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1-01-14璟,李

湖北社会科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村落湖北省空间

彭 璟,李 军

(武汉大学 城市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引言

传统村落是指始建年代久远,经历较长的历史变迁,至今仍保留着一定数量和规模的传统物质形态和文化内涵的村落,作为传统农耕文化的代表和重要文化遗产资源,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以及社会价值。[1]传统村落不仅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也是能够反映当地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生产方式等重要信息的物质载体。[2]党中央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及“美丽乡村”建设等国家重要战略,传统村落作为传承农耕文化、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价值的鲜活载体,是发展乡村文旅产业的核心要素,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不断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深入,尤其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提速推进,进一步推动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乡村空间重构的转型,乡村新业态、新文化不断更迭升级,我国乡村正经历着社会经济基本形态和地域功能的重构及城乡地域系统内部结构优化、功能提升的转型过程。[3]随之而来的是主要以农业、手工业等产业为基础的传统村落逐渐走向消亡。2000—2010年仅10年内,中国自然村减少约90万个,大量的传统村落就此湮灭。[4]为了遏制这一现状,2012年9月,国家住建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将古村落称谓改为传统村落,以凸显传统村落文化价值和传承内涵。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截至2018年底,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发布了5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单。随着传统村落保护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与支持,关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及研究工作也迅速展开。[5]

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涉及地理学、建筑学、社会学、历史学等领域。国外对传统村落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研究内容从乡村地理学的视角分析传统聚落地理、空间形态、村落类型的划分、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等。[6][7]国内有关传统村落的研究中,主要集中于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演变,[8]传统村落的评价体系,[9]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10][11]以及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等方面。[12][13][14]在研究方法上,近年来研究学者多采用地理学领域的分析手法,借助GIS软件对大规模的传统村落的分布格局样本进行定量分析,从不同区域、不同尺度探讨了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法则以及相关影响因素。[15][16][17]虽然传统村落的研究价值逐渐被广大的学者认可,其研究方向从社会、历史、地理、建筑等维度的多学科多层次研究成果丰富,但研究中存在区域分布不平衡,角度相对单一,宏观层面描述多,中观尺度分析少,对比视角并不全面等问题。其中,部分研究已涉及湖南、广东、河南、福建等省域空间尺度视角的传统村落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机制,但已有的研究成果集中于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分布格局及分布现状,对传统村落分布产生的社会、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等影响因素的研究并不够全面。[18][19][20]以往相关研究中尚未发现在宏观尺度上以地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分析湖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成果。因此,本文试图采用GIS技术手段,结合人文地理学科的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探析湖北省传统村落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深刻剖析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湖北省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提供可供利用的理论基础,更能为湖北省传统村落的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研究区域概况

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地处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区域,地形复杂多样。全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大巴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脉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整体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境内河湖水网密布,主要以自西向东横贯湖北全境的长江以及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江为主,并与众多支流、湖泊组成湖北省水系网络。作为荆楚文化的发祥地,湖北省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代表中国农耕文化的屈家岭遗址,证明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此基础上,荆楚文化、三国文化等不同文化积累与之融合发展,为湖北省传统村落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物质基础。截至2018年12月,湖北省205个村落陆续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悠久厚重的人文环境,为传统村落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1.最邻近指数。

最邻近距离是显示点状地理要素在该区域内相互邻近程度的指标。[21]最邻近点指数R表示客观真实测量各点最邻近平均距离与理论最邻近距离 rE数值的比值,公式如下:

2.核密度计算法。

核密度计算法是ArcGIS软件进行空间统计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主要为说明事件在空间某一地点发生的概率。[22][23]数量很多的点迹越聚集,表明事件发生的概率越大,点迹分布越零散,事件发生的概率越小。假定从空间分布密度函数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点集为{x1、x2、x3……xn},核密度估计函数F(x)在点x处表达式如下:

式(2)中:x-xi表示点x与事件 xi的间距,n表示样本点集的数量,h表示带宽,其中核密度函数和带宽是函数估计值的主要影响因素。

3.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自相关分析常用于定量测算点状元素的观测值和相邻点在空间上的依赖性和异质性,主要包括全局自相关与局部自相关。[24]全局自相关可通过Moran’s I(莫兰指数)来度量相关程度,显示地域范畴内地理现象的全局空间相关关系。若系数为正,说明某一变量值的变化与其相邻空间单元拥有相同的变化属性特征,显示出空间存在集聚性现象,若系数为负,则存在离散性现象。Moran’s指数公式如下:

式(3)中:I表示Moran指数,n表示区域个数,zi表示传统村落在空间地域单元i的观测值与传统村落平均值的距离,zj表示传统村落在空间地域单元j的观测值与传统村落平均值的距离,wij表示地域单元i和j的空间权重矩阵。其中,Moran指数I值域范围为[-1,1],在给定显著性水平下(P<0.05),如指数值为正,表明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显著集聚,若I的数值越靠近1,则表明传统村落空间差异越小;如指数值为负,表明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显著离散,若I的数值越靠近-1,则表明传统村落空间差异越大;如果I的数值等于0,则表明传统村落呈现随机性分布特征,不具有空间自相关性。

Local Moran’s I(LISA)为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主要阐释参考单元与临近单元属性特征值相互

Ii表示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n表示区域个数,zi、zj分别表示传统村落空间地域单元i、j的观测值的标准化值,wij表示地域单元的空间权重的行标准化。空间自相关的影响情况可用Moran散点图表示,Moran散点图分为4个象限,依次反映4种差异区域的空间不同分布类型。局部空间关联指数LI⁃SA,可用于测算单个观测单元附近局部空间集聚的显著性,还能反映出对全局关联影响显著的样本单元和不同的空间之间的联系结构。可直接通过Geoda软件求出全局以及局部Moran指数,并对空间相关属性特征进行显著性检验。

(二)数据来源。

研究所收集的湖北省传统村落数据主要来源于省级以上官方部门公布的权威数据。第一,2012—2018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文物局和财政部共发布了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单,其中湖北省共计205个传统村落入选;第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共五批),湖北省共计15个。第三,湖北省住建厅、省文物局公布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共计18个。剔除重复村落数据,最终确定209个传统村落研究样本。通过谷歌地图、百度地图API坐标拾取的关联性,常用于研究分析空间异质性分类,以及定性空间集聚和空间孤立。公式如下:器确定湖北省传统村落的地理坐标,并使用Arc⁃GIS10.2软件对地图矢量化生成湖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图。自然灾害统计数据源于湖北通志和各地市州县志;经济发展水平、公路里程等要素指标数据来源为湖北省统计年鉴、湖北省各地级市统计年鉴。

图1 湖北省传统村落分布图

(三)空间分布特征。

1.总体空间分布特征。

宏观角度对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的识别,是将村落视为一个点状要素,对其空间分布类型、格局和势态的分析,以此来识别总体空间特征。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类型具体分为随机、均匀和凝聚三种类型,判别的依据主要为最邻近点指数。[25]根据最邻近距离公式,计算出湖北省传统村落的理论最邻近距离为19.41 km;应用ArcGIS10.2空间分析工具测算其最邻近距离为11.23 km,最邻近点指数R=0.58<1,结果表明湖北省传统村落在区域宏观层面呈现凝聚分布状态。

进一步采用核密度计算法判定湖北省整体空间传统村落聚集的区域,该方法能够有效判别有效区域内部村落的聚集程度。利用ArcGIS10.2软件对209个传统村落进行识别,生成湖北省传统村落核密度热点图。如图2所示,湖北省传统村落在总体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三大显著的高密度核心区。位于武陵山区核心地带的鄂西南地区核密度指数最高;沿幕阜山脉余脉分布的鄂东南地区以及立于大别山南麓的鄂东北地区核密度指数较高,三大传统村落分布热点区均具有沿省界边缘处山脉分布的特征。根据统计分析,海拔在200m以下的村落有76个,占全部村落的36.4%;200—500 m与500—1000m海拔内的村落分别为43个和73个,占全部村落的55.5%;1000 m以上的村落17个,占总数的8.1%。超过半数的村落位于200—1000 m以内的丘陵、山地地区。三大热点区的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200m以上的缓坡与斜坡地带,这种地形环境为定居在山地地区的人民选择村落的营建地点和建筑布局提供了相对便利的条件,由此也形成了相对独立而闭塞的生活状态,将外界环境对传统村落的影响降到最低。在此环境下各地的传统村落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为传统村落的形成、发展与保存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纵观省域内其他区域,鄂西北有部分散状分布的传统村落,中部江汉平原则基本呈现出空白,可见湖北省传统聚落分布极不均匀,整体呈现出“东西两侧密集,中间疏散,边缘分布”的总体格局。

2.区域空间分布差异。

图2 湖北省传统村落核密度图

表1 湖北省各地级市传统村落数量统计表

因各市(州)在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传统村落的数量和空间分布普遍也存在差异。依据17个市(州)的地理区位特征,将湖北省划分为鄂东南、鄂东北、鄂西北、鄂西南、江汉平原五大区域,并对17个市(州)的传统村落数量进行统计(表1)。从五大分区来看,湖北省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鄂西南地区,占全省传统村落的44.5%;紧随其后的是鄂东北和鄂东南地区,两地传统村落所占比差距较小,分别为24.87%和19.19%;江汉平原地区分布最为稀少,所占比重不足3%,五大区域间传统村落分布极不均衡。结合图3洛伦兹曲线进一步分析表明,湖北省传统村落在各市(州)之间的分布也不均衡,有近80%的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恩施州、黄冈市、咸宁市、十堰市、黄石市,其中恩施州占比最高,约为总数40%。

图3 湖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洛伦兹曲线图

(三)湖北省传统村落空间自相关分析。

1.全局自相关反应的特征。

地理现象属性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通常用Mo⁃ran’sI指数衡量,指数越大表示其相关性越强。[26]由于市域层面的样本量过少,无法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村落的分布差异,文中从县域层面分析湖北省传统村落空间全局自相关的集聚特征。通过Geoda软件对全局的分析,得出Moran’sI值为0.543,Z值为9.262,P值小于0.01,说明湖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在不同区域内,传统村落的分布在空间上均趋于集聚状态,进一步验证了以上关于湖北省传统村落集聚分布的结论。

2.局部自相关反应的差异。

表2 湖北省传统村落Moran散点图数据统计表

图4 湖北省传统村落分布Moran散点图

图5 湖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LISA图

图6 湖北省水灾频率与村落分布关系图

由于全局Moran’sI指数只能反映区域空间差异的总体特性,难以反映区域内部之间的空间特性及其关系。因此结合Moran散点图和Lisa聚集图来进一步分析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局部空间差异。由Moran散点图可见(图4),湖北省内传统村落主要分布于第一象限(H-H)和第三象限(L-L)内,占总数的80%,区域内空间分布差异程度较大,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征。进一步统计表明(表2),超过75%的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第一象限,显示出湖北省传统村落以正相关为主的空间分布模式。其中从Lisa集聚图来看(图5),高高(H-H)集聚区的面积最大,包括恩施州内大部分的县级市和孝感北部的红安县,该范围与总体空间中传统村落分布密集区高度重合;其次为低低(L-L)聚集区,主要聚集在江汉平原区域内的部分县级市,传统村落分布最少。高低(H-L)和低高(L-H)聚集区面积相对较小,这两个区域传统村落空间聚集特征并不显著,具有离散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恩施州、红安县以及江汉平原内的部分县市内传统村落与其周边村落的空间异质性较小,区域内部空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

三、传统村落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一)自然灾害。

人类对居住地的选址是以规避风险为主要前提,所以多选择在地势较高、较为隐蔽,不易受洪水、猛兽袭击的地方居住。湖北地处长江流域中游,境内河湖水系众多,特有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土质肥沃的江汉平原和长江、汉江谷地,为农业生产、生活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也由于水网密集,历史上该区域以水患为主的灾害频发,特别是晚清时期,长江、汉江成为防治水灾的首要目标。据湖北省自然灾害历史资料所记载,从公元101年至1949年,湖北省共发生大小水灾650次,平均每2.8年一次;新中国成立后,发生成灾面积1000万亩以上的大水灾共有8次,平均5.8年一次,频繁的水患灾害造成大量村落被淹没,损毁严重,对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破坏。

通过ArcGIS10.2软件统计湖北省历年水灾次数生成水灾频率图,根据图6所示,洪涝灾害在空间上形成了以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江陵县(荆州市)为核心的主要洪涝灾害中心,以及黄石、荆门、襄阳等几个次要灾害中心。与总体格局相对应,洪涝灾害最为频发的江汉平原传统村落分布数量与洪涝灾害频率呈负相关性,其区域内传统村落分布较少,甚至并无分布。江汉平原是典型的以湖泊、耕地为主的农耕生产区域,其产生和发展可追溯到古云梦泽,但由于其地势低下、水网密布,在历史的发展中深受水患的影响。早在北宋以前江汉平原腹地已有数量较少的乡村聚落出现,为适应这种水患频发的自然环境,大多都是以船舟排筏组成的水居游移式聚落及非固定的迁徙式聚落,这成为江汉平原早期最主要的聚落类型。随着水利技术的发展,逐渐演变成相对稳定的村落,但聚落多为散居形式。清末民初,江汉平原共发生洪灾7次,其中,以1931年、1933年、1935年为最严重,全流域特大洪水,加上水利建设时常更迭,长江、汉江大堤漫溃,万余亩农田被淹,沿江两岸一片汪洋,使大量村落遭受了毁灭性损害,江汉平原内少有传统村落遗存。

(二)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是联系区域间经济社会活动的桥梁,良好的交通基础能促进各生产要素在空间中的蓬勃发展。在明清以前,依托区域内星罗密布的河道和内湖,湖北的交通运输方式以水运为主,道路交通次之。近年来随着我国道路建设的突出成效,湖北省内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四通八达的道路运输网络。通过ArcGIS10.2软件生成的湖北省道路网分布核密度图(图7),其结果表明道路交通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以武汉为核心的东部区域道路网最为密集;其次为江汉平原地区;西部路网密度最小。根据统计湖北省各市州公路里程数发现,传统村落分布最多的恩施州公路密度为全省最后一位,公路密度较小,交通可达性较差。同时进一步将全省的道路核密度图和传统村落分布图叠加分析,黄冈市、咸宁市和黄石市总体上道路分布较为密集,但在省域边界处受地形影响,道路密度较为稀散,但其传统村落数量位列全省的2、3、5位,两者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这些地区由于长期以来对外交通可达性差,与外界的联系受限,开放程度不高,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较小,在这种相对封闭区域环境中高密度分布,保留了相对较多的传统村落,客观上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了有利条件。

图7 湖北省道路密度与村落分布关系图

表3 2017年湖北省各市区州经济发展水平统计表

(三)经济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传统村落空间规模与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选取人均GDP作为衡量农村经济水平的指标,统计分析表明(表3),湖北省传统村落大多分布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传统村落分布较为密集的恩施州、黄冈市、咸宁市、十堰市经济发展水平分列全省的14、13、10、9位,作为目前湖北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开发程度较弱,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因而传统文化和历史聚落保存较好。其中以黄冈、孝感、咸宁为代表的鄂东北和鄂东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范围内虽然并不滞后,但由于位于省域边界处,地形复杂,成为战乱时期的理想避难之所。明清时期,受战乱等社会政治的因素影响,大量的江西先民移居至此,因其经济、文化相对发达,且聚落营造技术也较为进步,造就了大量富有韵味的古建筑。移民迁徙又多以宗族为单位,分布具有明显的聚居性,同时受宗族宗法文化影响,迁居而来的移民不惜挥金新建家宅、祠堂,由此形成了大量的聚居式村落,正是由于深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底蕴,村落才得以不断地传承与延续。但改革开放以后,以武汉为中心的地区开发强度加大,鄂东北及鄂东南地区受其辐射影响,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少村落慢慢消亡,仅在省域交界山地丘陵地区由于交通等原因限制了城镇化的脚步,因而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村落。

(四)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的积累沉淀是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密度的重要因素。荆楚文化是湖北代表性特色文化,荆楚文化与三国文化、宗教文化、土家文化、红色文化等共同构建了湖北地域文化载体。地域文化的相互渗透及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使其辐射力和吸引力涵盖长江流域,并历经时间的演变逐步凝聚共生于乡村聚落中,从传统村落的发展脉络中能够清晰地看到地域文化的长期作用和延续影响。

从省域范围来看,荆楚文化是湖北省最为显著,影响最为广泛的地域文化。楚人的发源地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虽然楚国的疆域远超过湖北省境内,但是其政治、文化活动中心始终都处于湖北省境内,楚文化对湖北的影响也最为深刻。从宏观区域分析湖北省209个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大都附着从属荆楚特色文化的空间分布,从传统村落的民族风俗中都能追溯到荆楚文化的痕迹。从市域层面分析,区域内传统村落数量相对较多的恩施州和黄冈市的传统村落所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最具鲜明的特色。鄂西南的恩施州传统村落多达81个,且分布集中,具有显著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其传统村落相对于省域内其他村落,更能集中、系统、完整地展现土家族、苗族传统文化元素特征;鄂东北的黄冈的红色文化资源最为丰富厚重,重点文化资源分布集中。在红色文化氛围的渲染下,麻城市、红安县多个传统村落都能搜寻红色文化的印记,其独特且厚重的文化内涵为传统村落创造了数量繁多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环境相对闭塞使得更多的民俗文化得到保留并长期传承下来。

四、结论与建议

湖北省传统村落在空间上趋于凝聚分布,无论在省域尺度还是市域尺度,均呈现出不均衡的分布态势。在全域尺度上,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形成了鄂西南、鄂东南、鄂东北三大聚集区,主要分布于武陵山区、大别山区和幕阜山丘陵地带,省域边缘聚集较为显著。从区域差异来看,鄂西南地区传统村落分布最为集中,江汉平原地区分布最少;在市域尺度,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恩施州、黄冈市、咸宁市3个地区。全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自相关性,存在高高(H-H)和低低(L-L)的空间聚集,表现出以正相关为主的分布特征。

湖北省传统村落分布具有高海拔、高坡度的特征。其中江汉平原由于自然灾害频发,加之交通便利、城镇化水平较高,传统村落保存度较低;反之在高海拔的山地、丘陵地区,由于地理环境较为闭塞、交通不畅、经济发展水平较滞后,促使传统村落能够保存至今。在影响村落分布的诸多因素中,自然环境为传统村落的形成与保护提供了重要基础,主导着传统村落的整体空间分布格局。灾害、经济水平、交通因素与村落分布存在负相关性,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传统村落区域分异,从而形成了当前湖北省传统村落极不均衡的空间格局。

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及传统文化复兴等国家战略背景下,湖北省传统村落源于独特的资源属性和社会属性,其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传统村落是湖北省历史文化的活化石,省域内三大聚集区的传统村落各具特色,内涵的民族文化多彩纷呈。从湖北省传统村落资源空间分布来看,传统村落多以点状的形式存在,线性历史遗存和区域文化本底的整体性识别较低。从区域整体上来看,传统村落之间是一个密切关联且相互作用的网络体系。因此各地要充分利用区域文化的资源本底,加强文化区、文化线路、文化点之间的有机关联,协同整合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形成一个有效率的有机整体,提升村落群体的内涵与价值。应充分利用传统村落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文化特色,深度挖掘传统村落文化优势,不断培养传统村落的内生能力,通过积极培育产业新业态,加强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全域旅游等文旅产业相结合。进一步加强湖北省传统村落密集区的交通可达性,将经济和资金有优势的地区与资源和传统文化丰富的片区相互对接,构建优势互补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建立区域旅游协作机制,协调不同区域间资源的特色差异,形成优势互补、市场共享与经济共赢的整体格局,探索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的可持续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

猜你喜欢

村落湖北省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
湖北省水产品塘边价格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