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
——王杰教授访谈录
2021-01-14岳爱华
岳爱华 王 杰
(1.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2.浙江大学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岳爱华(以下简称岳):王教授您好,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对您做这次学术访谈。请您结合您的学术道路谈一谈您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如何结缘的。
王杰(以下简称王):我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结缘很早,在我们国家恢复高考后,我考上了武汉大学哲学系,大学本科阶段四年的学习,使我基本上熟悉了马克思主义,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当时我认为人的本质和美的本质有某种关联,我的毕业论文选题是《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指导老师是刘纲纪教授。本科毕业后,跟随林焕平、林宝全两位老师攻读了广西师范大学的文艺学硕士学位,这两位老师长期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林焕平老师可能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者,他写了第一本文学概论,两位老师的思想对我影响很大,我的硕士毕业论文选题是《卡尔·马克思的神话理论》。后又跟博士生导师周来祥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周来祥先生被国际比较文学会主席弗克玛教授称为是中国的卢卡奇,当时跟随他读现代美学,我的博士毕业论文选题是《审美幻象研究:现代美学导论》。1990年,博士在读期间我成功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阿尔都塞学派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当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量很少,这可能是当时国内最早的阿尔都塞学派研究项目,这次国家项目申请成功对我后来的研究无疑是莫大的鼓舞。后来我又到广西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最后到浙江大学工作,虽然中间做了一段行政工作,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教学、研究和传播工作。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缘分真的是起于我人生的学习成长阶段。
岳:您真的是很幸运,在人生的重要阶段遇到了美好的缘分:良师益友和异代知音。我想这份幸运恰恰源自您积极探索的执念,从结缘到相知相伴,算来也30余年了,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知音,请您谈一谈您眼中的马克思主义美学。
王:如果说现实中我结识了良师益友,在精神追求道路上我的确是遇到了前辈知音,这里前辈知音不是某一位,而是很多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家。马克思有一个重要的方法论: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一把钥匙。我的学术研究应该说是以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和美学研究为基本线索的。最初我是对本雅明和阿多诺感兴趣,然后研究了一段时间阿尔都塞和阿尔都塞学派,从阿尔都塞学派转到特里·伊格尔顿和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但是都是初步的研究,还谈不上深入。在这个领域,给我较大影响的是本雅明、阿尔都塞和特里·伊格尔顿。从他们那里我吸收了很多学术上的营养,也受到很大启发。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我的理解至少包含以下特质:
首先,从哲学基础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美学相关问题是在对人的起源、人的本质的异化、人在阶级斗争过程中获得解放的途径等问题的讨论中形成的,因此必然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制约和影响。坚持从唯物史观的立场对待人类审美文化的变迁过程中的问题,从辩证法立场审视人类审美现象,而这正是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基因”和精髓。
其次,从审美视域来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这一深刻命题从根本上揭示了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类创造美的实践活动具有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特点。人类不同于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种的尺度进行生产,而是时时处处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人按照美的规律的来“建造”的理论对人类审美创造做出了深刻辩证的理论概括。
再次,从承担的任务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需要对当代问题做出及时有效回应:如艺术如何真实地再现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如何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愿望和要求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和情感方面的需要,等等。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从精神关系(也就是从感性关系和心理上)中去寻找使人从现实生存中获得自由和解放的可能途径、方式。
最后,从现实关照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充分认识到人要获得真正自由和解放,依靠的不只是艺术或审美教育,而是要回到人的鲜活的生命体验。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地进行中国当代情感结构民族志的研究,希望能够引导人们进行健康积极的审美实践,甚至通过“美政”①“美政”是屈原《离骚》中提到的概念,“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美政是屈原终生追求的目标,美政思想的精髓即兴国爱民。,以美启真,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当然了,这样谈下去还要数出很多,比如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价值,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境遇等等。这个问题就谈到这里吧。
岳:您已经谈得非常透了,就您来讲,坚守深耕马克思主义美学领域多年,能分享一下您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吗?
王:作为长期致力于这个领域的专门研究者,研究成果有一些,但是不够精深。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相继发表了《审美变形:现实关系的审美转换》(1992年)、《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特色问题》(1993年)、《阿尔都塞学派文学批评的视野及其局限》(1996年)、《特里.伊格尔顿的美学思想》(1996年)等研究性论文。这过程中,也出了一些专著,如《审美幻象研究—-现代美学导论》(1995年)、《现代美学原理》(1996年)、《美学意识形态》(译著,1997年)、《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问题》(2000年)、《美学》(2001年)、《审美幻象与审美人类学》(2002年)。主持国家社科基地重大项目“阿尔都塞学派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中国三代领导人的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形态”两项,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艺美学的基本理论与发展趋势研究”及广西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广西民歌文化的审美人类学考察与研究”等。也许我的研究对世界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事业来说贡献是极其有限的,但是,无论是发论文、出专著、还是主持课题,都源于我对问题的长期、反复思考与追问,可能是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这项事业的热爱吧,在求解过程中的精神享受远远超过了发文、出书这样的客观结果。
与其说是研究经验,不如说是体会。一些体会都是从具体的学习、研究、成长中得来的。一是学术研究要立足原典。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就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美学思想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反复研读,融会贯通。二是对文献开展进一步开掘和创造性研究。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不可能只在原著上打转,而是需要宏阔的视野和创造的精神,结合当代社会提出新的问题,从问题的深广度上推进对原著的研究。三是当代学术研究最好要有国际视野。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我们提供的是随时间推移人类审美活动会如何发展以及为什么会发展的理论依据。这一理论研究成果是人类文明的财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是世界性的,各个国家、民族、地域的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应该共享,共同推动这一理论为人类文明发展服务。四是学术研究不能脱离实际。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在中西方还是存在差异的,这是基本事实。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20世纪20、30年代开始崛起,50年代前后在德国、意大利、法国达到鼎盛时期,70、80年代在英国、美国得到新的发展。普列汉诺夫、列宁、卢那察尔斯基、托洛茨基等对资本主义艺术的批判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在苏俄的发展。毛泽东对无产阶级文艺问题作出了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更为详细的阐明。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对艺术与社会生活、艺术与群众、艺术家的世界观与艺术创作等问题的论述,指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需要不断总结社会主义时期审美活动和艺术实践的经验,从而在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岳:非常敬佩您所取得的成果,更敬仰您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事业的一腔热情和持续耕耘。因为热爱,所以执着。请您谈一谈除您的个人学术研究以外,为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所做的贡献。
王:贡献还谈不上。因为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对这个领域比较熟悉,就想着除了个人研究以外,也能够实实在在地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做点事。这些年我所参与并与各位同事所做的事情大概有这么几项:
其中一项工作是坚守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期刊阵地。《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年刊》第1辑在1996年就出版了,当年,这份刊物是武汉大学刘纲纪教授倡议创办的,1至8卷由刘老师主编,林宝全教授和我担任副主编,从第9卷开始由我担任主编。从1996年坚持到现在,我们已经出了25卷了,30余册,总字数超过了1500万字。这其中许多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美学》《文艺理论》《外国文学研究》等刊物所转载。这份刊物是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处于低潮的历史时期创办的,当时我们有一个宏大的愿望,办一份世界上唯一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专业期刊,促成各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学者的交流与对话,共同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期刊从开始就定下了用不同语言刊发不同国家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成果的原则,当然,因为条件的限制,我们离这个目标还很远,但是我们的确一直在努力。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申报《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期刊期刊号,如果获批,会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思想及时交流、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其二就是积极谋划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发展。2000年7月,在桂林,我和刘纲纪、钱中文先生共同主持召开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当时会议有两个基本目标是我设计的:一是找到从美学的角度研究当代社会现实的途径,我们提出结合当代中国丰富的艺术和文学现象,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研究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形成当代批评的形态和理论基础,在我看来这是中国美学进一步发展的一个新的生长点。二是依托《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建设新的学术共同体,我提出美学的发展也有个生态问题,在当代学术越来越多元化的格局下,大一统的学术团队的学术功能是有限的,应该鼓励对当代美学问题比较感兴趣的中青年学者,通过学术期刊的纽带团结起来。我们认为一些规模小但是专业性强的学术共同体一定会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通过项目研究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是非常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其三是积极搭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平台。自2012年始,我们如期举办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国际论坛,这个论坛目前已召开8届,4次在国内,4次在国外。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2016年9月,由中华美学学会统筹管理,由我牵头,一批学者积极参与,我们组织成立了“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专业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美学专业委员会的目标很明确:一是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体系,使马克思主义美学再度成为公共话语,使其能够对中国当下许多现实问题进行回应;二是使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进一步学理化和系统化,提高应对当下现实的回应能力,切实承担起批判现实和建设的责任;三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作为一种重要切实的理论资源,在审视思考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未来发展上,应该也必须发挥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美学专业委员会几乎可以作为一面旗帜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者结合在一道,共同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体系。同时为国际研究者提供一个便利的交流平台,有利于推动了国内美学研究与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进行理论交流和对接。
岳:您真的是太谦虚了,作为知识人,能够把个人的学术研究热情与推动中国社会文化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紧密结合起来,让我这个晚辈很感动也很汗颜。刚刚您谈到“使马克思主义美学重返公共空间”,能不能再具体阐释一下在中国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美学重返公共空间”。
王:马克思主义重返公共话语空间有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问题,我是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意义上理解问题和提出问题的。2001年,我在一篇文章《东方马克思主义美学:问题与理论 》里就关注到了对东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和实践研究不足的问题。提出在20世纪的文化和美学理论发展的格局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诸学派所提出的问题和理论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研究和注意,相比之下,东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和实践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研究和重视。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20世纪重要的意识形态现象,东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背景、学术和思想资源、提出的基本问题,以及理论形态的主要特征等有关问题还没有得到全面而深刻的论述。
后来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问题与理论模式》一文中,我明确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中国化,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的审美经验和艺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以及社会主义革命过程的一部分,它的审美合理性是与政治正确性密切联系着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理论模式上表现为中国式的审美意识形态,即在经济技术欠发达的国家,可以跨越欧洲的审美现代性将审美价值与社会生活其他诸种价值割裂开来的美学范式,把文学艺术作为社会的对立面和批评性力量的存在方式转变成为社会变迁和社会变革服务的上层建筑力量。
因此,马克思主义美学要重返公共话语空间,首要任务就是要找到一条说新话的路径,将鲜活复杂的大众审美实践经验予以系统化和理论化。 “美”不能与时代、社会、人生、理想、信仰等脱离干系,也不能不关注思想、倾向、品味、格调、责任,否则真正的美学精神就名存实亡了。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介入现实的功能,发挥其规范当代美学秩序的作用和审美规律的导向能力,这些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面临的新课题,也是它在实践中面临的发展新机遇。
另外,从整个美学史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美学是美学思维模式,美学与社会关系的一次飞跃性的发展,它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运动,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美学必然要重返公共话语空间。前提当然是马克思主义美学自身完成它进一步学理化,在中国则需要完成它的进一步中国化。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仍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但是目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学理的彻底性和对当代社会重大问题的回应方面需要作认真而持续的努力。
岳:非常感谢您为我们分享您的学术道路、治学方法、学术思想,有您和一批同您一样有情怀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者,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一定会蓬勃发展。最后一个问题,请您谈谈您未来的发展规划。
王:我个人的规划在任何时候都一定是与时代发展同向的。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基于新时代的历史条件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因此,对于学者来说,我们的研究也必须回到鲜活生动开放流动生成性的审美实践当中去。先说说对我自己的学术规划吧,第一步把手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认真做好,在此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研究;另外,个人学术上我以后的研究重心适当向审美人类学的研究转移,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审美人类学是可以交汇的,我认为应该重视当代中国审美经验的理论阐释,这保证了理论研究的鲜活性。对于其他工作来说,一是想继续推动国际化和国际合作,二是继续深化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和研讨,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体系,为世界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贡献中国智慧。
岳:好的,谢谢您,王教授。感谢您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课。您的学术理念、治学方法、学术精神都是晚辈们学习的榜样。非常期待有机会再一次接受您的精神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