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技能人才政策驱动研究
——以河北省唐山市为例
2021-01-14王新城
王新城
(中共唐山市委党校,河北 唐山063000)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技能人才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亲临唐山视察,做出“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为唐山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唐山市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高技能人才支撑。
一、高技能人才政策与传统产业升级的关系分析
(一)高技能人才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效应分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突破传统发展模式,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所以,只有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创新作用,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链延伸和优化,才能更好地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高技能人才集聚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会产生四种效应。一是集聚效应。人才资源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流动性,人才的流动会在阶段时间内导致某一地区人才密度发生变化,产生人才集聚效应,一种是正效应,一种是负效应。正效应会降低人才交易的成本,提升技术创新程度。负效应则会造成人才闲置和浪费,提高管理难度,增加管理成本。人才集聚的正效应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的。人才资源的另一个特点是阶段性。人才流动的初期以人口数量的增长为主要特点,人口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质量就会发生转变,主要表现为高技能、高质量人才的增加。这时人才集聚的正效应开始发挥作用,高技能人才的集聚意味着拥有更多的高质量创新资本和较快的技术更新速度,应用到传统企业中,可以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更新,带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二是知识溢出效应。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发展,技术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吸收和创新。高技能人才自身拥有丰富的技术知识和经验,高技能人才的集聚带来的空间距离缩小等效应可以有效实现技术知识的输出和接受,提高知识的有效溢出效应,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三是信息共享效应。高技能人才的集聚使高技能知识信息在某一区域内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溢出,会产生信息共享效应。通过信息共享,大量的高技能知识信息汇聚在一起,更容易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从而激发新思想、新创意、新产品,从而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四是联动效应。高技能人才的有效应用可以产生1+1>2的人才竞争优势。在企业中,某一领域内高技能人才的出现,会产生激励作用,成为其他人学习、模仿的对象,促进高技能人才群的形成,推动企业自身转型升级;在行业内,高技能人才带来的技术创新会激发其他企业学习和模仿,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群,推动整个行业转型升级。
(二)高技能人才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政策需求
一是基于“要素流动”分析。在经济活动中,资源会从价格低的地区流向价格高的地区,高技能人才作为重要的劳动力资源,是特殊的生产要素,同样具备这一基本特征。在较少政府政策干预的情况下,经济发达的地区更容易吸引高技能人才的流入,经济落后的地区不仅不容易吸引高技能人才的流入,而且还会造成本地高技能人才的流出。高技能人才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劳动力资源,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高技能人才这一重要的劳动力要素进行有效的调控,引导高技能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高技能人才的高效利用,更好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基于“新经济增长”分析。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要想实现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价值,政府的制度和政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技能人才政策对传统产业升级推动力不足的原因
(一)政策体系结构有待完善
近年来,唐山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30 多条人才新政,为高规格打造高技能人才发展平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虽然唐山市已逐步形成较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引进政策体系,但总体来看,关于人才引进、人才激励的政策内容占了很大比例,而人才培养、人才保障等政策内容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尤其是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环境营造和制度创新方面略有不足,容易造成“高技能人才主要靠引进”的误区,本地高技能人才培养滞后。
(二)政策力度有待加强
唐山市对高技能人才引进、激励、保障的政策力度有待加强,相对京津和一些省会城市对高技能人才的虹吸能力,一些政策的突破性、前瞻性仍显不足。尤其是在高技能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靶向性和前瞻性方面引导性政策较少,对未来五至十年重点产业升级人才需求的提前谋划布局准备不足。从技能等级结构来看,全市高技能人才(含高级工以上人才)占比偏低,仅为技能人才总量的28.64%,与发达国家或先进地区40%~50%的占比差距较大。①唐山着力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EB/OL].(2018-10-23)[2020-07-06].http://ts.hebnews.cn/2018-10/23/content_7073211.htm.
(三)政策的落实与衔接仍需加强
目前,唐山市已印发了《唐山市实施凤凰英才服务卡制度办法》《唐山市市管优秀专家选拔管理办法》等16 个配套人才政策文件。从政策具体落实来看,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保障等方面仍有很大的空间,政策配套衔接仍需完善。高技能人才政策的制定及具体政策的落实,需要缜密衔接的配套政策体系、有效的管理和服务、强有力的监督和考核机制。随着京津等经济发达地区对高技能人才引进的力度不断加大,如果人才保障、激励等政策无法有效落实和跟进,短期内引进的高技能人才有可能会外流。
(四)政策的特色和吸引力有待增强
唐山市构建了“1+N”人才政策体系,出台了30 条人才新政,16 个配套人才政策文件,高技能人才政策体系已有一定规模,人才储备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但是政策的特色和吸引力仍然有待加强。钢铁、煤化、建材等传统产业是唐山市主导产业,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唐山转型升级发展的方向。当前,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对产业的划分不够精细,紧缺高技能人才需求目录建设有待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没有凸显,缺乏与唐山产业转型需求的良好对接。
三、高技能人才政策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实现路径
基于高技能人才政策,唐山市要优化对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保障机制,实现高技能人才在唐山的集聚,为唐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挥重要作用。
(一)强化人才政策支撑,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保障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政府在大力引进高技能人才的同时,要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要更加关注人才的培养、激励、评价、保障等。唐山市要把“实施高技能人才支撑工程”作为重要内容,从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激励等方面,积极建设国家、省、市三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二是保障高技能人才政策落实落地。地方政府的诚信状况是高技能人才事业选择考虑的前提,为确保高技能人才政策的落实落地,唐山市政府专门制定了关于高技能人才的各方面配套政策,从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评价选拔、奖励激励、交流引进、工作保障上,创新思路。同时,还要出台高技能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暂行办法,坚持每月一调度、一督导、一评价,确保高技能人才政策落实落地。三是完善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考核。唐山市要采取社会化招才引智奖励政策,对技师培训机构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对做出重大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团队或个人给予重点奖励。
(二)强化培养载体,加强高技能人才平台建设
一是构建高质量的技能提升平台。唐山市可围绕本地区煤化工、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以提升技能劳动者职业能力为核心,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定期组织传统产业高技能人才到技工学院、科研院所进行跟班学习,选派高技能人才到知名企业参观,学习先进的工艺技术,提高创新能力。二是构建高技能人才创新平台。立足唐山市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化工、新型建材等产业发展实际,着力打造若干个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产业平台,依托重点产业集群,建设重点实验室、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发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辐射功能,突出转型升级专业特色,围绕产业人才、急需人才、技工人才,加快传统产业紧缺人才培养,强化操作技能实训力度,突出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徒传技作用,形成高技能人才集聚之势。三是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企业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者,技工院校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者,以政府为桥梁,组织协调搭建由政府、学校、企业三方构成的校企合作平台。技工院校根据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合理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和招生计划,并根据企业的需求,从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实践等方面与企业合作,使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为唐山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三)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竞赛、表彰、奖励机制。唐山市要围绕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建立高技能人才竞赛、表彰和奖励机制,开展优秀高技能人才选拔活动,为高技能人才发展创造条件。为激发高技能人才创新活力,可考虑以能力、业绩和贡献为导向,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市长特别奖”选拔范围。同时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和奖励力度,对参加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大赛获奖人员给予奖励,营造“唐山工匠”涌现的社会环境。二是加强人才服务保障。要深入推进凤凰英才计划,结合建设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要求,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明确责任主体、落实支持政策,对现有人才政策执行情况开展“回头看”工作,定期评估完善。县(市)、区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应积极支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市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按照职责全程监督资金运行情况,确保专款专用。对发生问题的项目单位给予全市通报,并依法追究当事人责任。三是推进职业资格改革,激发创新创业潜能。唐山市要严格按照国家改革要求,认真做好职业资格许可认定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加强职业资格监督检查,开展准入类职业资格专项治理,对各行业协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进行监管,对各行业、各领域高技能人才稳定情况进行跟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