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全球形象传播的文化话语研究
2021-01-14侯贺英马瑞贤田秀峰
侯贺英,马瑞贤,田秀峰
(河北金融学院,河北 保定071051)
话语是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环境中,具有某种目的、产生某种效果的单个言语交际事件或系列言语交际活动。话语研究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集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哲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内容,至今已有六七十年的发展历史。在最近的二三十年中,话语研究更是作为一种方法或理论,与其他社会学科产生了更加深入的联系。[1]本文将以施旭的文化话语研究为理论模型,从绿色宜居、智慧城市、优质公共服务和历史人文四个方面,分析各界媒体对雄安新区的报道话语,探讨雄安新区的形象特点和文化特质。
一、话语研究传统
20 世纪50 年代,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Harris 首次提出了“话语分析”的概念。随后,话语研究逐渐发展成一门跨界的前沿性学科,主要关注话语与语言、话语与社会、话语与传播、话语与心理等问题。[2]其中,交际民俗学和批判话语分析是语话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学派。
交际民俗学(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批判性回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产物。Hymes 认为,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因素;同时,要研究某一文化群体的语言交际能力,就要从其实际语言活动中去探索。因此,Hymes 提出了SPEAKING研究方法,即研究交际活动的场合(setting)、交际人(participants)、目标(ends)、语篇(act sequence)、语气(key)、媒介(instrumentalities)、准则(norms)、体裁(genre)。交际民俗学的研究特点是:第一,它将语篇和语境结合起来,即研究整个交际事件,强调整体概念;第二,它认为每种交际模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而文化正是区分不同言语交际的重要指标;第三,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内省回顾(introspection)、观察参与(participant-observation)、观察检验(observation)、采访调查(interviewing)等方法,收集一手资料,注重被研究者视角。但是,交际民俗学忽略了文化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没有辩证地看待交际各环节之间的联系。[1]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批判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逐渐成为话语研究的新领域。传统话语分析旨在描述和解释语篇的结构和意义以及语篇和语境的关系;而批判话语分析则重在解释语篇中蕴含的权力不平等。在理论上,批判话语分析运用功能主义的观点来说明言说者在特定语境下要实现的目的决定了语篇的结构特征。在研究重点上,批判话语分析注重语篇意识形态的目的和后果。为了弥补批判话语分析的不足,有学者提出了积极话语分析(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即用积极的态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开展学术研究。但是在理论和方法上,积极话语分析没有实现彻底革新,只是站在了批判话语分析的对立面。具体来说,批判话语分析是反面的、批判的、解构的,而积极话语分析是正面的、颂扬的、建构的。同时,批判话语分析还存在以下弊端:第一,它并没有深入研究话语和社会之间的多元复杂关系,仅仅是夸大了话语构建社会的作用;第二,它站在西方学术立场上,忽略了东方世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而且缺乏跨文化意识,忽视了文化的多元性和竞争性,从而阻碍了东西方文化对话的可能。[3]
综上所述,无论是交际民俗学还是批判话语分析,都有其局限性,而文化话语研究则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为话语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和方法。
二、文化话语研究
文化话语研究是20 世纪初出现的一种学术运动。它的出现一方面是对西方话语研究的反思和回应,另一方面也是全球多元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施旭[4]认为,话语是一定历史和文化语境下发生的言语交际事件,这里的事件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系列的。文化话语研究中的两个关键词是“文化”和“话语”。“文化”体现在该研究是站在文化自觉和文化政治的高度,探索言语交际事件的文化特点、文化困境、文化变革等;“话语”则体现在研究对象是言语交际事件,研究方法是言语交际概念。这里的“文化”既存在于一定社区或社群内部,又存在于不同社区或社群之间,是隐形的,也是变化发展的。
文化话语研究旨在促进人类文化的和谐与繁荣,采用跨学科、跨文化、跨历史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将研究重点放在话语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关系方面。文化话语研究与其他学科研究的重要区别在于,它强调人类话语的不平等关系,以及话语背后的文化不平等关系。换言之,文化话语研究强调话语的文化异质性,在话语研究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文化政治立场。
从研究方法上来说,文化话语研究秉承话语本体论的理念,主要分析话语(社会交际事件)的言说主体、内容和形式、媒介渠道、目的和效果、文化关系、历史关系六个范畴。
分析“言说主体”要回答的问题是:谁在说话,谁没在说话,说话人有什么身份,同时还要注意听者的身份和地位。
分析“内容和形式”要回答的问题是:说了什么,没有说什么,要说什么,不要说什么,如何说的,用哪种语言说的,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不那样说,听者反应如何,说者和听者由此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关系。
分析“媒介渠道”要回答的问题是:使用了哪些非语言的媒介,没使用哪些媒介,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使用的,这些媒体之间是如何联系配合的。
分析“目的和效果”要回答的问题是:有什么原因,有什么意图,获得什么效应,导致什么结果。
分析“文化关系”要回答的问题是:有什么样的文化规律和原则,有哪些文化权势,形成什么样的文化关系和状态。
分析“历史关系”要回答的问题是:以上所有范畴经历了怎样的历时变化。
除了分析以上六个方面,文化话语研究还有明确的文化政治立场,即文化是自由独立的,人类文化需要多元和谐发展。[5]
三、雄安新区全球形象传播文化话语实证研究
为了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2017 年4 月,雄安新区正式成立。新区建设的七个重点任务是:建设绿色智慧新城、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构建快捷高效交通、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绿色宜居、智慧城市、优质公共服务代表了雄安新区发展的新方向,而历史人文是新区发展的雄厚文化底蕴。无论是国内受众还是国外受众,都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加深对雄安新区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树立新区的良好形象,提升新区的文化软实力。
从文化话语研究的六个范畴观察发现,关于雄安新区绿色宜居、智慧城市、优质公共服务和历史人文的报道,言说主体多为政府、官方媒体和主流媒体,传播信息的客观性和可信度较高;言说内容多围绕雄安新区建设的最新进展以及新区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铺开,为受众了解新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提供素材;言说形式主要采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表达;言说媒介集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言说事件以树立雄安新区的正面形象、提升新区的全球影响力为宗旨;言说事件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既与雄安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关,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下文将围绕雄安新区建设的四个方面——绿色宜居、智慧城市、优质公共服务和历史人文,从言说主体、内容形式、媒介渠道、目的效果、文化关系和历史关系六个方面,对雄安新区全球形象传播的言语事件进行文化话语分析。
(一)绿色宜居——《环境一体化综合治理擦亮“华北明珠”》①
①环境一体化综合治理擦亮“华北明珠”[EB/OL].(2020 -05 -31)[2020 -06 -28].http://www.xiongan.gov.cn/2020-05/31/c_1210640038.htm.
《环境一体化综合治理擦亮“华北明珠”》是《河北日报》2020 年5 月31 日的一篇关于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的报道。标题中的“华北明珠”指的是白洋淀,而“擦亮”更加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本篇报道的主旨要义。
报道的言说主体是权威媒体《河北日报》,信息的真实度和客观度较高。报道的主要内容围绕白洋淀78 个淀区村污水、垃圾、厕所等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展开。2019 年初,白洋淀农村污水、垃圾、厕所等环境问题一体化综合治理先行项目正式启动,实施第三方治理、第三方监管、政府验收付费的机制,利用压力管网、MEPS 生态净化系统等先进技术,进行污水、垃圾处理和生态环保厕所建造。报道语言简洁明了、逻辑清晰、便于受众理解,主要采用了文字描述的方式传递信息。从媒介渠道来看,如能辅以图片、声音或视频,信息呈现效果会更理想。报道的主要目的是向受众说明白洋淀78 个淀区村的环境污染治理情况和白洋淀生态系统的改善情况,表明了政府建设绿色宜居、优美生态雄安的决心和行动。
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要整体地看待世界、解决问题、采取行动,要顾全大局、着眼未来。本篇报道的中心思想恰恰说明了这一点。要建设美丽雄安,就要建设绿色白洋淀,就要解决淀区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切实提升淀区人民的居住和生活质量。从历时角度来看,淀区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之所以能得到彻底解决,在于发展理念的转变、对问题的综合分析和有效策略的实施。
(二)智慧城市——《探访雄安新区车路协同绿色智能公交车》②
②崔利杰.探访雄安新区车路协同绿色智能公交车[EB/OL].(2020-06-06)[2020-06-28].http://www.xiongan.gov.cn/2020-06/06/c_1210649348.htm.
《探访雄安新区车路协同绿色智能公交车》是中国雄安官网2020 年6 月6 日的一篇报道,从标题中的关键词“车路协同”“绿色智能”可以看出本篇报道的主旨与绿色智能交通有关。从内容上来看,报道主要围绕“雄安新区绿色智能交通先行示范区车路协同体验活动”展开。活动中,参与者体验了智能公交车“无感通行、盲区检测、全息感知”等先进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实现车车、车路实时信息交互,人车路互动协同,从而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提高行驶效率。本篇报道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展示雄安新区绿色智能交通项目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与各地交流智能交通建设的经验,为新区未来的道路建设提供参考。
雄安新区智慧城市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规划设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既突出“智慧”特色,又最大程度地贴近、服务民众生活,体现了政府对新区人民生活品质的关怀。雄安新区智慧城市建设是新的变革,从国家层面出发,制定智慧城市标准,统筹发改、科技、工信、住建等部门,以“智慧”为标准,以“人文”为准则。这一创新为将来更多的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参考案例,从而推动了中国整体城镇化的进程。
(三)优质公共服务——《优质公共服务造就雄安美好未来》③
③王彩娜.优质公共服务造就雄安美好未来[EB/OL].(2019 -04 -02)[2020 -06 -28].https://www.sohu.com/a/305311660_115495.
《优质公共服务造就雄安美好未来》这篇报道来自《中国经济时报》,行文轻松活泼,以不同被采访者的口吻讲述了雄安的优质公共服务系统。从内容上来看,首先谈到了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这里是绿色智慧雄安的缩影,也是雄安的未来剪影。之后,报道内容转向就业培训。对于雄安三县多数老百姓来说,雄安新区的设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可以优化雄安新区的产业结构,契合雄安气质,有利于其长远发展,但同时也为从事传统产业的人员带来了挑战。因此,为了增加就业,提升老百姓的从业技能,政府制定了相应方案,大力开展就业培训,提高人们从事高端高新产业工作的能力和素质。接下来,谈到了教育协同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京津冀中小学、幼儿园与雄安建立帮扶政策,加上智慧教育技术的支持,新区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将会大幅度提升。最后,谈到了医疗健康问题。为了提升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政府大力引进京津的优质医疗资源,开展医疗合作,重点发展智慧医疗、信息化医疗。文章为读者呈现了已经初步成型和正在建设中的雄安新区各项公共服务项目,从而让受众看到一个绿色健康、智慧共享的雄安。
(四)历史人文——美食、美景、历史民俗
2019 年4 月2 日,中国雄安官网发布了题为《记忆·雄安味道|这六道菜品 您吃过哪个?》①崔利杰. 记忆·雄安味道|这六道菜品 您吃过哪个?[EB/OL].(2019-09-19)[2020-06-28].http://www.xiongan.gov.cn/2019-09/19/c_1210286180.htm.的报道。文章中提到了六道具有雄安特色的菜品——“雄安印象”、雄安鱼片、白洋淀八蒸碗、白洋淀烹 虾、白洋淀小虾糊饼、白洋淀炖杂鱼。在描述这些菜品时,作者用到了“风荷舞韵”“清新爽口”“造型别具一格”“视觉与味觉的双重冲击”“丰富维生素”“色香味俱全”“薄而形美”“色泽洁白”“鲜嫩滑爽”“口感奇佳”“大方美观”“酱香浓厚”“鲜味十足”“质感酥脆”“微甜适口”“色泽鲜艳”“鱼肉鲜嫩”“饼子香脆”等词语。由此可以看出,雄安特色美食重“色、香、味、形”,可以充分调动食客的视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另外,这些菜品还凝聚着当地的“文化底蕴”,传递着“红红火火、节节高升、吉祥讨喜”等寓意。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话语是有“诗性”的,即意义超越言语的内容、形式和意图。“言有尽而意无穷”,读者在浏览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远意境。
在中国雄安官网2020 年4 月12 日关于雄州梨湾②这样的雄州梨湾,美爆了![EB/OL].(2020-04-12)[2020-06-28].http://www.xiongan.gov.cn/2020-04/12/c_1210 554474.htm的报道中,作者用到了“雪白”“浪漫”“似雪如 云”“素 雅 圣 洁”“美 不 胜 收”“迷 人”“美 丽”“壮观”“盛世美颜”“淡淡花香”“文化韵味”等词语描述雄州梨湾的景色。与上文的美食描述一样,美景的描写同样集“色、香、味”于一体,只不过这里的“味”是文化韵味,体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及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联。
在《记录雄安》系列专题片中,镜头转向雄安历史。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调研组探寻了雄安的历史踪迹,记录了鹰爪翻子拳、白洋淀、西河大鼓、抗日战争等历史闪光点,以期通过回顾历史,创造更美好的未来;通过文化传承,打造更有特色的雄安新区。从专题片中可以总结出一系列关键词:“故事”“精神”“历史”“未来”“传承”“创新”等,这些词语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历史与现在的辩证统一。只有铭记历史,在文化的根基上发展创新,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四、雄安新区全球形象传播话语策略制定
2018 年5 月28 日,雄安新区全球推介活动在外交部举行,题目为“新时代的中国:雄安探索人类发展的未来之城”,活动中发布了雄安形象宣传片。综合上文对雄安新区的文化话语分析,结合这部9 分钟的中英文宣传片,雄安形象传播的话语特点如下:言说主体多为政府和官方媒体;言说内容包括雄安新区的设立初衷、时代需求、地理位置、规划理念、布局特点、发展现状和前景(智慧、创新、绿色)等;言说形式多采用事实叙述、观点陈述和人物采访等方式;言说媒介主要采用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形式,中英文结合,辅以字幕;言说目的是希望通过雄安特征分析和形象宣传,让国人能够更好地了解雄安,让世界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言说效果是通过对雄安新区全方位的解读,让受众感知中国先进的发展理念和强大的发展动力,从而树立良好的雄安形象,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的文化软实力。雄安形象传播所体现出来的新区文化特质为绿色、智慧、创新、高效等先进理念。
雄安形象宣传片这一话语事件强调了新区建设的大格局和高站位,重点突出了新区的发展前景和规划,但却忽略了对新区本土特色和历史传承的报道。因此,为了更好地全面地传播新区形象,雄安新区全球形象传播的话语特点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历史传承,文化创新。
首先,雄安形象传播的文化话语研究要兼具中华文化性和人类共通性的特点。一方面,要关注当下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切实反映社会实践进展情况。在此过程中,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参考准则,充分表达中国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另一方面,雄安形象传播的话语实践要有国际视野,即本土问题的解决对其他国家同样有参考价值。即使社会环境不同,社会现实有差异,不同国家同样可以针对某一话题展开对话。如此,才能推动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和人类文化的共同繁荣。[6]
其次,雄安新区全球形象传播的话语实践要兼顾历史传承和文化创新。雄安新区的设立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是时代的需求、改革的推进。但在新区的建设过程中,历史的传承至关重要。离开历史根基,一味地求新、求变,不仅会遗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而且会使新区建设迷失方向,使创新失去动力和源泉。雄安新区的形象不仅是绿色宜居的、智慧创新的、高效优质的,而且是有悠久历史传承的、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当然,走向保护历史、拒绝一切创新的另一极端也是不可取的。要做到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和改革创新相结合,向世界呈现一个有内涵、有温度、有科技、有人文的未来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