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媒体背景下高职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创新

2021-01-14孔燕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

环球首映 2021年4期
关键词:媒介思政信息

孔燕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思想政治教学部

一、融媒体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

随着互联网技术、媒介技术的发展,教学信息资源、网络学习平台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如微信、微博、Vlog等自媒体,弹幕、表情包等新型话语表达形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运用,凸显教育性、趣味性与互动性;又如慕课、翻转课堂、SPOC、微课等,提升了教学针对性、亲和力和实效性;这些都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融媒体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信息、媒介技术的整合与融入,使主客体之间、教育教学过程变得复杂多样,一方面其结构要素没有超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基本范畴,另一方面又极具新的内涵,其结构复杂化,诸要素多元化,催生更多种排列组合形式,遵循的基本原则、传播规律呈现出新样态。具体而言,从实践教学主体看,教师与学生是双主体,教师为主导、指导主体,学生为主动主体;教师主体发挥组织、主导、引导、创造等作用,学生主体发挥主动、参与、接受、内化、反馈、互动等作用,二者之间既存在灌输、疏导,又存在主体间性,同时还存在虚拟信息交际关系。从实践教学客体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价值观念等,表现为思想理论、意识形态;二是教育教学资源、实践活动等,表现为物质、实践、信息等多种质态,具备被挖掘、改造、传播、塑造等特性与功能。从实践教学介体(载体)看,主要有传统介体(如物质介体、精神介体等),现代化介体(如信息、媒介等),其承载、传播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方式,具有纽带职能,构成教学主体与客体之间联系互动,发挥了间接与直接、输入与输出、筛选与传递的作用。从实践教学环体看,主要指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关,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内外部环境,有课堂与校园环境、网络信息与媒介传播环境、实践活动场所环境等,呈现出具体性、开放性、虚拟性、综合性、历史性等特征。从实践教学过程中所遵循原则、规律看,将实践教学作为目的,以学生的主动接受、研习为中心,教师的引导、传播为辅助,以信息技术、媒介技术为支撑,构筑融合课堂情景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网络实践教学等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融媒体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校园活动实践、社会活动实践、参观纪念实践、网络虚拟实践五种类型。其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将思政课理论学习运用于实践活动,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是在实践活动中体悟思想理论,提升理论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其一,课堂教学实践。借助移动终端,恰当选取、组合运用微信、微博、超星、直播平台等APP,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提问、讨论、辩论、讲解、案例分析等课堂活动,把握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多样话语表达,增进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其二,校园活动实践。教师做好校内实践教学议题设置,明确考核目标,划分考核范围,鼓励、引导学生参与校内志愿服务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党团主题活动、青马工程活动等,汇总学生的经验分享心得体会,加强校内宣传,如公众号即时报道、推送,吸引学生群体点赞、转发、评论等,也有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传承大学精神。其三,社会活动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性志愿活动,提升学生主体意识、服务意识和道德修养;参加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如深入基层进行理论宣讲、开展科普活动,增强学生扎根基层建设的理性认识与奉献精神;投入与学校合作的实践基地的学习、实践活动。同时以工作日志、微博与朋友圈动态、vlog 等记录实践活动过程,即时分享经验心得,传递这种正能量、奋斗精神,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成就感。其四,参观纪念实践。如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场所),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宣扬传承革命精神,有助于认清某些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散布的歪曲、戏谑、娱乐历史,抹黑历史人物的文章和网络视频,宣扬正确历史观,批判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如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党、国家、民族重大节庆日纪念活动的网络直播,师生共同参与校、院相关活动,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相关讲话精神,开展师生研讨活动,唤起、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集体记忆,民族精神、创新精神。其五,网络虚拟实践。主要有思政课网络实践,如网络正能量传播、理论知识解答抢答、网络舆情分析等;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如提升媒介应用意识、媒介价值认知、网络道德行为,剖析媒介信赖倾向、舆论从众心理等;VR+思政教学的应用,借助VR 技术建立红色展厅,虚拟数字化体验场景,让学生走近、体验、感悟红色文化与党的历史。

二、融媒体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应对的风险与挑战

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融媒体理念容易混淆,融媒体技术的运用存在不确定性。部分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融媒体理念有待提升,学校顶层设计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差异,学校媒介资源无法有效融合、利用,学校各部门、思政课教师之间缺乏协作合力,难以形成多维一体的融媒体实践教学。部分老师对融媒体的认知和理解存在工具化、扁平化、线性化,没有意识到二者在互融、融通中实现手段的提升、功能的发挥与价值的彰显。部分老师对融媒体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关联性、契合点缺乏清晰透彻地了解,没能把握实践教学中多重载体的叠加整合,方式方法的优化创新,也就无法实现二者相互促进、优势互补。部分老师对信息化媒介载体的运用不够熟练,与教材案例、课内外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徒增教学工作量,而难以达到立体化、全方位的育人传播。融世休用政应服地网融媒体思政实践教学中网络信息甄别与维护,网络道德、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极具挑战。一方面,网络信息海量化,其中不乏无效、消极、负面、不良信息,这加大了师生辨别、选取、运用信息资源的工作量及其难度,也容易造成实践教学失真、失信、失效等问题。另一方面,线上思政课实践教学可能需要上传教学教材、实践案例等,可能会存留师生个人信息、课堂观点主张等,这些信息存在被泄露、恶搞、不良传播等风险,容易滋生违法违规、破坏信息安全等恶劣行径。同时,网络情绪、网络吐槽、网络非主流话语等,容易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而网络非主流价值观点、网络自由主义、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网络消费主义、西方政治舆论渗透等,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全媒体信息传播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带来极大挑战。从信息源(教育资源)看,万物皆媒,部分自媒体人不具备专业素养,依然进行大肆传播虚假不良信息、错误言论观点;部分自媒体信息内容价值多元,甚至为博眼球、吸流量,而过度夸张失真,而这类信息缺乏一定监管过滤,肆意传播,大学生极易获取,深受影响。从信息接收者(受教育者)看,大学生群体成为信息接收者、消费者、生产者、传递者等综合体,形成一种个性化信息消费特征,具有广域性兴趣关注点和多元化体验需求,不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需要、不符合大学生需求特点的思政教育信息,容易形成信息缝隙、思想隔阂,更难以精准施策。从传播模式(教育场域)看,信息媒介传播变为多点、交错、渲染式传播,凸显即时性、海量化、碎片化,更加脱域化、去中心化,这种模式转变与鲜明特征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所需要的持续性思想塑造、权威性政治传播、学术性话语表达带来不小挑战。

三、融媒体思政课实践教学运行体系的构建

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借助网络资源、媒介平台,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规律、遵循媒介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构建多维多融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建设。应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论述,中共中央、国务院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师生为中心,以实践哲学、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为逻辑基点,以信息技术、媒介技术为发力点,以实践元素、体验空间为依托,构建多层次体验的融媒体实践教学育人体系。

第二,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运用融媒体挖掘、补充实践教学资源,自建、丰富院校实践素材、经典案例数据库。搜集整理如领袖、榜样人物生平事迹以及反面人物例子,思政典型案例,社会热点案例及地域特色案例等,融入实践教学案例库。分类汇编大量的生活化资料,因时、因地、因人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将国家大事、百姓难事、感人故事、身边典型编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引入整合地方各教育基地数据库资源,转化为课堂实践教学资源,融入教辅体系、教学体系。把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空间、地域、群体、内容等多维向度,坚持教学资源汇通、教学内容为王,彰显思政课政治化、生活化、地域性、智慧化相结合的特色。

第三,实践教学专业团队培育体系建设。大数据、融媒体时代,一方面师生要具备信息获取,信息有效判断、筛选、汇编能力,另一方面师生要提升媒介素养,教师应发挥把关人、引导者的角色,部分学生应发挥意见领袖、朋辈教育的角色,引领学生理性应对舆论信息评论、转发等,树立良好的网络思想道德行为。因此,建设相关政策导向与管理机制,培育一支专业化团队变得尤为重要,加强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专业素养、信息技术素养和媒体素养等方面的培训,促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与融媒体实践教学要求相适应,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网络心理行为习惯相适应,精准把控实践教学议题设置、选题策划,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提升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四,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建设。加强融媒体中心建设,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性与前瞻性。搭建集合思政教育网站,微信、微博、短视频公众号等为一体的媒体中心,即时发布、分享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文件、讲话、新闻、资讯、文章等内容,实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网络文化载体、公共信息载体等综合教育载体,汇集思政前沿、网络舆情、热点话题等系统教育信息,优化师生间学习沟通、分享评论渠道,增进师生信息反馈、互动讨论、探索创新。建设网络思政课实践平台,打造一体化、个性化育人模式。借助融媒体创新翻转课堂、情景课堂、微课、慕课等,突破传统教学设计、讲授形式与选课程序,有助于组织实践讨论活动,营造多种实践情境,聚焦专题化、启发性教学。加强虚拟仿真实践平台建设,推动交互式体验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实践案例,创办数字化纪念展厅、虚拟实践基地等,使学生快速进入实践场景,充满代入感、仪式感,使学生自主实践,更易共情、共鸣,增强历史使命与责任感。

猜你喜欢

媒介思政信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思政课“需求侧”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书,最优雅的媒介
订阅信息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