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21-01-14延玮辰
延玮辰
(1.辽宁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沈阳 110003;2.辽宁江河水利水电新技术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沈阳 110003)
1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保证基本用水,优化资源配置。我国人口基数相对较大,人均淡水资源使用量相对较少,随着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再加上存在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很多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缺水地区用水困难,工业、农业、生活用水量不足,更有甚者居民饮水都无法得到保障,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修建水利工程截留区域水资源,对区域的发展和生存提供了基础的保障作用,水利工程建设在这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水资源的分布缺乏均匀性,水资源短缺地区的发展相对落后,为了使均衡发展的目的得以实现,需要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化配置。
降低自然灾害损失。对水利工程体系来讲,其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当自然灾害现象出现时,水利工程能够对防护模式进行有效启动,这样不仅能够使环境的正常运行得到保证,而且能够使危害产生的损失得到有效的降低,从而使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得到保障[1-3]。
对部分地区恶劣环境进行改善。由于地域之间存在差异,使得气候之间也存在明显的不同,就干燥性较高的地区来讲,水资源的来源主要为降雨,水利工程建设能够使降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水利工程把水进行汇集,通过阳光蒸发等步骤,来对空气中的湿度进行提高,从而使降雨量能够满足环境的需求。当地区的经济稳定之后,水库的小气候作用得到凸显,进而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保障作用。
2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水利工程施工来讲,很多组成部分或工序具有非污染性,同时,在工程涉及的区域内防洪、灌溉、发电以及供水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使枯水期流量得到明显的增加,并使其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明显的强化,这样不仅使滞待汛期的洪峰洪水得到明显消减,而且可以使灾害的发生频率以及产生的不良影响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改善,从而为人们生产生活的稳定提供基础保障。当水利工程处于施工阶段时,水电开发工程建设的作用和意义得到一定的凸显,水电可以以清洁能源的形式存在,且开发成本相对较低,使其能够对化石燃料进行有效的替代,这样可以使一系列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如酸雨、温室效应等。除此之外,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之中,水利枢纽渠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基础上,不仅可以使枯水期下泄的流量得到明显增加,而且可以使下游水体的自动净化能力得到有效的增强,使中下游供水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从而使旅游开发得到先天的优势和条件,进而为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对气候产生影响,对水利工程建设来讲,其选址必选之地为河流水库,该区域的湿度相对较高,通过大气作用,使降雨量得到明显的增加,甚至会导致泥石流等现象出现。除此之外,随着湿度的不断增大,使得空气流通以及空气污染都会被影响,从而导致极端气候或雾霾污染灾害;②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当构件大型水库或堤坝时,其河流形态发生明显的改变,并使河面宽度区域性明显增减,这样使得生态植被以及生态环境被严重的破坏,从而使生物大量死亡以及水土流失等现象出现,甚至导致荒漠化现象发生;③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由于水利工程的不断开展,使下游片区出现水量被囤积现象,使得部分村庄的居民需要进行搬家,这样使得村庄和历史都被破坏。另外,在水利工程开展的过程中,会导致大量的垃圾或污染物产生,其不仅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而且对自然环境以及自然景观都产生严重的危害。
3 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续持发展的措施
3.1 对思想观念进行转变
为了使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关键所在为树立科学发展观。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完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方法等。在该科学发展观念之下,合理协调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两者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另外,需要对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统一的观念进行构建,这样可以使水利工程防洪、灌溉、供水、修复等作用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从而使水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修复和改善。换言之,当水利工程生态系统得到优化,可以使该区域经济的发展得到一定的保障。因此,需要在建设阶段,对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全面落实,使其优势得到最大化的凸显,以此来使生态环境保护得以实现。
3.2 构建完善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为了使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得到有效保护,需要在构建水利工程的时候,构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并使其完善性得到保障。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之前,需要实地勘察建设的地点以及周边环境,并评估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同时,在设计水利工程的时候,将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引入其中,并对相应的措施进行制定,这样可以使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得到有效的缩减。对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来讲,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如经济方面、生态环境方面等,这样可以使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发展得到保证的同时,生态环境保护也得以实现。整体方面,也要考虑承载力因素,水资源承载力方面,部分流域虽然水资源丰富,但也经不起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超过水资源承载力势必会导致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而对生态产生负面影响,开发水能必须要小于流域水资源的安全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方面,治理开发不能破坏生态,要维持河流自身的生态需水量,维持河流系统最基本的生态环境功能所需要的最少水量;维持河流形态和盐分的动态平衡,维持湖泊洼地水体功能而消耗于蒸发的水量。这是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制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时候,需要从多方面来进行考量,如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从而使水利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得到保障[4-6]。
3.3 强化环境的预防措施
在目前倡导生态环境的大背景下,水利工程的建设必须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做好工程建设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的环境影响评价。在建设水利工程项目的时候,需要将强制性和规范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引入其中,并进行有效的落实,同时,需要在当下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进行制定,不仅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统筹,还需要进行必要的创新。另外,政府需要起到一定的宏观调控作用,对流域所在地的民主协商进行强化,从而使区域水资源管理科学合理,进而使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
3.4 强化水利工程的选址和建设规划
对水利工程建设而言,能够改变区域内的河流流域,所以,在设计水利工程时,需要合理规划和评估河流,从而使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得以满足。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选址工作尤为重要,为了使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削弱,需要合理选择地址。在水利工程开展之前,有效完成规划工作,评估选址合理性,为顺利开展水利工程提供保障。
4 结 语
通过文章的论述可知,水利工程建设虽然在防洪灌溉等方面起到正面作用,但对生态环境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使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需要对相应的措施进行详细的研究。从而使水利工程的作用得到充分凸显,进而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