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供给侧改革的动因、内涵与策略

2021-01-14杨辉跃涂亚庆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员供给目标

杨辉跃,何 滔,涂亚庆

(陆军勤务学院 1.军事物流系;2.教学考评中心,重庆 401311)

一、引言

随着新军事变革持续深入和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学员的学习需求、学习方式等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巨大挑战。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是课堂教学改革,这已成为广泛关注的共识。然而,如何聚焦学员学习需求开展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课堂质量,进而更好地帮助和促进学员成长,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国民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为教育教学问题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借鉴,已有专家学者从政策制度、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1-4]。近年来,“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讨论受到广泛关注[5-7],其背后所隐含的命题是课堂教学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以供需视角观察课堂教学,“教”是供给侧,“学”是需求侧,两者是二位一体的两个方面,强调“教”的改革并不意味着否定或忽视“学”的调整。本文拟在对课堂教学现状和学员学习需求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教学“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存在的供求失衡现象,系统探讨课堂教学供给侧改革的动因、内涵和策略,以期为激发教学活力、促进学员成长、培育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提供有益探索。

二、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为了解学员课堂学习情况,对某军校生长干部学员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6个专业方向的120名学员,有效回收119份。

课堂学习目标方面,有71.56%的学员以“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掌握一技之长”为目标有19.27%,仅有2.75%以“知识学习”为目标。

学习状态方面,对自己学习状态“非常满意”的2.75%,“基本满意”的59.63%,仍有36.70%的学员表示“不满意”,不满意率偏高,表明学员有较普遍改善学习现状的愿望,也说明教学质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职业定位方面,有33.94%认为自己“目标理想明确,积极努力”,有55.38%感到“形势严峻,但很迷茫,不知该如何努力”,8.26%选择“随遇而安”,还有5.50%对未来感到悲观。

学习内容满足度方面,选择“内容丰富”有25.69%,选择“基本满足”有32.11%,选择“不能满足”者有27.52%,还有14.68%选择“没有想过”教员讲什么就学什么。与此同时,教员和教学督导却反馈课堂教学容量较大,甚至偏多。对比分析,可见课堂教学可能存在结构性失衡,即低阶知识型教学偏多,高阶能力素质型教学偏弱,而后者才是学员真正的学习需求。

课堂学习影响因素方面,39.45%认为最主要因素是“自身学习动力不足”,有31.19%认为“课程内容不是我想学的”,此外还有18.35%觉得“教员讲课枯燥”,11.01%认为“课堂学习氛围不好”。有约1/3的学员不认可课程内容,是值得警惕和反思的,说明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计划设计中有较大改善空间,特别是对于学员需求可能考虑不够。

学习需求方面,对“你最希望得到教员哪方面帮助”的问题,调查结果如图1(见下页)所示。渴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指导”的学员最多,达到了78.90%,有55.96%的学员希望“校外交流,拓展视野”,此外,有超过或接近1/3的学员期望在专业学习指导(44.04%)、学习心态调整(34.86%)、职业生涯规划(36.7%)、岗位任职能力(37.61%)、价值追求定位(28.44%)方面得到教员指导。

由以上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员对在校学习状态不甚满意,课堂教学质量离学员期许还有较大差距;学员对职业定位仍较为迷茫,努力方向较为模糊,表现出学习动力不足;大部分学员以提升综合素质为学习目标,却又接近半数的学员认为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学习需求或没思考,结合教员和督导专家反馈课堂教学知识量偏多的结论,说明课堂教学供给的有效性有待提升,低阶知识型教学供给过剩,高阶素质能力型教学供给偏弱,存在明显结构性供需失衡现象。

三、动因:学习需求迷雾下教学供需失衡

(一)学习需求迷雾

学习需求是指为满足自身生存、生活和发展期望,在学习动机驱动下表现出对未知事物的渴求,亦指学习者现状与所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现状指学习者在能力、素质方面现有的水平,所期望状态受职业定位、任职岗位要求、个人发展规划以及责任使命等因素影响。

课堂教学中的学习需求迷雾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教员对学员的学习需求了解不清楚,其二指学员对自身学习需求比较迷茫或不甚合理,两者之间有一定的交织和影响。由于学员的学识经历、认知水平等因素限制,又缺乏及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岗位任职和自身发展认识不清晰、

图1 学员课堂学习需求

不全面,从而造成了学习需求迷雾。另一方面,教员在课程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对学员学习需求了解不够,单纯以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为目标,没有区别对待不同层次或同一班级不同学习水平的学员。同时,学员对自身学习需求的不清晰也会一定程度影响教员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教员要善于引导、挖掘和利用学员的学习需求。

(二)教学供需失衡现象

学习需求迷雾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教学供需失衡,具体表现为“教非所需”“需又未教”“需而不知”,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供需失衡状态中,学员感觉所教内容启发性、实用性不强,学或不学感觉不出明显的成长进步,从而表现出学习动力不足、兴趣不高,以考试拿学分为目的;教员感觉学员学习不认真、不努力,从而心灰意懒,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

教学供需失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供给未能跟上学习需求质量提升。随着信息获取渠道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员在课前已对很多现象、知识、技术和方法等有一定的了解,学习需求已由低质量、低层次的知识型教学转变为对世界观、方法论及事物规律深刻解析的启发性教学。然而,课堂教学中由象入理、因理悟道的精辟挖掘难见一二,普遍存在浅尝辄止、得过且过的现象。当然有相当的高阶教学目标完成,诸如逻辑推理、系统思维能力等,是以知识传授为载体,蕴藏在低阶教学目标之中的,但若不鲜明指出来进行刻意训练,学员未必能够领悟吸收,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学习需求分析

随着时代发展,学员学习需求从缺失性需求升级为成长性需求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成长性需求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主要是自我实现需求,这对学习动力激发和教学有效性十分重要。如果课堂教学满足不了学员的成长性需求,学员就会自然降格学习目标,表现动力不足、兴趣不高。根据调查结果,可具体将学员学习需求分为五个层次:

1.专业性知识体系。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成体系的知识,兼具精深性和广博性,是事业发展需要和个人成长基础。

2.系统性认知方法。随着学习层次的提升,学员对知识的学习转为对认识事物普遍规律的一般方法的探求,即包括诸如系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等方法论。

3.综合性能力素质。为应对未来挑战和获得更好发展,学员迫切需求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素质,具体包括专业技能、思维能力、领导管理能力、组织指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

4.针对性学习指导。学员的成长环境、兴趣爱好、学习方式和习惯等存在一定差异,学员更多期望得到针对性的指导建议,特别是操作性强的具体问题解决方案。

5.指导性价值定位。本科学员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期,正在不断探寻未来职业生涯和人生价值追求定位,未来的不可知性使得学员亟需“过来人”的建议指导。

四、内涵:聚焦学习需求的有效供给

(一)教学供给侧改革内涵

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人,教学供给侧改革就是从这个本质目的出发,以实现学员的全面成长为根本目标,从供需平衡的角度改革课堂教学,其内涵是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出发,通过优化教学目标、升级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科学设计教学过程,提高教学供给对学习需求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实现教学的有效供给。教学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1.融合教学目标。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为基准,综合考虑学员的学习需求,由教员和学员在充分沟通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融合教与学两方面要求共同制定教学目标。

2.升级教学内容。将传统注重知识的教学内容向注重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转化升级,以知识讲授为载体,突出思维训练、情感培育和价值塑造,满足学员高阶学习需求。

3.调整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即是供给方式,当前教学方法和形式创新如火如荼,翻转课堂、对分课堂、参与式教学、沉浸式教学等风靡一时,既要认识到传统方法的不足和各新型教学方法的优势,也无需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并适时调整。

4.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要注重连贯性、层次性和阶段性,实施中应随时观察每位学员学习状态、水平和需求变化与差异,及时优化教学过程,尽可能满足不同学员的差异性需求。

(二)有效教学供给

有效教学供给是指与学员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相适应的教学,即教学的供需平衡。既不能让教学含金量过低造成“供不应求”,也不要过于拔高造成“供大于求”,影响学员信心和兴趣,供需平衡恰到好处是最佳状态,略微拔高也是可行的。

精准的有效教学供给涉及学员的需求和能力差异性,这对教员的洞察能力和课堂把握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员应能随时根据学员课堂反应洞察需求和能力的差异性,及时调整授课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对于学员在预修课程中了解过的知识,一定要教出新意和启发性,或者采用翻转课堂,重点培养学员归纳、表达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对于不同学员的掌握程度差异,可采用分组教学,让掌握较好的学员担任组长,重点培养组织领导、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而掌握程度略后的学员则可以继续以知识学习为目标。

(三)有效教学供给的着力点

要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供给,须从以下三方面调整:

1.转变教学观念。为实现有效教学供给,在教学供给侧进行改革意味着教员要从关注“教什么”到关注“学什么”、从知识至上到以能力素质导向、从帮助学员获取知识信息到帮助学员全面成长发展,就是教学观念要从“以教为中心”真正转变为“以学为中心”。

2.提升教员素养。教学供给侧的主体是教员,有效教学供给对教员的综合素养提出了很高要求。教员要有随时觉察学员需求和状态的洞见、深挖教学内容逻辑体系和方法论的哲学素养、综合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和课堂把控的能力。

3.发掘学员需求。有效教学供给的实质是教与学的供需平衡,聚焦目标是学员的“学”。教学过程中,应通过与学员充分沟通,发现学员现有学习需求并挖掘潜在学习需求,与学员共同制定一致认可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以及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五、策略:开展教学供给侧改革的建议

(一)聚焦需求,注重学员内在改变

教学活动的中心,不是教,而是学,学习从来就是从内发生的事。教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要聚集学习需求实现有效教学供给,就必须了解学员所思所想,把学员内在改变作为根本的切入点和落脚点。重点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引导学员将个人价值追求和社会责任及使命担当结合起来,激发学员内在持续的学习动力;其二,引导并帮助学员进行自我剖析,明确自身优劣势和目标,进而驱散学习需求迷雾,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具体而言,就是要将思政元素引入课堂,特别是专业课教学,通过挖掘专业知识本身的价值倾向和拓展开发契合学员实际的思政元素,在知识传授中注重价值观引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学员内在的改变是心灵沟通的结果,需要通过平等沟通拉近距离建立信任,犹“如春在花、如盐化水”般给予启迪,硬性灌输只会适得其反。

(二)合纵连横,深挖升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源于教材,更要高于教材,就是要对所教知识进行横向迁移和纵向深化。一方面,更加侧重于知识体系、源流和脉络,深入剖析其中的内在逻辑、思维方式,把同一本质不同表象的知识串联起来,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横向迁移。另一方面,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在教授具体知识问题的同时,注意形而上的提炼,找出其中的科学问题、哲理问题,实现象数理的贯通,以满足学员的高阶学习需求。

例如,在“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由电磁信号的传输引申出多维空间的概念,乃至哲学层面的时空联系和事物关联。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抓住傅里叶变换是信号正弦分解的本质,以音乐和五线谱类比信号的时域和频域概念,阐明时频间一体二面的辩证关系,以及不同视角看待问题的认知方法论;同时从傅里叶变换的演化推广,阐述其与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以及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到普遍的学习研究方法。

(三)产出导向,突出学员内化展示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因而教学效果不在于学员接收了多少,而在于学员是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按学习路径的主次,可将学习分为输入式和输出式。诸如看书、听讲等输入式学习主要是知识的接收,教员不容易了解学员的内化情况。输出式学习包括做练习、讨论发言、实践操作、问题解决、撰写学习总结等多种形式,学员必须对所学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加工梳理才能有效输出。输出的过程即是学员建构知识体系、总结认知结构、梳理思维脉络的过程,是一种更高阶的学习形式。

转变教员单向输入式的教学,侧重学员的学习输出,让学员在输出的过程中更加主动、输入更加有效,实现高质量教学。在输出式教学过程中,教员重点为学员创造输出的平台空间,及时观察发现并引导学员校正学习中的偏差。指出学习偏差不能过于直接,可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学员,提问时注意问题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启发性。

侧重输出式教学的课堂形式多种多样,近来广泛关注的翻转课堂[8]、对分课堂[9]以及参与式教学、项目教学、工作坊教学等均属此类。例如,对分课堂在形式上把课堂时间对分,一半留给教员讲授,一半留给学生进行讨论,实质上是在讲授适量输入后,让学生对自主学习深度输入、内化,而后通过讨论的方式输出,通过对讲授与讨论的有机整合,实现了“教法”与“学法”的对立统一。

(四)师生协同,合作定制教学过程

开展课堂教学供给侧改革,实现有效供给,是以学员学习需求为导向的。学员是学习的主体,有权利也有必要对学习内容和目标做出选择,同时让学员参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过程设计,可有效增强学员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感、认同感和目标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学员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关注重点存在个体差异,学员的全程参与可实现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定制设计,满足不同学员的差异性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具体实施中,课前召集学员了解学习需求、介绍课程标准和学习要求,通过协商制定整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过程设计和实施计划。同时每个学员制定各自的学习成长目标、计划和需要教员帮助的问题,以体现不同学员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以便针对性组织教学活动。教学实施中,应及时与学员沟通,了解学员学习成长进度和存在问题,予以适当帮助和指导。

(五)兼容并包,构建开放多元环境

教学环境是实现教学有效供给的重要因素,对教学活动的实施、教学效果的达成有较大影响。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可分为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物理环境通过影响生理、心境以及感知、注意、思维等认知因素影响教与学的效果。心理环境主要指课堂情绪氛围、师生与生生人际环境的影响。师生关系中,教员可以对学员学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动力作用、期望作用、榜样作用和移情作用等。课堂生生关系是一种竞争与合作共存的人际关系,学习中的合理适度竞争可以激发学员的成就动机,合作关系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使讨论、提问等教学环节顺利进行,使学员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教学实施中,物理环境可打破传统教室布局,创造更适合交流的舒适环境。教员应给予学员更多

期望、鼓励、热爱和信任;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对学员之间的生生关系进行引导与调节,通过分组教学等方式将竞争与合作结合起来,提倡小组间竞争和小组内部合作,避免个体间竞争。可采用小礼物奖励、课堂表现加减分等多种方式调节氛围。

六、结语

课堂教学作为高校育人的主渠道对人才培养质量影响重大。从课堂教学供给侧进行改革,就是要聚焦学员学习需求,摒弃传统课堂以教定学、以本为本的不足,融合教与学的目标、升级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实现供需平衡的有效教学,进而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和学员的全面成长。

世界上最复杂的事物是人,最复杂的事业是培养人。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特殊的复杂系统,并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发生深刻变化,需要众多一线教员和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持续研究探索。

猜你喜欢

教员供给目标
军校新教员岗前培训的策略探讨
校长问题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晚安,教员先生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