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的血糖干预以及基于常规指尖采血的血糖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便捷的血糖监测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及HbA1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本研究经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6];年龄>18岁。排除标准: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或严重血液系统疾病者;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有感染、手术等可能影响血糖指标监测的情况者;依从性较差、无法配合治疗者;妊娠、备孕或哺乳期女性。

本研究价值:

最新研究显示,能否给予糖尿病患者全面的血糖监测,并根据血糖波动趋势采取有效治疗手段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近年来,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虽因能够预测血糖波动趋势而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但尚缺乏与之对应的规范化治疗策略,本研究以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为基础制定血糖干预措施,旨在填补这一临床空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预后。

1.3 研究方法

1.3.1 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血糖干预:根据患者日常饮食习惯、营养需求及血糖,指导患者饮食;根据患者FPG、2 hPG及HbA1c水平制定血糖管理方案,由护士严格执行,并根据后期指尖血糖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方案,以控制血糖。

研究组患者根据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的血糖监测结果予以干预。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1.3.2 血糖监测 研究组患者均于入组前24 h开始采用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进行血糖监测:上臂背侧皮肤常规酒精消毒后,无菌条件下置入传感器并启动传感器,开启扫描仪(每15 min自动测量1次并记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血糖仪进行FPG及2 hPG监测及指导血糖干预的同时,佩戴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作为后期研究数据收集使用(监测期间的监测结果对研究者单盲)。

1.3.3 基于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血糖干预的构建 成立血糖干预小组,由3名内分泌科医师(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主治医师职称)、3名护士(1名内分泌科护士长、2名内分泌科护士)和1名营养师组成,开展血糖干预培训,学习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的使用方法,并能够指导患者自行监测;根据患者的血糖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血糖干预措施,掌握层级对应的血糖干预方式;根据患者的血糖及饮食习惯,指导患者按照营养师的营养配置方案科学合理进食等,培训总时长3 h。

根据患者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的血糖监测结果给予患者相应的血糖干预:(1)营养师根据患者的理想体质量、活动强度等计算患者24 h摄入热量,按照患者的血糖及饮食习惯制定个性化的营养进食方案,其中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60%、脂肪占总热量的20%、蛋白质占总热量的20%(主食统一为馒头,研究期间均由医院食堂统一配餐),由护士指导并监督患者执行营养进食方案;(2)3名内分泌科医师根据研究组患者入组前24 h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监测的血糖结果,分析其血糖波动规律,并根据分析结果初步制定及调整药物用量、用药时间等(如根据患者血糖峰值出现频率制定用药次数,并将用药时间设定在峰值出现前2 h等),由护士严格执行;(3)3名内分泌科医师每天根据患者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监测结果调整血糖管理方案。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血糖干预第3、6、9天时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V-FPG,即2 d及2 d以上空腹血糖标准差与均数的比值)、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即三餐后2 h的血糖与其相应餐前血糖差值绝对值的平均值)、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即24 h内最高血糖值与最低血糖值的差值)、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即根据第1个连续两点血糖差的绝对值大于1个血糖标准差的有效血糖波动方向计算血糖波动幅度,所有血糖波动幅度的均值为MAGE),并观察9 d内低血糖[6](FPG≤3.9 mmol/L)发生例次、血糖达标[6](FPG<7.0 mmol/L,2 hPG<10.0 mmol/L)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重复测量数据采用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CV-FPG、PPGE、LAGE及MAGE比较 干预方法与时间对CV-FPG、PPGE、LAGE及MAGE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时间对CV-FPG、PPGE、LAGE及MAGE主效应均显著(P<0.001)。干预第3、6、9天,研究组CV-FPG、PPGE、LAGE及MAGE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第6天CV-FPG、LAGE及MAGE均低于干预第3天,研究组干预第6天PPGE低于干预第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第9天CV-FPG、PPGE、LAGE及MAGE均低于干预第3天,研究组干预第9天CV-FPG、PPGE及LAGE均低于干预第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低血糖发生例次和血糖达标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低血糖发生例次为(3.2±1.2)例次、血糖达标时间为(5.5±2.6)d;对照组患者低血糖发生例次为(7.4±3.7)例次、血糖达标时间为(9.4±3.6)d。研究组患者低血糖发生例次少于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14、4.810,P<0.001)。

表2 两组患者干预第3、6、9天CV-FPG、PPGE、LAGE及MAGE比较( ±s)Table 2 Comparison of mean CV-FPG,PPGE,LAGE and MAG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n the 3rd,6th and 9th days of intervention

表2 两组患者干预第3、6、9天CV-FPG、PPGE、LAGE及MAGE比较( ±s)Table 2 Comparison of mean CV-FPG,PPGE,LAGE and MAG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n the 3rd,6th and 9th days of intervention

注:CV-FPG=空腹血糖变异系数,PPGE=餐后血糖波动幅度,LA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MAGE=平均血糖波动幅度;与第3天比较,aP<0.05;与第6天比较,bP<0.05;与对照组比较,cP<0.05

CV-FPG PPGE(mmol/L) LAGE(mmol/L) MAGE(mmol/L)第3天 第6天 第9天 第3天 第6天 第9天 第3天 第6天 第9天 第3天 第6天 第9天对照组 50 0.44±0.22 0.30±0.15a 0.24±0.12a 2.14±1.38 1.87±1.23 1.46±1.31a 7.21±2.45 6.51±1.86a 5.23±1.40a 3.32±1.24 2.70±1.09a 2.25±0.94a研究组 50 0.36±0.10c 0.21±0.11ac 0.14±0.06abc 1.48±0.84c 1.16±0.62ac 0.75±0.32abc 5.94±1.71c 4.48±1.22ac 3.24±1.09abc 2.55±1.11c 2.04±0.86ac 1.64±0.58ac F值 F交互=0.135,F时间=62.480,F组间=32.840 F交互=0.020,F时间=34.200,F组间=11.890 F交互=1.612,F时间=82.200,F组间=49.340 F交互=0.170,F时间=35.160,F组间=25.010 P值 P交互=0.874,P时间<0.001,P组间<0.001 P交互=0.980,P时间<0.001,P组间<0.001 P交互=0.201,P时间<0.001,P组间<0.001 P交互=0.844,P时间<0.001,P组间<0.001组别 例数images/BZ_32_846_2792_868_2821.pngimages/BZ_32_1309_2792_1331_2821.pngimages/BZ_32_1792_2792_1814_2821.png

3 讨论

目前研究证实,良好控制血糖可明显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7-8]。然而,DE BLOCK等[9]研究显示,患者采用常规血糖干预48 h内仅有22%的时间将血糖控制在了正常水平,距离严格血糖控制的目标甚远。采用快速指尖末梢血、动脉血或静脉血检测血糖仅能反映某一时间点的血糖值,难以反映血糖的波动和变化趋势,更难以发现无症状高血糖、低血糖状态,无法合理指导血糖控制[10-11]。特别是有研究证实,根据传统血糖监测结果实施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使患者出现严重低血糖的风险增加6倍[12],90 d病死率增加2.6%[13]。给予患者连续血糖监测,进而预测血糖波动趋势并采取有效的控制血糖波动策略已迫在眉睫。

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是通过葡萄糖感应器监测皮下组织液葡萄糖浓度而间接反映血糖水平的监测技术,可连续、全面、可靠地反映全天血糖波动趋势[14-15],帮助医师及时调整药物用量,进而有效预防高血糖或低血糖的发生,达到安全有效控制血糖的目的[16-17],弥补了间断监测某一时间点血糖值无法体现真实血糖控制水平的不足[18]。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进行血糖监测,并给予基于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的血糖干预措施,干预第3、6、9天CV-FPG、PPGE、LAGE及MAGE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着血糖干预时间的延长,CV-FPG、PPGE、LAGE及MAGE也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可见,基于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的血糖干预更有利于血糖的控制,降低血糖波动幅度。另外,研究组患者低血糖发生例次少于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可见,基于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的血糖干预还可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综上所述,以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为基础制定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干预措施;可明显降低血糖波动幅度、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值得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

作者贡献:叶军进行文章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实施与可行性分析,撰写论文,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汪运生、叶帅、邹玲玲进行数据收集;叶军、汪运生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学处理,结果的分析与解释,论文的修订,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

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低血糖波动葡萄糖
葡萄糖漫反射三级近红外光谱研究
羊肉价回稳 后期不会大幅波动
微风里优美地波动
2019年国内外油价或将波动加剧
低血糖的5个真相,你都知道了吗?
糖耐量试验对葡萄糖用量的要求
干湿法SO2排放波动对比及分析
糖尿病患者当心酒后低血糖
糖尿病反复低血糖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葡萄糖对Lactobacillus casei KDL22发酵及贮藏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