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传说在山东的传播与衍生
2021-01-14秦凤珍刘艺璇
秦凤珍 刘艺璇
(鲁东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齐鲁大地自古以来就是民间传说孕育、繁衍的热土。不仅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梁祝传说、盘古开天地传说等在山东大地上一直流传,形成了独特的齐鲁版本,与全国各地流传的各种版本交相辉映,而且齐鲁大地上孕育了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的众多传说,如八仙过海传说、蓬莱仙山传说、泰山石敢当传说、鲁班传说、舜耕历山传说、崂山道士传说、徐福东渡传说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兼具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是其中的翘楚,历来备受百姓珍视。
梁祝传说在山东传播范围广,衍生品类多,值得深入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前,梁祝传说在山东大地上主要以口头形式、戏曲形式流传,随着影视技术的迅猛发展,梁祝电影、电视剧后来居上。新世纪以来,在媒介融合共生的潮流中,各类衍生的梁祝文本缤纷陆离、互通互渗,形成了多元共生之势。同时,随着传统群集的大众分化为各种受众群体,各类衍生的梁祝文本的接受也呈现出分流趋势。传统的梁祝戏曲在老年群体中仍然很有市场,电影和电视剧也不乏大量的受众,B站剪辑、晋江起点等新媒体则主要对准了青年人。
一、传说故事形式
在识字率普遍较低、中学教育还不普及的岁月中,大部分人是因口耳相传的故事传说接触到梁祝传说的,老年村民以讲故事的方式将梁祝传说传给了后代,一代代村民在口耳传承过程中又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诠释。
提到山东流传的梁祝民间传说,不能不提济宁的马坡一带、潍坊的石桥子镇一带、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祝家庄一带。在这些地方,梁祝传说都流传不衰,当地人都坚信梁祝是当地人,梁祝传说来自于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那片土地。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一带的百姓坚信梁祝故事就发生在他们的家乡。[1]当地到现在还有梁祝墓、梁祝墓碑、九村(英台出生地)、十八里相送故道等历史遗存。从马坡镇还曾挖掘出土过一块明代正德年间的梁祝墓碑,2013年10月,梁祝墓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
在对当地的百姓进行访谈时发现他们对梁祝传说如数家珍、耳熟能详。他们讲述的梁祝传说主要以口头故事形式代代流传,其大致内容如下:梁山伯和祝英台一起上学,两人关系亲密,后来祝英台被许配给了马家,梁山伯郁闷而死,祝英台跳到了梁山伯的坟墓里,马家脸上无光,后来梁家和祝家也都觉得丢人现眼,所以在济宁这个地方梁祝马家历来不通婚,并且梁祝的戏剧也一度不允许传唱。济宁的马坡一带距离孔孟文化的圣地曲阜很近,这里明显受到孔孟文化的辐射,老辈的人们觉得祝英台没有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马家更因为没娶到新娘丢人,这可能是上述情况产生的重要缘由。
无独有偶,梁祝传说在山东潍坊诸城的石桥子镇一带也广为流传,山东诸城的梁祝传说在2007年被列入了山东省诸城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至今还有祝家楼村、梁山屯村、小梁山塾堂、十八里相送的小石桥、梁祝冢等大量历史遗存,而马文才家据说就在今安丘市官庄镇的马家庄子村,当地至今仍然有梁祝家不通婚的禁忌。诸城相州镇梁山屯村的村人们声称梁山伯就是当地人,而石桥子镇西的祝家楼村多少年来对表现《梁祝》内容的戏剧、电影、鼓词等一直持拒斥态度。
青岛西海岸新区珠海街道祝家庄也流传着“青岛版”的梁祝传说,当地村民也坚信祝英台是当地人,当地不少老人还能完整地讲述梁祝故事、唱梁祝歌谣。祝家庄遗址也早在1984年被列为了胶南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附近还有梁家庄、马家庄,祝英台和梁山伯读书的峄山地名也沿用至今,与之相临的一座小山仍然叫相公山。[3]
在山东流传的各个版本的梁祝民间口头传说中,地方方言的烙印非常明显。不同地区的人们在传承、转述梁祝传说时自觉不自觉地会把当地的方言土语融入到故事中,因此各种口头传说版本都明显“增殖”,融汇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物态,这使各个版本有了地域文化的较大差异。
在今天,许多青少年更多地是通过书籍的形式了解梁祝传说的。从张恨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4]到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的《梁祝传说》[5],市面上的纸质版梁祝传说不一而足。通过搜集比对多个版本,常见的梁祝传说故事印刷文本中,故事情节通常有:祝英台女扮男装出门求学,遇见梁山伯义结金兰,同窗三年,十八里相送,以妹相许,回忆,劝婚,访祝家,闻噩耗哭灵,逼婚,跳坟……,在类别不同的版本中这些情节并不完全具备,但求学、相知、回家、提亲、噩耗、跳坟几个常见情节是反复出现的。各种版本的梁祝民间传说其思想内蕴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反对封建家长包办婚姻、高扬恋爱自由、追求男女平等,歌颂坚贞不屈的爱情,这是世代流传不息的梁祝传说的思想精髓。
二、梁祝戏曲
梁祝戏曲长期以来是山东各地流传的梁祝传说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在识字率较低、书籍不普及、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还不发达的年代里,地方戏曲的编演、观赏是梁祝传说广为传播的重要渠道。直到今天,戏曲在乡镇仍有不少受众,尤其是建国前后出生的老年村民对地方戏曲情有独钟。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鳌山卫镇南里村几位1950-1960年出生的老爷爷老奶奶在访谈中谈到,他们对梁祝传说的态度不尽相同,简要概括如下:小时候儿听老人讲过梁祝传说,细节早忘了;那个年代能吃饱就不错了,谁有闲工夫给你讲这些;幸亏现在生活好了,梁祝那个传说天天在电视里播,演的真好,能没看过吗?是从戏曲频道里演的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戏里了解到的,唱戏唱的我才知道了,小时候没上过学,得照顾下面弟弟妹妹们,所以不识字,也不知道梁祝这码事,电视普及了我天天看他们唱戏,才知道这回事。
梁祝戏曲早在元代就有编演,现代以来越剧、京剧、豫剧、黄梅戏等都有相应的梁祝剧目长期编演。在山东,除了越剧、京剧版梁祝戏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山东梆子梁祝、山东郓城花鼓戏梁祝等山东特色的地方戏曲也在当地颇为活跃,值得一提。
在山东,梁祝戏曲中最受欢迎、影响最大的当数越剧梁祝和山东传统的梁祝山东梆子剧。越剧梁祝柔婉细腻,吴侬软语,倾诉衷肠,极具表现力,俨然是山东百姓心目中最贴近才子佳人爱情传说的戏曲形式。在山东大地上广泛编演的越剧《梁祝》淋漓尽致渲染了一出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从英台女伴男装求学,与梁山伯结为兄弟同窗三年,十八里相送英台以妹相许,到英台被许配马文才,山伯郁郁病亡,再到英台在新婚之日坟前祭奠跳入坟茔,梁祝双双化蝶。越剧梁祝不仅唱词缠绵悱恻,回肠荡气,而且剧情一波三折,让人双泪涟涟。在山东百姓心中,才子佳人的梁祝悲歌从来不曾过时,人们总是会被那份真挚的爱情期许打动。生前不能鸳鸯共,死后化蝶双翩翩,这契合了山东百姓的文化心理。
最具有齐鲁特色、在山东流传最广的地方戏是山东传统戏剧山东梆子,山东梆子中有关于梁祝传说的衍生戏曲《梁祝楼台会》,这一作品植根于齐鲁大地,深入人心,影响很大。《梁祝楼台会》表现的是梁祝二人经历十八里相送,英台回家后梁山伯来祝家二人重新相聚互诉衷肠的场景。二人互诉衷肠时,英台对山伯辩解说并非她嫌贫爱富,而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英台做不了自己的主。“马家来抬是官抬,梁兄你来是私来”娓娓道出了悲剧的原因。传统的封建婚姻制度是梁祝爱情悲剧产生的根因,但人间的权势更是横亘在梁祝间的巨大障碍。在戏曲中,当提亲不成山伯生气想要三张大状告衙门时,英台的唱词说出了现实的情势:“官官相卫你应该明白,那马家有钱又有势,你梁家无钱无势是枉为”。《梁祝楼台会》既体现了山东人民深沉的悲剧意识和对纯真爱情的赞颂,也以颇有地域特色的唱词传达出了齐鲁大地的风土人情:“十八相送到长台,我一片真心说明白。我叫你朝着鸳鸯成双对,我叫你牛郎织女把鹊桥来配,我叫你井中双双来照影,我叫你观音堂里把亲配”,“我想你,提起笔来忘写字,我想你,拾起针来忘缝衣”。
三、电影、电视剧、歌曲中的梁祝情恋
梁祝民间传说在山东流传不衰,甚至对80后、90后产生较大影响,电影和电视剧功不可没。豆瓣网的统计显示, 6.3万人看过电影版的《梁祝》,有将近1万人看过电视剧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50%的90后、27%的80后豆瓣用户对梁祝传说比较熟悉。和戏曲、口头传说相比,电影电视剧版本的梁祝最大的优势是覆盖面广、生动直观,影视作品情节生动、场景逼真,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经过电影电视剧的普及,青年人的脑海中有了梁祝的具体形象,可触可感,梁祝故事不再是虚无缥缈的遥远传说。
在上个世纪,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53年底拍摄的越剧戏曲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曾蜚声中外,它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它给几代山东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艺术记忆。[6]1994年徐克导演,吴奇隆、杨采妮主演的电影《梁祝》和2006年版的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对山东百姓产生了很大影响。徐克版梁祝电影的情节和梁祝传说主调仍然一致,但增添了一些流行文化元素,更具消费卖点。影片中英台进入书院是缘于其父母想将其许给马家太守,怕她失礼于人,于是送她到书院进补,由此与苦心向学的梁山伯结缘。和传说不同,影片中的梁山伯在相处中发现了英台是女儿身,儿女情长的情节套路置换了传说中的知音相交。影片还采用了英台的娘亲和和尚这条线来侧面表现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细节上也以脚上的绳子、脸上的脂粉、被禁锢的纸蝴蝶等意象折射人物命运。电视剧版梁祝故事更为繁复,它在传统的故事线之外又增加了几条暗线,人物性格刻画也更为复杂细致,童年悲惨、偏激行事、痴心不改的马文才、做尽坏事的心莲、与祝英台一同长大的祝英齐和黄良玉等,梁祝故事被演绎成了流行的三角恋。
相比口头传说、地方戏曲,梁祝电影电视剧明显呈现出超越地域时空的特色,地方风情、方言俚语的烙印明显减弱。同时,商业化、娱乐化的气息也明显增强了。
长期以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令许多人久久难忘。它由何占豪、陈钢合作创作于1959年,并于1959年5月27日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演。1985年,陈钢又将《梁祝》改编成了钢琴协奏曲,充分利用了钢琴的优势,渲染了祝英台的反抗,凸显了梁祝爱情悲剧的心灵震撼力。它们都给山东民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山东,音乐形态的梁祝传说还呈现为发源于古曹州(今天的菏泽)、产生于清代乾隆初年的山东琴书《十八相送》《梁祝下山》和定陶非遗两夹弦《梁祝》。它们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使梁祝传说借助山东地方曲艺的浑厚淳朴得到了传达。
在流行乐曲令人应接不暇的今天,我们往往忽略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其实是梁祝传说的衍生品,例如闫肃的《化蝶》、黄霑的《梁祝》,“不论冤与缘,莫说蝴蝶梦,还你此生此世,今生前世,双双飞过万世千生”,诉说尽了梁祝爱情的凄美空灵。《梁山伯与朱丽叶》更使莎士比亚笔下的经典人物和梁山伯凑在了一起,赞颂爱情的甜蜜。
四、B站、动漫、网游等新媒体衍生形态
青年受众永远是文艺消费领域最活跃的因素,他们的青春气息和新的审美趣味总是会为古老的文艺原型注入新鲜血液,使历史上似乎定型化的传统形象发生异变,令人耳目一新。梁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经常以戏说、移植、衍生、改写等方式出现在新的流行文艺文本中,既有流行文化元素,又有传说的底蕴,可谓是当前文艺生产中值得重视的新机。
除了人物原型变异外,梁祝传说还会以审美要素嫁接的方式出现在各种异彩纷呈的文娱形式中。例如,关于祝英台的个人向视频《你是我心中唯一最美的英台》播放量达31万。在B站有很多马文才形象的剪辑,UP主瓶小瓶做的系列陈冠霖形象的剪辑播放量将近22万。晋江文学城、LOFEER也有很多以梁山伯、祝英台、马文才为主角的衍生小说,如《人人都爱马文才》《你是我的马文才》等。另外,在网游方面,热门游戏王者荣耀上官婉儿的角色嫁接了一款梁祝的皮肤,这款皮肤采撷了梁祝特色蝶翼,特效设计也注意契合“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化彩蝶”的梁祝故事主题。在动漫方面,宁波莱比特文化传媒公司推出的动漫版《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少儿市场也很有影响。B站、网络小说、短视频、动漫、网游的受众主要集中在90后和00后,这些衍生产品客观上促进了梁祝传说的传播。
到今天,梁祝传说传播形成了饶有趣味的“星丛”传播效应,故事、传说、评书、地方戏曲、电影、电视、音乐、B站、动漫、网游等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形式和呈现形态层出不穷,跨媒体联动。而且,各种梁祝文本在不同媒体、体类、时空中相互掩映、衍生,形成了奇妙的联动、互文效应,体现了经典与流行、民间与学界、民族性与世界性融汇整合的新机趣,彰显了新的美学追求,不同体类、形态的梁祝传说相互促动、交相生辉,有力促进了梁祝传说的现代传播与文化普及,使之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更容易为当代青年接受,扩大了梁祝传说的受众面,提升了梁祝传说的社会影响,也顺应了文学与影视剧游娱共生互通、跨媒体改编与互惠的大趋势,显示了融媒体、全媒体影响下文艺创作接受的新潮流。[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