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中关键要素作用机制研究

2021-01-14刘宏印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德育

刘宏印

(邯郸科技职业学院,河北 邯郸 056046)

引言

在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是一场教育供给侧改革,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贯彻协同育人的理念,从战略上构建立体多元的结构体系,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门课程中去的形式,用显隐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有益影响的过程,它涉及到教育主体、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长效机制建设等关键要素,如何更好地发挥它们在课程思政实施中的作用,做到教书育人两不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职院校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资料统计显示,教师能注重教导学生如何做人的占比为88%,讲授思政内容而受欢迎的占70%。要想达到更好的效果,就要求教师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过硬的专业技能,自觉的德育意识和突出的德育能力,努力创建协同育人环境,从而更好地完成思政育人的使命。

(一)坚定的政治立场

政治立场涉及根本,关乎“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课程思政的实施要求教师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辩证法去剖析时下模糊不清的观点,告诉学生没有共产主义信仰是没前途的,没有高度的国家认同感是没有未来的,没有深厚的民族情感是没有希望的。现阶段讲政治立场,最重要的是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涵养自己的政治操守,锤炼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精神品格,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战斗力,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和国家形象,并运用科学的方法正面回应热点问题、科学解读焦点问题、有效解答难点问题,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政治领路人。

(二)自觉的德育意识

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意识可以引导人的社会实践。高职院校里的德育实践活动也一样受着高职教师的德育意识的指导和调控。过去高职院校一谈到德育就把任务交给“两课”教师和辅导员,人为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的功效,形成彼此不相融的“孤岛”。德育意识是教师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主动关注道德教育资源,把握道德教育时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意识。高职教师不应当只是对很少的专业技能知道很多、对职业道德知之甚少的“专家”,而应该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主动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在各种课程教学中从心理映像、自觉参与、尊重客体等层面提升德育意识,找准将社会热点和身边鲜活事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点,并融入思政元素,这就为生硬枯燥的知识赋予了思想政治的意义与活力,这样教学更具感染力,效果也会立竿见影。

(三)突出的德育能力

德育能力是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兼顾德育目标而应具备的高尚品德和高超技能。品德高尚的教师,具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操守和先进的育人理念,能把爱国守法作为神圣职责,在工作中做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在育人技能方面,着力提升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聚焦《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确定育人元素挖掘的基本框架,确保育人元素的挖掘和融入方向正确、目标精准、适度合宜。在与学生互动方面,能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从爱护、体贴学生做起,针对他们成长特点,聚焦他们思想关切,着眼于学生道德素养的熏陶濡染,努力把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与教学方式上的可接受性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为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教学设计是课程思政目标实现的前提

课程思政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程度较高的课程形态,具有提供意识形态标志和道德观念发展的作用。实施课程思政不是把非思政课改造成思政课模式,而是通过教学设计把专业学科教学资料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转化为德育教学的有效载体,实现每门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无缝衔接。课程思政是教学设计的灵魂,主要包括教师行为设计、学生行为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意外应急处理设计、课后指导设计等,内容丰富,实效第一。

(一)三贴近原则

教学设计不仅遵循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而且也应适合于课程思政的特殊性原则。高职院校的育人工作最忌讳空洞的说教,如何把思想政治元素讲得精彩,让学生感兴趣,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设计时体现“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就是从具有时代性和普遍性的资料说起,比如新中国的伟大历程,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等。贴近生活就是要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发现案例,比如新冠疫情中体现出的大国担当与人文情怀。贴近学生就是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讲明白学生面对问题时的困惑和选择,比如学习和就业的关系,金钱与价值的取向,网络与生活的矛盾等都可以拿出来讨论,并给出相对正确的选择。

(二)提炼育德目标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其育德目标是从学科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中提炼而来。提炼育德目标是专业课程内容设计的重要环节,专业老师依托“思政寓于课程”的观念,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导向,培养学生浓厚的家国情怀和优良的政治情操为前提进行合理设计。针对人才培养特点和学生思想特征,通过设计创业实践参观课和社会实践调查课,引导学生对自我人格、理想信念、性格毅力、情感道德等进行全面的自我分析和认识;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业精神、工匠精神等,提高学生对人格涵养、职业精神、社会公德等的认知;设计专业发展与未来趋势研究课题时,由学生自行组织国际国内的就业形势、政策制度动态、技术发展趋势等,增进学生胸怀世界、放眼全球的格局,引导学生自觉地知国、爱国、兴国,增强民族自信心、国家自豪感。

(三)优化教学内容

实施课程思政,课程是基础,思政融其中。优秀的教学内容设计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价值导向统一,并开创出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融为一体的局面。在认知领域设计时,突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中国梦与现代化强国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思政基本理论知识,突出“四个自信”;在设计情感领域目标时,增加国家认同、价值观、人格化等方面的情感活动,突出爱国主义精神;在操作或技能设计时,重视科学方法、技能训练、专业水平在内等综合分析应用能力,突出时代创新精神;在内容拓展方面,积极探索和开发专业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有效结合之路,突出国家创新发展新战略。

三、教学过程是课程思政实施的途径

教学过程是按照教学设计的思政目标要求,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认识能力,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特殊认识过程。完整高效的教学过程立足学科的学术内涵和传承脉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发挥专业课程本身的特色,从理论认知、实践体验教学等细部落脚发挥育德功能,点亮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专注度和对素质养成的渴望,培养优秀职业品质。

(一)创新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目标的主渠道,教师在找到并厘清课程内容中思政教育元素后,要在教育形式适切性方面下功夫。坚持以有深度的思政元素为主体、有广度的行业精神为定位、有亮度的校园文化为支撑、有力度的赛创实训为抓手,构建五位一体的双创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专业教材为基础,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学模式,增加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理论教学为主体、以赛创实践为驱动、素质拓展为辅助、在线课程为拓展,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挑战性、趣味性和易得性;坚持显隐性相结合的教育方法,积极开展实训实习、对口高校、对应岗位的德育知识讲堂以及红色旅游、革命传统、志愿服务等社会活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作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

(二)打造情感课堂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师生情感交流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对教学内容的充分表达和课堂教学的质量效率。师生情感共鸣、智慧碰撞、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无疑是理想的高效的。实施课程思政,专业课程教师的“态度”是第一位的,惟有把思政元素融入过程,看成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学生今后做人做事和未来职业生涯提供后劲支持,看成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份内事,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学生自我建构过程中的积极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准确把握教材的情感因素与情感基调,精心导入,实现从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向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教学模式转化,让学生带着激情去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态度积极,心情愉悦,思维活跃,就可以高效率地进行课堂教学,做到以情感人,以心育人。

(三)注重教学实效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课程思政的育人和技能教学特点是从“专人教”到“人人教”的转变,在师生双向交流中力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思政元素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到底融入哪种和多少,既是一个“道”的含义,又是把握一个“度”的问题。现实生活中,道德规范、哲学原理、做人道理无时无处不在,许多事情都能跟育人联系起来,但是“可以用”不等于“必须用”,并非越多就越好,妙在得当。实施课程思政,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学生核心素养,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在师生互动中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知识讲授和思想引领相统一,从而引领学生品德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去把握党和国家主流价值观、政策路线方针,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大众化、时代化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回应理论和现实问题,激发大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实效。

四、长效机制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

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目前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整体上还停留在价值构建和经验借鉴层面,存在对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认识不深刻、育德意识和能力不足、资源短缺和协同乏力等问题。如何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构建全方位立体结构育人体系,建立常态化,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组建超强团队

构建课程思政立体育人体系,完善“三全育人”的长效机制需要组建思政理论素养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推进小组、教师团队和传帮带机制保障。在推动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开展教研活动基础上,引导教师撰写课改方案、安排全校教改观摩、提炼总结融入方法,满足课程思政实施的基本需求;传帮带机制能让新教师快速成长,切实增强教师主动开展育人工作的意愿,保证思政育人的持续性;坚持校内师资与校外师资结合,重点打造专业教师、企业总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多元化的教师队伍来构建课程思政的立体育人体系。另外,建立各类教学指导小组、学科评议委员会、专业思政建设委员会等专家团队,是促进课程思政实施和育人效果提升的必要保证。

(二)搭建持久平台

课程思政实施必然要求一个良好的平台才能运行平稳、长期有效。通过院校顶层设计,纳入组织、人事、财务、教务、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等部门建设课程思政新平台,形成新的机制合力,推动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保障课程思政在人财物方面的需求,为课程思政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新平台可以将教师各自的资源和优势进行整合和创新,完善示范课制度和教师培训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可以指导、激励教师积极申报课程思政的研究项目,推进“全员育人共同体”团队建设;可以通过平台对课程思政实施情况的动态量化和实时监控,进而推动教材开发、教学管理等制度的健全和落实。可以尝试探索校内外联合推进课程思政实施的共建模式,形成课程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达到优势叠加的协同育人效果。

(三)创新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实现考核评价体系是衡量其育人效果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协同育人目标的重要保障。研究制订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把课程思政实施成效作为高职院校学科建设和教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提高课程思政的地位;其次是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各类成果奖的要求,突出课程思政的必要性;第三是把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纳入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体现评价体系的人文性、多元性;以后还要逐步将客观量化评价与主观效度检验结合起来,综合采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动态评价等教育增值评价方式,制定出更为精细和系统的评价指标,充分及时反映学生成长成才情况,反映课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以科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实现课程思政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结语

在高职院校中实施课程思政,是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基本途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诸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育人,而是个系统工程,只有要素之间协调发挥作用,才可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思政培养目标。教与学相长,师与生同修,在尊重客观教学规律基础上,如何实现课堂要素的紧密配合,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还需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思政课“需求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