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计类专业群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2021-01-14夏菊子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专业

□文/夏菊子

(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 安徽·芜湖)

[ 提要] 专业群是高职院校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主要路径之一。本文首先剖析社会服务与专业群基本概念,阐明社会服务在专业群的作用路径;然后运用SWOT态势分析法,论述会计类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开展社会服务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最后提出未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各院校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当前,正值“十四五”重大改革发展阶段,国家和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进行了更高层次的布局,也启示着高校进行新一轮的办学机制改革。专业群建设是打造“双高计划”高职教育品牌的重中之重,会计专业群建设作为“新商科”建设的关键部分,有必要跟随实践教学的脚步,一步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水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该如何把握时代变化的风向标,如何突破自身发展的迷局,如何更好地提高社会服务质量和效益,是高职院校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

一、社会服务与专业群建设

( 一)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从定义上看,是一种高校采取各种方式、发挥自身特长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社会活动。从社会视角看,高校进行教学和科研活动,最终是为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高等院校应积极承担服务社会的功能和角色,充分发扬优势所在,直接或间接参与奉献社会、服务大众的活动中,维护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高校视角看,社会服务也是高职院校培育师资力量、推广校园品牌、提高办学效益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也可使学校得到社会多方面的支持,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从而利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社会服务能力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一个“对外窗口”,更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学术理念、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和开放包容的制度环境。

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除社会服务外,还包括培育人才、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追根究底,培育人才是高等院校的办学核心,是其他三个方面紧紧围绕的中心点。而社会服务既是培育人才的基本实现途径,也是高校基本职能在社会层面上的存续和延展。人才培养的红利,最终还要落实到社会中去,而科学技术的探索开发、文化产品的推陈出新,也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实际应用需求。作为各项职能的落脚点,社会服务在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值得更多关注与投入。

目前,国家各项教育改革措施纷纷出台,颁布具体方案,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出明确定位,即“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进一步支持高职院校转变办学思想、改进办学体制,以应对经济结构转型对应用型人才的急迫需求。从定位上看,高职院校的定位是提供面向就业的职业教育,这就使其在发展过程中能搭乘地方产业发展的“顺风车”,更加贴近区域经济体的实际社会需要;从现状上看,职业教育能够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吸收新的教学资源扩大发展规模,积极推动办学模式转型。这些独特优势使高职院校之较于普通本科院校,具备更强的社会服务潜能。而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与自身人才培养需要,社会服务水平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有不少高职院校将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作为教学体制改革的重点部分。

( 二)专业群。 专业群是高职院校依托学校内部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核心专业,遵循“四项一共”原则,带动若干个相关专业所形成的具备一定规模的专业集群。专业群建设适应经济领域产业融合的大方向,通过构建新的教学秩序与课程体系,实现“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目标。设立专业群是满足生产组织方式和工作结构变革的强大举措,面向产业链与实际岗位,加强学生与复合型岗位的匹配程度。产业变革背景下新型岗位群的形成主导了专业群建设的方向。专业大类自身的基础建设、所属行业的人才需求和职业变化现状,决定了专业群的宏观体系结构、组成部分以及核心专业的选择。专业集群内的各个专业如同一个个子系统,科学、系统地串联各教学模块,使集群系统高效有序运转。

会计类专业群是以会计专业为核心,相关财务管理、审计专业为支撑,基于会计专业技能,对接会计职业岗位群。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类专业群建设逻辑结构为例,会计类专业群布局面向会计核算、财务分析、资产管理、审计、会计信息管理等财会类岗位,覆盖会计核算管理监督全链条。在教学过程中对接现代会计服务业,以培育复合型、创新型会计技术人才为目标。会计专业发挥骨干专业的带头作用,与会计信息化、财务管理、审计专业结成紧密相依的纽带,共享教学资源和基础设施,相互支持、交流融合、优势互补,实现教学体系的开拓创新和协调发展。

二、会计类专业群建设视角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 一)多领域对话:社会服务资本共建共享。 高职院校专业群开展社会服务实践,毫无疑问地需要充足的社会资源作为支撑。这些资源包括教师团队、课堂教学、网络平台、硬件设施等校内资源和校企合作、业务下放、政策补贴等外部资源。社会服务资源的共享,不仅体现在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更重要的是学校、企业、社会三个方面基于不同实践主体的互联互通。从高职院校角度,校企双方共同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型合作模式,打开开放型建设的新通道,实现校内校外实训效益最大化。

会计类专业群注重与提供会计服务的相关金融机构对接,包括代理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在经济发展的驱动下,有实际财会工作需要的普通企业为这些会计中介机构提供了发展空间和业务资源。学校开展跟岗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能很好地利用会计类岗位群提供的学习和就业资源。另外,对于企业来说,高职院校能提供丰富的高质量就业人才,减少了企业社会招聘与培训的成本。最终,院校和企业互助共赢的红利将反馈到社会上,为社会服务发展筑牢基石,开拓发展新高度。

( 二)紧握培养目标:聚焦产业链发展。 高职院校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拘泥于课本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技能培养。与日常的教学过程不同,在实际会计类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岗位链的实际需求,以此为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实训体系。会计类岗位主要有财务管理、审计、出纳、财务咨询等,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足够的知识储备,对相关财务系统和软件的操作能力要求较高。专业群在教学活动开展和资源配置过程中,突破单一专业的局限,要以产业链的发展方向、岗位特点、需求情况为导向,使专业群内各岗位基础知识和实操技能在模块化教学上并行,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

专业群开展社会服务实践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社会培训,具体实施路径有校园实训基地、网络学习平台等。由学校提供实训场地和设施,依靠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资源,教师和学生作为参与主体,企业提供培训指导和技术支持。这种方式模拟会计岗位工作流程,能使学生尽快熟悉财会业务内容、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师生学习能力和专业建设水平,为经济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资源支持。

( 三)教学理念“ 破冰”:课程体系改革创新。 十九大指出,建立健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刻不容缓。各方应积极引导,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秉持科学的人才观,把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教学改革发展的核心要义。专业群建设,最根本的是办学思想的转变。在时代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瓶颈,该做出什么样的改变,是每个高职院校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各专业群的内部建设应当注重把握社会服务发展的内涵,以培育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为建设宗旨,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创新人才成长环境。

会计类专业群将创新思维覆盖社会服务体制构建全过程:在社会生产实践方面,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进现代化网络技术在实训项目的实际应用,为企业新技术开发过程提供专业化助力,丰富科研成果,使社会享受到知识创新要素转化的效益;在个人能力培养方面,课程设置紧跟时代潮流,激发创新活力,助推人才流向金融、信息、保险等新兴经济金融类产业。

三、会计类专业群社会服务能力提升SWOT 分析

( 一)优势分析

1、校企合作程度深化。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走上社会,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应运而生。会计类专业群搭建模拟岗位实践平台,模仿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将纳税申报、开具发票、填制凭证等流程进行模块化处理,创造机会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岗位,使专业群增加更多的产业契合点。在实际的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院校把企业纳入教学设计环节,并让其成为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企业将自主研发的财税教学系统应用至实训课堂,并且派出技术骨干进驻,给学员传授服务经验与操作技艺,一方面缓解了企业的用工压力;另一方面学校得到了教学和技术资源的协助,能更好地推进专业办学领域结构性改革,挖掘更强的社会服务潜力。

2、社会服务趋于多元化。 时代的发展进步带动了社会服务内容和形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会计类专业群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加入了通用财务技能的训练如数据采集、票据处理、财务共享等,同时也培植了学生的经营决策能力、管理控制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此外,学校还正视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启发学生服务社会的向导作用,以人文素养进步作为基础教育方位之一。除了校企共办的实训教学外,学院还举办和参与专题讲座、财务会计技能大赛、模拟创业比赛等大型活动,让学生实际运用所掌握的财税知识和技艺,在竞争中认清社会服务建设的现状和不足,为下一步制定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方案提供指导。

3、学生的参与程度更高。 高职院校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把拔高学术水平放在首位,常常忽略了社会活动的重要性,如果不能贯彻到实践中,社会服务不过是纸上谈兵。当前,会计类专业群能做到查漏补缺,抓住就业发展的契机,让学生能够享受到更多的社会服务机会。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挑战自我极限、运用所学知识、巩固专业技能,增强了服务意识和应用能力,在接受锻炼的同时也收获不少的工作经验和满足感。良好实践氛围的创造,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建设中去。除此之外,企业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训激励补贴,鼓励学生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 二)劣势分析

1、资金支持滞后。 虽然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并采取实际措施加大专业群建设,但是实际上专项拨款下放到教研室需要时间,难以一步到位。线下实训基地和线上教学平台的建设都需要可靠的经费支持,如果基础设施不到位,专业群建设的种种构想就难以收获实际效用,甚至难以开展实践项目。从不同院校的会计类专业群建设经验看,核心专业为主导的课程群运行需要统一的教学资源库,使教学内容、实施过程、评价体系纳入数字化管理。此外,实训室的硬件、软件配置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包括计算机及教学用仪器、财税模拟应用软件、财务信息数据库等。一些额外的教学活动如专题讲座、校外参观,同样离不开背后的经费。高职院校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往往会使资源向优势大、投入低、回报高的专业倾斜,会计类专业群教学和开发的成本将成为其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一大阻碍。

2、专业群建设缺乏整体性、协调性、系统性。 专业群这个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至2010 年以前,然而这种构想真正在高职院校普及并且赋予实践是最近几年的事。在人才培养思维转换的背景下,会计类专业群建设的探索过程困难重重,往往只是拘于概念和形式。学校在做好跳出固有课程组织模式的同时,也意味着要应对教学体制改革失败的风险和与其他院校比拼专业群建设实力的挑战。此外,社会服务的开展需要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岗位特色、专业背景等多方位的因素,难以照搬其他专业大类或院校的专业群发展模式,缺少相关的经验指导。这些都会导致院校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出现资源难以做到系统化共享、专业模块组织混乱等问题。

3、教师群体社会服务积极度有待提升。 受传统教学思想限制,高职院校的教师群体受通常把目光聚焦于自身科研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而忽视了社会服务能力。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除了企业提供的培训人员外,实训任务的具体开展落到了原有教师群体的肩上,除了本该掌握的会计专业相关课程内容外,教师还需要学习额外的专业知识、熟练运用仿真实训软件、对接企业相关部门,才能保证实训流程正常有序运转。这种学习与交流的过程需要教师消耗很多时间去适应,并且大多数教学改革方案并没有形成配套的激励机制,严重打击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甚至有可能影响正常教学的效率。目前教师虽然正在积极承担社会服务责任,与合作企业共商培训事宜,但要充分发挥其在社会服务内涵和外延建设的引领作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三)机会分析

1、 应用型人才市场广阔。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商业系统逐渐复杂化,商业资源面向全局高速、高智能、高水平优化。物联网的发展推动万物互联,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一方面人才培养正快马加鞭往高层次、交叉型方向迈进;另一方面许多商业企业面临“用工荒、招工难”的问题,对掌握应用技术、具有创新思维的员工有迫切需求。高素质技能型毕业生具有易培训、适应性强、成本低等优势,是企业招聘时的首选目标。并且基于实际用工的需要,会计类岗位与管理类、技术类、金融类岗位的具体业务和职能产生交叉融合,产生的综合型人才缺口急需填补。

2、政策环境良好。 国家十分重视高等职业院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这为高校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2019 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阐明“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位置”。近两年,教育部推行以职业院校为主推行“1+X”证书制度试点,推动高质量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体系的形成。这是国家落实教育改革的一项重点举措,为高职院校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能。这项制度设计,意在扶持技术型人才成长,强化教育领域资源统筹。政府在提供方案指导的同时,对试点工作进行统一部署、监督管理,确保高职院校社会职能的有效履行。

(四)威胁分析

1、社会培训特色不够鲜明。 从目前的情况看,专业群在学科建设过程缺乏与智能技术的接触,没有积极与产业新技术、新发明结合,主动性不强。在自主研发能力方面,高职院校缺少与本科院校甚至一些私人机构对抗的实力,无法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在课程方面,会计类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内部同质化也相当严重,专业划分过泛,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重复率高,专业划分不清晰,无法打造强势品牌,导致在招生上处于劣势。如果生源质量下降,将会影响社会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难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院校服务能力缺乏社会认可。 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所受教育水平的限制,起点相对较低,社会认可度并不是很高。加之,生产教育一体化瓶颈难破,大大降低了学生实习培训的质量。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尚处于开发探索阶段,对自身定位认识尚浅,社会服务建设层次较低,竞争力弱,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与院校合作。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盈利目标不一致,与专业很难做到非常对口。教师与企业内部人员对接效率较低,容易产生意见不合。实训基地中,校企合作项目种类较少,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取得科技成果转化的预期效果。结果就是院校与行业龙头企业、高端产业融合度不尽如人意,校企合作覆盖面不广、面向工种单一、针对性不强,教师和学生的社会服务职能都不能得到充分实行。

四、会计类专业群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路径

通过对SWOT 分析,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主要路径选择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师资团队质量建设。 从根本上来说,教师需要发挥专业群“领头人”作用,要充分了解目前人才培养的大势所向,认清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管理层应重视教师社会服务参与意识的培养,鼓动教师深入一线调研,充分了解地方企业生产过程。也可以利用企业的人力壮大教师团队,邀请一些骨干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双师型”现代化师资队伍。还应注意教师群体的交流学习,向外主动接触行业先进技术、信息动态,才能向内突破专业建设瓶颈,把握发展机会。

(二)建立激励机制和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加快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过程中,长效激励机制的建设不能搁置一旁,如果评价体系跟不上培养方案,人才质量就难以被科学衡量,也就难以铸造出符合规格的教育教学框架。院系管理模式优化与人才培养计划理应同步进行。学院要规范内部管理体系,建立配套的绩效考核标准和奖励办法,使专业群建设工作得到客观全面的报酬补偿,提高教师社会服务动力。专业内部要辅以一定的科研激励,从而支持科研团队活动,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提升服务积极性。对于学生群体,则应将社会服务活动参与情况、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与合作企业的反馈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质量考核之中,做到服务效益公平回报的同时又有效率。

(三)拓宽社会服务路径,加强校企合作。 专业群要着力解决服务方式层面浮现的问题,针对学生业务操作不严谨、不规范的现象,在模拟工作的实践中指导学生严格遵守行业标准,及时关注国家财政部发布的最新会计从业准则,把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服务能力培养平台提上日程。重视与企业人员的沟通交流,促进双方的深入了解,让企业在熟知学校实力、文化特色、专业基础的情况下针对性地策划合作细节和资源引进方案。此外,突破传统的软件操作教学,建立新型产教融合实验室,开拓校企合作新思路、新亮点、新优势,使学生感受智能化操作的氛围,培养智能型人才。在现场教学中应用先进技术如3D打印、机器人技术等,把握专业技能大赛带来的机遇,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技术辅导。

(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对口率不高、人才素质不达标依然是专业群建设起步过程中面临的基本问题。学生在平时课业之余,还要面对艰难的实训任务,难免会产生消极应对的现象。面向现实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面向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培养之间存在一定冲突,如果不能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反而会降低培养质量。院校应坚持内涵式发展,将培养目标放得更长更远,打造现代化职业教育,把实用性教学作为突出亮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做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学校要把握“育人”本职,发挥指路明灯作用,设立职业规划课程,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评估个人价值,帮助学生寻找属于自己的职业定位,落实未来人生的规划,做到人与岗位双向选择。

(五)打造特色品牌,加强与地方社会的良性互动。 高职院校要因地制宜,响应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好、把握住地方政府的支持。高校栽培的人才,最终要契合地方社会需要,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的劳动力。院校需打破封闭式教学,开展多方对话,统筹协调、积极互动、互惠共享,同时也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自主性,明确办学定位,打造特色服务品牌,提高专业群在同等院校中的竞争力。院校需从学生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人文素养三个方面着手丰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从企业、学校与社会的文化融合中汲取创新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专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