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州方言中的社会称谓词语及其文化认知研究

2021-01-14张云翼

河西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凉州方言词语

张云翼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邢向东先生在其《关于深化汉语方言词汇研究的思考》中谈到应“深化特定词汇类型与表义手段的研究”[1]。在现阶段,汉语各方言内部的研究仍处于相对不平衡状态,方言语音研究仍是当下以及往后一个阶段的研究热点,相对的方言词汇研究和语法研究则略显不足。而在方言词汇研究领域内,特定词汇的研究略显“步履蹒跚”。文章以凉州方言中的社会称谓词语为研究对象,对该类词语的结构、语义语用特征以及潜藏在词语背后的文化认知等情况进行分析。

一、凉州方言社会称谓词语的结构类型

凉州方言中的社会称谓词语较为丰富,经过对语料的分析,可以作出如下分类:

(一)从音节数目角度可分为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和五音节四种类型

在凉州方言当中,三音节社会称谓词语数量最多,其次是双音节和四音节,五音节的称谓词语最少。

1.双音节例词

凉州方言 含义 凉州方言 含义

矬子 身材矮小的人 懒倯 特别懒的人

杓子 行为、表情傻乎乎的人 坏倯 泛指坏人

穷汉 贫穷的男子 肉头 肥胖的人

大汉 身体强壮的人 次货 品质差的人

疯汉 男性的疯子 讨吃 没本事、不顾颜面的人

富汉 钱财多的人 死狗 胡搅蛮缠的人

瞎汉 不识字的人 马氏 蛮横不讲理的女人

扁倯 脑袋犯糊涂的人 力巴 外行

囊倯 性格懦弱的人 啬皮 小气的人

2.三音节例词

凉州方言 含义 凉州方言 含义

麻杆子 瘦高的人 恶心鬼 不讲卫生的人

白嘴子 嘴馋的人 霸揽鬼 什么都想拥有的人

贼娃子 小偷 哔哔鬼 嘴碎的人

杓娃子 傻乎乎的人 打劫贼 拦路抢劫的人

左挂子 左撇子 隔夜贼 喜欢熬夜的人

长材子 正在发育阶段的人 啬孛头 小气的人

羊肺子 性格张扬的人 谝子匠 经常夸海口说大话的人

病胎子 常生病的人 白话匠 不说实话的人

二杆子 说话不经过大脑的人 碎子儿 对小孩子的蔑称

阳戆子 愚钝的人 面耳朵 没主见的人

洋昏子 糊涂的人 老丫头 使用多年、年纪大的婢女

当家子 同宗族的人 雀儿嘴 说话叽叽喳喳招人讨厌的人

二尾子 两性人 臭马蜂 人缘不好的人

3.四音节例词

凉州方言 含义 凉州方言 含义

死赖赖子 耍赖成性的人 溜沟子货 溜须拍马的人

死粘粘子 胡搅蛮缠的人 高帽子匠 爱听奉承话的人

尖嘴猴儿 嘴馋的人 白字先生 经常写错别字的人

疤猕猴儿 脏兮兮的人 外路道人 外地人

少爷羔子 长得白净、没本事的人 小媳妇子 少妇

骚丫丫子 对女孩子的蔑称

没嘴葫芦 哑口无言或话少,但心里明白事理的人

4.五音节例词

凉州方言 含义 凉州方言 含义

闲话壳壳子 搬弄是非的人 白肚子先生 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本事蛋蛋子 很有本事的人 眼色蛋蛋子 善于察言观色的人

(二)从词语的内部构造方式上,凉州方言社会称谓词语可以分为附加式和合成式两大类

合成式又可进一步分为复合式与重叠式两类。其中附加式和复合式数量较多,重叠式的称谓词数量极少。

1.附加式社会称谓词语

通过对搜集到的语料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附加式称谓词语数量最多,比重也最大。这类词大多数是以加后缀的方式进行构词,并且在凉州方言中附加式后缀相对比较丰富,构词能力也非常强。如:“倯、货、鬼、子”等,这几个后缀在其他官话中也较常见,另外还有凉州方言较特殊的“匠、胎”等。

XX子 XX鬼 XX匠

麻杆子(瘦高的人 恶心鬼(不讲卫生的人) 谝子匠(经常夸海口说大话的人)

白嘴子(嘴馋的人) 霸揽鬼(什么都想拥有的人) 白话匠(不说实话的人)

贼娃子(小偷) 吊死鬼(面目阴冷、高冷的人) 花儿匠(戏称妖冶的女人)

杓娃子(傻乎乎的人) 没头鬼(不能打交道的人) 戏子匠(爱好戏曲的人)

左挂[kʰua41]子(左撇子) 木囊鬼(性格、行动缓慢的人) 闲话匠(倒弄是非的人)

XX胎 XX货 XX贼

木皮胎(耍无赖的人) 日能货(喜欢逞强的人) 打劫贼(气焰嚣张的人)

懒荒胎(懒惰青年) 溜沟子货(溜须拍马的人) 隔夜贼(经常熬夜的人)

嚎屁胎(经常哭的人) 肉货(身形肥胖的人) 木血贼(忘恩负义的人)

懒汉胎(极度懒的人) 次货(品质差的人) 挨炮贼(关系亲近的人)

囊包胎(性格软弱的人) 木脸货(做事不顾颜面的人) 碎贼(调皮的小孩子)

附加式社会称谓词语在凉州方言中,多数附加式称谓词语后还可以再接一个词缀,这种现象基本上出现在“~子、~鬼”类词语或者“~倯”类词语之后,并且这个后接词缀一般是“货”,用来突出贬义的色彩,使其成为一个蔑称。比如“吊死鬼”也常称作“吊死鬼货”,“白嘴子”常称作“白嘴子货”。而且在口语中,一旦加上“货”,整个词语的重音从词首移到词尾的“货”上。

多数附加式称谓词语的后缀可以换用作色彩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缀,基本上表示贬义。这一点尤其表现在“~胎”换用作“~倯”和“~货”,“倯”换用作“货”。例如:“囊包胎”日常也称作“囊包货、囊包倯”,“扁倯”换用作“扁货”、“胎倯”换用作“胎货”,换用前后的词语在词义方面是相同的。

2.合成式社会称谓词语

(1)复合式社会称谓词语

除附加式社会称谓词外,复合式社会称谓词也占很大比重。这一类词基本上都属于偏正式的结构,这主要是因为偏正形式的内部存在修饰关系,这类修饰恰好是人们对于某种特征的形象的反映,符合人们的认知状态。当然,也存在少部分动宾式的词语,比如“当家子”,表示同宗族的人,但是这类词数量极少。

凉州方言 含义 凉州方言 含义

麻眼睛 眼睛有障碍的人 闲话壳壳子 搬弄是非的人

扁公鸡 对一般人的蔑称 高躴躿 个子高但笨拙的人

丧门星 比喻带来坏运的人 巴家蛋蛋子 顾家的人

大材料 有大家风度的人 臭马蜂 人缘不好的人

苦命使 一辈子受苦的人 木脸货 做事情不顾脸面的人

笑和尚 经常面带笑容的人 本事蛋蛋子 很有本事的人

骚鸟儿 讨厌的女孩子 眼色蛋蛋子 善于察言观色的人

面耳朵 没主见的人 黑眼道人 从不吃亏的人

老丫头 使用多年、年纪大的婢女 少爷羔子 长得白净但没本事的人

骚丫丫子 对女孩子的蔑称 死粘粘子 胡搅蛮缠的人

(2)重叠式社会称谓词语

凉州方言当中,整体上看,重叠式的社会称谓词语比较少。一类是单纯的重叠式,另一类是词尾重叠式,例如:

矬矬(个子矮小的人) 背背(驼背的人) 哑哑(哑巴)

憨娃娃(不懂成人世界的小孩子) 急慌慌(急性子的人)

慢缓缓(动作行为缓慢的人)

直杆杆(说话直接的人) 直戆戆(性格耿直的人)[2]

二、从认知角度看凉州方言社会称谓词语的语义形成机制

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而社会称谓词语恰是这些关系在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当中,特别是口语中的具体反映。为了更形象、更生动地表达社会称谓词语,凉州方言在造词表义方面,尤其是复合结构中的合成式大多采用转喻、隐喻等方式。

在认知语言学当中,转喻和隐喻不同于修辞学当中的“修辞手段”,而被认为是一种“认知手段和认知机制”。转喻是指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中表述和理解“部分与整体”的认知现象,也即可以使用某个部分来认识另外一个部分或者整体,又或者利用整体认识部分,二者之间是相互接触或者邻近的关系。而隐喻则是认知主体经过一定的推理行为从一个概念域到另外一个概念域的跨域映射,这是两个不同认知域的匹配和映射。转喻和隐喻这两类认知行为在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知过程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在认知世界时,一般都会依据已有的基本经验去选择那些具体的、熟悉的、有形的事物或概念去替代那些抽象的、生疏的、无形的事物或概念,从而对其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凉州方言社会称谓词语的转喻认知

“转喻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3]简单的来说,转喻就是人类的认知过程,当然这也是一个思维过程,这二者是不能分开的,只不过这个过程不涉及跨域,一般只发生在同一个概念域或事件域中的,它只存在在一个单一的认知域中。人们在对某一事物进行描述的时候,习惯于使用那些通俗的、形象的、比较有趣味性的事物去指代另一事物。这是因为,一方面,喻体十分具有形象性,这让人们在使用的时候不会产生拒绝的心理,而是能接受的、并且是善于接受并使用的。另一方面这个转喻喻体和目标实体之间除了有映射联系之外,形象的、通俗的转喻喻体能够激活、唤醒目标实体。这样一来,两者之间不但建立了联系,而且这种联系被人们确定下来并持续使用。凉州方言中的一部分社会称谓词语,正是沿着转喻的路径确定下来并广泛使用的。可根据转喻喻体和转喻目标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类。

1.整体与其部分之间的概念转喻

“白皮子”指的是皮肤白皙的人。从这个词语的表面上就能看出它所指的意思。从“皮肤白皙”的角度出发,将某一人物的“皮肤白皙”的特点进行描摹、刻画,用这一特点来指代一切“皮肤白皙的人”。

“秃嘴子”指的是咬字不清的人。这里的“嘴”和上文中的“皮”所起的作用是一致的。嘴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这里的“秃”有“不周全、不圆满”的意思,“嘴”和“人”进行部分与整体的连接,再加上“秃”的含义,以此来指代那些说话含混不清的人,十分形象生动。

2.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转喻

“霸揽鬼”指称那些“什么都想拥有的人”。“霸”字含有“强占”之义,“揽”的本义为“持、执”,“霸揽”相当于普通话当中的“霸占”,“霸揽”这是用行为本身转指行为的施事者,加上一个表示情感色彩的“鬼”字,意义更加完整,并且感情色彩也十分明显。“急慌慌”和“慢缓缓”是一对反义词,二者所指代的人物也恰好相反。在凉州方言当中分别转指“急性子的人”和“慢性子的人”,用结果来转指原因。

(二)凉州方言社会称谓词语的隐喻认知

“从认知机制来看,隐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4]也就是说,隐喻是两种不同概念之间的勾连过程,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勾连并不是随意性的行为,恰好相反,这个过程既有人们认知的独特性和选择性的方面,又有两个概念的相似性的方面。事物的本质可能是相同的,比如猴子是动物,人也是动物,但如果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对应关系,一个能够被人们积极地使用的相似关系,这就需要考虑隐喻的结构、方向和本体等因素了。凉州方言社会称谓词语中有一些就可以从这一角度来分析。

“雀儿嘴”从字面上看指的是麻雀的嘴,这与我们所要说的“人物”之间并没有自然属性上的联系。但是麻雀的叫声却很惹人烦恼。凉州老百姓认为麻雀的鸣叫是叽叽喳喳的,是聒噪不堪的。而我们生活当中正好有一类人说话时不顾别人的感受,一直说个不停。并且人们原本就认为乌鸦带有“消极意义”,于是,这两者在“聒噪”“消极”方面有了相似性,二者从不同的领域进行勾连,产生了可以理解的新的含义。

“臭马蜂”中的“马蜂”是一种有毒性的动物,一般人都不会主动去靠近它。社会上有一类人在人际交往当中,人缘不好,其他人都不愿意与之交往。根据两者的共性,这两个异域概念进行勾连,由此则有了“臭马蜂”去指代“人缘不好的人”的用法。

“羊肺子”在凉州方言中则更为典型。老百姓在煮羊肉时,羊肺漂浮在水面上,无论如何都不能使之沉底。凉州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一些性格张扬、有骄傲自大情绪的人,这在其他一些方言中用“飘飘然”来形容,但在凉州方言中则结合了两者的共性方面“飘、浮”的特点,从而重新建构产生新义。

三、凉州方言社会称谓词语的文化认知功能

方言与文化的联系十分密切,方言除了作为一个区域内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之外,还承载着这个区域内的文化个性,彰显着本区域内人们的文化认知思维,不同区域内的方言深刻地反映和记录了不同区域的文化风貌。

(一)凉州方言展现了凉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印记

方言作为一个区域内人们日常使用的言语交际工具,方言词语就必然的记录了这一区域内人们的社会生活,反映了老百姓对人际关系、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方言词语更多的是以人们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并保存下来的,带有十分明显的历史文化印记。

凉州方言中,至今还保留着大量的古语词和近代汉语中的词语。这些古语词有的可以单独使用,有的只是作为凉州方言词语的构词成分。近代汉语是通往现代汉语的必经之路,在一些元明清白话著作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凉州方言当中目前仍在使用的那部分词语。

例如“垢圿”,我们在《广韵》中找到解释:《广韵·释言》:“圿,垢也。”又《广韵·黠韵》:“圿,垢圿。”这在凉州方言中同义连用,再加上后缀,将那些不爱干净、看上去脏兮兮的人称之为“垢圿蛋蛋子”。

例如“次”,《说文解字》中说:“次,不前,不精也。”这里的“不精”可理解为“低劣”,凉州方言中仍用此字与“货”或“倯”结合成词,“次倯”“次货”指代那些人品差的人。

又例如“抱”,《方言》卷八:“北燕、朝鲜、冽水之间谓伏鸡曰抱。”这里的“抱”即禽鸟孵卵的意思。凉州地处西北,冬季气候寒冷,畏寒的人则多穿厚衣服来抵御严寒,其形象臃肿,懒于行动,因此方言中用“抱窝鸡”来指代那些“因畏寒而衣着臃肿的人”。

凉州在我国宗教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五凉和北朝魏时期,佛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开石窟、塑佛像、建佛寺、译佛经,凉州地区的佛教文化事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而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一方面佛教语言与当地方言进行融合,另一方面深刻地影响着当地方言。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凉州方言中也出现了一些包含佛教因素的社会称谓词语。

例如“笑和尚”,“和尚”本来指的是那些在佛教中有相当地位的僧人,但是在与当地方言接触后,由专指逐渐泛指佛教僧侣。凉州民众认为佛教僧侣心地善良、面慈心软,再加上一个表示愉悦之意的“笑”字,以此来指代那些日常生活中“常常面带笑容、态度温和的人”。

“大德”在佛教经典中是对高僧的敬称,“道人”是古时百姓对佛教徒的称呼。凉州百姓将那些“德行高尚且年长的人”称为“大德道人”,表达了凉州百姓对具有高尚德行的人的尊敬。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也产生了变化,语言也随之发展变化,方言中的社会称谓词语也不例外。其中有一些旧时代的表示职业称谓的词语也因时代的变化而退出历史舞台,例如“臭老九”(学校教员)、“锢露匠”(补锅的工匠)、“脚户”(搬运夫)、“老娘婆”(接生婆)、“待诏”(剃头匠)等。

(二)凉州方言表现了凉州人民直爽的性格和包容朴实的民风

在中国历史上,凉州不仅是丝路重镇、五凉古都,还是西夏辅郡和佛教圣地。在民族融合方面,早在西周时期,戎、羌等少数民族就在此繁衍生息,后经西汉“徙民实边”,直到宋代党项族就建立的西夏王朝统治凉州以及河西地区。宗教方面,除影响甚大的佛教外,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业已在西晋年间传入凉州。可以说,在凉州汉族和各少数民族长期和睦相处,杂糅浸染,儒释道等各种文化在此汇聚。因此在凉州方言的社会称谓词语当中既可以看到佛教文化的痕迹,例如“大德道人”(德行高尚且年长的人)、“木鱼脑袋”(头脑死板、做事不灵活的人)等,又能管窥到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凉州人民内心尊贤尚孝、趋善避恶的文化认知,例如“忤逆种”(不孝的人)、“没血贼”(忘恩负义的人)等,还能观察到道教文化的渗入,例如“阴阳道爷”(装神弄鬼的人)、“魂婆子”(利用符箓、咒语等向神鬼祈求解除病痛灾祸的人)等。

凉州地处我国西北部,经济虽然不很发达,但民风淳朴,百姓性格直爽,这也与凉州这座城市的“豪雄之气”息息相关,而这种“豪雄之气”尤其体现在其方言当中。例如“贼”,《说文解字》中说:“贼,败也。”本义为破坏,后来的引申义虽各有不同,但也都多含贬义。可是在凉州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贼”字的含义却发生了一定的转变,有一部分以“贼”为后缀的词语不表示贬损,却用来表示亲昵、喜爱,也即称呼那些和自己关系十分亲近的人时,普遍会用到一个带“贼”的词语。这个字从字面上看似乎不那么友好,词典义也均含贬义或消极色彩,但在凉州人看来,关系亲近非此字不可。自家的小孩叫“碎贼”“小贼”,经历过历史检验的好友叫“老贼”“挨炮贼”,称呼那些胖乎乎、笑眯眯、敦厚憨实的平辈朋友叫“肉贼”。虽然这其中的大部分词语也含贬义,但在凉州人民看来,这些词语更多的是一种调侃,而不是恶意中伤,这些词语既是表现尊敬、亲近的昵称,同时也是西北人民豪爽的性格体现。

四、结语

社会称谓词语不同于一般所说的亲属称谓语,社会称谓词语更能体现一个区域内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把握,它不仅能反映该地的语言面貌,还可以从中看到方言区内的人文风貌。这些词语因其生动形象而得以在民间广泛流传。虽然这其中的许多词语贬义色彩更为浓厚,但这恰恰反映的是老百姓能明辨善恶,反映了人民趋善避恶的普遍心理特征。本文中的一些语料是从当地的一种曲艺形式贤孝中搜集的,而“凉州贤孝”又叫做“凉州劝善书”,其中的内容教人“处世为贤,居家为孝。”[5]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弘扬正确价值观的积极做法。总之,凉州方言的社会称谓词语深刻反映了凉州地区的语言、人文和历史风貌。

猜你喜欢

凉州方言词语
方严的方言
容易混淆的词语
方言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最爱凉州面皮子
找词语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凉州七里十万家
唐代边塞诗歌中的凉州和酒意象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