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创新驱动战略下沧州科技人才政策研究
2021-01-14王景胜赵丽丽
王景胜,赵丽丽,张 鹏
(1.沧州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省沧州市青海南大道16号 061001;2.沧州师范学院 学生处,河北省沧州市青海南大道16号 061001)
创新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谁创新能力强,谁就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也是必然的国家战略选择。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科技创新是各种创新的核心,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壮大需要积极主动的科技人才政策作支撑。
近年来,沧州创新资源不断积累,有条件通过创新驱动成为河北省经济战略增长极。在“沧州市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大力推进“创新之城”建设,让创新成为推动沧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科技人才是沧州区域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政策有助于提升沧州科技人才质量和数量以及创新水平。
1 新时代沧州创新驱动的战略机遇及突破
1.1 新时代沧州创新驱动战略机遇
1.1.1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是沧州引入国际先进科技的重大战略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为国内企业、各个区域开展国际交流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和通畅的交流渠道,有利于我国各个区域把握机遇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沧州是沿海城市,沧州的渤海新区有130km海岸线,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新兴的战略发展区域。拥有黄骅港这样的中国北方深水枢纽性港口以及中捷产业园区、南大港产业园区这样的对外交流窗口,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便利条件。目前,“中国捷克斯洛伐克友谊农场对外合作推介会”已连续举办五届,并已签约捷克鲨鱼飞机制造、中斯跨境电商等多个项目。2018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设立中国-中东欧(沧州)中小企业合作区,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中东欧先进技术转移孵化的优质平台、中东欧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良好承接平台。除此以外,沧州其他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也开展的如火如荼,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下沧州对外开放向宽领域、深层次发展,沧州引进国外先进科技的途径也越来越便捷,有利于促进沧州科技含量及自主科技创新水平的快速提升。
1.1.2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沧州产业转移升级的重大战略机遇
沧州东临渤海,北接京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地域优势明显,是北京产业转移的主要承载地。但沧州承接北京产业的转移不仅仅是简单的产业迁入而是一个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过程,采用新工艺、新方法,高科技产业、现代集群产业将优先迁入沧州并获得发展。这样京津产业向沧州转移不仅会丰富沧州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科技水平,而且会促进沧州传统产业和本土企业加快科技创新速度和力度,在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等方面形成突破。沧州应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这一重大机遇,大力推动各产业创新,实现沧州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另外,科技中心是北京功能定位之一,北京将成为世界科技研发的中心,也是世界顶级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集聚地,沧州与北京毗邻,在各个领域与北京各科研机构、高端科技人才进行广泛合作将会更加便捷,这些都有益于沧州的创新驱动发展。
1.1.3服务雄安新区建设是沧州拓展创新驱动发展广度和深度的重大战略机遇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雄安新区规划起点高、辐射范围广,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过程中实现创新要素的集中转移,将成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服务雄安新区建设为沧州拓展创新驱动发展广度和深度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一方面,雄安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能为沧州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另一方面,沧州能够借助雄安新区的创新要素和创新成果,打造成雄安新区的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制造业协作基地和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基地。黄骅港是雄安新区最近的出海口之一,近年来,沧州交通条件显著改善正巧迎合雄安新区兴建契机,将黄骅港打造成雄安新区出海口,未来,渤海新区有望成为承接雄安新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沧州下辖的任丘市与雄安新区接壤,任丘市的鄚州镇、苟各庄镇已经被纳入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之中,有利于任丘和沧州借助雄安新区建设中的创新要素和产业布局实现创新资源的集中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推动沧州区域创新发展。
1.2 新时代沧州创新驱动的战略突破
1.2.1 创新动力从外生向内生的转变
沧州是一个传统产业为主、特色产业为辅的发展中城市,逐渐发展了石油化工、管道制造、冶金铸造为代表的多个产业集群,为沧州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几年来这些产业在积极地进行生产工艺升级优化,不断提高科技含量,但总体上其高新技术来源更多的是通过购买、引进等方式实现。引进、模仿的方式获得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虽能在短期内使自身的科技含量提高,但相比于国内外发达企业而言也只能处于跟随的步伐,并不能获得技术的领先或垄断优势,这样的科技进步与创新对于沧州本地产业以及沧州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是外生的,究其原因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没有真正实现科技创新驱动的内生。内生的科技创新驱动具体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面[1]。内生的科技创新要求沧州各领域的产业在提高本产业和企业科技含量时不能只是简单的购买或引进,要致力于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将自主创新成为产业和企业科技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掌握本行业和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尖端技术,并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垄断优势。
1.2.2 壮大科技人才队伍,提升科技人才层次
在市场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科技人才作为创新资源,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重点对象,这也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只有拥有一流的人才才能产生一流的创新成果,也才能掌握创新的主导权。沧州与北京、天津毗邻,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以及高科技产业少,在与京津等发达地区的科技人才竞争中劣势明显。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少,尤其是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匮乏,这也成为了沧州自主创新能力弱的根本原因之一,造成不能形成持续的、体系化的有效创新。从创新驱动的内生性来讲,由人力和智力推动的创新具有内生性,这样不断壮大科技人才队伍、提升科技人才层次就成为了沧州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战略突破。
1.2.3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近年来,以石油化工、管道装备、冶金铸造等为代表的沧州主要工业产业已经向集群化发展,加快了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淘汰速度,逐渐发展了汽车制造、清洁能源、激光装备等产业,其中不乏一些高科技产业和企业入驻沧州。但从整体上来看,沧州仍有许多产业和企业呈现小、散、科技含量低的状态,这些产业和企业产品附加值低,对沧洲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也不高,其创新驱动发展的空间不大,这样,沧州亟需进一步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一是,围绕传统支柱产业形成产业集聚,加强科技创新,采用新工艺、新方法生产新产品,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性的龙头产业和企业;二是,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产业转移机遇,吸引京津的高科技产业、朝阳产业落户沧州,优化沧州的产业结构,提升沧州工业产业的科技层次。
2 沧州实施积极有效科技人才政策的必要性
2.1 实施积极有效的科技人才政策是沧州创新驱动发展的必要保障
在科技人才政策的正向引导下,沧州区域内会形成科技人才聚集从而促进本区域的创新水平提升及创新氛围的强化,进而发生“马太效应”又进一步促进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提升,为沧州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持续的创新驱动力,并逐渐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人力、智力创造性活动又需要物力、财力持续性投入;科技创新又是一项不断失败、不断探索的活动,政策的作用就是为科技人才创新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让科技人才能够安心研究、探索,同时也对政府管理部门的权利进行规定,在提升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能有效防范寻租行为的出现。创新发展是我国新时代的时代特征也是沧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沧州围绕创新发展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将创新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发挥公共服务功能为创新所需要的科技人才提供各项服务,促进科技人才集聚及科技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2.2 实施积极有效的科技人才政策是沧州参与区域人才竞争的必要措施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创新资源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人才竞争上,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沧州本土的科技人才基础薄弱,若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在不断提高本土科技人才水平的同时不断引进高质量的外部人才,形成科技人才的集聚。沧州虽然面临着诸多机遇,但其他区域同样面临着多种发展机遇,甚至许多地区的基础条件、创新资源、发展环境要优于沧州,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超过沧州。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为了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纷纷出台了人才政策。如,天津滨海新区出台了《滨海新区高层次人才服务证制度暂行办法》,逐步搭建起了完善的双创人才鼓励机制;2018年5月16日,天津发布“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放宽对多类人才的落户条件,进一步吸引人才到天津创新创业;雄安新区则凭借着独有的发展前景和条件对各类人才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京津周边地区,如石家庄、唐山、廊坊等地也出台了各自的人才政策,人才的竞争已经逐渐演变成了抢人大战,这样沧州有必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科技人才政策以便在区域人才竞争中获得优势。
3 沧州科技人才政策概况及不足
3.1 沧州科技人才政策概况
3.1.1 宏观政策
为鼓励科技创新,为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沧州市出台了一些指导意见和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
2016年,沧州市颁发《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工作的意见》,该文件中提出了要不断壮大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提出要培养10名高层次人才、20名服务业人才和30名企事业单位工作人才,基本建成一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工作目标。[3]2017年,沧州市出台《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引进外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5年内沧州市将创建1个引智基地,培育10个引智示范单位,扶持20个引智项目,引进20名外国高端人才,为沧州科技创新引进智力和人力做出了规划。[4]2017年6月出台的《沧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实施意见》中,在人才培养、发挥青年人才在科研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建设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加强科技人才奖励宣传等方面给出了指导性意见。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沧州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培养和引进优秀科技人才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有利于沧州构建良好的人才发展机制。
3.1.2 具体政策方面
2016年,沧州制定出台了《沧州市支持科技创新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措施(试行)》,该措施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创新团队进行奖励:对基础创新团队,给予连续3年、每年10-50万的稳定性支持;对取得重大工程技术成果的创新团队给予50-200万元的专项经费支持;对产业创新团队给予100-500万元的风险投资支持。二是,对高端人才引进的奖励:对引进国家“两院”院士驻沧工作的,市财政给予每人1000万元科研经费补贴和150万元安家费;对引进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领军人才,每人给予200万元至1000万元科研经费补贴和50万元至100万元安家费。三是,对科技人才层次提升的奖励,对成功入选院士等国家高层次人才的,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资金。另外,该措施还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在本市范围内兼职从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企业等活动[5]。2016年,沧州市还出台了《沧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将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奖励提高到3万元、2万元、1万元。同时规定,获得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的个人(属于外市的除外),享受市级劳模待遇。市级科学技术奖的获奖结果记入本人档案,作为考核、晋升、评定专业技术职务和享受有关待遇的依据。
这些具体政策的出台,让沧州在引进人才、服务人才方面有章可依,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提高了人才保障力度,在一定程上能够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热情。
3.2 沧州市科技人才政策的不足
3.2.1 对高端人才的引进缺乏针对性
当今时代的重大科技创新一般是在高端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的带领下由专门的创新团队来完成的,高端人才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高端人才的科技创新视野更广、知识层次更丰富、创新活动的起点更高,对科技创新的理解更深刻,更容易带领团队在高端领域和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虽然,沧州近几年出台的科技人才政策中均包含了引进院士、“千人计划”专家等高端人才,但只是从人才层次的方面制定了政策,并没有从自身的产业特点、创新发展方向、创新突破需求等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高端人才引进政策。沧州是以石油化工、管道制造、冶金铸造为支柱产业的产业经济结构,又有新生的汽车制造、清洁能源、激光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这些产业的科技含量水平、创新发展水平基本代表了沧州的科技水平和创新发展水平,沧州经济发展中来自工业产业的创新驱动力也基本来自这些产业,集中力量推动这些产业向高、精、尖发展是当前的重点,也是沧州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沧州在这些产业中有国际和国内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缺乏,又缺乏有针对性地培养、引进政策,对这些产业的高端人才集聚、高素质创新团队的形成缺乏有效的支持,不利于产业创新和沧州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3.2.2 政策内容缺乏竞争力
沧州虽然制定了一些科研奖励、人才引进物质奖励等方面的政策,但与其他区域相比仍缺乏竞争力。首先,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沧州将高层次人才对象主要定位在院士、“千人计划”等,而毗邻的天津滨海新区则将高层次人才对象范围扩展到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级科技项目主持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博士生导师等,且在租房补贴、子女教育补贴、小客车竞价费用补贴、未成年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读等方面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与滨海新区相比,沧州在地缘以及城市整体建设上没有优势的情况下,科技人才政策又缺乏竞争力,这样就会在区域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其次,在人才积累方面沧州没有制定有吸引力的政策,科技人才竞争力不强。一些与沧州规模类似的区域出台了详细的人才政策,加入了抢人大战中。如莱芜制定政策规定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直接安置到事业单位工作,配偶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可协调安置到事业单位工作;同时规定到莱芜工作的博士、硕士等各个层次人才享有50万元至5万元不等的“人才购房券”,并享有金额不等的生活补贴。沧州对于来沧工作的博士在事业编方面也有政策,但没有出台对博士配偶的优惠政策,对于有此方面需求的博士来讲,沧州的人才政策缺乏吸引力。另外,目前沧州对引进博士、硕士等人才没有住房、生活补贴、子女义务教育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在与其他区域的人才竞争中对各类科技人才的集聚缺乏竞争力,不利于沧州科技人才的积累。
4 新时代下沧州创新驱动发展的科技人才政策措施
4.1 重视科技人才政策的重要性
科技人才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种,具有正向引导、管制保障、调控服务等积极作用,能反映出某一区域对于科技人才的重视程度、保障程度以及科技创新的趋向性,是避免人才流失及吸引科技人才的指南针。沧州政策制定及执行者须重视科技人才政策的重要性,一方面不断制定和完善各项科技人才政策,及时调整政策内容,使其能够适应沧州不断发展的科技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加强科技政策的执行力度和监督力度,在执行中做到不折不扣的贯彻政策精神,同时,加强监督考核,确保各项科技人才政策落实到位、不走样。
4.2 加强政策的针对性
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为了解决具体的问题,这样政策就要有针对性。沧州应结合自身产业状况、发展方向亟需的专业科技人才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一是,对于石油化工、管道制造、冶金铸造等产业集群亟需的科技创新高端人才、领军人才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和政策条文,营造优良的创新氛围,搭建良好的创新平台,吸引相关产业的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沧工作,实现这些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二是,在汽车制造、清洁能源、激光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转移和引进沧州的同时,要制定专门的政策,将这些产业的科研机构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沧州,做到生产、科研、人才同步转移,打造高起点的高科技新兴产业集群,从而助力沧州创新驱动发展。
4.3 强化政策内容的竞争力
科技人才尤其是优秀科技创新人才是区域人才市场和创新竞争的核心,制定科技人才政策一方面要刺激本区域原有科技人才努力创新,避免人才流失;另一方面要吸引更多的外阜优秀科技人才到本区域来工作或参与本区域的科技创新活动。沧州在制定科技人才政策时既要考虑自身的条件和承受能力,也要参考其他区域尤其周边区域的科技人才政策,使其具有竞争力。一是拓展政策对象范围。从国内外高端人才、领军人才到普通科技人才都要成为政策的对象,所有能为沧州创新发展的各层次科技人才都能享受到政策的优惠。二是丰富政策内容。依据科技人才层次在科研经费、住房、生活补贴、交通、人事编制、家属安排、职称评定以及职务晋升等方面进行分别规定。三是提升政策支持力度。对来沧州工作的科技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要明显优于其他区域尤其是周边区域,在稳定本区域原有科技人才的同时对外阜科技人才有较强的吸引力,用政策的优势来弥补基础发展等方面的不足,使在沧州工作的各层次科技人才有优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