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体特征 教出童话味道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童话文体解析与教学建议
2021-01-14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杨修宝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 杨修宝
童话是世界文学中一颗闪亮的明珠,是小学生接触较早、阅读较多、非常喜欢的文学样式之一,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统编教材中选编了大量的童话。那么如何把握童话的文体特征、明确童话的教学目标和要点、运用哪些教学策略让学生体悟“童话的味道”,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做系统的梳理与研究。
一、童话的文体特征解析
《辞海》这样解释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增进儿童思想性格的成长。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内容和表现形式浅显生动,对自然物的描写常用拟人化手法,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的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王泉根在《儿童文学教程》中这样定义:童话是以幻想为核心,以拟人、夸张、变形等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满足于表现人类普遍愿望的适合儿童欣赏和接受的叙事文学样式。
梳理这些关于童话的解释,不难从中找到相同的要素,童话的文体特征也就自然呈现出来。
儿童是童话的阅读对象。童话是给儿童看的,故事情节符合儿童的阅读兴趣、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大多童话故事富有儿童情趣,生动幽默,情节曲折,有游戏色彩。童话,用儿童喜欢的动物植物或孩子为人物形象来表现真善美,在人物上亲近儿童,在主题上贴近儿童的精神世界,符合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因此,要以儿童的视角对教材中的童话进行文本解读,预设问题要符合儿童的思维,依据儿童的兴趣设计学习活动。
幻想是童话的灵魂,是童话的主要艺术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如洪汛涛在《童话的基本论述》中所说:童话中没有物理空间的束缚,没有过去与未来的阻隔,童话通过幻象创造了虚拟的世界,童话中主人公的行动,可以不遵照自然法则和科学规律行事。儿童在这个世界里体验不受束缚、自由自在、打破界限的浪漫新奇与精神欢愉。幻象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常常与拟人、夸张、假设、变形等手法相互协作,使幻象中的事物似真似幻、富有情趣,变得更活跃、更生动,从而建构起一个神奇迷人的童话世界。因此,教学教材中的童话,不能当作记叙文,更不能当成记实作品来教学,不宜引导学生讨论童话故事的真假与合理。
童话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童话二字,拆开理解,“童”指儿童,“话”指故事。童话中,故事是核心,没有故事童话就不会吸引儿童,童话也就不会存在。童话的故事与小说、神话、寓言的故事不同,童话的情节紧凑,故事性强,而且富有浓厚的趣味性,以便少年儿童能在阅读后受到有益的教育。童话故事大多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有头有尾,故事情节完整,有些童话在叙述过程中使用反复的手法,即相同的情节和语言往往稍加变动反复出现,便于学生阅读、记忆、讲述。因此,教学童话故事要从“故事”入手,设计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表达能力。
童话把事物人格化表达。童话多采用拟人、夸张、象征、假定的表现手法,让动物、植物、静物等披上人的外衣,赋予他们以人的思想和意识,把没有生命的物体拟人化,能够像人一样活动,具有人的思想情感,会说、会做、会想,有感情。一方面这些主人公具有人的某种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它自身的内在特征。童话中的夸张是对生活中的人或事进行全面的“艺术放大”,使其某种特点、特征获得“最大化”的效果。夸张还能增强童话的幽默感和趣味性,如果童话缺少夸张,就会失去光彩。童话往往具有讽刺和象征的意味,但如果没有夸张,就会失去锋芒,童话的语言如果缺少夸张就会缺乏感染力。因此,教学教材中的童话,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一语言现象,并学会这种表现手法,运用到自己的童话习作中。
二、教材中童话编排解读
统编教材中,童话的编排集中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第一学段占比较大。其中一年级上册课文2 篇,和大人一起读4 篇;一年级下册课文7 篇,和大人一起读2 篇;二年级上册课文6 篇,我爱阅读2 篇,还有快乐读书吧《读读童话故事》;二年级下册课文6 篇,“我爱阅读”3 篇。第二学段数量减少,三年级上册课文7 篇(其中3 篇为策略单元,4 篇在童话文体单元),还有快乐读书吧《在那奇妙的王国里》;三年级下册课文3 篇;四年级上册课文1 篇;四年级下册课文3 篇,以童话文体单元的方式呈现。到第三学段,教材就没有编排童话这一体裁的课文了。由此可见,教材是基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学习语文的兴趣,童话文体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来编排的。教材中第一次出现分角色朗读(《雨点儿》),第一次出现没有全文注音的课文(《小蜗牛》),第一次出现长课文(《动物王国开大会》),第一次出现默读的要求(《雪孩子》),第一次出现复述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第一次编排文体单元(三年上三单元),都是用童话文体呈现的。
这些童话富有情趣,深得童心。梳理这些童话篇目所在的单元语文要素,聚焦童话的教学目标,统编教材按照年级和学段依次要完成的教学要点总结如下:
朗读故事——读正确、读通顺;读出逗号和句号的不同停顿,关注语气词,关注对话,读好问句和感叹句,读好疑问句和祈使句,读好多个角色之间的对话,注意语气和重音。这些教学要点。
感受想象——阅读时感受童话的想象,感受童话的奇妙;展开想象的同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复述故事——借助图画阅读课文,借助提示讲故事,借助提示复述故事。
体会人物——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学习语言——寻找明显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自主阅读,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
编写故事——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尝试自己编写童话故事,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
三、童话教学的十个策略
用语文的学习形式学习童话,关注字词句段篇的同时进行听说读写等的训练。笔者总结了小学阶段教学童话常用的十种策略。
听——学习童话,从听教师声情并茂、惟妙惟肖地读故事开始。听童话益处良多,一是培养想象力,教材中的童话故事情节都比较简单,要求学生听的时候,把自己融入童话故事情节中,想象描述的画面和情节变化,在听童话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二是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通过听教师读童话的语气语调,学生会受到感染,乐于并急于模仿教师的样子读童话,进而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三是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听故事的时候,注意力最集中,教学中教师把握读童话的契机,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四是丰富童话积累,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收听与课文同作者、同类型、同人物的音频童话故事,丰富积累,丰富想象,丰富阅读经验。如教学《一块奶酪》后,听关于狐狸的系列童话故事《狐狸养鸡》《我的幸运一天》《狐狸的陷阱》等等。
读——“童话活在声音里”,读故事是童话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每一篇童话,教材都有朗读的要求,朗读是学习童话的基础,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童话的朗读教学设计,可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锤炼读童话技能,教师的范读最好能够配以恰当的音乐,要读得生动活泼,绘声绘色,辅以相应的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读出画面感,如临其境,如见其行,如闻其声。激发读童话兴趣,教学中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的兴趣,避免完成任务式的读,学生没有兴趣读,怎能有兴致学。设计读童话形式,教学中要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活动,运用师生对读,教师引读,同学之间合作,小组表演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指导读童话重点,童话朗读教学中要重点指导读正确、读流利,读好停顿,抓住提示语读好对话,抓住关键词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故事里的感情。评价读童话效果,评价学生的朗读效果要紧密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和课后习题,不易拔高要求,应让学生越读越好,从阅读到悦读。拓展读童话内容,学习童话要从读一篇到读一类,再到读一本,尤其是童话文体单元,要引导学生从课内单篇童话阅读延展到课外整本童话书的阅读。
想——基于想象,把儿童带入故事的字里行间,让儿童走进童话世界,并成为故事里的一部分,逐渐提升儿童的想象力,尤其是奇思妙想能力,这是童话教学的独特价值,也是第一要务。引导学生想象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引导听时想,教师在范读童话时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在教师的朗读中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结合插图想,教材中的插图是现成的教学资源,图文结合让学生想开去。抓住文字想,教学时抓住适合展开想象的词句段,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设计问题想,教学中根据情节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学生的合理想象,既能加深对童话的理解,又能丰富对童话含义的认识。进入角色想,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童话中的人物,让“我”成为故事中的角色。引导写前想,顺向思维而想,延续所学童话,再现故事场景,想象人物心理,描画故事情节,续编相似的故事,也可引导学生逆向思维而想,把所学童话的人物身份进行调换,故事情节反转等。通过创编的体验,激发想象力的进阶。
讲——童话是故事类文体,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是训练学生复述能力的最佳文体之一。讲故事是低年级童话的教学重点,教材进行了有层次的编排:借助图片讲——借助提示讲——复述故事。教材中从二年级上册第一篇童话《小蝌蚪找妈妈》就提出了借助图片讲故事的要求,课文《风娃娃》在此基础上提出借助提示讲故事的要求。到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借助提示讲故事”,其中《蜘蛛开店》《小毛虫》在课后习题中明确提出讲故事的要求。三年级下册《方帽子店》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指导学生借助图画、借助提示讲故事,复述故事时要引导学生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与童话的结构特点结合起来,关注“反复结构”这一突出特点。指导学生讲清楚、讲明白,摆脱背诵课文的束缚,可以加入自己的语言讲故事。需要注意的是,讲故事不要与其他板块割裂开来,要巧妙地融于教学活动中,不能简单的为讲而讲。
写——童话故事的情节曲折离奇,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冲动。写童话,要紧密结合童话阅读教学,先由仿写故事、续编故事再到创编故事。写童话的教学常用仿写、改写、续写、扩写、补写等形式。体会反复、对比、巧合等表现手法让学生仿写,要把事情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交代清楚。在熟悉情节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改写童话故事,改写人物、改写情节、改写结尾等。延续着故事情节和思路,发挥想象续编故事,这是童话思维的延展,创新能力的体现。需要注意的是,评价学生童话习作的标准不要拔高,写清楚即可,不要求写具体,更不要用是否合理来限制学生的思维。
演——演故事是促进语言内化、加深内容理解、增加教学情趣的好形式。教材中编排的童话,故事情节简单,语言丰富多彩,想象奇妙有趣,适合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其中的片段,进行对童话角色的分析与体验,进而深入理解童话作品的内容、情感与寓意。第二学段的童话教学,讲述已不是重点,更不是理解分析,感受童话丰富奇妙的想象,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是教学重点。如何感受,怎样体会?让学生融入童话,进入童话,成为童话中的一个人物,进行角色体验,不失为一种好办法。童话本身的特点,幻想和游戏,口语化的对白,简单并不复杂的人物形象,也很适合中年级的学生表演。学生在表演排练时是对文本内容的内化,在表演时是强化体验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童话的表演不是形式化的,简单的动作操练,戴头饰走过场,而是学生在理解文本,与作者、童话中的人物产生共鸣的创造性表达。所以,真正的童话表演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如时间仓促课上直接表演,学生很难进入角色,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情感和角色体验,也就失去了表演童话课本剧的真正意义,不如不演。
比——童话适合进行比较性阅读,把童话与原文进行比较,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多文本比较性阅读,可从几方面考虑:教材与原文比较,如教学《巨人的花园》,课文景色描写部分与原文景色描写部分的比较,对学生理解作品有积极作用。同一作家作品比较,如教学《宝葫芦的秘密》后,比较阅读张天翼的其他童话,体会其风格特点。同一形象的类比,如教学《巨人的花园》后,阅读其他“巨人”类的童话,比较巨人形象的异与同。续写童话的结尾与原作的比较,如《巨人的花园》续写之后,与原作结尾的比较,体会童话的丰富情感和悲剧色彩。
评——童话教学要聚焦人物形象。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求,第一学段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段要求:“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要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与童话中的人物交朋友”等交流活动,让学生就某个人物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者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个人物,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谈看法、评喜欢,对人物的评说是对内容的深入理解,是自己个性化的表达,是人物形象的再确认,是阅读经验的初步形成。需要注意的是,学生面对同一篇作品,不同的心理基础和生活经验会导致其理解的角度不同,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也不同。童话人物的评说,是学生个性化理解的行为,不应是教师的分析来剥夺学生的阅读体验,对人物的评价更不能标签化。
绘——童话教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动笔画一画。画一画关注的词句,画一画故事情节的脉络,如教学《在牛肚子旅行》时,让学生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还可让学生给童话的情节画插图,把童话故事改编成绘本故事。学完一篇或一单元的童话后,可以制作以“绘童话”为主题的手抄报,丰富学生的阅读和体验。
悟——童话虽然是幻想,却根植于现实,反映社会生活,儿童通过阅读童话认识社会、形成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培养儿童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智慧。如刘晓东教授所言:“童话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把人类生活中某些宝贵的价值以及可能出现的欺骗、践踏、侵犯行为告诉儿童,并教给儿童对付某些行为的办法。”因此,理解童话表达的含义是童话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中理解童话的主旨,从人物言行中理解人物品质,从关键性词句中理解童话的寓意。如教学《狐狸分奶酪》时,要让学生明辨是非,学会判断和应对;教学《大象的耳朵》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交流,对“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句话的理解,进而体悟童话的寓意,从中受到精神的滋养、智慧的启迪。
以上十个教学策略不是全部用到一篇童话课文的教学中,要合理设计,精心选择,有机融合,恰到好处地运用,才能让课堂充满“童话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