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红色文化传播与传承方式创新研究
——以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为例
2021-01-14王涛清邢林艳李亚丽
王涛清 邢林艳 李亚丽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科学部,河北 邯郸 056005)
红色文化是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先进文化,是革命精神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邯郸地处华北平原与太行山的交汇处,作为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做好邯郸地方红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方式研究,尤其是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对于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邯郸红色文化传播与传承的资源基础
邯郸的红色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邯郸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争取民族独立、国家解放过程中创造的一种先进历史文化。
(一)革命火种早早燃起,革命志士英雄辈出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首先在大名七师、永年十三中等革命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传播,为中共地方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革命早期这里涌现出了邯郸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员——磁县知识青年王子青、著名中共北方军运的领导人——磁县彭城人张兆丰、著名女革命家——大名县金滩镇人郭隆真等一大批革命志士,以及后来如邓小平、刘伯承、左权等因革命需要在这里长期生活和战斗的革命先辈,他们凭着超前的觉悟、坚定的信念、无畏的斗志,为邯郸地区的抗战和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乃至牺牲,他们的事迹彪炳千秋,他们的精神永放光芒,为后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
(二)革命旧址保存完整,砖瓦草木诉说传奇
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西100公里的涉县赤岸村的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旧址,保存非常完整,是全国唯一一处全面反映八路军129师历史的综合性红色教育基地。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129师在这里不断发展壮大,正规部队由初入涉县时的9160人发展到30万人,谱写出“九千将士进涉县,30万大军出太行”的传奇故事。当年刘伯承、邓小平亲手栽种的丁香、紫荆枝繁叶茂;八路军为村民开挖的“救命渠”——漳南渠,使2000多户的3500多亩旱地变为水浇田,每年增产粮食35万多公斤,至今那里还传唱着乡亲们自编的歌谣“水流南山头,吃饭不发愁。没有八路军,这水怎能流?”。
(三)烈士陵园全国首建,革命英烈得以安息
位于邯郸市中心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晋冀鲁豫革命纪念馆)作为共和国首座宏大革命纪念建筑,安葬有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中共中央北方局军委书记张兆丰、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一等侦察英雄赵亨德、一等杀敌英雄王克勤等二百多名为国捐躯的优秀指挥员和著名战斗英雄,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除此之外,《人民日报》《人民画报》在邯郸创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华北新华广播电台在邯郸开播。在抗战中创建于邯郸的《新华日报华北版、太行版》影响深远,催生了如火如荼的边区大众文化。
二、邯郸红色文化传播与传承的现实境遇
文化传播又称文化扩散,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主要途径有商人的贸易活动、人口迁徙和教育等等。现代文化传播主要手段是大众传媒,比如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如何运用恰当的传播方式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受众群体,是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与保护工作中的关键问题。传播方式的选择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群体的年龄、知识结构等特点,尤其对于生活在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要符合他们喜爱新媒体、崇尚个性化的特点。
邯郸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色遗存和烈士事迹众多,呈现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群落。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以大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为遵循,利用相关资源开展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系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活动,从而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在红色文化传播与传承中激发大学生爱国报国情怀。但当前邯郸红色文化在全国的知名度、影响力同其丰富的红色资源并不相匹配。开发资金投入力度不足、缺乏整体性、长期性的科学规划等因素导致红色文化资源尚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红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方式也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资源静置,处于被动等待参观的状态,缺乏主动走出去的自我推销和展示;第二,展示手段单一,主要处于实物展示状态,在网络、多媒体、全息影像、VR技术等方面资源开发不足;第三,缺乏深入研究,当前仍处于资料搜集、整理的层面,从区域性的历史人物、事件和文物当中研究党的发展规律、成功的历史逻辑比较少;第四,受众群体面窄,局限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学校在关键节点组织的活动和旅游参观的散客,而对于来自全国各地在邯郸上学的大学生宣传教育力度不足,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刊物上发表的文章较少。以上因素严重制约邯郸红色文化的传播和传承的有效性。
三、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进行融合的价值意蕴
(一)二者融合是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1]。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书写着我们党的历程,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人民的财富和力量源泉。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而“明理是增信、崇德、力行的前提”[2]。地方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通过一封封家书、一件件文物,讲述这片土地上曾经战斗过的人和发生过的事,有助于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效性,是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走心的重要途径。
(二)二者融合是改进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重要途径
当代大学生外在生活环境处于新媒体信息包围中,虽然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日趋成熟,并逐渐成为他们思考问题的重要思维方式,但感性思维、形象思维依然是他们接受新思想、建立新观念、升华新情感的主要途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只靠教材的文字、教师的语言,很难对身处新媒体日趋发达时代的大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的,就必须要不断改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把大学生就学地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利用好,通过参观红色基地、做红色微视频、演红色情景剧、当红色讲解员、唱红色歌曲、诵红色家书等途径,使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当中,是当前改革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重要途径。
(三)二者融合是创新红色文化传播与传承方式的重要途径
当代大学生是实现建国一百周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主力军,是未来二三十年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红色文化基因能否在他们身上传承,决定着中国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道路问题”。红色文化在大学生当中的传播与传承,不能仅靠专家学者的理论宣讲和观看带有艺术加工成分的影视作品,更主要的是需要被教育者——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邯郸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在邯郸上学的大学生提供了创新红色文化传播与传承方式的契机。例如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和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建共育活动,既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历史素材,也使烈士陵园初心剧社创办的沉浸式情景党课《牺牲与理想》得以走进大学校园,使得红色资源活起来、英烈事迹立起来,让更多的青年大学生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创业不易和不屈意志。
四、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具体举措
2021年7月底,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为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指明了方向。结合该《意见》和邯郸地方实际,笔者就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具体举措浅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引进红色资源,营造“红色”校园氛围
高校可以将晋冀鲁豫烈士陵园、129师司令部旧址、晋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等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有选择地引入到学校的思政课堂、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等方面,打造“红色课堂”“红色校园”,使红色文化在校园中处处可见、可感、可学;校史馆、图书馆同革命场馆共同策划举办革命文物主题巡展、巡演;邀请文物系统专家学者进校园、上课堂、做宣讲;邀请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初心剧社”的沉浸式情景党课进校园进行演出,尤其是面向大一新生以此作为“入学第一课”。通过“走出去”和“活起来”,破除红色文化资源原地静置、被动等待参观困境,提升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实效性。
(二)加强红色实践,突出“体验式”自我教育
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政教育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出真知,实践检验真知,同时,正确的信仰和“三观”的树立、意志品质的锻炼、深厚情感的培养也离不开生动的实践。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教育作用,也需要经历和遵循“学、思、践、悟”的认知过程和认知规律。传统的思政教育重“学”轻“践”,强调“学”“思”并重,对“践”和“悟”重视不足。因此,通过组织大学生亲身参与红色情景剧、红色经典朗诵、诵读红色家书、唱红歌、看红色电影、开展红色旅游、体验红军生活、重温红色历史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体验式感受红色文化资源,更好地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在实践中能获得强烈的视觉冲击,产生强大的心灵震撼,促使他们积极找寻红色文化资源的基因、延续红色文化资源的路径,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的引导[3]。
(三)打造红色资源库,扩大“线上”影响力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在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高校可通过“互联网+红色思政教育”平台的建设,搭建红色文化资源“云”平台、编写红色文化资源“云”教材、开设红色文化资源“云”课堂,创新红色文化资源面向高校大学生的传播和传承方式,挖掘和发挥邯郸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身临其境的VR技术、情景沙盘等,使之接受红色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教育青年学生争做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担当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加强红色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校地合作搞科研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邯郸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尚有巨大的潜力亟待挖掘,通过校地合作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从区域性的历史人物、文物和事件当中研究党的发展规律、成功的历史逻辑,挖掘其学术价值,提高高校思政教师和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理论素养,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同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经济效益,扩大地方红色文化的知名度,打造地方红色文化品牌,促进地方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