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角下研学旅行发展研究

2021-01-14赵超越伍嘉茵徐嘉剑严佳静刘战慧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13期
关键词:研学产教导师

□文/赵超越 伍嘉茵 徐嘉剑 严佳静 刘战慧

(湖州师范学院 浙江·湖州)

[提要]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热度持续升高。由于教育与旅游属性的分离,导致研学旅行开展过程中存在导师专业程度不够、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传递不充分、研学市场的监管体系分离、研学评价系统不完善等问题。从产教融合视角,提出校企合作与高校培养打造专业研学导师队伍、构建群体间信息循环交流与反馈机制、各部门联动配合细化各方责任、实施双主体多层次评价模式等对策,进而推动研学旅行健康持续发展。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具有实践性的教育旅游项目,在我国开始发展起来。2013年起,我国陆续出台相关文件助推研学旅行发展,特别是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正式将研学旅行纳入到中小学生教育教学计划中。文件明确将研学旅行定义为“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就目前研学旅行的发展状况来看,研学旅行整个市场热度高、发展前景好,但也存在“只游不学”、“游大于学”等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教育与旅游两者之间的分离,甚至是背离。促进教育与旅游的融合是提升研学旅行质量的必然要求。

产教融合的核心点在于融合,产教融合是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有机整体。研学旅行的产教融合,可以有效实现教育的公益性与旅游的商业性之间的有机融合。本文从产教融合视角,探究研学旅行发展中的问题以及相应对策。

二、产教融合视角下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

(一)研学导师专业素质呈现教育与旅游的两极化。研学导师作为研学活动的实施者,是连接学生与研学活动的桥梁,在教育理念、安全意识、沟通交流、讲解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更高的要求。我国目前从事研学导师的人员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来自学校现有的教师资源。由学校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研学旅行活动,其特点是教育性强,他们对于学生状况与性格特征了解得更为清楚,但是他们对于研学旅行资源、研学基地状况的了解程度仍有欠缺。面对不断变化的研学活动,他们在讲解技巧、研学活动实施方面的能力有所不足,整个过程较为单调。对于在校教师带领的研学旅行活动,学生在活动本身上面的集中度、专注度不足,造成了学生研学体验感、满意度下降。二是旅行社、研学基地的导游资源。由专业导游所带领的研学活动,其特点是学生的体验感好,导游有着专业的讲解技巧,对研学资源、研学基地状况了解程度较高,善于运用自身的专业能力带动参与学生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关注度。但对于学生年龄、所处年级缺乏了解,难以实现研学旅行的教育性质的要求。导师中专业的研学导师占比较小,现有导师大多只满足教育与旅游要求中的一个属性。研学导师在规模与素质上均呈现出了教育属性与旅游属性的分离。

(二)研学旅行利益相关者信息传递不充分。现阶段,我国研学旅行的参与群体主要为中小学生,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每位中小学生都应参与研学旅行活动,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生教育的一部分,活动由学校组织,在研学基地进行学习实践活动。其中包含学生、学校、家长、研学基地、交通、保险、旅游企业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在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活动时,会出现种种问题甚至是错误。例如,由于研学基地资源的有限性,出现一种研学资源为各年级的中小学生服务,在研学活动的课程设计上并未针对学生的年龄、所处年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出现了研学活动同质性问题;由于学校研学课程设计的欠缺,引发出研学课程与研学资源、研学活动不匹配的现象,导致研学活动成为形式上的“实践教学”;由于研学活动的非科学性,造成研学活动中学生参与性弱,学生体验感差,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学科要求,导致研学活动效率低下等问题。诸多现象与问题的核心点在于研学活动在设计与实践的过程中,研学活动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充分,即以研学基地为代表的旅游企业未能详细了解学生年龄、所处年级情况,对学生研学需求了解不够充分;学校方作为组织者,在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未结合研学基地所具有的资源状况。相关群体间的信息传递不充分则进一步反映出研学旅行中旅游产业与教育行业之间的融合不够充分。

(三)研学旅行中涉及到的监督管理部门相互分离。研学旅行从最初设计开始到最后的实施,在基础设施及服务方面,还未形成标准化体系,在市场大力发展的状况下,低质量的产品服务仍然广泛流通于市场。如,在学校选择研学基地或委托相关旅行社时,由于研学基地及旅行社质量上的参差不齐,使得研学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研学课程实践效果不明显,而整个过程涉及到了旅行社、学校、研学基地等多方机构,相关群体责任的辨别较为模糊,这加大了行业以及政府监督管理的难度;研学基地或旅行社在带领学生进行研学活动的过程中,同时涉及到交通、住宿、餐饮等行业,面对不同行业、不同标准以及同行业标准化程度不同,针对学生所提供的设施与服务存在质量差异,而监管部门对于不同行业的监督管理是独立的,针对中小学生研学市场监督管理仍有所欠缺;研学旅行中,中小学生作为弱势群体,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而针对研学旅行的安全保障体系、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仍有欠缺。众多相关者之间责任模糊,使研学旅行市场监督管理难度上升。

(四)研学旅行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不全面。评价系统作为检测研学活动效果的一种方式,是研学活动的反馈,因而被广泛运用。目前,研学活动结束后的研学评价逐渐成为研学旅行活动的一部分,但其评价系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现阶段的研学旅行评价主体对象是学生,由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完成研学活动评价和实践心得撰写,但整个评价体系时间节点只存在于活动结束,对于过程中的每一处景观景点以及内容,并没有设置相对应的实时评价,使得学生对于研学活动的评价较为片面,学生的问题与感受无法在过程中及时反映,评价系统相对于旅游体验有滞后性。且学生的评价系统没有针对性,整个活动涉及到了学校课程设计、研学基地资源配置、活动流程安排、研学导师讲解等多方面,而评价系统大多只询问学生“体验如何”,并没有针对性地询问学生“某一方面体验如何”,评价内容设置比较泛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评价与实际感受的不相符。二是评价系统的主体不够全面,现存的评价系统主体主要为学生,但参与研学活动的相关群体还包括研学导师、研学相关服务人员,他们对于研学活动的效果也应当具有话语权。在现有评价体系中,缺少了他们的评价内容。评价体系的不完整,教育与旅游方面评价内容的不平衡,影响研学旅行的进一步发展。

三、产教融合视角下研学旅行发展对策

(一)注重校企合作与高校培养,打造专业研学导师队伍。研学导师是一种应用型的综合性人才,在研学活动的过程中,他们直接面对研学旅行活动参与主体,即中小学生。研学导师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着研学效率、效果以及学生的体验感与学习热情,并在研学活动最终实施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95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是全面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迫切要求。首先,要解决研学导师专业能力不足、规模数量较小的问题,快速有效的方法是“联合培养”,对于现有的教师、导游人员进行互补方面的培训及教育,通过校企合作,加大旅游企业与学校的沟通与协调,构建双向驱动机制,通过实践教学来进一步训练、优化提升研学导师的综合能力。其次,研学导师这类应用型人才也可以通过高校培养。根据其旅游与教育属性,高校包括专职类院校在内的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有针对性的设置课程,通过教育类专业与旅游类专业的联合培养,打造研学导师专业人才队伍,进而逐步解决研学市场专业导师不充足的问题。此外,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助推研学导师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来培养,对于相关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培养研学导师的群体及机构,给予鼓励和保障。

(二)构建信息循环交流与反馈机制,形成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研学模式。研学旅行的实践活动中,研学旅行的各相关主体都是活动组成的一部分,学生是研学旅行主体,学校是组织者,家长是购买者,研学基地是活动实践的载体,研学活动、课程内容设计则是由学校或研学基地来设计。在此信息不完善的基础上,所设计的课程活动普遍是片面性的,从产教融合的视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1、加快相关群体间的信息循环交流速度。研学活动、课程对于中小学生不同年龄、所处年级有着不同的需求。在设计时,以研学基地资源为基础,以中小学生课程内容特征为导向,以保障学生安全为原则,以提高中小学生综合能力为根本。研学基地针对其现有资源进行专业的可行性分析,与学校老师不断沟通交流,针对学生情况共同开发设计活动安排与课程内容,决策出相对较为完善的几套方案进行学生评价与效果检测,注重课程的综合性与开放性,选择比较出一种最优的方案。达成相关群体间的协调以及信息的循环交流。为教育与旅游之间的融合发展提供保障,推动研学旅行的发展进程。

2、不断地更新相关信息以及资源状况。处在日新月异的环境中,随着社会进步、学生需求变化、资源逐渐完善、课程要求变动等方面的改变,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设计需要不断地优化,研学基地在自设资源开发的基础上,以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依据政策、学校、学生的要求,进行资源的重新整合与开发利用,学校老师关注学生课程、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与研学基地及时沟通并将进行调整。在发展到一定的规模状况下,以学校为单位,向政府反映研学旅行发展状况,政府则及时做出统计,对比分析,从宏观层面对研学旅行市场以及发展方向进行调控。形成一种在学校、学生、研学基地融合的整体与政府之间信息传递的反馈机制,使得研学旅行在产教融合与政府反馈的机制下不断优化提升。

3、逐步形成研学旅行科学发展模式。主题化的研学模式相较于其他模式更具有科学性,一方面有助于选择更具有针对性的研学资源,保障资源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主题化研学模式所涵盖的知识内容呈现辐射状态,由主线引出复线,形成知识的串联与拓展,使得学生进行更为针对性的知识拓展,研学体验更为深刻。主题化的研学模式是旅游主题化与教育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代表,它彰显了在产教融合的模式下研学旅行会有新的发展。

(三)各部门联动配合细化各方责任,建立健全研学旅行市场监管体系。针对于研学旅行涉及到的相关群体,首先明确辨析其所在行业,了解其行业标准,结合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明确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各方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提供设施与服务的标准。在原有的行业监管体制下,由教育与旅游相关监管部门为主导,结合在研学旅行中涉及到的其他行业监管部门,针对研学旅行制定一套有针对性的监督管理体系,包括在研学前期设计、研学中期实践、研学后期评价在内的完整的监督管理体系。形成原有行业的监督管理与研学市场特定的监督管理双向管理系统,切实保障研学旅行市场良性循环进行。

实时更新研学旅行市场监管范围。研学旅行市场处于发展阶段,市场活力好,在原有的旅游与教育结合基础上会强烈吸引其他行业的关群体进入市场。例如,科学技术在研学旅行市场的引进及应用,通过科学技术来解决研学旅行的一些问题,推动研学旅行智能化的发展。市场监管部门则关注于研学旅行市场的变化,对其监管范围以及标准等进行不断地更新与优化,为研学旅行实现多元化的产业与教育之间融合做出保障。

(四)实施双主体多层次评价模式,健全研学旅行评价系统。建立学生评价与活动相关者评价的双重系统,学生作为研学旅行的主体,是整个研学活动的对象,因此学生的评价是研学旅行效果好坏最直接的反馈,对于研学旅行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活动相关者评价则是从专业的角度对研学旅行相关内容给出评价与建议。双重评价系统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于研学旅行的需求,推动研学旅行专业方面的进步。

此外,评价内容要更具有针对性,在学生评价与活动相关者方面各有侧重点,在学生评价方面,针对同一年级的学生不同时期的研学活动,评价的侧重点在学校课程设计、研学基地资源配置、活动流程安排、研学导师讲解等方面要有所区别,在学生年级、年龄、研学主题相同的前提下,通过学生对于不同侧重点评价以及整体的研学活动效果评价来对比分析,找出该研学活动、课程设计中有待改善与提升的部分。同时,可以将学生的评价作为衡量产教融合程度的一项指标,进一步推动研学旅行产教融合发展。在活动相关者评价方面,对于相关人员的评价,可以采用相互匿名评价模式,并将评价作为衡量员工工作状况的一项指标,对于相关机构以及资源的评价,可以从定期询问、工作汇报中了解相关信息。

综上,从产教融合视角探究研学旅行的发展,将研学旅行作为一个整体,分析了旅游产业及其他产业与教育行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完善了研学旅行相关要素及资源分配。在政策的推动下,产教融合的发展模式将会推动研学旅行向着科学合理、不断优化的发展方向进行。

猜你喜欢

研学产教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V eraW an g
导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