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媒时代体育新闻变革与人才培养

2021-01-14林禹杉西安工程大学

环球首映 2021年4期
关键词:智媒体育新闻工作者

林禹杉 西安工程大学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对行业的不断渗透,体育新闻人才需求趋势发生了明显变化,行业环境对传媒工作者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的需求出现了较大的转变。高等院校体育传播专业作为体育新闻人才的重要孵化器之一,对人才的培养是关系到我国体育媒体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因此,如何把握行业需求、推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改革,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智媒时代行业对体育新闻工作者的新需求

(一)对人才知识的需求

(1)专业性知识

尽管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在内容选择和生产阶段都不断挑战着媒体人的垄断地位,但专业性知识仍是今天体育新闻需求的重要岗位技能。再者,智能化设备的文本生成是一种机械性的聚合,而“真正有价值、受欢迎的稿件依然需要编辑用自己独特的视野去发现,用自己的笔触呈现给受众,这一点,是机器无法取代的”[1]。

(2)通时性知识

智媒时代,人机关系的变化,将传播内容的意义回归至传统意义上的“人”[2]。机器写作虽然能提高生产效率,但在敏感性、知识面和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上仍存在短板,这些短板最终还要靠体育新闻工作者来弥补。在体育新闻生产的信息采集环节,优秀的传媒工作者能够站得高看得远,在万千事物中,迅速而准确地筛选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并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占据优势地位。

(二)对人才的能力需求

(1)调查研究和分析解读能力

调查研究能力有助于体育新闻工作者认识、分析、推理和判断事物本质,从中广泛、深入地挖掘事实材料,继而完成深度采访。分析解读能力有助于体育新闻工作者思考、归纳、整理出事实中的各种关系,从而实现对原初事实的阐明。

(2)创新思维能力

智媒时代,基于算法推荐、用户个性化、定制化的新闻产品在众多的数字新闻平台都有大量使用,大大提升了新闻产品与用户间的关联和传播效率。在技术和市场的驱动下,以用户新闻需要、阅读需要为中心,生产出既有差异性、新颖性,又能够彰显内容特色的体育新闻产品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3)协作能力

技术力量打破了体育新闻的范畴与边界,人机协作、人人协作成为智媒时代体育新闻的主要生产模式。人机协作是指新闻生产过程中,工作者与人工智能技术在线索收集、素材整理、自动化生产、个性化推送等环节的辅助、操作和把控。机器的辅助不仅节约了人力成本,还大大提高了体育新闻生产效率。然而,尽管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加入,现在的数字新闻项目也并非体育新闻工作者能够独立完成的。这要求体育新闻工作者在熟练操作智能设备的同时,有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能够与团队中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协作产出有质量、高水准的体育新闻产品。

(三)对人才的技术需求

(1)信息处理技术

内容生产和分发的数字化转型,使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加入体育新闻媒体,与记者和编辑一起构建了新闻生产生态系统。新形势下,体育新闻工作者需要加强工科专业的逻辑思维,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在与技术人员良好的配合中,满足智媒时代体育新闻的新要求。

(2)视觉呈现技术

智媒时代,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形态,视觉呈现技术对采编业务的重构打破了传统体育新闻生产的二维模式,为受众提供沉浸式、交互式、具有想象空间的新闻体验。未来,随着技术与设备的大众化和普及化,视觉呈现将会在体育新闻深度运用和发展,这也从技术应用层面对体育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体育新闻人才培养不足

(一)人文性不足

在体育新闻生产过程中,体育新闻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主动处理好技术与人、技术与人文、人与人文三者间的关系,实现技术与人文的融合,从而产出具备人文情怀、注重人文关照,体现人文关怀的体育新闻产品。

(二)时代性不足

智媒时代的传播介质和信息送达方式越发丰富多样,传播渠道也趋于移动化、多端化,这完全改变了过往体育新闻在单一平台上,用单一形态的传播方式和理念[2]。体育新闻工作者作为传播链上的一个重要节点,需要与时代一起进步,接触、认知、学习新兴媒体技术以及前沿学术理论。

(三)应用性不足

智媒时代,行业对体育新闻工作者的需求发生了较大转变,实际操作能力成为对高水平人才的重要考核标准。体育新闻工作者的培养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中做到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手抓,实现理论体系课程与实践体系课程的有机结合。

(四)系统性不足

体育新闻工作者培养还应面向社会需求。通过分析2018年至今媒体公开招聘启事,笔者注意到新媒体能力成为新闻传媒媒体重要岗位技能之一,高校应基于此完善新媒体理论及应用的相关课程,培养契合业界需求的体育新闻人才。

(五)差异性不足

智媒时代,业界对体育新闻工作者的需求趋于专业化、职业化,这就要求体育新闻工作者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接受高水平、正规的实务操作训练。另外,业界岗位日趋细分化和多元化,每个岗位都有详细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例如新媒体岗要求从业者不仅掌握新媒体理论,还需要熟悉用户运营、内容策划、音视频剪辑和数据挖掘与分析等,因此,应将单项优势培养转化为综合优势培养。

三、体育新闻人才培养有效路径

(一)加强通识课程的人文性

智能技术在体育新闻的新应用主要体现在体育新闻生产初期的信息采集环节、生产中期的写作环节、生产后期的智能推送分发环节及信息核查环节等。然而,在不同环节中的应用过程中,智能媒体在涉及人文内容时的思维和语言能表达仍存有局限性,依然需要依靠具备专业识别和判断能力的“人”实现对内容的调整和把控。

经由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内化的人文关怀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信息采集与写作环节中加深对报道对象及获得素材的理解和认知,通过对内容的捕捉和思考,用“仔细的、逻辑的、真切的”手法取代“流利的但粗浅的”写作[3]。在信息分发和核查环节中,加强内容的人文关怀性有助于突破新闻算法推送导致的信息茧房效应。学生可以通过较强的问题分析能力,站在相对公正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参与讨论,提供高质量和比较理性的意见,给不同的群体以开阔的视角,促使对立方摆脱极端的价值认知,积极引导公众挣脱“茧房”的束缚[2]。

(二)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应用性与时代性

从内容生产与分发层面,越来越多的智能技术不断融入体育新闻行媒体,如数据捕捉与发掘、机器人写作、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等。从内容传播形态层面,除传统媒体形态的不断融合之外,3D、VR、AR、H5 等多元化的视觉呈现技术也不断丰富着体育新闻形态。从内容传播渠道层面,媒体智能化实现了人机互通、万物互联。体育新闻从业者不再局限为“采访者”和“写稿人”,更多的是基于恰当的算法或手段,提供符合传播平台、有深度的、个性化的内容产品。不仅如此,诸多新兴工作岗位也随着媒体智能化的发展应运而生,如数据工程师、可视化编辑、网络互动编辑、产品经理等[4]。为结合行业人才需求,高校在培养学生新闻敏感性的同时,可以增添信息处理技术,如数理统计、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算法推荐、基础编程、文本挖掘、新闻制图等相关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为行业培养出一批懂技术、知平台、精内容生产及传播规律的新型体育新闻人才。

(三)加强专业选修课程的系统性

根据工作岗位的需求,构建专题化模块课程。为促进专题化模块课程的建设,高校可以通过优化自学考试系统、创新自学考试制度、丰富成果奖励机制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智媒时代背景下,高校可以联合企业对人才进行定制式培养,通过搭建专题化的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对对应工作领域各类专业知识的学习。在课程体系制定过程中,高校应积极参考企业的建议,从基础能力、业务能力、核心能力三个层级完成课程的制定。基础能力培养的目标是强化学生对相关领域内基础专业知识的掌握,是专题化培养体系中的第一层级。第二层级是对业务能力的培养,可以聘请一定数量的业界精英参与授课,将前沿知识、操作技术、行业动态转化为课堂内容。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紧跟媒体技术发展,实现课堂教学与一线业务无缝对接。核心能力的培养是第三层级,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层级。学生需要通过前两个层级课程的学习和理解,结合自身优势,在所侧重的领域中确立个人研究重点。专注于某一较大的主题,拟定论文提纲,科学性的开展研究与工作,力求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加强个人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四)加强知识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的有机统一

(1)深化校企联合,提升实践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完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明确双方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责任和权利,充分调动合作单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方式上,可以实行双导师联合培养,共同设计实践内容,充分发挥双方优势。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对学生研究方法和策略的培养,结合前沿的应用性研究,为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提供理论的支持与帮助。企业指导教师则侧重于加深学生对行业运行规则和流程的认知,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学习的时间安排上,可以参考“四一一”,即企业实践四天,校内指导理论教学一天,企业指导案例教学一天,或“二三一”的方式培养,即校内学习两天,企业实践三天,企业指导一天。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实践的时长都不应少于六个月,正确协调好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关系,这样才能把实践环节做实。

(2)压缩专业理论课比例,适当提高实践类课程的课时学分,切实做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互配合,避免出现两者间的厚此薄彼。体育新闻人才的培养需要成功融合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既保证专业基础,又提升专业技能。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着体育新闻的发展,新理念、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层出不穷。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新闻实践活动,将培养重心从理论学习向实践转化,真正做到理论哺育实践,实践反哺理论,有效解决了偏重于理论而不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弊端,全面提升体育新闻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猜你喜欢

智媒体育新闻工作者
关爱工作者之歌
智媒时代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出2019年国内十大体育新闻
智媒时代,新技术如何为新闻报道赋能——新华社AI合成主播在新媒体报道中的运用效果分析
智媒趋势下新闻编辑视觉素养培育的文化维度
体育新闻娱乐化发展研究——以《南方体育》为例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智媒高速”在天津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应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